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卡赞与米勒:特殊时代三部作品的对话

            

《码头风云》,有关告密者的故事。

    有时,告密是出于信仰;有时,告密是出于私心;有时,告密是出于被迫;有时,告密是出于勇敢。孰是孰非,没那么简单。那些历史,那些作品,会让我们对自己坚持的东西打个问号,也会对他人的作为有换位的思考。
  娜  斯
  1999年奥斯卡一如既往既是电影庆典又是时尚庆典,但是这一年的奥斯卡更容易为人记住的是它也是最有争议的一晚:八十九岁的美国戏剧与电影导演伊利亚·卡赞获终身成就奖。
  从电影作品成就来讲,伊利亚·卡赞获奖不该有任何争议。《码头风云》、《欲望号街车》、《伊甸之东》、《绅士协定》,都是可以留名影史的作品。其中《绅士协定》和《码头风云》分别获1947年和1954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没有人能抹去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的历史,而卡赞在那段历史中的选择,就是争议的来源。1952年,卡赞向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提供了八个他在纽约戏剧生涯期间Group剧院的老友名单,这些人跟他本人一样,都属于美国三十年代左翼知识分子群体,曾经加入过美国共产党。
  五十年代,中国的左派在反右,美国的右派在反左。那时在美国是左派,虽不至于送去劳改,可是日子也不好过:在资本主义社会,断了职业生涯和经济来源,等于什么?上了黑名单的编剧、导演或演员,有些永远失去了创作生涯以及舒适生活,有些化名代人写剧本,有些逃离了美国,而一个极端的案例是自杀。
  这些人中的幸存者和后代,以及一些年轻演员,当晚在奥斯卡颁奖礼柯达剧院门外抗议。对于因他的告密而受损的人来说,卡赞的终身成就奖应该是“终身摧害生命奖”。Abraham Polonsky在五十年代上过黑名单,他说:“我希望有人把他枪杀在台上。对于肯定是一个沉闷的典礼来说,这会是一个有趣的时刻。”
  也有好莱坞大牌支持颁奖的决定,如沃伦·比蒂、德尼罗、西科塞斯。而最令人出乎意外为卡赞辩护的人,是阿瑟·米勒。阿瑟·米勒与卡赞的关系绝对是说来话长,阿瑟·米勒的戏剧经典《推销员之死》、《吾子吾弟》都是由卡赞导演而一举成功的,两人本是事业上的伙伴,生活中的密友,左翼信仰上的同道。两人甚至都曾经分别约会过一个著名的金发女人:玛丽莲·梦露,虽然最后梦露嫁给了米勒。而阿瑟·米勒在五十年代的表现与卡赞相反,成为左翼知识分子中的英雄人物。1956年,米勒拒绝了非美活动委员会的传讯,拒绝提供同道名单,为此他受过罚款与坐牢的处罚。卡赞和米勒虽然后来又有过合作,但是两人私下的友谊再也没有恢复。
  但是米勒却认为卡赞应该受奖。他在左翼报纸 The Guardian中写道:“我对那个恐怖时代的感觉并没有改变。但同时,历史不应被改写。卡赞在戏剧与电影界的杰出成就使得他应该获得这一奖项。”
  卡赞为自己的辩护是“我有各种好的理由来相信美共应该从隐秘之处驱赶出来,经受检查,……我做的可怕的、不道德的事情是出于我真实的自我”。
  米勒与卡赞的不同选择其实还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很多人认为,卡赞其实大可不必提供黑名单,因为他还可以选择回纽约去百老汇剧院做戏剧导演。卡赞是百老汇起家的,他在戏剧界很有影响,回纽约绝对不愁找不到工作。非美委员会对百老汇没有像对好莱坞那样进行黑名单审查,主要可能是戏剧舞台已经没有影视那样的大众影响力,也比不上好莱坞的报酬收入。所以,很多人认为卡赞的选择非关意识形态,而是为金钱出卖了道义。
  关于二人孰是孰非的讨论很多,但是我觉得,作为出色的导演和剧作家,他们二人都就此事件创作了作品,用作品发言,更意味深长和值得回顾。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1953)、《桥上风景》(1956)和卡赞的《码头风云》(1954),都是美国戏剧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萨勒姆的女巫》至今仍是百老汇舞台时常出现的剧目,并由丹尼尔·戴·刘易斯出演同名电影;《码头风云》是马龙·白兰度的成名作,他在其中的表演开创了美国电影表演的新时代。
  对于两个一流的艺术家来说,也许用作品说话更有力量,也更能影响后世。
  
