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身体创作谈

身体创作谈  
----《水墨游》
  
  
作者:史晶歆
文章来源:节选自《身体笔记》
浏览:132 次
  
  
  

    身份的慢慢转换,虽然给身体带来了长期的彷徨与混乱,但却将我领入了另一个更开阔的身体领域。不仅拥有自己挥洒汗水的快乐,更可以享受与演员一起创造更多可能的身体快乐。

    1999年的春天是我进京赶考的难忘时节,每年2月便是舞蹈学院开始招生的季节。原本清静的校园,在这时变得特别的拥挤,校园的各个角落是家长们焦急等待的身影。而我也永远不会忘记父母在楼下徘徊的脚步,与托人送到我手中的巧克力。

    那年的夏天,我幸运地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的编导系,这对于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在上海市舞蹈学校我勤勤奋奋地学习了5年,5年里我一直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让5年的付出在舞台上得到尽情的展示。而对于一名在上海市舞蹈学校学了5年科班的学生,想要成为一名演员是可以做到的,考进一个舞蹈团,将青春献给另一个地方,一切就是这么简单。可在毕业的时候,我看到了更多的选择,我一点点感到自己内心的一种更强烈的渴望,这又是一种有关身体的选择。身体是敏感的,不愿意屈服于现状的。当我的身体在忘我地舞动之后,在我不断地喘息、汗流浃背时,身体在此刻清醒地对我说:“这样舞蹈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可能,我们可以创造更好的艺术,用我们充满灵性的身体。”就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更具挑战性的前景,我不再是一名普通的舞蹈演员,我将拥有创造的能力,将认识更多的朋友,并与他们之间形成无形的连接。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会成为一个集体,去创作更精彩的艺术,而这一天是可以看到的。就这样,1999年9月,我拎着行李与满满的自信来到了北京。当我站在北京舞蹈学院门口的那一刻,我在心里说:“我来了!”

    4年真快,一眨眼我又开始了自己的另一段旅程。这4年我进行着不同的尝试,创造真的是件快乐的事。在此有两个特别的创作体验,与你分享有关身体的更多体验。

荷花杯舞蹈比赛是一个由全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在国内知名度很高的舞蹈赛事,按舞种来划分比赛的内容,每3年一届。每个人参加的动机不同,有人在参与,有人一心想拿奖,而有人只是想去看看风景,不同的心灵创造不同的艺术。

    我创作的作品《水墨游》,荣获了第三届“荷花杯”舞蹈比赛创作铜奖。

    这是我2000年开始创作,2001年完成的一个双人舞作品,我的身份是编导兼演员。这个作品的完成过程是艰苦的,从找到舞伴,开始编第一个动作,到最后做服装,做音乐,参加比赛。不敢想像,就这样走过来了。

    2000年9月20日,我开始构思这个作品,每天生活得很热闹,就突然想念起安静的感觉。我想编一个安静舞蹈,记得那天很热,我无精打采地翻看着徐志摩的诗集,不经意翻到了《云游》这首诗:

      那天你翩翩的在空际云游,
      自在,轻盈,你本不想停留
      在天的那方或地的那角,
      你的愉快是无拦阻的逍遥,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的地面
      有一流涧水,虽则你的明艳
      在过路时点染了他的空灵,
      使他惊醒,将你的倩影抱紧。
      他抱紧的是绵密的忧愁,
      因为美不能在风光中静止;
      他要,你已飞渡万重的山头,
      去更阔大的湖海投射影子!
      他在为你消瘦,那一流涧水,
      在无能的盼望,盼望你飞回!

    真美,有种灵动的宁静之美。我情不自禁地站到了窗台上,把窗打开,让风肆意地触摸着我的每一寸肌肤。我有种美妙的感觉,我感到身体变得柔软起来,手臂像波浪那样摆动着。我睁开双眼看到了远方的云彩,那样洁白,那样轻盈!我的目光有些恍惚了,我仿佛看见有个人在云中翻滚好羡慕,那样的自由。不知谁放起了音乐,我跳下窗台,和我的身体开始舞蹈!我们一起感受凌空逾越的快感,一起在地上翻滚,寻找在云中的自由。我忽然感到身体正散发着一种奇妙的热量,有一种灵动的宁静之美。我很幸运,在进入创作的开始,我找到了属于这个作品的独特的身体质感。我决定跟着身体的感觉走,从形式入手,完成这个作品的基本框架,先不给自己太多内容上的束缚。

    2000年10月4日下午17:48,我的心情糟糕透了。在这个法定节假日里,我却和我的舞伴在北京舞蹈学院文化教室三楼的水泥过道上站了足足有4个小时,而这4个小时里我们一无所获,编不出一个好的动作,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双人舞配合把位。而此刻,我的身体感到非常疲倦与沮丧。身心总是难于分离的,我的身体理解我的心,我的心也十分体谅我的身体。我非常抱歉地对舞伴说了声对不起,今天的排练暂时结束了,舞伴也很灰心地走了。我跌坐在楼梯上,感到水泥地很凉很冰,一直穿透我的心。我感到身体也在迅速变得冰凉,忽然觉得特别冷。我紧紧地抱着双膝缩在角落里,身体刹那间变得僵硬。我一次次努力地想找回像云彩般柔软的身体质感,可那种冰凉的感觉一直包围着我。

