[讨论] 谈谈《海角七号》




我是因为几位朋友的强力推荐才买来看的,据说在台湾很火,票房历史第二云云。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画面优美,风景秀丽。
配角出彩,主角很耸。
喧宾夺主,内在无力。
故事很扯,情感很囧。
歌曲一般,节奏凌乱。


总之,我不明白男女主角怎么就对上了。
那女的说:“你为什么欺负人家”,明明是需要发嗲的时候,感觉却像河东狮吼。明明是一夜情,咋就成了“永恒之恋”了?那男的最后还对女的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没搞懂这种感情的来龙去脉,只是为了与那七封信的爱情来个对应?牵强。

最后还来了道“彩虹”,煽情煽得也太。。。。

在气氛渲染和情节的表现力上面,这部电影也还非常缺火候。
反正最后我都是快进着看的,快睡着了。

[ 本帖最后由 北海月 于 2009-1-18 14:5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这部片子就是部商业片啊,一大堆元素搅和在一块儿,煽情(不断出现日本人读情书),搞笑(马拉桑,青蛙王子,还有那个老是说‘干,我是国宝哎’的老邮递员),励志(范逸臣)等等。
台湾很久没有象样的商业片了,从侯孝贤,杨德昌到蔡明亮,台湾几乎都是电影节电影了,再到蔡的徒弟李康生,只剩下变相的色情片了。过去的台湾商业片,似乎只有一个在港台之间游移的朱延平,用王晶玩剩下的拼凑大法弄些喜剧片。相对来说,《海角七号》的娱乐性和可看性确实远高于以前的商业片,票房大热并不奇怪
嗯,如果没有女主角撒泼和蹩脚的中文,男主角不装酷,歌曲再上一个层次,这娱乐才到份上。
台湾观众太容易满足了。
同样是商业片,我还是觉得《海角七号》比大陆的那些投资巨大的烂片耐看10倍。
每一个配角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非常生活化,那才普通人拍给普通人看的电影。不像张导陈导,都已经不会说人话了。
我看电影一般不会比较。
一部电影就是一部电影,它的全部就是它自己所呈现的一切。
《海角七号》的艺术表现力非常差。表现在轻重缓急、节奏、情绪色彩、各个人物和情节的衔接上。仅此一点,就有足够的理由只给它两分。
张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之后都没再看过。仅仅看介绍和剧照都再无兴趣。
哦,我还以为自己彻底落伍了呢,听北海月MM这样说,心里踏实了些。我也弄不懂这部电影凭什么火,老实说勉力看了一半,我就不看了。
呵呵,其实我看的时候也有小小的感动,但是感动只是感性的体验,不能左右理性判断和分析,因为电影有它自己的评价系统。从电影的艺术和娱乐价值上看,《海角七号》都是匮乏的,但并不是说那些看不懂的装高深的电影就好。无论是深沉也好轻快也好,这些明暗轻重都必须符合一定的比例,才能给予电影平衡感。这个平衡感一旦打破,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大打折扣了。

很多给《海角七号》高分的人,要么是被那七封信打动,要么是被某个生动的小人物所打动,但这种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观点是更脱离电影评价体系的做法,就好像是演戏的时候,小孩子看到演员穿的那件衣服很好看,很喜欢,就给予这出戏很高的评价一样,这种评价无疑是不全面的。
呵呵,我想那天有空再看一遍。可能偶和台湾人民的心比较相通。
人物众多,当然在情节上比较发散,但内在的衔接还是有的。我看电影很注意细节的。
趣味无争辩,不过我这里说海角七号的不足,不是从我的趣味上来说的。我只是想从理性的角度对电影做一个恰当的评价。

这个评价当然也不是为了改变别人的趣味而作:)
我对港台电影的厌恶,就在于它那零智力的搞笑。我是用大脑和心灵来欣赏电影的,而相当部分港台电影,总以为观众是用胳肢窝来看电影的,所以忙不迭地给观众挠痒痒,比如这部电影里推销酒的那声“马拉桑”,功能完全是胳肢窝级别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欣赏这种程式化的搞笑,而我一旦遇到,就想走人。我不愿意被弱智的东西戏弄。
凭良心讲,欧美电影里,真是少见这类挠胳肢窝的东西。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的。北海月说的很准确,我沉迷的是其中的一些细节。一开始,男主角从台北回老家,发动摩托车,穿过一个画着黄格子的十字路口。这个分镜头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和心思。
对这部片子的故事,我是不感兴趣的,却被其呈现出来的台湾人生活状态所吸引。本人没去过台湾,可能片中表现的生活状态完全是导演营造的。如果真的是营造出来的,本人可能会更喜欢,懂得营造生活状态的导演肯定能成为好导演。
其实这部片子没有《疯狂的石头》好看。
和周大哥的感受类似。
海角七号的“娱乐”在很多时候是过了,“过尤不及”,这是艺术作品的忌讳。“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是审美的原则,但海角七号在这两个向度上都有了危险的企及。所以假如要对这个片子有认同,也只有从局部上进行认同了。但这种局部的认同是短暂的,不全面的。


