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 地狱七十二小时 [打印本页]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0 11:57     标题: 地狱七十二小时

撰文:周雅婷

这场战争中,人类一直看似胜利在望,最终却一败涂地。

5月13日,聚源中学,活着的地狱

上百具尸体塞在白色的袋子里,并排摆在地上。

我从未想过一生中会面对这样的一幕。

我蹲在地上拍了张照片,照片里的尸体几乎看不到尽头。人们在袋子之间走来走去,揭开每个袋子,辨认尸体的模样。确认不是自己的亲属,没有欣慰,又陷入紧张的寻找。一个女人蹲在地上,把袋子揭开小口,里面漏出两条细嫩的小腿,是个儿童,穿着蓝色的短裤。那女人蹲在那里,犹豫了很久,最后站在他旁边的男人把袋子完全揭开。里面的孩子穿着白色的米老鼠汗衫,脑袋已经肿胀得无法辨认,整个脸是紫红色的,面目全非。我顿时头晕目眩,妇女坐倒在地,倒吸凉气,嘴里啊啊地发不出音来。男人蹲下来,对着尸体哭起来。

我晃晃悠悠地勉强走出殡仪馆大厅,在路边剧烈地吐起来。这里是都江堰城外的殡仪馆。地震后的第二天。遇难的尸体如同货物,被放在卡车里运来。工作人员每次把几个尸体摆在推车上,拉进大厅,并排摆在地上。推车就是超市里理货常用的那种。之后,尸体反复地被消毒水喷洒,但是依然无法掩饰阵阵尸臭。

这里的很多尸体来自聚源中学——都江堰附近的一所乡镇中学。24小时前,孩子们还都在上课。

我到达聚源中学的时候,它已经面目全非。半边教学楼完全垮塌,钢条狰狞地从另外半边张牙舞爪地龇出来。学校被封锁,除了救援人员谁也不能进入。学校对面的篮球场倒是开放,连续的雨水把它搅成了泥塘。不过现在更像停尸房。孩子们的尸体就这样摊开放在篮球场上。我的脚深陷在黑泥浆里,被这样的阵势吓呆,惊吓我的除了尸体,还有活人。学生的父母家人哭着喊着,跑来跑去,跌倒在泥里,再爬起来。

操场上搭起了各种各样的简陋帐篷。每个棚子都如同骇人的坟墓,里面躺着死去的学生。家长们围在尸体旁边,送孩子们最后一程。他们为孩子换衣,换鞋,仔细地用棉被包裹身体,再在上面放松枝祈福,最后烧纸烧香。整个过程伴随嚎啕大哭以及念念有词。每个被牢牢裹住的身体,都曾经鲜活,他们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如今这一切都结束了。

“她叫张蕾,我女娃。”这个父亲,看见我默不作声地拿着录音笔站在一边,走过来轻声和我说话。张蕾裸着上身躺在地上,乱发遮住了脸,我隐约看见她嘴里的白牙。微微隆起的胸膛刚刚开始发育,却再也不会成熟了。她的母亲扑倒在泥里,一脸一身的泥,她咧嘴大哭,我才发现嘴里也是泥。我想看看看她的眼睛,但是又害怕看见。亲戚们一边安慰母亲,一边不熟练地为尸体换衣。他们的生疏拯救了我,我始终没看到她的脸,我只是盯着她白皙的背部流泪。我本意没想哭,更多是震惊,但是棚子里的烟雾缭绕刺激着我的泪腺和脆弱的神经。

棚子里的每个人都在哭。一个侏儒蹲在火盆边烧纸。她的脸几乎趴到了火里。她女儿的尸体就在旁边的一扇白门上,包裹的被子一角漏出一根淤青的手指。我想象这样的一个母亲要经历怎样的磨难才能像常人一样怀胎十月,更不要说抚养孩子到长大。如今,她这些年的付出,只换回了棉絮里一个冰冷的尸体。她前后晃着短小的手臂,喊道:“我的孩子啊,你是好孩子啊,不应该啊……”

我正揪心地看着她,一个爆竹的碎屑炸在我身上,右腿被灼烧得炙热,但是我一动没动,面对如此多的死亡,我还能为什么所动呢?炸在我身上的爆竹叫升天炮,预示死去的人将升上天堂。如果他们真的升上天堂,活着的人正在经历地狱。

一个披头散发的母亲正在雨里追赶一辆黑色的SUV。她穿着拖鞋,溅起高高的泥浆。她拦住车,大喊:“我们要火化!带我们去火化场!”车主拒绝了,他的车上已经躺了3具尸体。母亲两眼通红,继续叫嚷:“我们要火化!”到SUV开走,她还是那句话“带我们去火化……”

聚源中学计算机教师,老张,静静注视着篮球场。他身材瘦弱淡薄,带着大而圆的眼镜,坐在椅子上,这是他学生上课时用的椅子,后面还有编号,24号。我试图采访他,他就干坐着,对我的问题置若罔闻。许久,我要放弃的时候,他突然对着录音笔说:“能不能帮我们申请点吃的和水?我们需要一些棉被,还有更多的篷子……”之后是很长的沉默,他又说:“我们从昨天就没吃东西了,也没有水,楼都塌了,好久也没人来,我一直在组织大家抢救,但是太多了,太多了……”

我转身离开的时候,听见他在那里喃喃地说:“一下子就塌了……塌了!”


5月14日,都江堰,混乱(小标题)

都江堰城区一片混乱。聚源中学只是灾难的冰山一角。

城区街道两侧搭满帐篷,由于昨天的雨水,帐篷里潮气很重。几个家庭成员坐在地上,紧紧挤在一起驱寒保暖。能这样靠在一起是幸运的,还多家庭可能永远地失去了亲人。

“我们早晚要暴乱的!你听见没有!早晚要暴乱!”一个瘦高的中年男人,几根头发稀疏的贴着脑皮,站在都江堰中医院门口,对着面无表情身着迷彩的战士吆喝。几个妇女抱着男人的腰,边哭边向后拉拽,说:“再等等吧,再等等……”“等?!两天了!再不救就死光了!让我进去!你们傻站着干啥?!”男人两眼通红,脸也憋得通红,一只手在空中乱舞。周围围着一群人,有几个还在哭。男人终于挣脱看抱着他的几个女人,但是他并没有冲向医院大门,他似乎突然耗尽了所有能量,站在那里,目光呆滞,喃喃地说:“再不救人,我们就暴动……”“暴动”两个字重重地落在地上,砸得中医院门口的人群一片安静。

围满人的除了中医院门口,还有新建小学。这里哭声震天,家长们把狭窄的校门死死围住。“造孽啊!”站在我身别的一名长相清秀的妇女,长吸一口气,声音从我的左耳穿过右耳,传向马路的另一边。之后,一浪高过一浪的哭声喊声,将我淹没其中。

学校门口是一排沉默的营救人员。他们穿着黑色的雨衣,排成人墙,把学校的入口包围起来。他们被彻底地禁止交谈。 雨水模糊着他们的面孔,也模糊着他们之间的距离,远远看来他们就是一堵胶皮的黑墙,隔离着学校和操场、遇难学生和焦急等待的家长。

马诚宇这时候也站在我身边,眼睛湿润地向里张望。早上他骑着车子送十岁的儿子上学,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他。地震的时候,马诚还在上班,几十秒的晃动后,公司的楼没倒,迷糊了一会儿,突然想起了儿子,就一路跑到学校。一到学校他就呆住了,大半个教学楼塌了,只有老师办公室的一半还勉强立着。雨水打在废墟中,溅起一片哭声和救命声。陆续跑来的家长都有些发愣。突然一个人大叫:“快救人啊!”马成宇这才醒过来,冲上废墟,用手开始刨挖。几个人用力搬开一片墙面,里面横七竖八地躺着一堆娃娃,他们或者相互摞压,或者被水泥板卡住,哭声突然暴露出来,不哭的已经闭上了眼睛。马成宇心急如焚,一边大叫儿子的名字,一边把能移动的孩子背出废墟。家长的自救进行了几个小时,救援部队来了。家长们被清出学校,部队把守住学校的大门。那一刻马成宇以为希望来了。现在,站在学校门口,他为自己当时配合部队懊悔不已。

震后当天,由于雨水过大,新建小学的营救部队,停止救援了几个小时。门口的家长从满怀希望,变成焦急,最后变为愤怒。他们质问,你们到底救还是不救?守门的部队没有什么答复。他们是军人,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

几个小时过去了,不知道是由于家长的愤怒造成比营救更大的危险,还是他们终于接到了命令,部队又开工了。但是他们进度缓慢,又引发了新的愤怒。但是他们又能怎么办呢?他们没有工具,缺乏经验,他们还没训练如何面对灾难。

从昨天到今天,部队的营救有条不紊,唯一的问题就是太过缓慢。焦急和愤怒的家长耐心达到了极限,他们需要个出口发泄。突然人群里一阵骚乱,远远地看见有人相互推搡。打起来了!

