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关于金陵十三钗不吐不快的一点想法 [打印本页]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11-12-21 10:12     标题: 关于金陵十三钗不吐不快的一点想法

顶着锅盖发吧
   与龙门飞甲的褒贬不一相比,金陵十三钗貌似是一边倒的夸赞。老实说这部电影确实在老谋子近年内的电影内是首屈一指的,道理这简单,丫近年根本就没拍过什么好电影,矬子里面挑将军,十三钗自然要脱颖而出了。
   我是流着泪看完这部电影的,不幸的是电影院中太多: (,动不动就在那哄堂大笑,让我彻底地认识了什么叫做无可救药的中国人。这片子叙事流畅情节饱满,煽情煽得恰到好处,近三个小时下来丝毫不觉沉闷,但是,我重点要突出的是但是,看完之后,隐隐觉得哪里让我很不舒服,这几天翻来覆去的想啊想,又听到了一些朋友的看法,终于明白不舒服在何处了。
   令我第一个不舒服的地方是,让妓女去代替女学生牺牲。影片中其实探讨过这个问题,贝尔饰演的冒牌神父对乔治说:我们在干什么啊,上帝不是告诉我们,人生而平等,难道女人和女孩不是一样的吗?
   世俗的人们当然知道,人他妈的本来就生而不平等,但是搁到文艺作品中,你总要追求一点高出流俗的东西,总要宣传一下普世价值,如果连电影都在宣扬人生而不平等了,那么叫人们如何保持信念?这样的牺牲我看不出有何价值,生命面前人人平等,谁敢说妓女的命一定比女学生贱?如果让你去代所谓更为高贵者牺牲,你愿意吗?反正打死我都不愿意。
   唯一能解释得通的是大难当头时,妓女已经成年,女学生尚还年幼,成年人理当保护未成年人(事实上这几岁的差距也算不了什么,死去的妓女豆蔻就和女学生们差不多大)。但是,妈的我又要但是了,整部电影看下来,妓女和女学生的角色对立,甚至掩盖住了成人和幼童的差距,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妓女代替处女们去慷慨赴死了,而不是成人保护了未成年人。你非要说我有邪念也没办法,总之整部戏成心突出这一点,真要让人怀疑老谋子和编剧居心何在。
   难怪有人刻薄地评论说,所谓十三钗就是一出处女保护战,鬼子们闯进教堂欢快地叫着:“快来啊,这里都是处女”,正好渫露了片中暗藏的玄机。
   这么多妓女一下子集体转变本来就很不合理了,最后小蚊子还哭着不肯上卡车,可想而知,在十二个妓女中,有多少是真正愿意牺牲的,又有多少是被道德绑架和挟持的替死鬼。
   十三钗第二个令我不舒服的是,女学生们毫无感恩的表现。一听说要去陪睡,学生们都吓得要跳楼,可听到妓女们愿意代她们去时,立马就不跳了。她们凭什么就认为人家应该代她们去死?换句话说,她们怎么忍心让别人代她们去死?妓女们的大义凛然,更加衬托出了女学生们的怯懦自私。
   最令人发指的是,因为妓女还少了一个人,教堂孤儿陈乔治只得挺身而出,男扮女装,这明摆就是死路一条啊,可是纯洁的女学生们还是一声不吭,没有一个人愿意挺身而出,更没有一个人出来劝说。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他去送死,我靠,老娘一口鲜血差点喷了出来。多想问问陈乔治,乔治,值得吗,为了那么一群自私自利的人,真的值得吗?
   别跟我说什么民族大义,更别跟我说什么牺牲救赎。当牺牲变成一种集体行为时,有多少人被迫走上了血淋淋的不归路,牺牲两个字太沉重,如果不是为了自己至亲的人,无缘无故的牺牲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老谋子太过追求形式主义和仪式感,以至于为了煽情的需要,为了形式上的完满,为了十二个女学生全部获救,他只好安排了十三钗集体就义。其实如果哪怕有一个女学生愿意选择自己去死,整部电影都会感人很多。
   张艺谋的电影,我有两个朋友评价得相当一针见血。一个说,老谋子电影无真情。另一个说,十三钗和他以往的电影一样,只有匠气、匠气和匠气。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不知道那些女学生是否会愧疚终生?我猜想多半不会,在她们心中,在绝大多数人心中,妓女们也好,陈乔治也好,都是比她们卑微得多的生命。如果不是默认了这一点,我想她们从栏杆上爬下来时,也就不会那么干脆利落了。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1/3009590.shtml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11-12-21 10:17

从剧情上分析,戳中张国师要害。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1-12-21 10:31

昨晚陪老婆去看过,不仅仅是这些不舒服。丫以为有个美国人,加上妓女与学生都会说英语就可以蒙到奥斯卡了,真TM太天真了。
作者: ys1937    时间: 2011-12-21 10:51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不知道那些女学生是否会愧疚终生?我猜想多半不会,在她们心中,在绝大多数人心中,妓女们也好,陈乔治也好,都是比她们卑微得多的生命。
猪头猪智慧 发表于 2011-12-21 10:12
**