嗯,不知道周大哥看过《叶问》没有。
虽然叶问的情节设置上也比较幼稚,搞笑的段落让人有点不耐烦,但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些“娱乐”的部分被重新理解,终于从整体的体验中,我们感受到这些娱乐部分所显现的“纯真质朴”的本质。

这当然是放在整体中去体验的。

反观海角七号,由于整体的虚浮,这些娱乐的局部就显得苍白无力、粗陋浅薄了。

[ 本帖最后由 北海月 于 2009-1-19 12:23 编辑 ]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1-19 11:51 发表
我对港台电影的厌恶,就在于它那零智力的搞笑。我是用大脑和心灵来欣赏电影的,而相当部分港台电影,总以为观众是用胳肢窝来看电影的,所以忙不迭地给观众挠痒痒,比如这部电影里推销酒的那声“马拉桑”,功能完全是胳肢窝级别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欣赏这种程式化的搞笑,而我一旦遇到,就想走人。我不愿意被弱智的东西戏弄。
凭良心讲,欧美电影里,真是少见这类挠胳肢窝的东西。
老周大约没看明白,马拉桑之所以一再出现,乃是为了体现推销员嗓音高调惊人,他才会被入选乐队。

这片子因为缺资金,好多失真之处,还有矫情之处,不过市井小人物的世俗可爱也跃跃然鲜活。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九船城 于 2009-1-19 12:14 发表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的。北海月说的很准确,我沉迷的是其中的一些细节。一开始,男主角从台北回老家,发动摩托车,穿过一个画着黄格子的十字路口。这个分镜头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和心思。
对这部片子的故事,我是不感兴趣的,却被其呈现出来的台湾人生活状态所吸引。本人没去过台湾,可能片中表现的生活状态完全是导演营造的。如果真的是营造出来的,本人可能会更喜欢,懂得营造生活状态的导演肯定能成为好导演。
其实这部片子没有《疯狂的石头》好看。
唉,人和人观感如此之大!疯狂的石头,全国人民都为之疯狂,我视为低级烂片。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艺术体验始终是体验,即使解释清楚里面那些没有看明白的部分,也未必会产生对这个艺术作品的看法的转变。因为看明白和会欣赏是两个不相干的层面。

[ 本帖最后由 北海月 于 2009-1-19 12:28 编辑 ]
叶问我只看了两遍,但杀破狼我看了七遍。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回北海月:《叶问》我没看过。
“老周大约没看明白,马拉桑之所以一再出现,乃是为了体现推销员嗓音高调惊人,他才会被入选乐队。”
——这就是问题了。为了体现推销员的嗓音高调,电影完全有更经济的做法,而犯不着非要用如此累赘蠢笨的方式,才能让观众明白过来。
推销员不就是这样死皮赖脸的劲头?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1-19 12:24 发表 唉,人和人观感如此之大!疯狂的石头,全国人民都为之疯狂,我视为低级烂片。
《疯狂的赛车》来了,很喜欢,纯个人感受。


估计兮兮不会看。
蛮喜欢的。在哭哭笑笑中体会感情的琐碎复杂不可捉摸,还有小人物的一切
即使下地狱,也要微笑的表情,只为你放心。
很久没有进艺术版了。又看到月月犀利的笔锋和敏锐的视角。
感觉真好!
7号刚上映时,俺就从来日本访问的台湾官员嘴里听到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过这回是国民党高官,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全部从政治角度出发。当然,评价很低。
春节后台湾的朋友给我带来此片的DVD,因为太忙,到现在还没有打开看一看。