打起来的是两个家长。一个家长对另一个说:“别哭得太凶了,又不只是你的孩子在,我们的都在!”被劝的家长伸手就是一巴掌,哭着喊:“我哭你还要管!”被打的人惊愕之后,冲上去,两个人撕扯起来。所有人都在劝架:“不要打自己人,要打也是他们!”我朝说话人手指的方向看去,那里站成一排守门的部队小伙子们一脸的无辜。

比等待营救更凄惨的是什么?是被遗忘。

都江堰城北的一所网吧,一楼被二楼压垮,五十多人没有一个逃出来。如今唯能看见的是一块写着“不准未成年人入内”的铁牌。

谢苗还有几个月就18岁了,地震前一个小时,她来这个网吧上网。之后她就再也离不开了。现在,她的母亲站在曾经的网吧门口,和一个穿红衣服的小伙子说话。

“有人来过吗?”母亲问。

“有,看看又走了。现在没的时间来挖。”小伙子说。

母亲沉默一会,又问:“真的没有活着出来的?”

“没有,听说过几天来挖挖,就一起运走了。”

“运到哪?”

“不知道,烧了吧,怕有病要集体处理。”

小伙子说得心不在焉,母亲却震惊得前后晃动起来,她用手捂住了嘴巴。她那个白皙爱美的女儿如今要和一群不认识的人一起化为灰烬,她连最后一眼也看不上了。

好久,母亲沙哑又愤怒地问:“为什么不让认就运走!”

这是个质问句,却用了肯定的语气。我受够了小伙子没心没肺的回答,走上前去,拍拍母亲的肩膀说:“不会的,一定让认。学校那面都是让认的。你为什么不早些来呢?”

“我每天都来,我也去指挥部找了,没人管啊!”母亲最后还是哭了出来。

我无言以对,把头扭向网吧,那个“不准未成年人入内”的铁牌在太阳下闪闪发光。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0 13:05

一个年轻人眼中的灾难
By [ 许知远 ]  2008-5-19 17:36:28  


太直接与集中的赞扬对一个年轻人没有好处。

但是我记得自己刚成为记者时,多么渴望别人的赞赏。

写这篇的文章是《生活》的一个24岁的记者,她之前几乎没有采访和写作经验。在名义上她是我的助手,尽管我幻想过自己是James Reston式的人物,每年雇佣一位年轻、雄心勃勃、聪明的助手,然后他/她能在一年的训练中迅速成长。但事实上,我没有给她提供太多直接的帮助。在面对这场地震灾难时,她的敏感、直接、生机勃勃,都令我汗颜。

地狱七十二小时(大标题)


撰文:周雅婷


(引言) 这场战争中,人类一直看似胜利在望,最终却一败涂地。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0 13:06

5月13日,聚源中学,活着的地狱(小标题)
5月14日,都江堰,混乱(小标题)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0 13:07

5月14日,绵阳,恐惧的囚牢(小标题)
  
  做在我身边的绵阳女人娴熟地织着毛衣。她偶尔紧张地抬头张望下,一言不发。我一边吃面条,一别偷瞥她,她真是像极了绵阳这个城市,在沉默中绷紧了弦,稍有异样他们下一秒就会崩溃。
  
  “你为什么不回家啊?”我问她。
  
  “地震吆,你不知道?”她抬头看我。
  
  “知道啊,都震完了啊!”我说。
  
  “啥子完了呢!政府都说了,今天还要大地震!”
  
  “怎么说的?广播上可没说!“
  
  “口口相传吆!”
  
  “那不就是谣言吗?”
  
  “啥子谣言呢!你要是不相信,不害怕,你住这儿干嘛?”
  
  我哭笑不得。“这儿”是绵阳市区边的一个叫零点歌厅的练歌房。我睡觉的房间只有两个几十厘米宽的沙发,和一床脏兮兮的被子。我自然是不想住这的,但没有其他地方可去。
  
  晚上,我终于到达了绵阳。前两天我加起来的总睡眠不超过六小时。其中一半时间,还是和我同行的摄影师艾伦——这个鼾声如雷的美国胖子蜷在一辆出租车里。过去的36小时,我没刷牙,没洗脸,甚至也没怎么吃东西,震后的都江堰什么也没有。昨天,我的鞋子被泥和水浸透,又被体温烤干,泥巴还留在鞋上。头发油油地贴在脑袋上,浑身散发着酸臭味。其实我没什么好抱怨,受灾的人们比我还惨,他们好不容易逃过了死亡,却发现继续生活更难以接受。
  
  我明天一早的计划是赶去受灾最严重的北川,原本打算在绵阳好好休整下。
  
  车一开进绵阳我就知道自己错了。这里比都江堰好不到哪里,甚至更糟。街上除了路灯再没有灯光,路上干干净净,几乎没车没人,商店酒店一律关门。倒是满大街的棚子,和偶尔从棚子里探出的脑袋提醒我,这里还有活人。
  
  “干嘛不回家去?”我问其中一个脑袋。
  
  “大地震啊!”脑袋说。
  
  “已经震完了啊?”我在他的棚子边蹲下。
  
  “余震!今天还要震得厉害,会倒楼!” 那个脑袋急于缩回去,好像楼已经倒了。
  
  “谁说的?”
  
  “有人说!”脑袋消失进了棚子。
  
  车围着绵阳转了两圈,类似的对话进行了三四次之后,我们终于在绵阳市区边找到了一个亮灯的商铺。就是零点练歌房。这是一个两层的小楼,外面有个平台,所有房间门都开着,里面堆着各种生活用品,平台上歪七扭八地坐着打麻将、织毛衣或者发呆的人。
  
  老板娘看见我们在她院里停车,就走过来。她黑粗的眉毛先伸车窗,问:
  
  “什么事儿?”
  
  “能借宿吗?”
  
  “不能,走!”
  
  “我们是都江堰来的,两天没睡了,让我住下吧,我们给钱!”
  
  “都江堰?震的厉害不?”
  
  “咋不厉害?死很多人哟!”我们来自都江堰的司机赶紧说。
  
  “我们这儿也要震哟,出事我不能给你负责啊!还是走吧!”
  
  “我们明天一早去北川,没别的地方住了!”
  
  “真的会震的!我这只有二楼的房间了!太危险。”
  
  “没事,我们不怕!”
  