    1、俺一向对老谋子的东西不感兴趣,因此,“十三钗”至今未看,将来也不一定看。
    2、不过,对帖主的指责,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3、帖主是否认为,如果老谋子在电影里加上几句“女学生愧疚终生”的对白,这电影就符合帖主要求了?
    4、事实上,这些妓女是英雄,而俺们却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应该是英雄。如果一个日本兵在追二个女人,一个给抓住了,你能要求另一位主动上去“替代”?以俺主观看法,恐怕世界上还没有这样一个民族会如此“英雄”。
    5、俺以为,对此感到愧疚,而心里永远记着那些“恩人”(妓女)的女性会有的,也许不会太多。不过,这岂不是正好是俺们这伟大民族的民族性的真实写照?
作者: 诗韵新编    时间: 2011-12-21 12:41

用“十三钗”这种名称就是一种无可救药的恶俗,包括原作者。想和《红楼梦》沾上拐弯亲么?可惜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物种。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1-12-21 12:47

豆瓣上有人这样“劝架”: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 ... =0&post=ok#last

无对比无差距好吧
乃们连《无极》都看了,连《刺陵》都看了
乃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怕看十三钗么?

-----------------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1-12-21 13:01

绝不给张艺谋贡献票房。
贾似道都没在苏堤上拉围墙,这混蛋干了。
作者: showcraft    时间: 2011-12-21 15:14

还没看,梗概听下来,似乎就是一出中国版的羊脂球。
作者: 什么都略懂一点    时间: 2011-12-21 17:17

自从老谋子拍了什么“大风、大风”后,就再也不看他的电影了。没意思。
作者: 刘勃    时间: 2011-12-21 18:39

妓女替女生的一段,处理得还算自然吧。转一段:


  我学过历史,但我不懂那段历史,所以我不和你说历史
  
  我看过电影,但我不是奥斯卡评委会,所以我不和你谈电影
  
  我和你说的是,故事里的事儿
  
  
  
  这十四个秦淮河的女人,花枝招展,风骚性感,朝气美丽
  
  她们叽叽喳喳地嬉闹着,仿佛完全忘记刚才逃命的惊惶
  
  她们风情万种地扭进教堂,你一定感觉不到门外的炮火连天曝尸荒野
  
  你一定认为,这群妓女是被书娟们鄙夷唾弃的
  
  可是你未必知道,书娟们也在偷偷的羡慕甚至嫉妒着这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神秘,她们妖娆,她们举手投足都散发出书娟们不可企及的绰约
  
  那是一种连女人都要嫉妒的风韵,包裹在艳丽的旗袍下,张扬在凹凸有致的曲线里
  
  在她们胭脂水粉的浸泡中,连地窖都散发出一股温柔乡的暧昧
  
  
  
  书娟和玉墨,其实根本就是同一个人,在十三岁之前,经历着几乎相同的成长轨迹
  
  是十三岁那一年,改变了玉墨的一生
  
  所以,玉墨不能眼看着书娟的人生也被糟蹋在十三岁
  
  你以为玉墨救的是书娟
  
  其实玉墨救的是当年无法营救的自己
  
  你以为秦淮河的这群妓女保护了唱诗班的那群学生
  
  其实她们保护的是自己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所以 别说什么深明大义、侠肝义胆、爱国情怀
  
  别用这些CCAV的颁奖词侮辱了她们
  
  谁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她们也许没读过书,没受过教育
  
  可也正因如此,她们保留了最市侩也是最朴实的价值观:讲义气
  
  “如果不是那些女学生把日本兵引开,你的脸和屁股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你救我,我也会救你,就这么简单
  
  “姐姐替你们去!你放心,有姐姐们在,不会让你们吃苦的!”
  
  女孩和女人,你能说谁值得救,谁不值得救
  
  可是当年如果有人也不舍得让她们吃苦,她们会不会过着不一样的人生?
  
  
  
  也许有那么一瞬,她们的内心是雀跃的
  
  因为终于有机会穿上这粗布校服、剪这呆呆的娃娃头
  
  这一定是她们去了秦淮河之后,最难看的装扮
  
  却也是她们去了秦淮河之后,每日每夜都幻想的另一条人生路
  
  于是她们叽叽喳喳、不无得意的互相攀比着:看,我多像个女学生!
  
  她们为自己也能装扮成学生模样,感到由衷的欣喜和自豪
  
  
  
  她把情郎的玉镯送给女学生;
  
  她把攒着赎身的钱交给女学生保管;
  
  她摸着女学生的头说,要替姐姐活下去
  
  她们能在死前继续大笑大闹,是不是因为,她们真的把命寄托到了女学生身上
  
  因为,一旦死去,她们悲惨又卑微的今生就能结束
  
  女学生替她们堂堂正正的活着,她们的命就能重写,就能延续
  
  
  
  她们合唱了一曲《秦淮景》,这场面一定是滑稽的
  
  十二个剪着娃娃头、套着臃肿校服的女人,
  
  扭着腰身、拿腔拿势的细细唱着胭脂巷的招牌小曲儿
  
  裹胸布掩盖了她们放荡的曾经
  
  毫无线条的大褂遮挡了她们不堪的过去
  
  烫直了的卷发、抹掉了的红唇
  
  她们竟也能如学生般清纯,哪怕只是外形
  
  可这清纯的外形,唱出的是《秦淮景》
  
  
  