俺现在要耐心看完一部电影实在太不容易了。
有时候很想被骗一骗,哪怕是被导演和演员欺骗也行,渴望获得一点感动。
但是电影的骗术都水平太低了,开演不过几分钟,往往迅速发现漏洞,就索然无味起来。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1-19 11:51 发表
我对港台电影的厌恶,就在于它那零智力的搞笑。我是用大脑和心灵来欣赏电影的,而相当部分港台电影,总以为观众是用胳肢窝来看电影的,所以忙不迭地给观众挠痒痒,比如这部电影里推销酒的那声“马拉桑”,功能完全是胳肢窝级别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欣赏这种程式化的搞笑,而我一旦遇到,就想走人。我不愿意被弱智的东西戏弄。
凭良心讲,欧美电影里,真是少见这类挠胳肢窝的东西。
同为“上半身”感受电影的观众之论,纯属50步笑100步。
我转一篇台湾人写的《海角七号》的评论:

我不喜歡海角七號

2009-02-15 13:12:46   来自: Reader


海角七號我看了三遍。
  
  它上映的第一天我就去看了;想給國片也就是華語片一點支持。後來的兩遍卻是被迫看的。怎麼說呢?
  
  朋友要結婚了,雖然一對新人都在台北工作,但男方的父母仍然住在台灣中南部老家。按傳統禮俗,新娘要娶進家門才算數。所謂家門必須是男方父母或說家長的家門。宴客也是一樣:是由男方家長當主人,在男方家長的家裡或者在當地的餐廳宴客。這就苦了一對新人,也苦了我們這些被邀去參加喜宴的賓客(喜帖是由雙方家長具名寄發,但以男方家長為尊),因為大家都在台北工作。解決方法是:男方包一輛或數輛遊覽車,喜宴當天一早把賓客約在某時某地集合,然後一起拉去鄉下。幸好台灣不大,可以當天來回,第二天照常上班。這法子要拿到大陸,我猜恐怕行不通。
  
  話說回來,這樣「下鄉」的機會在去年發生了兩次,我也就坐了兩回遊覽車。遊覽車公司怕乘客無聊,都在車上裝設卡拉OK伴唱機、DVD機跟幾台小電視。我猜大陸的遊覽車也差不多。總之,兩趟旅程裡,車上都播放了海角七號的盜版碟,於是我當了兩回所謂captive audience,不看都不行。幸好我出門總帶著眼罩跟耳塞,趕緊戴上。海角七號的畫面跟聲音大部分被隔絕了,但車上其他乘客的拍腿大笑聲則不可能被隔絕。真苦了我了,但少數服從多數,沒奈何。
  
  去年末稍那幾個月,整個台灣就好像一輛開往中南部的遊覽車,興高彩烈地(暫時)駛離台北----那裡的西方跟外省人文化氣息最濃厚,去參加一場台灣人自己的傳統盛會,乘客或說島民不管窗外的風景如何變換,只管反覆觀看海角七號,在彼此的拍腿大笑聲中相濡以沫、「相互取暖」,確定自己、也暗中確定旁人的台灣身份。
  
  海角七號具有強烈的「台灣身份」、「台灣性」或說「台灣特色」,我想沒有人否認。問題是,它突顯了哪些特色?
  
  我認為是:熱情但流氣、靈活但機會主義、被屈抑因此暴躁、親日而疏遠中華、屬於基督教長老教會而排除本土信仰。
  
  「中華」二字,是包括了在台灣的外省人文化、中國大陸文化兩者而言。海角七號裡面沒一個搆得上的外省人角色,也沒有大陸新娘,更別說大陸觀光客了。怪的是台灣南部包括海角七號的拍攝場地恆春,都想靠大陸觀光客發財。
  
  台灣自己的本土文化也被架空。你聽得見老先先抱月琴彈唱日本歌(原來是德語歌),可你聽不見他彈唱開啟台灣民歌時代的恆春民謠。你看得見台灣人禮拜天跑去教堂聽牧師講道(這其實是相當少數),可你看不到台灣人定期或不定期跑去廟裡燒香求籤。導演甚至連一個小尼姑都不放過,硬要安排一場毫無必要的小戲,藉一個配角之口來輕薄她。導演自己就是長老教會的信眾,也難怪。台灣人無不知長老教會的政治立場極為鮮明。
  
  親日是太明顯了。台灣名作家舒國治說過:海角七號根本不需要那七封情書。言下之意,你不需要而硬加上去,這背後就有意思了。事實上,導演接受台灣媒體「壹週刊」訪問的時候就說過:拍這部片子乃是想「讓台灣人與日本人和解」,他還說:當年日本人是派程度最高的海軍來台灣殖民,但是侵華的是陸軍,所以才有南京大屠殺、所以中國人比較仇日而台灣人會懷念日本云云。
  