  “一百块钱一个房间。”她终于松口了。
  
  我们搬着东西进了房间。粗眉毛的老板娘帮我们煮了面条,我和织毛衣的女人聊天的时候,我还深信不可能再有大的地震,我知道历史上没有在地震两天后再次发生巨震的记录。
  
  我上楼睡觉的时候,老伴娘神秘地拉着我,把脸凑过来说:“你晚上别关门,我是不睡的,我就在外面,有事情我就叫,你快跑出来!要是出不来了,就躲到门后去,记住啊!”最后又拍了怕我的胳膊,粗黑的眉毛跳动了两下,忧虑地看了看我,快步下楼去了。
  
  我在细条的沙发上躺下。绵阳这个城市在地震中没遭到什么破坏,但是人都给吓坏了。谣言给人们创造了精神监狱,他们的恐惧使他们彻底囚禁。更糟糕的是,如今他们的恐惧也把我套牢。
  
  我躺在那里辗转反侧,不能入眠。蚊子围着我的脑袋转来钻去,我的思维在疲劳儿快速的转动。绵阳马路边,帐篷里快速消失的脑袋,老板的粗眉毛,织毛衣女人紧张的张望,在我脑海里反复出现,挥之不去。我坐起来,围着屋子走了两圈,发现房间里没有窗户,顿时,我感觉不能呼吸了。我把门打开,继续躺下。外面麻将的声音,让我感觉好些。但是没几分钟,麻将的声音也没了,我看看表,凌晨两点半,打麻将的人一定是在一楼睡了。
  
  我挣着眼睛继续躺着,都江堰的景象如同电影,开始在黑暗中闪现。年轻的尸体躺在黑色的泥浆里,哭泣的父母,震天的鞭炮,熏得眼睛疼的香火,废墟里露出的一只手,白色的裹尸袋大片大片地摆在殡仪馆。殡仪馆冒着滚滚黑烟。瓦砾硝烟,灰尘无处不在……突然,我感觉地面微微地晃动起来。我迅速从沙发上坐起来,脖子紧张地伸直,同时用手扶住墙面,我没听见逃生的声音,墙面似乎也没有晃动。是幻觉!我松一口气,却再也不想躺下。我改成在黑暗中坐着。
  
  这时候我看见门口突然听见有人小声说话。我把头伸出去,看见是我们的司机小陈,在拉扯他的妻子。
  
  “你出来!我们到露台睡!”
  
  “我不去!累死了,我就睡里面!”
  
  “出来,地震没震死你啊!我看还是要震,你快出来!”
  
  他们拉扯了一会,小陈嘱托了妻子两句,自己抱着被子睡在了露台的沙发上。
  
  我回到屋里,强迫自己闭上眼睛。好不容易迷糊起来。这时候楼下突然有狗狂吠起来。我再次跳起来,冲出门外,看见一个穿睡衣的女人抱着狗,走来走去,那狗扭动着狂叫。动物的反常是地震的前兆。我心里的最后防线也彻底打破,不管这狗叫的是否反常,我都不能在睡在屋里。我不想被天花板砸到,不想被夹在两个水泥板中间,等死或者已经死亡。我裹着被子走下楼去。这时候已经凌晨四点多。
  
  老板娘穿着军大衣,做在楼下,粗黑的眉毛似乎是高兴看见我的,他们向上挑起,招呼我做在竹藤椅子上。我平时不抽烟。但我像老板娘买了包烟,坐在椅子上抽起来。我点着香烟,深吸一口,感受各种废气在我脏腑间流动。清晨的空气很凉爽,天空渐渐发白。现在,我像那个织毛衣的女人一样,时不时地紧张张望下,随时准备逃命。几个小时,绵阳已经把我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0 13:07

5月15日,北川,废墟的证明(小标题)
  
  早上六点,一辆卡车停在了北川县永安镇附近。背着大包小包的人们狼狈地冲上卡车。我对着摄影师艾伦大叫:上去,上去!快爬上去!我们同时踩着卡车的轮子爬上车,我们右腿刚离开轮子,它就转动了。现在我们驶向北川,这个受灾最严重的自治县。
  
  与我同车的多是附近村落的居民。地震之后,村庄的车道被山体滑坡完全封死。他们是村里没受伤的少壮,想在军队前来营救前,走下山去带些物资药品回去。有些已经连续走了十个小时。我们的车子又向前开了几公里,就无法前行了,我下车和村民告别,他们沿山路回村,我和艾伦向北川步行。
  
  陈福的房子是在北川县城东面的王家岩山坡上。陈福老婆死的早,他的大儿子陈明祖几年前在绵阳取了老婆,如今山坡上的房子里只住着他和二十岁的小儿子。陈福不是爱抱怨的人,但是前些日子他对县政府不太满意。当地政府正在王家岩山脚下修建扶贫房。扶贫是个好事情,但是在王家岩山脚下修房实在是太危险了。王家岩名字听着硬实,但实际上山上都是黑泥,这里面临通口河,空气湿润,加上山上植被的生长茂盛,根茎把土拱得很松了。修房的施工队看土地太松软,打不住地基,就用水泥在泥土上固定,这哪行呢?上次大儿子回家,和他说:你这里都成危房了,不行就快些搬吧。陈福再想也没想就拒接了,这个房子住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再说老邻居都还在,他也舍不得他们。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时,陈福是否像往常一样在家睡觉,或者是在门口抽烟,我们无法猜测,因为现在他已经被深深埋在了王家岩的泥土中,变成了他眷恋土地的一部分。王家岩吞噬了他。
  
  事实上,地震前后只持续了20多秒,但是摧毁了一切。王家岩的半个山坡完全塌方,陈福,他的房子、邻居、山上的树木,和政府的扶贫房,如同一袭漫天的泥浪,打向北川县中心。他们把县中心向西推动了200多米,一切变为废墟。如果给这废墟做个切面,我们可能会看到无数的尸体,如同琥珀中的小虫,以各种垂死挣扎的姿势定格在了黑泥中,从此暗无天日。
  
  和王家岩面对面包围北川县城的是景家山。景家山的主要构成是岩石。他骄傲而坚硬,多数植被难以生长。但是雄心勃勃的北川县政府,在他的山脚下建设了新城区。茅坝中学曾经就矗立在这里。
  
  可是我到北川时,茅坝中学只剩一杆国旗。如果不是有村民讲述,我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经是中学,因为他看起来就是一堆堆砌的巨石。上千名学生埋在里面。有些可能还活着,但活着其实是更大的痛苦。这些巨大的石头让搜救无法进行。路边站着一个妇女,嘴角干裂,一言不发地盯着国旗,我走上前去问:“你的娃娃是在里面吗?”她看我一眼,突然哭起来,身子蹲在地上蜷成一团:“娃,你死得好惨吆…..”
  
  她哭的声音不大,但是幽幽的凄惨情绪如同快速生长的蔓藤,从她的脚边爬上我的脚,爬上我的腿,我的背,直钻进我心里。我几乎也哭起来,这样的景象我再也看不下去。转身走开时,那女人已经跪在了地上,她后背的衣服裂开大口子,一条裤腿上占满血。
  
  38 岁的宋勇管这叫报应。“十年了,十年了啊,都说我们要被‘包饺子’,一直说要迁走,十年了啊,他们什么也没干。这是报应!”如今他穿着破破烂烂的西服,绝望地蹲在五十几米高的废墟上。什么是包饺子?王家岩和景家山,就是饺子皮,北川县就是饺子馅,两片山脉相互挤压,就是包饺子。
  
  宋勇刚才已经用手在地上挖了一会儿,他觉得老婆高必花应该就埋在这里,但即使他的预感准确,要想深入几十米的废墟挖出尸体,也近乎不可能。我碰见他的时候,他正用一块砖头对这废墟猛烈地砸着。他蹲在那里,咬紧嘴唇,把那块砖高高地举过头顶,用尽全身力气砸下去。被砸的石头没什么变化,砖断成了两半。
  
  在这个小镇,他曾经过得很好,他和妻子高必花在市场上经营小生意,北川的日渐繁荣,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地震的时候,他正骑着自己的三轮摩托运货回北川,山上掉下来的石头,砸中了他的车前轮,但那时候他已经因为地表的剧烈波动被甩下车,掉进了水沟。等他从水沟爬出来,外面的世界已经完全变了样。他手脚并用地在石头上攀爬,他要回家。
  