  你可以很感动,可你不要忘记,
  
  女学生们引开日本兵时,躲在地窖里的妓女们并没有出手相救;
  
  妓女们要代替女学生时,准备自杀的学生们也没有拒绝
  
  人性是自私的,还是自己活下去好
  
  所以你看,这电影没有想要歌颂谁,没有想要塑造出CCAV里的人物
  
  人性不是光辉的,而是饱满的,健全的
  
  
  
  你可以觉得学生是幸运的,可你不要忘记,学生们是自己救了自己
  
  如果有任何一个学生出卖地窖里的妓女,结局一定是两败俱伤
  
  这群十三岁的小姑娘,也许还不懂什么叫义气
  
  她们只是本能的认为,就算自己躲不掉,也不能坑了另一群无辜的人
  
  即便这群人肮脏、恶心、不要脸,即便自己只能自杀
  
  也许正是因为她们还小,所以她们能善良的这么直率、这么不计代价
  
  如果换成一群成年人,为了自保,她们还会这样做么?
  
  甚至如果换成是你,是我,为了自保,我们会这样做么?
  
  我不敢想,也不敢承认
  
  
  
  十三岁的她们,一定不懂这群妓女为什么要换自己
  
  可是长大后她们一定会懂,也一定会有腕骨般的痛
  
  她们会活得很不好,因为她们的生,是以另一群人的死为代价
  
  她们会活得很好,因为她们还承载着另一群人的梦
  
  
  
  这是一部电影,可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它以特定历史为背景,可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
  
  我赞成每年都该有这样一部高质量的作品来提醒我们勿忘国耻
  
  可自此,我的脑海中多了一笔抹不去的风景
  
  就是那十四个花枝招展、风情万种、裹着旗袍的美丽女人,细细地吟着《秦淮景》
  
  
  
  也许那年,我也死在了南京城
  
  不知道那一次,有没有人逃离南京,替我坚强的活了下去
  
  也许那世,我也死在了南京城
  
  所以这一世,我要替前生好好活
作者: 刘勃    时间: 2011-12-21 18:39

作者:于小样儿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1-12-28 19:40

鼓动一群人为另一群人牺牲,本就是很可疑的价值观。而国师所想所系,不过是一手抱住大把大把的钞票,另一手再摸一把奥斯卡大叔。司马昭之心如此,再陪他谈什么民族大义、人性光辉、电影艺术,都可笑了。
作者: 金秋    时间: 2011-12-29 20:28

俺看到妓女们代替女学生们出去,心里还是蛮赞成的。潜意识里觉得只要妓女不反抗就不会被杀的,而女学生们一定会反抗的,所以妓女门生存的希望要大一些。
作者: 金秋    时间: 2011-12-29 20:31

女学生们也不是没有感激,她们捧着校服送给妓女门换上,还叫她们一声“姐姐”,这就是感激之情了。一个小姑娘还能表达什么?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1-12-29 20:35

女学生们也不是没有感激,她们捧着校服送给妓女门换上,还叫她们一声“姐姐”
金秋 发表于 2011-12-29 20:31
这场景太恐怖了。
比《羊脂球》更为不堪。好像生命是不可以这么交换的。
作者: 金秋    时间: 2011-12-29 20:38

这场景太恐怖了。
比《羊脂球》更为不堪。好像生命是不可以这么交换的。
ironland 发表于 2011-12-29 20:35
也不能肯定这就是交换生命啊,也许妓女门都没死哩。换了女学生们就不同了,她们即便是不被日本人杀死,事后没准也会自己去死。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1-12-29 21:42

16# 金秋
什么人可以有这样的权利,让旁人来承担自己的命运,以别人的尊严、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作者: 金秋    时间: 2011-12-30 09:21

16# 金秋
什么人可以有这样的权利,让旁人来承担自己的命运,以别人的尊严、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尊严和生命?
ironland 发表于 2011-12-29 21:42
妓女们是自愿挺身而出的,没人逼她们这样,更没人说她们应该这样,影片不也在歌颂她们的精神么?
作者: 去意无边    时间: 2011-12-30 12:19

为了有发言权,化点冤枉钱去看看。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11-12-30 12:44

豆瓣苏七七写的《金陵十三钗》的评论中这句话深得我心:张艺谋有时候就是趣味粗俗,还要搞得像是“迎合观众”。这都是物质贫乏的后遗症,想像皇帝过的日子:馍里都夹着肥肉!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11-12-30 12:45

别去,都知道是冤枉钱了还花?钱钟书说的已然知道是臭鸡蛋了,不必咬一口尝。 19# 去意无边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1-12-30 14:20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12-30 15:34 编辑

18# 金秋
妓女们自愿,女学生们就可以接受了吗?
接受这样的牺牲,太残酷了。

菩萨以身饲虎,以肉割鹰,地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们都舍的是自己的身,不是别人家的身。

我不知张这混蛋这次赞美的是什么,大概他觉得妓女的生命五毛钱一斤,女学生的命可以卖一块,所以用五毛换一块就是对的事情?
作者: 地铁迷    时间: 2012-1-1 00:54

看过大家的跟帖,对于这部片子,我真的再没什么可说的。楼主评论得极之精彩!