    2000年12月8日上午9:08,北京的冬天寒风刺骨,圣诞节刚过没几天,人们的心一下子又冷清了。可此时,我正在练功房里热火朝天地舞动着。练功房里特别温暖,阳光从窗外射进屋内,一道道金色的光束,为我们照亮黑暗的舞台,空气中的粒粒灰尘,在光影下,充满灵动的宁静之美。今天我的身体很轻盈,每一个托举、每一个舞姿都完成得好极了。我开始慢慢理解,在舞蹈中,人与人之间、身体与心灵之间的交流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当音乐响起,我们仿佛摇身一变,成了温文尔雅的文人,在云端起舞。古典舞身韵的气息,让身体变得畅通起来。我能清晰地感到身体里气息在行走,随着每一个舞姿的变化,气息就会产生不同的流动方式。有时平稳得如同一片树叶在小溪上缓缓地漂流;突然,动作速度加快,身体如一叶轻舟忽遇急流,顿时有种向前划冲的感觉。第一段是慢板,古琴《阳关三叠》的旋律在空气中流动着,每一丝琴弦的拨动声都使身体产生一种相应的旋律,两者间有种微妙的回响。我在创作时紧紧地抓住“游”的动态感去想像各种身体可能的形象与动态。独舞时我感觉自己像条小鱼儿在水中游动,双臂轻柔,形成流畅的肢体动作;在双人舞时,我又想像自己是一株水草,随着水波的翻动,轻飘地摇曳着身姿。舞伴将我轻轻托过头顶,然后是快速地旋转,当我在上空失去重心时,我仍感到一种安全。那是我们彼此心心相印的力量,我们不仅理解这个作品所要表达的灵动之美与宁静之心,更了解了彼此,正如前面我在“身体的信仰”中提到的,何不试试放弃借助语言的真情告白,让我们开始舞蹈吧!选择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的心灵打开另一种充满生机的前景,不可能的事会变得有可能。

    2001年5月17日,是来到昆明的第二天。晚19:00,还有半个小时第三届“荷花杯”古典舞的专场比赛就要开始了,我们是第四个参赛者。心里有些紧张,身体有种莫名的潮热感,虽然已经基本克服了昆明高压低氧的气候,但那种对晕倒的恐惧还是时时影响着我们的心情。舞台两侧色彩斑斓的流动灯为舞台的表演增色不少,而与它们一同坚守在舞台两侧的还有一排氧气瓶与医务人员,景观奇特。忽然舞台上有沉重的物体倒下,灯光师反应敏捷地将灯光压暗,工作人员迅速将晕倒的演员搬到了空地上,通风、接氧。负荷消耗的身体因缺氧变得软弱苍白,急速地喘息着,皮肤上沾满了灰尘,汗水浸湿了服装上的艳丽。

    19:45,我和舞伴做着上台前的最后准备,还有一个节目。我在脑中一遍遍地预览着作品的每一个画面,身体比划着每一个动作,我们还复习了几个双人舞托举,感觉好极了——气息平稳、用力适度。

    20:00,报幕,掌声,我和舞伴一同走进了那片未知而神秘的黑暗。刚开始我们的表现好极了,气息平稳,肢体的张弛把握得恰到好处,彼此身体的接触也感觉那样的柔和,仿佛两块拼图正好结合,没有缝隙。我们在台上将那灵动的宁静之美用身体诉说给了每一位观众。可慢慢地我感到一种危险的隐患,舞伴开始发出粗重的喘息声,身体有种细微的僵硬与混乱。当我在高空享受刹那的飞翔感时,我感到了舞伴那有力的双臂正在微微地颤抖。我知道他累了,比赛的压力让他心累,低氧的气候让他的身体快速地疲劳了。

    “放松、放松、坚持住!”在进入快板前的一个双人舞配合时,我压住声对他说。快板到来,鼓点激烈的打击节奏与古琴的不断弹拨融为一体,将舞蹈推向另一个高潮,这时需要将我们体内的能量再次释放,以急速的动态反衬前面的宁静之美。我做好了准备,在音乐爆发的那一刻,我也释放了,我凌空跃起——右臂快速地甩向前方——下叉落地——又从地面旋转而起。当我正陶醉于每一个动作的表现时,我忽然看到舞伴苍白的脸上冒着丝丝冷汗,可他还是顽强地跳着,依然潇洒自如。我害怕了,我害怕听见物体的沉重倒地声,我不愿将舞动就此结束。我从他身边跃过时,再次轻声说:“坚持住,你行的!”下面是一个我们共同向舞台斜后角快速交叉后退的表演调度,如身体的重心不稳就有摔倒的危险,我禁不住为我们的命运捏了把冷汗。“坚持住!”我的声音在激烈的音乐中显得那样单薄,我感到一个身体一次次从我的身边退过,有些慌乱,但有股执著劲。最后舞伴将我高高托起,我心中高呼胜利。我感到有阵清风迎面而来,赶走了刚才的紧张、担忧与慌乱。音乐渐轻渐弱,我们背对观众,仰面看向黑色的天幕,眼前一片开阔。轻柔的步伐,仿佛在云中漫步,我们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水墨游》,有片片否?
回楼上水M
还真没有,你看这整的,天赐的献殷勤的好机缘,白白流失了,痛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