  家早已经没了。王家岩和景家山各少一半,他们合力推平了北川,没有被山体滑坡毁灭的部分,在震动中自我毁灭。宋勇瘫倒在地,他宁愿自己死在了沟里。但是他没死,她会不会也还活着?他抱着最后的希望在废墟里寻找。
  
  震后当天,北川的景象是恐怖的。哭声,呻吟声,喊救命的声音从废墟各个角落渗出来,时强时弱,这是他们最后的生存希望。死去的人一下安静了,但是这静更让人恐惧。宋勇没想到自己这辈子会看见邻居的内脏和肠子。现在他们就摊在地上,粗大的肠子泛着黄光,翻在外面,和旁边人的脑浆连成一片,染腥空气。这样的景象肆意地出现在任意地方。
  
  夜幕降临前,宋勇在寻找过程中红,救出了八个人,其中一个很快死了,因为她失去了一条腿,他们尝试了所有办法,那个陌生的女人先是嚎叫哭泣,然后挣扎,这都没能止血,最后她安静地在渐渐的苍白中死去。和即将来临的黑夜融成一片。
  
  没水,没电,手机没有信号,黑暗中的北川成了孤城,时不时的余震偶尔引发惨叫,宋勇如同这个城市,绝望到了极点。除了废墟还是废墟,他看不见天空,他认定妻子是死了。
  
  我到达北川已经是地震后的第三天,宋勇在废墟中寻找了两天。从外地赶来寻亲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总是抱着生的希望来,最后就和宋勇想的一样:找个尸体回去也好。即使这样的愿望也常常落空。
  
  和我同行的美国摄影师艾伦是战地记者,曾经深入伊拉克战场,面对死亡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但是他反复地告诉我,镜头记录的每个画面都让他心痛。“这些人什么也没做!这不是战争!你也没有什么人去责怪,上万人就这么突然死去,仅仅因为他们生活的地球在移动!这太让人无力了!”
  
  我离开北川的时候,站在山坡上,看着大批的军队和救援人员进驻北川。他们遍布广场、废墟和空地。我突然认识到,这就是场战争!北川的废墟就是证明,这是场人和自然相互角力的战争。这场战争中,人类一直看似胜利在望,最终却一败涂地。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0 13:34

倒是满大街的棚子,和偶尔从棚子里探出的脑袋提醒我,这里还有活人。
  “干嘛不回家去?”我问其中一个脑袋。
“脑袋“!!亏她用得出这种字眼!!!!!!!
不想多说什么!
这种时候,神经崩溃的人多了去了,不必在这种时候把她的崩溃告诉全世界。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需要一切,但唯一不需要颓废。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0 13:49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在听聚源中学幸存学生和老师的录音,他们的状态很好,即便是劫后余生,也有完全的信心。只能说,脆弱的人看见脆弱,坚强的人看见坚强,乐观的人看见乐观。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0 14:06

不必在这种时候把她的崩溃告诉全世界。
------------------
为什么不必?要听感谢党感谢政府的打开电视机都是。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0 14:17

我想问的是这家媒体为什么把一个才24岁,没有任何采访写作经验的女记者派到灾区第一线?别的人都到哪里去了?这个小姑娘万一遇到什么危险,或者留下心理问题,谁来为她负责?
作者: Sgli    时间: 2008-5-20 16:29     标题: 很感谢金丝铁线兄带来这么好的一片文章

一周来,我看了很多的关于地震的文章。由于这类文章实在太多了,我往往只能匆匆浏览,这篇文章吸引着我细细地看。
置身于人间地狱,面对着各种悲惨的场面,作者能冷静而写实地描述着,这让我非常佩服。
文中“活着其实是更大的痛苦”这句话本来是写被埋在废墟里面而还没死去的人们的,但这句话对于痛失亲人的人来说也一样成立。有责任心的记者应该把世界真实地描述给我们,我宁可他们少作价值判断和引导。作者通过真实地记录受害者的痛苦和绝望表现出她的专业素质,一点都不颓废。而那些关于灾民们的生活被安顿得很好、他们对未来充满欣喜、他们感谢党和政府之类的报道看似积极,但总让我觉得恶心不已。
这篇文章可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活着的受难者。为死者流泪事实上并已经没有多少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设法让痛苦着的人们多得到些帮助。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0 16:32

这个问题我查过了,没有答案,也许不是别人派去的?或者正好在灾区?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0 16:34

转一个似乎是她上司,叫郭玉洁的博客:
地獄
2008-05-18Tag: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easyreader.blogbus.com/logs/21148095.html



今天下午接到一個電話,頓時整個人傻了。開始瘋狂地打電話,不通,不通,關機。我不停地打電話給各個人,眼泪都快要出來了。終于接到雅婷的短信,真的很想狠狠地駡兩句這丫頭,還有謝丁。那時候覺得什麽事都不重要了,趕快回來,大家平安的在一起,是最重要的。還有,誰這麽缺德,説《生活》的記者被埋了?

雅婷記錄了災后三天的經歷,題為《地獄72小時》。非常真切感人。上版時可能會被删節,到時候會貼出來,介紹大家認識這個勇敢、聰明、璞玉一般的女孩。
作者: Sgli    时间: 2008-5-20 16:35

我前面的帖子本来想写“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发出去后一看竟然是“对未来充满欣喜”。不知道为什么。
作者: Sgli    时间: 2008-5-20 16:40

我刚才看了新增的跟贴,发现emmer兄好象有点性别和年龄歧视,这好象不应该。都什么时代了?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0 16:41

S兄:
很高兴你能喜欢,主贴是Z兄帖的,我读了很震撼,到网上找齐了,贴上来让大家听听主旋律外的些微杂音。
作者: Sgli    时间: 2008-5-20 16:46     标题: 谢谢金兄的提醒

我刚才是先看了文章,后来想跟贴时才往回查作者,所以错过了第一作者。
我刚才感谢金兄并没有错,不过在这里我还要郑重感谢zoufeng_1234兄。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8-5-20 16:49

在《地狱七十二小时》原文下的评论摘抄

年轻 说:
24岁,看问题还太片面,太天真。以后自己动手干点什么就知道做事情的艰难,就知道对别人的宽容。

从心里瞧不起你 说:
我希望这篇文章 不要再被转来转去了
大家有时间做好自己的工作 多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吧

作为媒体记者,请你们把敏感用在发挥你们对舆论的影响作用,帮助受灾者早日从灾难中走出来! 今天是默哀的第一天,但是默哀也只会有三天,因为我们还要用更多的时间重建彩虹,在每个人心里!2008年绝对不是灾难,而是激励每一个中国人的最伟大的一年!

whocareme 说:
需要有不同的声音,需要有不同的声音……
这时候在多添点不同的声音,把忙不过来的温总理给累趴下了,你们就能听到彻底不同的声音了……
揭露问题也挑个时候!

许知远越走远了 说:
我赞同“心里瞧不起你”和“老张”。

周小姐到了前方,因为没有经验,对新闻报道和对于灾难事件、对于灾难里的人性都没有经验,写出了这样的文章。摸个象腿就认为这是大象了。好的新闻人除了敏感之外更需要的是客观和正确的判断力和理解力。这就是中国新闻业的不成熟,怪不得不能开放,开放起来如此报道乱飞,给我们的国家带来的除了混乱和骂娘的声音还有什么呢?在这里的看客们都算是很高教育水平的了,也多跟媒体有关,还如此口漠横飞,还指望盲信的民众们什么呢?