但为什么谋子受那么多人欢迎?我认为还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层次太低!还是喜欢那种有某种“色彩噱头”、有假大空气势的东西!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2-1-1 04:51

曾几何时,不少人认为,张艺谋为了迎合西方国家的审美,而丑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揭短的方式来向外国展示中国历史文化。
现在这个13钗呢?

作者: 观景    时间: 2012-1-1 14:53

没看这部电影,因为对这样的题材就不感兴趣,国亡了拿女人说事,从李香君到赛金花,莫不如是,难道泱泱中华就没有阳刚一些的色彩吗
作者: 金秋    时间: 2012-1-1 17:05

18# 金秋
妓女们自愿,女学生们就可以接受了吗?
接受这样的牺牲,太残酷了。

菩萨以身饲虎,以肉割鹰,地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们都舍的是自己的身,不是别人家的身。

我不知张这混蛋这次赞美的是什么 ...
ironland 发表于 2011-12-30 14:20
女学生们不接受,她们还是要跳楼自杀,你觉得这样的结局好吗?
作者: 去意无边    时间: 2012-1-1 18:50

对“国师”也要实事求是,平心而论,《金陵十三钗》还看得下去。就是名字显然是商业化的产物,一如既往的弄噱头。老谋子的电影太注重形式,大多是为了掩饰内容的苍白,难得有点内容,也淹没在花里胡哨里了。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2-1-2 14:43

有人告知8个看头:
http://www.jintian.net/bb/thread-49637-1-1.html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2-1-4 14:02

继续搞:


贝尔被打 中国奥斯卡梦或被临沂保安打碎(图|视频)

法国国际广播  2012-01-03

[图]
[视频/CNN在其网站首页焦点位置以《'Batman' star Bale punched, stopped from visiting blind Chinese activist》视频予以报道。]

从去年年底以来美国电影可谓好片连连、目不暇接,纷纷为角逐2012奥斯卡一展身手。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也加入其中,已经将他的力作《金陵十三钗》作为代表中国参赛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候选片递交评审委员会,他本人日前也前来纽约进行宣传。不过他代表中国争夺奥斯卡奖的辛苦努力可能会因为他的男主角贝尔在临沂的遭遇而泡汤。

纽约时报最近发表的文章说,在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中,伊朗电影《分离》被公认为领跑者,一直呼声最高。而“《金陵十三钗》原本看上去也可能成为竞逐者,因为张艺谋曾三次入围且具国际声望。”但是“这些机会现在看来几乎为零


对舆论起重要影响作用的美国主要媒体的电影评论对《金陵十三钗》的批评远多于肯定。但文章说,负面的影评并不总是致命的,且并没有妨碍其获金球奖提名。可是,美国电影学院成员不可能容忍一个专制政府的安全人员殴打像贝尔这样的一线明星、奥斯卡奖获得者。在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他们是不可能继续把票投给代表这样国家的候选片。

去年12月中,《金陵十三钗》男主角、因《斗士》获上届奥斯卡最佳配角的好莱坞影星贝尔驾车8小时前往山东临沂看望被当局监控的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结果跟其他探访者一样遭当地保安粗暴对待,相机被抢走并遭殴打,撵出陈光诚所在村落。

目前已有63个国家提交候选影片。奥斯卡外语片评审委员会近年来规则有所改变,委员会成员即可决定5部被提名入围的影片。《十三钗》入围提名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该片的商业意义似乎远大于其艺术成就。美国主要媒体对该片的评论均着眼于“中国电影有史以来首次启用好莱坞一线明星”,以及“该片是制作成本最高的国产电影(约一亿美元)”。张艺谋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也传递了诱惑好莱坞电影人的中国市场利好消息。

他说,中国很快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由于中国电影制作者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的需求,因此,中国将进口更多外国电影,他也希望有更多美国电影演员加盟中国电影的拍摄。而眼下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去年电影市场——尽管好莱坞的创造力无可匹敌——上座率却呈下滑趋势。

美国媒体的影评对该片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情节虚假、刻画日本侵略者脸谱化、反日宣传意味太浓。纽约时报发了多篇评论。其中一篇指张艺谋的历史大片《金陵十三钗》在美国上演是中国在海外软化其形象的宣传活动的一部分。文章说,该片还因男主角好莱坞明星贝尔造访山东盲人律师陈光诚被当地保安粗暴对待而意外地跟现实政治纠结在一起。而张艺谋本人则被指责跟中共政权合作——他曾因导演奥运会开幕式被如此指责过。中国网民在博客上称他为“集权团体操总指挥,”他的“作品创造了民粹国家仪式的标准”