  導演的歷史觀跟歷史知識在有識之士眼中當然充滿了錯誤。但大陸的網友也犯不著跟他急。豈只海角七號親日而已?台灣政府過去八年所主導(而目前依然延續)的歷史教育變革,其主軸之一就是要宣傳日本殖民者對台灣的建設跟文化貢獻。這親日的歷史教育作用有二。首要作用是打擊被歸類為「外來政權」的KMT與外省人:你們對台灣的建設還不如日本人,你們的文明程度還不如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人。次要作用是抵禦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攻勢:台灣應該向日本學習,脫亞入歐(例如把舒伯特的德語歌翻為本土語言傳唱)。至於另一大教育變革主軸,也就是所謂去中國化,其實跟親日是一體的兩面,可以不必多說。
  
  八年前的小學畢業生,現在都已經讀大學二年級了。可見得在台灣大約有一個上下跨度十四歲的年齡層受過親日而疏遠中華的歷史教育,而且持續深化。他們正是通俗文化的消費骨幹,也正是他們提供了海角七號「爆紅」的土壤。如果台灣政府不在教育上改弦更張、重新調整,這些年輕人會把台灣帶到哪裡去,令人不敢想像。
  
  最後說說「流氣」、「機會主義」指什麼。海角七號的男主角有一段非常經典的小戲。這人看鎮上的警察不順眼,因為警察老抓他不戴安全帽。這次他逮著了機會,略施藉刀殺人之計,害那警察從摩托車上摔下來,把臉摔破了。警察住院縫了好幾針,受傷的部位剛好在臉上的十字區,以至於繃帶給貼成了一個可笑的十字形。有趣的是:這警察本來是樂團的一份子,他是因為受傷破相才非自願地退出,讓客家人「馬拉桑」(可從沒機會說一句客家話)頂替。這警察自始至終弄不清摔車的原因,男主角也從沒向他道過歉。最妙的是,男主角當時知道自己闖了禍的時候,竟然喊道:「上車啦!」從加害人搖身一變成了施救者了。暗箭傷人、敢做不敢當、見風轉舵,這就是男主角的品行,也就是所謂的「流氣」、「機會主義」。導演(兼編劇)也不怎樣。為了把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剔出樂團,就非要用這種粗鄙的手段才辦得到嗎?
  
  又何只海角七號如此?
  
  先舉一個遠的例子。在海角七號最紅的時候,剛好在台南市的孔廟前面也發生了震動兩岸的聚眾打人事件。聚眾打人的市議員的行為和辯解跟海角七號的男主角像是一個模子翻出來的。議員說:是他自己跌倒的,我只是上前想拉他起來,怎麼變成是打他。他也想從加害人搖身一變成為施救者。
  
  再舉一個現成的例子。海角七號的導演最近在大陸宣傳。我很好奇,他宣傳的時候敢不敢也說:因為日本人派陸軍打中國,所以有南京大屠殺,所以中國人會仇日?我想他是不敢的,因為他要賺大陸人的錢。不可語言,某些台灣文化產業人是這樣的:只是要利用血緣跟語言的優勢賺大陸人的錢,如果被大陸人看穿,因而賺不到錢了,就自卑自憐起來,並且產生怨懟之心。論語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說:小人是「近之則不遜,遠則怨」,很多台商正是這樣。
  
  問題不在我們要不要仇日親日,而在於我們要不要氣節,要不要誠實。
  
  海角七號的行銷策略非常厲害,我合理懷疑:早在它安排大陸檔期數月之前,行銷公司恐怕就已經在網路上(包括豆瓣網)展開攻勢了。我不願看到大陸網友成為台灣次文化商業宣傳的受害者,才特地來豆瓣網寫這篇文章。
  
  回頭去說,台灣就只有這些讓大陸人討厭的特色嗎?我不認為如此,台灣人多的是可愛可敬之處。別的不說,我去參加的那兩次喜宴,都非常鄉土而充滿人情味,讓人覺得神清氣爽。台灣絕不是那樣一個流氣、躁鬱的地方。台灣還保留了非常多中國南方人的傳統禮俗文化。台灣之美,就說墾丁那自由的天空跟無盡的海灘好了,海角七號又何嘗拍出了它的萬分之一來。

