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好莱坞的新宠儿——日本电影

好莱坞的新宠儿作者 东京特约记者 费丽文

发表日期 25/02/2009 更新日期 25/02/2009 12:58 TU

日本电影《入殓师》和动画片《积木之家》周一在美国好莱坞分别获得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短篇动画片金像奖。当奥斯卡颁奖礼上宣布《积木之家》得奖后1个多小时,颁奖人再宣布《入殓师》当选最佳外语片时,守候在转播实况的酒店屏幕前的《入殓师》的全体职员跳起来欢呼。

如果从宫崎骏的动画片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记录来看,加藤久仁生这次12分钟的《积木之家》获奖也许不那么令人意外,虽然这也是日本首次获得最佳短篇动画片的奥斯卡金像奖。可是《入殓师》成为日本首次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像奖,连导演滝田洋二郎也承认惊喜:“像做梦一样,曾经不相信奥斯卡金像奖会来,但是它却真的来了。”

53岁的滝田洋二郎1981年作为色情片导演初露头角,88年他改弦更张,拍摄了17部主要以社会现象为题材的故事片,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他都不算是名导演。得奖后,他在富山县家乡的父母感慨地说,走电影导演的路,他们的儿子尝尽了苦头。

《入殓师》是根据日本人青木兴门的自传《纳棺夫日记》改编,说的是本木雅弘扮演的专业大提琴师,因乐团解散、失业,带着广末凉子扮演的妻子回到山形县老家,几经挫折最后当上为死人化妆、入棺的入殓师,面临的心理抗拒和家庭崩溃过渡到理解、接受的过程。

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前,《入殓师》已获得日本内外多项奖,是去年9月起在日本上映的长期叫座片。不过即使如此,好莱坞的金像奖向来可望不可及,而且滝田也说,其它的候选外国影片其实也非常精彩。

电影评论家大高宏雄分析说,亚洲文化受西方青睐的气候下,日本独特的文化给了好莱坞新鲜感。他说,“死是任何人都要遇到的事,日本人对待死、对待死人的独特精神让西方觉得新鲜,而且也不是不能理解,所以引起了很大共鸣。”入选奥斯卡金像奖前,《入殓师》突破日本电影对传媒试映20场左右的宣传习惯,在美国试映了50场,相信广泛说明就一定能让美国人理解。

两名在东京看了《入殓师》的日本妇女也说,真没想到外国人也能理解日本对死人的独特文化。两人七嘴八舌地说,“真是令人高兴,最近日本的电影在国际上挺走俏。”问起日本人对《入殓师》的感想,最多的回答是想起亲戚、朋友的葬礼。

在日本政治、经济深刻低迷和全球电影界萧条的潮流中,日本电影业06年起却登上25年来的巅峰,一年放映821部电影、观众达到1亿6400万人次,电影院收入为22亿美元。在商场里和乡村兴起的迷你型综合性电影院,以各种名目降低票价,让人看电影像走进咖啡店歇脚一样便利,被认为是日本电影业仅用10年就走出低谷的主要原因。

屏幕增加促发了制作,电视台加原著、加综合性电影院是现在日本电影业的方程式,并以低成本制作小故事、多股东出资降风险和重拳宣传为主流。多产带动了高质量,而且近年在国际上频繁获奖的日本电影证明了成本与质量并不成正比。

大高宏雄说,《贫民富翁》的8项金像奖也说明,作品已让人腻味的好莱坞不得不注目海外,而对厌倦了战争和布什政治的美国人,是日本平淡、人性化的纤细文化从其它外语片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也反映了10年来国际电影业结构中,日本电影逐渐上升的趋势终于让好莱坞接受的现实。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转帖



积木之家 La maison en petits cubes
导演: Kunio KATO(加藤久仁生)

       日本艺术家的作品
  法语的片名
  印象派的画面
  梵高的色彩
  音乐盒般的配乐
  没有语言
  只有表演


一个老人,一间小屋。
配合海平面的高度,老人的小屋也不断长高。
房子的上面盖上房子;
再盖上房子;继续,盖上房子……
  
老人从住在城市,变成住在村庄。
从住在村庄,变成住在一块弹丸之地。
然后,住在了大海的中央。
最后,海中央只剩下了老人的小屋。
  
然后,那一天,为了寻回他珍爱的烟斗,
老人潜入海底。
一层又一层……
游过了从前的屋子,也游过了从前的回忆。
  
大海让人感到寂寞。
那些人、那些事只能成为回忆,
难免唏嘘。
但那些回忆被海水的盐分长久保存着,
也未尝不好。
  
就像相信地球是圆的一样,
我也相信,地球终有一天会变回最初的模样。
也许很残忍,
但这却是最美丽的终结。

(转自豆瓣)

[ 本帖最后由 丙辰龙 于 2009-2-25 23:28 编辑 ]
日本电影和日本电影人近年来颇受好莱坞关注,渡边谦和真田广之都在好莱坞电影混了个脸熟,但总体来看,影响力还是不如成龙李连杰周润发等人,主要是没啥特色,不能打,真田广之本来不是个打星,可能是拜《黄昏的清兵卫》所赐,上次在成龙的《尖峰时刻3》中捞了个头号反派,俨然一个动作巨星的派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