纽约时报的另一篇文章说,“看来最终,每一个无谓牺牲的生命都起到了催人泪下的作用。这是《金陵十三钗》得以成立的唯一理由。”“无需等到2个半小时电影结束,《金陵十三钗》要描述的事件和张艺谋处理手法间的不相称已经很明显了。战争是陪衬,故事主要发生在教堂内。这种选择使张艺谋没有对中国历史中最残暴篇章之一的南京大屠杀采取立场。”评论认为,张艺谋在该片中未能呈现该片本应最具价值的大部分元素——宏伟、历史观和真正的悲怆。评论认为,跟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和丹史度曼的纪录片《南京》这些同样题材的但更具优势更少虚假的影片相比,《金陵十三钗》的差距太大了。因为那些影片都有自己的观点。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说,张艺谋对日本兵残暴的刻画没有给人留下任何想象空间。对中国人角色的细腻处理和把日本人描绘成单一色调的野兽形成鲜明对照。评论说,这样的处理或许会受本国民众欢迎。但是在中国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会冒疏远更广泛外国观众的风险,而外国观众正是张艺谋将该片主角设计为美国人所要竭力争取的。

电影导演詹姆斯马西在电影资源网站Twitch发表的文章说,令人失望的是《金陵十三钗》采取了一种非常简单而拙劣的手法来面对这一“中国现代史上最臭名昭著且一直很敏感的历史事件”;该片看起来很满足于对日本士兵的妖魔化,而不是去试图揭示他们行为产生的原因。作者说,“由于这部电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偏狭视角,很难对其做出推荐,尽管它有许多强项。”

作者: 李小苗    时间: 2012-1-4 16:49

从票房上看,这部片子是惨败了。号称投资一亿美金,意味着票房得收两亿刀才保本,因为至少有一亿刀是是要分给影院的。目前该片国内上映半个多月,票房才4.5亿RMB,吸金能力已到强弩之末,二张夸口的10人亿RMB票房基本已是不可能的任务了。只不知,亏的是谁的钱。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2-1-7 01:51

继续浇油:

周黎明:《金陵十三钗》 乱世出英雄

2011年12月20日08:27新京报

周黎明 影评人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优秀之作,但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缺乏震撼灵魂的突破。

正如犹太导演均有拍摄希特勒大屠杀的责任感,南京大屠杀也是很多中国影人绕不过去的一个结。所不同的是,观众在看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时,不仅会跟之前的同类作品相比较,同时还会横向比较《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经典作品。对于张艺谋导演推出的、号称投资六亿人民币的《金陵十三钗》,很多人心中的问题不是该片够不够好,而是该片是否能立足世界影坛、成为该题材的伟大之作。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内核来自魏特琳日记,里面提到一群风尘女子代替女学生参加日军的活动。毫无疑问,只言片语中蕴藏着巨大的戏剧潜力。影片在此基础上虚构出的故事很有张力,结构很精致,节奏也紧凑。至于影片的主题,笔者理解成“何谓英雄”。守卫南京的中国士兵当然是英雄,但十三钗原本只是想逃命,她们是难民,本不想当英雄,约翰·米勒更是一个小混混儿,自身的毛病比十三钗还多,但惨烈的战火中,他们的人性光辉得以闪耀,他们最终成了英雄。

有转变的人物是上乘的戏剧人物,但为了转变而转变,为了反差而反差,则会走向通俗剧的窠臼。诚然,把米勒塑造成拉贝或魏特琳那样的拯救者,难度极大,因为他们很崇高,而崇高的救世主会显得虚假。但影片太过强调米勒的轻浮和自私,使得他后来的转变显得牵强(尽管有一组镜头描写他的犹豫和挣扎)。十三钗的形象既要前后反差,又要跟女学生反差,故她们上场的时候完全是一副妓院新开张的架势,浓妆艳抹、穿戴夸张,仿佛她们不是从死尸堆里逃过来的,仿佛她们完全不知道日军的惨无人道。在真实世界里,只有彻底缺乏常识的人,才会有十三钗一开始的行为举止。

同样的通俗剧处理还表现在中国士兵抗击日军的战争场景。虽然影片中的中国士兵最终都壮烈殉国,但他们牺牲前每人都消灭了多个敌兵。这种处理看似过瘾,实质是类型片的俗套,会削弱真实性和冲击力。比较《拯救大兵瑞恩》开场的战争戏,《金陵十三钗》这段很好看,但缺乏揭示战争本质的力量。

用力过猛还表现在色彩的运用。教堂对门的商店设置成彩纸店,似乎就是为了炸毁时能制造出烟花的效果,画面美极了,但这究竟有助于升华还是无谓的斑斓?同样的情况是妓女的服装,如果前面不那么夸张,后面唱歌的场景以及教堂玻璃等应有的渲染就会更有效果。

话说回来,影片也有节制的地方。结尾没有正面表现十三钗跟日军的肉搏,佟大为在教堂里也没有跟米勒正面冲突,这些都很老到。总的来说,影片很多地方过于刻意,匠气较重,少数细节又略显笨拙,尤其是用画外音(而不是台词)来解释炸坦克,令人怀疑导演是否太多考虑观众的理解能力,乃至妨碍了创作情感的自然流露。《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优秀之作,但对我来说,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缺乏震撼灵魂的突破。