也许这些不满的人还是对政府官方媒体的“红旗飘飘的”统一说辞反感。但是请用肩膀上的脑子想一想啊,救援的军人们,人们如果能够救人他们不会尽全力吗?在如此忙乱的情形之下,的确会有个别错误的判断和行为,但是相信也是当时的不得已之下的选择。但我相信他们尽力了。周小姐用了一个“面无表情”来形容救援战士,你不能理解他们是因为太累了?在那种场合里不需要镇定沉着,难道需要慌乱和悲痛吗?——那不是能哭的时候,需要留着力气救人。

我也同情和理解家里有亲人不幸遇难的家庭和人们。他们的行为是因为过度的悲伤惊恐之下的错乱和发泄。

周小姐是许先生的助手,周小姐跟许一样带上了情绪化的头脑和片面的观察与记录方法。许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思,居然发出来的是这样的感悟。非常令我失望。我知道许先生很希望做一个好的专栏作家,很希望发出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声音,你很努力了。我建议你别写了,停一段时间,先好好学习如何生活吧。当你能够静下心来,不被自己的雄心壮志打扰的时候,也许你能写得更好。

甚至我都开始担心你并不能够真正理解这些话了——随你吧。

ggzh 说:
作者大概是写风花雪月的小资文章习惯了,还不懂得怎么写社会新闻吧。社会性的新闻同无病呻吟的小资文学是不同的,需要更宽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同情心,真正的普遍的同情心,而不是见风流泪式的流行性伤感。站在边上,用旁观者猎奇的肤浅目光去观赏人们的悲伤,是写不出好的新闻的。应该走进去,不仅仅看到那些哭泣,也看到哭泣的根源。去看看等待尸体的现场,也要去看看救援的现场。看见胶皮黑墙的这一面,也看见胶皮黑墙的那一面,所有的角度都看到,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新闻。像作者现在所做的,只是集中在自己的那一点点感受到的东西上的,只是小资文学,而不是新闻。恕我直言,我只看出了敏感,对小我的敏感,却没有看出直接或者生机勃勃。作者走到灾难的中心,救援的现场去了么?她同施救的人谈话了么?即使有,从她的文章中也看不出来。只是通过片面的信息来写作,这算是直接么?一个24岁的新新闻人,没有什么经验的小姑娘,她写出这样的东西并不奇怪,奇怪的是编辑也就放手过关,而后居然还有“资深新闻人士”吹捧。我实在看不出来,这篇文字怎么会让人觉得应该得到“直接与集中的赞扬”。

deedaa 说:
这就是为你,许知远所欣赏的报道?
文中所强调的事例及个体并不是典型的个案,这样充满暗示及偏激词语的报道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当前的抗震救灾又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呢?
抑或,这篇文字只是您教导下符合洋人口味文字及某些人猎奇心理选材的奇怪混血?

小记者,哪怕是你文中的个体现象,你也没有去追求潜于水下的事实;而只是满足于表面的浅尝辄止,以及乱人耳目乃至耸人听闻的“亮点”。这种浅薄的思想,和许知远何其像也!

煤体 说:
在这场灾难中,最无人性的就是媒体。用有限的救援下,有人救活,必定有人会死亡。这么大的灾难,怎么可能人人都活过来了。被救活的你丫怎么不报道,单挑死的来说事!
国难当头,挑拨离间的不得善终。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0 16:59

我不知道除了一个叫宋勇的人,她还采访过谁?有录音,有笔记吗?大量主观描述和推测,还有小说笔法,这是新闻写作吗?记者和文艺女青年不是一回事情。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0 17:01

在这场灾难中,最无人性的就是媒体。用有限的救援下,有人救活,必定有人会死亡。这么大的灾难,怎么可能人人都活过来了。被救活的你丫怎么不报道,单挑死的来说事!
--------------------------------
恩,相信每个从掩埋中获救的人都喊了感谢党感谢政府,至于没获救的,有没有在心里喊,一般人不知道-----他们不是死了吗?大家就代表他们喊吧:感谢党感谢政府!!!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0 17:03

我们虽然不在场,但我们相信我们知道得比她确切-------因为我们看CCTV了。
作者: 猪头猪智慧    时间: 2008-5-20 17:03

记录灾难,没有党八股文风,向这位记者致敬。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0 17:03

请不要老用同一句话来回答所有问题,否则视为电脑设置自动回复。
作者: 杜雅萍    时间: 2008-5-20 17:05

昨天在牛博網看到了,對那個“煤体”的留言很生氣,冷靜固然不錯,過分的冷靜就是冷酷了,這個我們的主流和專業媒體從來不缺。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0 17:33

奥马大经师教导我们:与CCTV相同的是多余的,与CCTV不同的是邪恶的,所以我们只看CCTV就和谐了。CCTV代表了所有TV的心声,美国就是再911,再国殇,它能这样尊重逝者吗?可见我们比它好五倍。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0 17:41

【转两则《地狱七十二小时》后的留言,里面的观点和分析我部分同意,部分持保留意见,部分无法证实。但是,他们都在讲理。那就大家一起讲讲看。】

[匿名] 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人人都很聪明,人人都很觉悟高  [ 61.172.206.*] @ 2008-5-20 15:09:37
我觉得就记者质疑的2大点来说
在这样大的教学楼前,放任家长自行挖掘,会不会造成大规模塌方?可以理解当时家长的焦急心情,毕竟是自己的孩子也被压在里面,在挖掘的过程中,出现为了拉出自己孩子而不顾更里面的孩子安危的可能性有多少?
刚到来的救援部队在硬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不敢贸然动手挖掘,如果在他们挖掘的过程中引起了塌方,外面的家长是不是会更加愤怒?

认领,28度的天气下,放着可能引起疫情的高度腐烂的尸体等待可能全家都遇难的认领的代价是什么?最初挖出来的尸体是等候认领的。
5毛党,是个很无聊的事情,凡事都是要看多方面的,我们不在现场或者说不可能了解事件的360度,给出自己的观念都有片面性,多听听各方的不同的声音并不是不好,但是也要允许别人提出不同的观点,站在zf这边就叫5毛党,那不站着的叫5cent党么?

双道  [125.118.27.*] @ 2008-5-20 15:56:41
1."地狱七十二小时"文笔是流畅的,描写是动人的,看完是激动的,真相却还是不了解的.

2.因为,如同CCTV的经典报道,直至结束也没有看到DL或其他无数被爱国粪青唾弃对象的表述与说明,本文中是那些迟缓无能没有受过训练的愚蠢士兵及他们那个被无数自由小右痛恨的主子,.

3.效果惊人类似,广大爱国粪青根本不用去了解XZ问题的由来,马上以无比的革命激情在全世界范围向帝国主义走狗开战;),自由小右看完本文立即以高昂的激情在网络开骂.

4.调查事情的背景,再现当事人各方的真实表述,客观的思考评论,这些才是是有价值的深度新闻的生命,也只有这样的新闻才能有公信力,这样的话语表达才是自由理性的舆论之声.

5.什么样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不管是在CCTV还是在非主流舆论,中国的新闻记者离自由之声还是差的远呢,做人不能太CCTV,太CNN,要牛博,要真相.