  《萨勒姆的女巫》故事取材于1692年发生在北美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Salem)曾经轰动一时的“逐巫案”。 独立前的美国马萨诸塞,在萨勒姆,一群少女半夜在林中常进行神秘仪式,少女们相信这种仪式会让她们心仪的男子爱上她们。镇里的牧师帕特纳无意撞见了少女们围着篝火的舞蹈。当时,人们相信鬼神巫术的存在。舞蹈,尤其是围着火堆的舞蹈是被清教严格禁止的。有两名少女在仪式中受惊吓,昏厥不醒。牧师帕特纳相信她们中了巫术,于是请来有破巫经验的牧师黑尔。黑尔牧师问明缘由,召集了所有参与舞蹈的女孩,让她们说出主谋。少女艾比说出了带领她们举行仪式的黑人阿图芭。帕特纳牧师坚信阿图芭与魔鬼有约,并还有帮凶。在拷打之下,阿图芭被迫承认,并胡乱说了两个老妇人的名字,一个是乞丐,一个是精神失常者。为了免受惩罚和责骂,少女们也随声附和。
  巫术事件引起了一连串事件。意外现象,随口的谩骂都成了女巫帮凶的证明。更有人乘机报复陷害,谋取他人的财产。一个又一个村民被捕。政府派来海颂法官负责审理该案。
  少女艾比爱着在村民中口碑甚好的有妇之夫约翰·派特,他们曾经在派特太太生病期间发生过关系。事后派特非常后悔,因为他依然爱着自己的妻子。派特太太知道此事后没有深究,只希望他们不要再往来。艾比希望与派特继续保持恋情被严词拒绝,便计划除掉派特太太——派特太太也被指控为与魔鬼来往而被判绞刑。约翰为了救出妻子不得已说出了真相。然而,更残酷的考验将约翰、伊丽莎白,以及更多的人们都推向了命运的边缘……  
  海颂法官终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是已有十四条无辜的生命被绞杀。派特等三人是最后一批,出于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法官坚持派特必须认罪。
  虽然派特不愿屈服,但是他有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而海颂法官为了能最终有一个体面的交代,要让他在认罪公告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派特认罪可以换取生命,不认罪则会被处死,他会做怎样的选择?
  不知道的人,可以说这是写我国“文革”时期的疯狂历史。可是,它却是一个美国左派作家以宗教迫害事件为背景,隐喻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段历史。其实,以莫须有罪名打击异己的恐怖,遍布宗教裁判、专制统治,无分左右,无分古今,无分中西。美国左派知识分子写美国宗教疯狂时期以及“极右思潮泛滥”时期的作品,却可以是用来揭露我国极“左”历史的有力作品。毋庸置疑,这部作品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文化的力量。
  这部戏围绕着信仰的主题。派特为忠实于自己而献出了生命,但是米勒对海颂法官的刻画却更加入木三分。海颂法官坚信自己在与魔鬼抗争,坚信自己在拯救人,坚信圣经就是真理。其结果却是害死了很多生命。经历过“文革”的我们,对这样的人应该是很熟悉的,但是在其他文化中,就没有这样的人吗?比如,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中,难道就看不出类似的悖论吗?
  