作者: 孬歪甭    时间: 2012-1-8 12:53

南京大屠杀有美国一份
——对汉奸电影《金陵十三钗》歪曲史实的批评
河清


看了《金陵十三钗》,让人感叹历史被歪曲竟可以达到如此荒诞的地步。
又是一部美化美国人的电影。一个美国混混,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最后救了一车中国学生,驾着卡车胜利大逃亡……可谓中国人花钱,拍了一部歌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

在流沙河等大批亲美文人大量文字影视作品的长期灌输下,今天的中国人只知道美国援华抗日,却根本不知道,从1931年9.18事件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长达十年当中,美国一直在默认、怂恿、援助日本侵略中国!
美国默认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是怂恿日本进攻苏联。而日本确实也觊觎苏联富饶的西伯利亚,制定有详尽的进攻苏联的“北进”计划。但1939年,进攻苏联的日本军队,在外蒙的诺门罕被朱可夫率领的苏军机械化部队打得满地找牙,日本被迫放弃“北进”,转头“南下”,这也是电影《东风雨》所描写的历史情节。

从此,日本把眼光投向美英法荷占领的东南亚,挥师南下。1940年日本占领越南金兰湾,意在侵占荷属东印度群岛,兵锋直指美国殖民地菲律宾。直到此时,美国才开始转意,1940年7月对日实施钢铁禁运,1941年7月终于实施对日本生死攸关的石油禁运。石油是日本的命门,只有石油禁运才是对日本的杀手锏,最终导致日本铤而走险偷袭珍珠港……

也就是说,在1941年之前,美国一直通过对日出口航空汽油、废钢铁、精密机床等战略物资,甚至提供氨炸药的配方,事实上援助日本侵略中国。尽管1939 年美国废除美日商约,对日本“道义禁运”,中国亲美精英夸大其意义,其实美国照样向日本出口钢铁和石油。甚至1941年前三个月,美国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的总量超过1940年全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日志》(江苏教育1991)记载:1937年,运往日本的战略物资,54.4%是美国向日本出口的。所以他在临别美国回国的演讲悲愤填膺:“我回国参加抗战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弹炸死,请你们不要忘记,我身体的百分之五十四点四是被你们美国炸死的!”美国议员司克脱(Scott)先生也同样说:“请大家记着,日本在中国杀死一百万人的时候,有五十四万四千是美国帮凶而杀死的!”
当日本飞机对南京狂轰滥炸时,日本飞机用的是美国提供的汽油;当日本军队向守卫南京的中国军队攻击的时候,他们的坦克大炮是用美国提供的钢铁制造的;当日本的炮弹轰向中国的军人和平民时,里面的炸药是美国提供的配方……因此,按照陶行知和司各特先生的计算方法,30万南京同胞被日本屠杀,有16.32万的中国人是“美国帮凶而杀死的”!
事实上,抗战前四年,真正援助中国抗日的是苏联和德国。这一历史真实,却在《金陵十三钗》以及其他大量的抗战影视作品中被刻意掩去。
《金陵十三钗》总算保留了一点历史真实,那就是:影片中的国军战士,戴着德国纳粹军队的钢盔,在与日军作战……都说美国援华,中国的观众应该好奇地问一问,为什么中国军队会戴着德军的钢盔?缅甸远征军国军最精锐的戴安澜机械化200师,为什么主要是德式装备?
根据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天津社会科学院2011)中“纳粹与布尔什维克支援中国抗战”的资料,1933年后,德国不仅向中国提供德式装备和军事顾问,还帮助中国建立军事工业。1936年4月中德签署了《中德信用借款合同》,德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供1亿马克的优惠贷款。1937年抗战爆发前,德国整训装备了中国30个师,德国军事顾问参与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
抗战爆发,给予中国最大援助的是苏联。1937年11月,苏联政府开始向中国派遣大批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为中国军队装备苏制武器,同时还给中国提供2亿多美元低息贷款。尤其1937年11月,苏联就派遣了一支航空志愿队来中国。正当日本军队进攻南京的时候,已有苏联战机在南京地区上空与日军飞机激战。苏联飞机参与了武汉保卫战等一系列对日空战,战果卓著……金学耕和赵颖写的“苏联‘飞虎队’不该被我们遗忘”(《国际先驱导报》2003.8.14)披露,1937-1941年间,苏联共向中国派遣了1250架飞机,1091名飞行员和2000多名地勤人员,直接参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有211名苏联飞行员在中国对日空战中阵亡。武汉汉口解放公园有一座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可叹如今国人知之甚少(附图)。
而美国“援华抗日”是1941年底美国向日本宣战、1942年以后才真正开始。此时美国援华,根本地说是为了“助美战日”,而且给中国的美援贷款还是高利息贷款。1942年中国派出的缅甸远征军,不在中国的土地上守土抗日,跑到缅甸去,难道不是帮助美英战日?美国援助中国的美式武器,要晚到1943年才大规模装备到中国军队。