6. 作个有趣的游戏,把"地狱七十二小时"改成巴黎七十二小时,把家长改成金晶,把士兵改成ZD,..........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8-5-20 17:54

[转贴]华尔街日报记者 北川震区亲历记[很客观]
文章提交者:shahu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中国四川5月12日发生了强烈地震,目前已经有超过22,000人丧生;官方表示,死亡人数可能会达到50,000人。北川是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县城坐落在茶园之中,城镇中心则是一片白墙灰瓦。

我经过迂回曲折的路途才来到北川,越靠近县城,地震造成的破坏越严重。


Shai Oster
由于道路被毁,前往北川的路走得很慢绵阳市位于约50英里以外,这里拥有大约100万人口以及一座核研究中心。绵阳的机场上周二已经恢复运转,记者们乘坐的飞机得以降落。震后的绵阳市区令人惊讶地保持了完好。在细雨中,新的住宅楼若隐若现,周围则是漂亮的街区。

但街道上密布着由雨伞到油布等各种材料搭建的临时帐篷。天桥下,汽车中,满是躲避地震的民众。没有人敢回到房屋中去。

绵阳主要医院的外面搭起了一排排蓝色帐篷,安置着病房中已容纳不下的伤员。不时有救护车疾驶入医院大门,医护人员迅速将伤员从车上抬下。一位医生表示,他自地震发生后就一直在不间断地工作。这家医院拥有1,000个床位,但这位医生说所有床位都已满员。

一群护理学校的学生暂时安置在附近的人民公园,他们来自受灾严重的德阳与绵竹地区。他们用硬纸板、广告横幅、塑料布以及湿漉漉的毯子搭建起一个遮雨棚。地震发生后,学校让他们各自回家,这些学生彼此调济了些衣服和盘缠后便迅速上了路。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这些人似乎都受了惊吓,他们聚坐在一起纷纷给家里打电话。


Shai Oster
从这里可以看到远处北川建筑物倒塌后的废墟21岁的学生陈克明(音)说,他父母没事,但他们周围的建筑都被地震摧毁了。他说:“我没有表妹的消息,她所在的学校在地震中倒塌了,我听说那里有200人丧生。”

陈克明当天早上去献了血。他的一些同学则被血站拒绝,因为他们太瘦弱了。

我去路边的米线摊购买食物,由于摊上已经没有碗,我不得不带回来10个装满鸡汤米线的塑料袋。学生们一边轮流用两个借来的碗吃米线,一边彼此嘲笑着吃的太慢。这是他们两天来吃的第一顿热饭,谁也不知道接下去该做什么。

当天晚上我是在一个简陋的招待所度过的,那里的经理不情愿地让我与另外一名记者住下。虽然水电已经恢复供应,但其他酒店却依然关门歇业。这位经理睡在楼下的柜台上。而在隔壁的粥店,人们则睡在餐桌上。

半夜时分发生了一次余震,似乎房屋被剧烈的爆炸所震动。我没有跑到房子外面去,但却整理了我的背包。我想,如果发生更大的地震,这种先整装备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让我丧命。随后,我把整好的背包放在一边,并把一碗水放在梳妆台的边上,这是我自制的地震报警器。

次日早晨我和另外一位记者一道动身,试图想办法前往北川。我们听说那里至少半数的居民都已经罹难。政府此前公布的死亡人数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遇难者死在北川。我们没法搭乘当地出租车,因为这里的汽车使用的是压缩天然气,司机们说他们没法搞到充足的燃料。


Shai Oster
北川县城外一个救援队救出一名小女孩在绵阳市政府所在地,救援者成立了一个指挥中心以及一个志愿者登记中心。一位政府官员出来和我们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谈,这位官员曾经在加拿大生活过三年。他凌晨5点刚刚从北川回来,看起来疲惫憔悴。

他用手比划着说,山谷两边的山峰坍塌了。他向我们介绍道,北川至少有一半人都失踪了。目前已经发现了2,000具尸体,以及数千名幸存者。军队正在努力清理通往县城的道路,但仍有大约6英里的道路被崩塌的泥石掩埋。

离开市政府,我们来到了绵阳的主体育馆。体育馆外安置着数百名幸存者,他们搭乘的卡车穿越泥泞的道路来到这里。而馆内已经收容了大约10,000名灾民。一位神情憔悴的妇女在一堆捐献衣物中翻找着,她的头上还缠着染血的绷带。这位妇女和她丈夫以及两岁大的孩子从北川撤离到绵阳。

她说:“我们像疯子一样逃离,现在还埋在废墟下的人都死了。'”


Shai Oster
北川县一些建筑在地震中坍塌,而一些建筑仍挺
立不倒我们终于找到了一辆愿意前往北川的出租车。穿过绵阳郊外的贫困地区,道路蜿蜒深入群山。仅仅出发了数英里,地震带来的浩劫就非常严重:我们看到曾经的建筑物如今已成废墟,屋顶倒塌,人们拿着水桶在运水车旁排队等候。

通向北川的道路走了一半多,警察在一个路障前拦住了我们的车。我们得知,只有救援车和持有特别通行证的车辆才能继续前行。我们下车加入了四名农民的队伍,这些人来自河南省,他们已经连续走了两天,希望能为救援工作出点力。我们沿着蜿蜒的道路继续往上走,一路上都是表情茫然的幸存者和受损严重的村庄,村庄看起来满目疮痍,到处是碎石和断木。

一个小时后,我们遇到了又一个路障。警察放中国记者通过,却不给外国媒体放行。当地外事部门的官员说,他们担心我们的安全。但最后,我们还是被放行了。

走过这个路障,所看到的每个村庄都已经夷为平地。走过一具被油布包裹的尸体,我们看到两个人推着一辆自行车。车上驮着一个包扎严实的伤者,他一只手臂垂在地上,在尘土中拖曳出一道沙痕。

和我们一起往山上赶的还有两个人,他们的自行车上捆着成箱的瓶装水和食物。这两个人来自沿海发达都市深圳,他们在那里经营着一家小公司。他们的家人就住在附近山区,两人希望能给家人一些救助。


Shai Oster
一辆汽车被巨石砸得面目全非临近北川县城,道路伸进了一个狭窄的山谷。数百名士兵与武警坐在卡车上吃着碗装方便面,等待上级部署。路旁堆积着洋葱、土豆与大冬瓜。

我们终于到达北川中学,这里有数百名学生被埋。士兵们抬着伤员从我们身边匆匆跑过。还有更多灾民步履沉重地走过,他们看起来神情茫然,满身尘土。其他人则在道路旁等待搭车。

中国媒体已经开展了报导工作,他们有一台发电机为卫星通讯装置提供电力。车辆的两旁悬挂着救援队的标语。人们在学校废墟的周围设立了一个现场指挥与调度中心。

转过一个弯,道路和救援活动都戛然而止了。北川的心脏地区就在下面的山谷中,那场景看起来就像战后德国的一张黑白照片。山体滑坡摧毁了三分之一的县城,仍然矗立的建筑则呈现出看起来不可能的倾斜角度。贯穿其间的则是碎石废墟。房子般大小的巨石截断了道路。

道路两旁坐着穿着橘黄色伞兵服的搜救队员,这些精疲力尽的队员来自江苏省。他们在下方的废墟中搜救了数个小时,现在到山谷上方相对安全的地方休息一个小时。想到所目睹的场景,一位队员不禁摇着头,随后他说道,“我是一名消防队员,这是我的职责。”一名疲倦的士兵抱着一个5岁大的女孩走过,女孩的双手无力地挂在士兵的手臂上,她的面庞被一件衬衫遮盖着。她还活着。

绕过这些巨石,后面是一片泥泞的山坡,树上绑着绳子。搜救队员不得不带着伤员沿这段受损严重的山坡走上来,再穿过那高低不平的巨石。


Shai Oster
地震几乎笔直地截断了一条街道我们下到了底下那片寂静之中。一队志愿者大声求助着,请人帮他们将一个担架抬上去。看起来现场没有人在指挥。我不能确定究竟是自己没搞清楚这些救援人员的运作模式,还是救援现场确实人手不足。

继续往下走,建筑物似乎被一只巨大的手砸得粉碎。房屋被从中劈开。一半兀然挺立,另一半则已荡然无存。道路或被巨石阻塞,或被截成两断。在中心汽车站的外面,一位志愿者称里面被困的人还活着。他发誓在他们获救之前决不离开。

我听到一位救援者朝着一块巨石呼喊。岩石压在一幢楼房旁边的缝隙上,岩石下倒挂着一名男子。他还活着,被压在下面已经两天了。

他呻吟着,“我要死了。”