  卡赞的《码头风云》也是基于美国真实历史,材料来源于《纽约时报》获普利策奖的系列新闻报道《码头犯罪故事》,这是关于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码头业各种腐败、勒索的报道。与黑帮有联系的工会头目约翰尼·佛兰特以铁腕控制着码头。警察和码头犯罪调查委员会知道他跟一系列谋杀事件有关系,但是证人都装聋作哑,不愿意告密,因为那是令人羞耻的。昔日曾经是职业拳击家的特里·马洛伊的哥哥查理是佛兰特的律师,佛兰特曾经通过查理来操纵过一次特里的拳击比赛,特里必须装输才能让佛兰特赢钱。影片开始时,一个叫乔伊的工人因要给警察作证而被害,特里结识了乔伊的妹妹——大学生伊蒂。伊蒂亲眼目睹码头工人的悲惨生活,尤其看到自己的亲兄弟为工人说了几句话就惨遭杀害,决心和教区牧师巴里神父一起,为码头工人伸张正义。特里十分同情伊蒂,在和伊蒂的接触中,两人渐渐产生了爱情。可是因为对黑帮的忠诚和黑帮的帮规,特里还在犹疑不定。“犯罪调查委员会”开始调查乔伊之死,码头工人诺兰因愿意作证而被害。同时,查理又奉约翰尼·佛兰特之命要杀死特里,查理出于手足之情向特里吐露了实情,使特里逃脱了追杀,自己却被黑帮杀害。这一幕幕迫使特里要去揭发查理和约翰尼的罪行,结果在码头上被约翰尼的打手打得死去活来,倒地不起。正在这时,神父和伊蒂赶来了,码头工人们围上来了,工人们了解到了佛兰特的面目,站出来与其作斗争。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告密者的故事,而故事中,告密的行为会终止黑帮的犯罪,告密的行为不都是不道德的。这里面有卡赞为自己的选择所作的辩护。
  
  米勒对卡赞的电影,又以一部戏剧作品来回应,就是《桥上风景》。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米勒和卡赞曾经合作过一个关于码头工人的剧本,但是没有能搬上舞台。两人既然分道扬镳,卡赞有了他自己版本的码头故事,米勒也另写他自己的,而他也说他的剧本是根据一个工人告诉他的真实故事发展的。故事发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意大利人社区,所以这里的桥指的就是布鲁克林桥。主人公伊迪·卡博尼与妻子和孤儿外甥女凯瑟琳住在一起。他对凯瑟琳的感情逐渐发展出不伦的爱恋,而这时他妻子的两个表兄罗多尔佛和马可从意大利偷渡到美国来寻找好生活,其中罗多尔佛是个金发帅哥,凯瑟琳爱上了他,这使伊迪很嫉妒。当凯瑟琳要嫁给罗多尔佛的时候,他向移民局告发说罗多尔佛和表兄是非法移民。这背叛了他开始时对两兄弟做出的承诺——即为二人提供庇护所是一种“荣誉”。他对二人的背叛使他在朋友、邻居和家人中失去了尊敬。最后,马可与伊迪打架,伊迪用刀捅马可,却被强壮的马可夺了刀子反而把伊迪捅死了。
  这部戏没有前述两部戏那么著名,但是也没有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分别于1983年、1997年、2005年、2009年数次被搬上过舞台。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1958年在意大利执导过舞台戏,而维斯康蒂的名片《罗科和他的五兄弟》里被认为与该剧有不少联系。
  
  这三部戏里,都有告密者的故事。《萨勒姆的女巫》里,告密者告发的是他们声称的被魔鬼附身的人,结果很多无辜的人被迫害致死。《码头风云》里,卡赞写工会勾结黑帮,属于恶势力,所以向警察作证,在这里,当告密者,是与恶势力勇敢斗争。《桥上风景》里,告密者本来承诺保护亲戚,却出于私心告发其非法移民的身份,守法,但是却是道德上的背叛。
  有时,告密是出于信仰;有时,告密是出于私心;有时,告密是出于被迫;有时,告密是出于勇敢。孰是孰非,没那么简单。信仰不是那么可靠,人性也不是那么黑白。那些历史,那些作品,会让我们对自己坚持的东西打个问号,也会对他人的作为有换位的思考。最终,无论是宗教狂热,还是政治狂热(两者很多时候是同一回事),极端主义都很可怕。无论是何种组织,何种制度,盲目信从都值得考量。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吧。这三部作品,却值得我们再欣赏,引发我们新的思考。毕竟,历史仍在人们记忆中,而现实中,这些问题也仍然不是那么轻易就下结论的事情。艺术的魅力,在于它们拒绝教条,在复杂情境中考量人的选择,那也是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难以避免的选择。■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