1941年底来华的陈纳德的美国志愿航空队,所谓“飞虎队”,几十架飞机一百多人,只存在一年不到的时间,也无多大战绩,但经常混同于主要搞运输的美军第 14航空队,其事迹被中国亲美文人离奇夸大,美军飞行员在中国阵亡的人数,据称竟高达1500-2000多人!
《金陵十三钗》虚构历史,把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肉身冲锋用手榴弹炸美国坦克的真实战史情节,按到了国民党军队身上。恕笔者孤陋寡闻,未闻有国民党士兵冲锋用手榴弹炸日本坦克的国军战史。
当今中国的主流“精英”不仅亲美,30年来几乎不宣传60年前那场真正打出中国国际地位、真正标志中华民族凭自身力量打败西方列强的抗美援朝战争,禁播已拍完的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的《抗美援朝》电视剧,甚至关闭中国军事博物馆的抗美援朝战争馆,同时还美化国民党,电视频道里满眼都是国军抗日,实际效果是帮台湾统战中国大陆……
战后日本被美国去势,中日关系如钓鱼岛问题,背后本是美国在作祟。南海问题,鼓动越南印度反华,C形包围中国,都是美国在操纵。还有金融掠夺、转基因作物、可疑的疫苗作生化战等,美国是当今世界最虚伪、最凶险的帝国主义,是今日中国最危险的敌人。
《金陵十三钗》等影视片,在鼓励中国人民仇日的同时,主题是热爱美国这个狼外婆。过度美化国民党,大有文化反攻大陆之势,实际也在贬低共产党的历史功绩,这样的倾向值得人们警惕。

河清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作者: ys1937    时间: 2012-1-8 13:52

南京大屠杀有美国一份
——对汉奸电影《金陵十三钗》歪曲史实的批评
河清
看了《金陵十三钗》,让人感叹历史被歪曲竟可以达到如此荒诞的地步。
又是一部美化美国人的电影。一个美国混混,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
孬歪甭 发表于 2012-1-8 12:53
**

    1、 俺不认可流沙河先生对美军在中国行为的无限制条件的赞美。
    2、 河清先生对中国前期抗战时期,美国的“中立”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不过,话还得说回来,中国抗战主要是中国和日本两国的事,不可能要求老美“挺身而出”,代替中国去打小日本滴。美国政府的行为,要受它的民间舆论的限制,所以要等到日本打了珍珠港,老美的领导人才敢于出兵。
    就是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也还是在同老美、老英…………做生意,这难道就能算是中国不支持朝鲜的例子?
    3、 还想说一下事情的另一面,想想:
    (1) 苏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伤害如何?想想王造时先生的悲剧!
    (2) 苏德条约的签订,苏德瓜分波兰,苏联在二战前期对德国的经济、军事支持,比之老美对日本的支持如何?
    4、 独立思想,就要提倡“客观”,切忌片面——一边倒式的讲理,还不如不讲。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1-11 12:47

作者:谭定立  发表日期:2012-1-10

    《金陵十三钗》在政治上的问题,拙文《〈金陵十三钗〉其实是一部辱华电影》中已有分析,不再重复,正常人都不会整天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痔疮、鸡眼和椰菜花,还要把它当成“文化”来炫耀。

     这里主要谈谈该片在军事上的“硬伤”。

   最讨厌用人肉盾牌炸坦克那段,比红高梁里用烧酒烧军车还弱智!

   用战友身体掩护一个个地去送死,导演有军事常识没有?就算不懂物理和医学,玩过枪的人都知道,这么近距离,机枪子弹能把人打成两截,日军的制式装备友坂步枪(三八式)的子弹也能贯穿人体,一枪下去,后面那人也得穿糖葫芦。机关枪本来就是用来杀伤集群步兵的,要迎着机枪冲锋也要成散兵线,这样对方用三发点射,要打倒几个人还要花多几秒时间,你还排一直线往上冲?坦克上的机枪一个长点射,不到五秒钟,十几发子弹能把那几个人全部变了排骨和肉酱,还向前冲?电影里的士兵中了几发机枪子弹还能扣扳机、拉导火索,我们在学校里玩时,拳头大的石头或是足球、篮球砸上来都能把人打晕,打击力将近两吨的机枪子弹贯胸难道是蚊子咬?

   就算湿了水的棉被能降低子弹威力,没把人贯穿,人也会被子弹的动量推出几米甚至十几远!1982年福克兰战争,一位英国士官突然像被人打了一巴掌般往后面飞出了十几米,爬起来才发现胸前的弹夹中了一枪。要是像电影中那样排成直线冲锋,前面的人中枪但没被贯穿,肯定往后面倒甚至往后面“飞”,后面的人也都要跟着倒地。何况,夹有沙土的湿棉被很重,胸前挂着这样重的东西,跑起来都不快,坦克里的机枪手完全可以从从容容地瞄准他们开火。