前面几步远的地方,在岩石下面是更多的尸体,一些尸体已经没有了头颅。我几乎被一具尸体所绊倒。一位妇女坐在一座倒塌的建筑物上,一遍遍地哭喊着一个名字。

现在已经是下午六时,天很快就要黑了。我不希望自己待会摸黑爬出这个地方。

我们再次翻过了岩石。一位西班牙摄影记者拒绝离开那个压在岩石下面的人,他想等确信救援者到来后再离开。他用中文祈祷道,“救援快来了。”

我已经精疲力尽了,只能继续前行。我没有去追问那个被压男人的名字。我没有足够的勇气,或是理智,来停下来询问。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0 18:03

1."地狱七十二小时"文笔是流畅的,描写是动人的,看完是激动的,真相却还是不了解的.
-----------------------------------------
是的,真相还是不了解.对有些人来说,是更不了解了-----因为得到的信息有了分歧。
我们不可能看这样一篇东西就信了谁,但要我不经核实的相信某个名声一向可疑的媒体,恐怕更难,全国的电视台说一样的话仅仅三天是不够的,起码需要说三年,一千遍。
作者: 老木匠    时间: 2008-5-20 18:09

和柯南的节目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真相只有一个”。

“真相”是立体的,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理解能力的人都会看到他们认为的“真相”,将尽可能多的“真相”拼凑起来,或许能够重建“事实真相”——但这仍然不是“真相”本身,只是对它的叙述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这就是法律上认定“事实”的过程。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0 19:58

也许我不够冷静客观全面写实,但是对死者来说,还需要仔细描述他们的骸骨是怎样陈列的吗?
作者: 紫壶    时间: 2008-5-20 21:39

刚才看了一遍《地狱七十二小时》,令人窒息。
谢谢邹峰和金丝兄。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1 12:37

看完了,就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的“体验回忆录”。
用词造句都好文艺噢。

“哭声突然暴露出来,不哭的已经闭上了眼睛。”——结构是挺美,不过不符合事实。

“这个父亲,看见我默不作声地拿着录音笔站在一边,走过来轻声和我说话。”——用词很文雅吧,是不是说个“家长”或者“她爸爸”就会咯着牙呢?是不是如果不用“轻声”两个字就无法表达一种“意境”呢?


是的,她几天没洗澡,是的,她的同行,是个胖胖的美国人,而且打鼾声特别大,是的,她看到了淤青的尸体然后吐了....结果我们看到的都是她自己而不是既有她自己还有“他们”和“她们”,而且这个自己还是被装扮出来的。说白了,所有的“他们”和“她们”都是为衬托出“她”而出场的!

好文艺的女青年,写自己的转转反侧,各种细微体验就要写大篇,搞得好像是一个经验的旅游札记。看着这些酸得让人牙疼的文字,我想到了无数文艺女前辈...........敢情这文艺女青年是打算以此向前辈们致敬?没看到多少真诚的东西,不伦不类!

对她的小宇宙的强大感到敬佩——即使是在看到死尸的时候,盘旋在她脑海里的,仍然是她自己和她自己的感受,而没有人类常有的“移情”功能。她的自恋真是太厉害了。

整篇文字文学化,有符合文学规则但不符合现实规则的地方。想问问:到底是在写纪实文学还是新闻报道?

===========

关于态度,并非除了“主流”就只有“真实的”不同声音。
主流声音里也有真实的部分,不同声音里也有真实的部分,不必渲染、夸大和对立。

有朋友说:如果牺牲之后感到的不是平静 而是舒服和爽 那就是虚荣的

虚荣和自恋是个人的权利,但希望在面对公众的情感的时候,收敛点!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1 12:43

现在他们就摊在地上,粗大的肠子泛着黄光,翻在外面,和旁边人的脑浆连成一片,染腥空气。这样的景象肆意地出现在任意地方。
  
  那个陌生的女人先是嚎叫哭泣,然后挣扎,这都没能止血,最后她安静地在渐渐的苍白中死去。和即将来临的黑夜融成一片。


————好文艺的残酷描写。。。有必要吗?

但可以肯定,在描写的时候,作者已经先hi了。

我来想象一下,顺便也很文艺地猜测一下作者写作时的hi的状况————那一刻,我带着残忍和凝重飞(在念“飞”字的时候注意要加重读音)了起来。。。。。。。!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1 12:51

很抱歉,转的帖子让北MM看得受不了了。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1 13:00

“而那些关于灾民们的生活被安顿得很好、他们对未来充满欣喜、他们感谢党和政府之类的报道看似积极,但总让我觉得恶心不已。”


虽然现实没那么夸张。

但每个人都充满了重获新生的欣喜,这是真实的,而且,我和身边的人在最近这段时间感受到的振奋和力量都是非常明显的。那些真正无私的人,让每个人都感动至深,我们心里都有同一个声音:生活有希望!因为有情有温暖。

因为灾难,人们重新被联接起来,非常紧密地联接起来,从心理上讲,这种状况带给人的是一种巨大的安全感。第一天地震,跑下楼,一个中年妇女说: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团结!
互不相识的人打破了隔阂,开始相互询问、安慰、提醒。我一个朋友的朋友,原来和家人关系极其恶劣,这次地震中,家人受伤,他们之间所有的矛盾都被化解了。。。。。还有太多的例子说明,这场灾难带来的不仅仅是痛苦,更多的是希望和力量。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1 13:03

没什么受得了受不了的,文艺,谁都文艺过,我可以理解别人文艺,但文艺得不是地方就是她的错。

她敢把这篇东西给灾区人民看吗?
他们能认同她的那种浓烈的自恋气息吗?

他们能认同她对现实中迸发的力量及希望的全盘否认态度吗?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1 13:40

菜农说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面对同样的灾难,每个人的感受以及形成的文字都会不同,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这种不同和差异。有不同的声音才是和谐的基础,有不同的观点才是进步的基石。

“她敢把这篇东西给灾区人民看吗?
他们能认同她的那种浓烈的自恋气息吗?”
这两个问题有点奇怪,写出来就是让人看的,怎么还有敢不敢的?一定要确认别人认同才敢写,那还叫记者吗?

应该改成:“主流和谐媒体”敢登吗?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1 13:49

请注意,这里面有个问题。这篇东西的作者写的是报道,她的写作就介入了社会,在这个公共领域内,需要更多的关于公众的,而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表达。

如果说面对灾难,我双手赞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是很正常的,前几天在一个论坛,有人贴出一些中学生在地震中跑下楼来,自己拍摄的搞笑的短片。有人评价说,他们怎么能这样。
我回帖说: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对待方法,这很正常,包括前天默哀三分钟,有的人说他没哭,我也觉得很正常,当然更多的人说:真想象不到这些人怎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当然,因为这些表现和表达更多的和个人联系,所以他们有自己的表达是正确的,毋庸置疑的。

但一旦介入到公共领域,就需要转变自己的倾向或者态度。


我问她是否敢拿给灾区人民看,是因为她这种小情小调的东西,真正经历过灾难的人是不会理解的,甚至会厌恶。

玩味受难者的痛苦和凄惨,这是什么态度?!

