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裴珏:“团长”开启了中国的“母语剧时代”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目前非常突出的一部大戏,我关注到了这部戏在艺术上的巨大的创新,写了本文,该剧有不足,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该剧巨大的艺术创新,则同样是不理性的。她的火爆,有着深刻的文化层面的原因,“团长”一剧的对白基本都是各地方言,孟烦了一口北京话,迷龙说的是东北话,不辣随口而出的是湖南话,兽医说的陕西话,范雷是广东腔,段奕宏则是在剧中秀了十多种方言,所以,“团长”是一个标志,表明“方言剧”在全面走向复兴,中国电视的“母语剧”时代到来了。
从《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到《杨光的快乐生活》、《关东大先生》,从《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到《我的团长我的团》,方言剧从无到有,从情景喜剧,到主流正剧,再到主旋律大剧,方言剧已经成为一个显赫的文化课题,从赵本山、范伟、杨毅、韩兆,到小沈阳、王宝强、龙文章、迷龙,我们分析《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戏不是孤立的个案,它是方言剧的一个顶峰之作,它摆脱了方言剧只是喜剧的藩篱,一跃成为正剧,“团长”是一个文化模型,我们可以从“团长”模型里来探讨方言剧复兴中的文化意义。
我们发现方言剧有以下三大特点:1,方言剧的语言,魅力无穷,经典台词久盛不衰;2,方言剧的口音,亲切宜人;3,也是非常显著的一点,就是方言剧系列多、续集多,自身再生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这三大特点,我们还没有进行过文化研究,在方言剧复兴的今天,就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了。
方言剧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是因为方言是我们的母语。在现代人文主义的视野下,中国的文化是多样性的。汉语是各个地域人们使用的方言,方言是各个地域人们使用的汉语。我们应该把方言当作我们的母语,方言承载了民族文化,汉语的版图是分为七大方言文化区:官话方言、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湘语、赣语,几千年来,各个方言区的人们嘴里说的是方言,耳朵听的是戏曲曲艺,都在生活中使用方言。我们都知道,文化区的基本要素是文字、语言、艺术等等。如今,汉字、方言、戏曲曲艺构建起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区,比如齐鲁文化、东北文化、燕赵文化、西北文化、巴蜀文化、闽浙文化、南粤文化等等。
我们所说的“文化产品的受众”,也就是电影、电视剧的观众,实际上,不同方言区的人们,电视剧的放映,就是一部作品进入不同的地域文化区。方言是我们的母语,存在几千年了,汉语的无穷魅力传承在方言中,我们看方言剧中最出彩的台词,最经典的对话,几乎都是方言的表达,而不是国语的表达。 “国语”实际上只是一种交际语言,
从明代开始,历满清、民国,至今,“国语”从以南京话为标准音,变为以北京话为标准音,在公务员、士人阶层通行。方言剧的乡土情怀、民间亲和力等等方面,都超过了“国语剧”,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几千年来,人们在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家居生活等方面,还是在使用方言。从明代开始的“国语”(官话),到民国,始终是交际语言,并没有成为人们的生活语言,人们只是为了沟通和交流才使用国语。
母语是文化语言,她的核心功能是文化的传承,方言剧也承载了民族文化,她不仅和乡土情怀贴合,也是和民族文化一脉相成,所以,当我们看到方言剧里的刘老根、许三多、杨光、条子等等人物,之所以产生“亲切感”,是因为这种“亲切感”是从本质上讲,是文化认同感,是民族文化意义上的“亲切”,而不仅仅是剧中人物身份的民间低层,是文化归属感,并不是阶级归属感,也就是说,是因为你是中国人,你才会从方言母语中获取“亲切感”,而不是因为你是下等人,你才会获得“亲切感”。


在这里,我特别要分析一个人物,迷龙,他最大的人物特点是“真性情”,他一口东北腔,更是白山黑水文化塑造的人,他那么率直,那么感性,那么自然,那么本性,他能在大雨中洗澡洋洋得意,他不懂得中庸之道,一个猪肉炖粉条,让他一下子思乡心切,他为了回家可以不顾一切,我们说,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方言的使用,变得丰满,变得立体,也让人性的冲突能够直接而又顺利的体现出来。剧中的人物,说着不同的方言,导演和编剧希望用方言来让观众更快、更便捷地理解人物性格,这一点,“团长”做得非常好! “国语”实际上是用来“跨地域”沟通,方言也可以用来沟通,只是在本地域沟通,所以,方言剧并没有地域限制而逊色,相反,由于紧紧扎根在地域文化区,所以,系列多,续集多,纵深开发之长,补了传播范围之短。“团长”作为方言剧,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似乎也打破了方言剧的传播范围的限制,各地热播,卫视在你争我夺,这和《刘老根》、《杨光的快乐生活》大不一样,所以,“团长”的案例说明,一部高质量的方言正剧,完全可以突破传播范围的限制。
国语是可用的,方言是可爱的,国语是交际语言,“国语剧”让大家听得懂,可以跨地域放映;方言是文化语言,是生活语言,是母语,所以,“母语剧”让大家感到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在方言区放映。国语剧和母语剧,如今双峰并起,齐头并进,正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母语剧走向全面兴起,国语剧将会走向全面衰落。 我一直在主张“方言就是我们的母语,应该全面复兴”,如今,方言剧的热播,正好说明了方言文化的蓬勃的生命力,方言已经存在数千年了,大国崛起的今天,伟大的中华文必然复兴。我们看许三多的执着,杨光的快乐,刘老根的创新,无不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从一个炊事班、一个小酒馆,再到康红雷的一个团,这些群体团队凝聚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所以,“团长”应该准确地说是我们的“母语剧”,方言剧应该更名为“母语剧”,她是方言文化复兴在电视剧领域的体现,过去,只有电影能够做零点首播,现在,方言剧“团长”却成为国内第一部搞零点首播的电视剧,一部方言剧写下了这么多的“影视第一”,我想我们大家的信心在哪里,就是我们对母语的信心,对母语文化的信心。实际上,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步推广,多样性的文化逐渐成为国家意识,方言文化必定会重新复兴。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前一阵花了相当时间总算看完43集的团长,优点和缺点都很鲜明,社会争议也是毁誉分明。
人物鲜活,语言生动,战争场面火爆;可惜有些情节过于不节制,拖沓难耐。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但凡有如此昏话的文章,我是只当扯淡的:“大国崛起的今天,伟大的中华文必然复兴。”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大陆的战争片、连续剧,就只看过一个《历史的天空》其他一概不看,一是内容让人郁闷,不外是宣扬D的战士如何如何,并将敌方将以丑化。《历史的天空》这个连续剧还相对的揭露了下D是如何控制军队、如何清洗、如何斗争的。
第二,大陆的战争片,场面垃圾的一塌糊涂,一点军事常识也没有。看了会笑抛大牙!
跃入我的海洋~~~
看这样的战争片比看小沈阳好多了,毕竟有真帅哥。
拉得太长会弹回来的。
这样的评论无话可说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闹了半天,我国的电视剧讲的都是外语——不是外语,没外国承认,只能算鸟语了。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他说的是啥呀?靠,这也叫评论。
这个片子不错的。
楼上各位还是多点宽容的姿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