   马跑得够快了,当年元首的大军挺进东欧时,波兰的骑兵骑着战马冲向坦克,都被机关枪打烂了。这电影里却让人徒步正面冲向坦克,这不是敢死队,是送死队。  

   电影中出现的日本94式坦克装甲很薄,淞沪会战时国军把木柄手榴弹扔到炮塔上都能把乘员震晕。昨晚在家里翻出一本军事教材查过了,1公斤炸药就能炸毁发动机盖,3公斤炸药能炸断坦克履带或炸飞诱导轮,5公斤炸药就能炸坏坦克发动机或震死震晕乘员。注意,这本书还是讲如何炸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主战坦克的。虽然抗战时国军的巩式手榴弹威力并不大,但当时的日本94式坦克跟苏联20世纪70年代装备的T64比起来,一个是潘长江一个是奥尼尔,防护力差得远了,用集束手榴弹完全可以将它炸毁。电影里讲的是城市巷战,两边都是楼房,扔个集束手榴弹或扔包炸药上去,不比三步上篮命中率低。无论集束手榴弹落到“九四式”的炮塔上、炮塔后面,里面的人都难活命。要是落到前面,要么就是炸断履带,要么就是击穿底部装甲。

   傻子才用“棉被+人肉”挡子弹来冲锋,教导队的都是百里挑一的精英,难道连这些常识都不懂?

   是国军弱智还是导演弱智?或者导演认为观众都弱智?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1-11 12:49

一本军事教材查过了,1公斤炸药就能炸毁发动机盖,3公斤炸药能炸断坦克履带或炸飞诱导轮,5公斤炸药就能炸坏坦克发动机或震死震晕乘员。注意,这本书还是讲如何炸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主战坦克的。

--------------------------------

哈哈,这本教材当时我们也学习的,是民兵团工兵教材。说5公斤TNT炸药贴在T62坦克的炮塔上可以震昏炮塔里的乘员。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1-11 12:51

三八大盖没有打过,那个教材也说,56式步枪是可以在近距离50米内打穿3个人体,打穿60厘米的木材,20厘米的砖墙
作者: 老西安    时间: 2012-1-14 16:44

与铁地一样,不赔时间给张艺谋送钱。但要附议一下木匠师傅转的文章。
多年前,我与一个看守旧枪械的民兵连长是朋友,他过枪瘾时就让我给他扛靶子、报靶。过去民兵训练都是用战争年代留下的旧枪,我跟着他打过三八大盖、92式重机枪、79式步骑枪,还有些枪记不起名字了。我们把靶子靠在半截夯土墙上,用92式重机枪射击,他让我先打,只打了几发子弹就卡壳了。土墙被钻了几个眼,透了。子弹入口很小,出口有的像杯子口那么大,还有像巴掌大的洞。夯土墙的密度比人体大多了,但机枪还是能在100米距离将其击穿,可想而知,人要是排成直线,一颗子弹穿透几个人是没问题的。国民政府当年聘请德国教官训练部队,国军不会连这点常识都不懂,让血肉之躯排成直线迎着机枪去送死。我想起来电影《小兵张嘎》里游击队在炕桌上堆上土,捂上棉被,浇湿以后充坦克去攻碉堡,子弹居然打不透,就想试试那玩意到底能不能挡住子弹。我找来废旧棉网套,在水缸里浸湿,给里边裹上土,扎成一捆当靶子,结果是夹土湿网套照样被三八式步枪子弹穿透,出口弹洞很大,网套中弹后会往后移动两米多甚至更远。如果是机枪连发射击,把网套打飞起来也是可能的,可惜没有试。从那时起,我就严重怀疑黄继光堵机枪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小兵张嘎》里的土坦克已被证明是胡扯。在枪口附近,没有弹头的空包弹喷出的气流都足以把人打穿并推出去。人体的阻力没有网套大,子弹很容易穿透,是不是能被打飞出去值得怀疑,近距离连发射击能把人打断是肯定的。
作者: 杨林    时间: 2012-1-14 19:53

老西安当年为什么要找废旧棉网套浸湿裹上土当靶子,难道是为了证明黄继光堵枪眼是假的?不过我当年是没怀疑这种二虎行为,只是怀疑他堵不住。
作者: 老西安    时间: 2012-1-14 20:13

老西安当年为什么要找废旧棉网套浸湿裹上土当靶子,难道是为了证明黄继光堵枪眼是假的?不过我当年是没怀疑这种二虎行为,只是怀疑他堵不住。
杨林 发表于 2012-1-14 19:53
回杨兄:恐怕黄继光在机枪前边呆不了几秒钟就让打成筛子和肉酱,并被巨大的气流推出去很远,堵枪眼勇气可嘉,但说他把枪眼堵住了,只能哄老百姓。
作者: 老西安    时间: 2012-1-14 20:15

当时找废旧棉网套浸湿裹上土当靶子,是为了证明《小兵张嘎》里的土坦克经不住步枪子弹,没想到连黄继光的传说也被我戳破啦。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12-1-14 20:47

43# 老西安

老西安的实证精神强的!
作者: ironland    时间: 2012-1-14 22:29

40# 老西安 老西安好奇心重,又有执行力。佩服。
作者: 老西安    时间: 2012-1-14 22:40

本帖最后由 老西安 于 2012-1-14 22:44 编辑

谢谢木匠师父和铁地mm夸我,我最喜欢人夸啦,别人一夸我就像那些羊一样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