原帖地址:  
http://www.douban.com/review/1695206/
嗯,谢谢月月转的这篇文章,与俺想像的差不多。光是听台湾客人口头介绍,我就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所谓台湾人的这种心态,在来日本访问的陈水扁时代的民进党官员的卑谦惭愧的表情中表现得一览无余。当他们得知我是大陆人的时候,那种尴尬、犹豫、震惊、迟疑、不得不陪出笑脸的心态也表现得一览无余。
这些都不是大问题。被人彻底征服了的心态也可以理解;但是同时不是在强调独特的民族性么?在日本人面前,怎么一点都表现不出来呢?
不要求什么民族骨气之类的海绵体一样的硬,但是至少也得有一点对称的平衡美感吧。不幸的是,在日本人面前自觉缩成一团的模杨,被我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晕啊,在一部商业片中看出那么多民族大义的东西。是不是想提醒大陆有关部门禁演?听说本来是不准登陆的,因为不想让马英九被绿营再施加压力才放行的。
施女士,俺必须要给你解释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同意俺的看法。
首先,从制作者的意图上来看,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更加放大来说,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具有特定的价值内涵,或者被赋予某种价值内涵。后者的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小孩尿床画出一幅图案来,假如举世震惊被当成一副艺术品被颂扬时,就是被人为的赋予了某种价值观的结果------现实中类似的例子很多。

说海角7号不是单纯的商业片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还有所谓的本省人一贯的思维背景和创作意图,创作者决不是单纯为了挣钱。当然,通过作品表达某种价值诉求是自由的,同时理所当然也要包括被批评的觉悟。

我想给施女士解释的不是这些内容,而是关于“民族”是大义还是小义的问题。咳咳(清清嗓子),我以为(学大兴兄的口气)“民族”不是大义而应该是小义。“民族大义”这个词是腐朽的儒家思想与专制的GCD嗜好的专利品,是个应该摈弃的概念。我以为(哈哈!)是应该到了采用民族小义这个概念的时候了。民族小义是什么意思涅,就是我们每个小民的感情寄托和喜怒哀乐的内涵之所在。所谓“本省人”不正是依托这个概念在加深被害意识和诉求民族独立权么?这时候自然会出现两种民族小义的紧张关系。凭神马“本省人”是民族小义,吖们外省人就非得是民族大义?

海角7号因为拙劣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思路令俺们外省人感到很不愉快,甚至恶心,不仅表明他的商业价值很糟糕,更表明他们的民族小义只往狭隘的胡同里钻,而且泛滥着一波波被害妄想的极端自爱和“看,高等民族的女人被劣等民族的男人搞定”的意淫思潮。
我以为(哈哈哈哈!)无论从商业炒作还是艺术价值内涵上看,这都是一部很下流的作品。市场就是这么反应的,怎么办涅,总不能捏着鼻子违心地说:哇,好香!
最后,为了避免邹峰冲进来插一矛枪,我还要再重复一遍:我是坚决反对民族大义的。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昨天用“爱情电影,火暴台湾”的说辞引诱老婆陪俺看了《海角七号》,两人共同的感觉是电影很一般。对我来说,楼上朋友说的“被其呈现出来的台湾人生活状态所吸引”算是一个看点,听剧中人物说当地“土话”也有点意思,至于整个故事嘛,可以说没有任何情节或对话打动了我。
这部影片刚火爆台湾的时候,日本外交部一位高官也悄然的观看了这部电影。然后在给我的邮件中指出:这部影片看得也不是彻底爽,影片设定的男女主人公居然是台湾男人和日本女人。
不过,一般日本人不会想那么多,大多数日本人会被影片中的亲日情节所感动。只是在日本没有火爆起来。说句实在话,俺周边的很多日本朋友经常会被台湾人低三下气的态度搞得不知所措:他们本来在反省侵略台湾的殖民地统治,没有料到台湾人很怀念被殖民的时代,弄得日本人身子很爽,心里别扭。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我以为(哈哈哈哈!)无论从商业炒作还是艺术价值内涵上看,这都是一部很下流的作品。市场就是这么反应的,怎么办涅,总不能捏着鼻子违心地说:哇,好香!
---------------------
不谈艺术价值,这不容易有共识。说到商业价值,该片在台湾的票房大破纪录,这才是市场的反应。
还有,你到底有无看过电影本身?还是听别人的意见而已?

另,台湾是被祖国政府割让给日本的。不是侵略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