扯到什么主流媒体是否愿意登上面,又是什么意思?我不懂。
作者: 周泽雄    时间: 2008-5-21 15:22

我想,这问题比较复杂,苏珊·桑塔格《关于他人的痛苦》一书,涉及的也正是这个问题。从面上讲,同一个灾难,因为距离的远近、关系的亲疏及感受的直接和间接,会造成巨大的差异。凭良心讲,我们看到的美国911灾难画面,与当时正在纽约的美国人,在感受上一定存在着巨大差异;被揭露出来的美军在阿布格莱德监狱虐囚的照片,落在伊拉克人、中国人、美国人眼里,感受也会存在差异。大体上,身临其境者,情绪会趋于敏感和自尊,而关系较远者,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会产生将灾难娱乐化的倾向——有时,这种倾向也是一种错觉。
这位年轻女记者的描述内容及描述手法,感动了一些人,也激怒了一些人。当我尽可能采取客观的立场,我觉得这都是正常的。这里面其实没有道德上的正邪之分,区别只是取决于各自的身份、处境、立场以及对多元视野的宽容度。
就以央视总体上趋于积极、昂扬的报道取向而言,它也很可能确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灾民里面,由于受灾程度的不同,感受上的差异可能相当悬殊。对于那些丧失所有的灾民来说,他甚至会连愤怒的情绪都不再具备,就是说,无论央视说什么,都不可能影响他了。程度稍轻者则会爆发出强烈的愤怒。程度更轻者也可能受到感染和激励。
作者: Sgli    时间: 2008-5-21 17:45

我昨天把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好好看了一遍,没觉得有任何问题。刚才看到北海月的尖锐批评,我又回去查了查原文,但仍觉得没什么问题。
我想针对北海月的评论发表点看法。

- 北海月评论1
<引用北海月开始>
“哭声突然暴露出来,不哭的已经闭上了眼睛。”——结构是挺美,不过不符合事实。
<引用北海月结束>
我不明白北海月为何称那“不符合事实”。孩子们原来被密封在废墟里,他们的哭声外面的人听不到。当“几个人用力搬开一片墙面”后,“哭声突然暴露出来,不哭的已经闭上了眼睛。” 我觉得这很符合我的生活常识。

- 北海月评论2
<引用北海月开始>
“这个父亲,看见我默不作声地拿着录音笔站在一边,走过来轻声和我说话。”——用词很文雅吧,是不是说个“家长”或者“她爸爸”就会咯着牙呢?是不是如果不用“轻声”两个字就无法表达一种“意境”呢?
<引用北海月结束>
我这人比较粗,感觉不出“父亲”、“家长”和“爸爸”三个词有太大的差别。如果我来写,用哪个词完全是一个随机事件,完全取决于我的手指头。我不知道作者用“父亲”一词是不是有什么深意,反正我无论如何感觉不出。当然,也许女人更能理解女人的心思,也许作者真有什么特别的考虑,但这一点值得批评吗?
我觉得那位“爸爸”(这次我选用这个词不是随即事件,而是为了政治正确)“轻声”地说很符合逻辑,因为他肯定不可能兴高采烈。当然,他“歇斯底里”地说也可以想象。但作者是亲历者,在没有反对的证据的时候,我相信她所说的“轻声”是事实。我不能认同北海月对作者使用这个词的批评。

- 北海月评论3
<引用北海月开始>
是的,她几天没洗澡,是的,她的同行,是个胖胖的美国人,而且打鼾声特别大,是的,她看到了淤青的尸体然后吐了....结果我们看到的都是她自己而不是既有她自己还有“他们”和“她们”,而且这个自己还是被装扮出来的。说白了,所有的“他们”和“她们”都是为衬托出“她”而出场的!

好文艺的女青年,写自己的转转反侧,各种细微体验就要写大篇,搞得好像是一个经验的旅游札记。看着这些酸得让人牙疼的文字,我想到了无数文艺女前辈...........敢情这文艺女青年是打算以此向前辈们致敬?没看到多少真诚的东西,不伦不类!

对她的小宇宙的强大感到敬佩——即使是在看到死尸的时候,盘旋在她脑海里的,仍然是她自己和她自己的感受,而没有人类常有的“移情”功能。她的自恋真是太厉害了。

整篇文字文学化,有符合文学规则但不符合现实规则的地方。想问问:到底是在写纪实文学还是新闻报道?
<引用北海月结束>
我觉得这篇文章应该算是一篇纪行吧。我觉得纪行中穿插写自己所见、所听、所闻、所感、所想等是正常的。
批评作者通过写别人来衬托自己在我看来纯粹是诛心之论。我反对通过揣测别人的动机来批评别人。
事实上我觉得文中作者写自己的篇幅并不多,她更多的是在写那些活着的受难者和痛苦者。

- 北海月评论4
<引用北海月开始>
现在他们就摊在地上,粗大的肠子泛着黄光,翻在外面,和旁边人的脑浆连成一片,染腥空气。这样的景象肆意地出现在任意地方。
  
  那个陌生的女人先是嚎叫哭泣,然后挣扎,这都没能止血,最后她安静地在渐渐的苍白中死去。和即将来临的黑夜融成一片。


————好文艺的残酷描写。。。有必要吗?

但可以肯定,在描写的时候,作者已经先hi了。

我来想象一下,顺便也很文艺地猜测一下作者写作时的hi的状况————那一刻,我带着残忍和凝重飞(在念“飞”字的时候注意要加重读音)了起来。。。。。。。!
<引用北海月结束>
一个北川县城,在20多秒内就消失了,用不着使用任何修辞手法,这本身就很残酷。
我不清楚北海月是凭借什么证据来断定作者的所写不是宋勇的所述。如果宋勇作为一个亲历者那样向作者描述,作者这么写不行吗?
我赞成怀疑,但怀疑要有证据。在取得相反的证据之前,不妨相信别人。


- 北海月评论5:很荣幸,北海月的这段评论是关于我的言论的。那天,我是深夜发贴,多有纰漏。帖子发出去后发现“信心”成了“欣喜”,估计当初"xinxin"少打了最后的"n"成了"xinxi"。
<引用北海月开始>
“而那些关于灾民们的生活被安顿得很好、他们对未来充满欣喜、他们感谢党和政府之类的报道看似积极,但总让我觉得恶心不已。”

虽然现实没那么夸张。

但每个人都充满了重获新生的欣喜,这是真实的,而且,我和身边的人在最近这段时间感受到的振奋和力量都是非常明显的。那些真正无私的人,让每个人都感动至深,我们心里都有同一个声音:生活有希望!因为有情有温暖。

因为灾难,人们重新被联接起来,非常紧密地联接起来,从心理上讲,这种状况带给人的是一种巨大的安全感。第一天地震,跑下楼,一个中年妇女说: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团结!
互不相识的人打破了隔阂,开始相互询问、安慰、提醒。我一个朋友的朋友,原来和家人关系极其恶劣,这次地震中,家人受伤,他们之间所有的矛盾都被化解了。。。。。还有太多的例子说明,这场灾难带来的不仅仅是痛苦,更多的是希望和力量。
<引用北海月结束>
那些灾民们和北海月以及北海月提到的人们所处的地点不同,接收到的信息不同,感想也应该不同。灾民们可能看不到电视,他们不一定知道全国乃至世界的人们都在帮助他们。很多灾民都还缺衣少食,我怀疑他们真能感觉到大家的热心帮助。即使他们知道将来可以得到政府和大家的帮助,他们也不能确知到时能得到多少帮助,而他们的家园已经完全被毁了,不安全感肯定是有的。然而,不安全感还不是关键,更最要命的他们痛失了亲人:一个好端端的家庭,一下子折了几口,能不痛苦吗?那些死于聚源中学的中学生的家长们都人到中年了吧!快要长大成人的独生子女的死去能不使他们绝望吗?他们活着难道不是更大的痛苦?
我觉得目前全国人民如火似荼、颇有成效的救灾努力并不能减轻他们太多的痛苦和绝望。
当然,你我都没去过灾区,都只能臆测。而作者去了,我觉得她的说法更可靠些。
事实上,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已经在网络上看过了学校操场上摆满师生尸体的照片。那时我在想,那些死者的亲人在哪里?他们有多么痛苦和绝望?我也做了点救灾的努力,但有任何努力能减轻他们的丝毫痛苦吗?
作者的描述使我感性地体会到灾民们的痛苦和绝望。

我觉得作者冷静,但我感觉不到她冷酷;相反,我觉得她很富有同情心,她也痛苦着灾民们的痛苦。


- 北海月评论6
<引用北海月开始>
没什么受得了受不了的,文艺,谁都文艺过,我可以理解别人文艺,但文艺得不是地方就是她的错。

她敢把这篇东西给灾区人民看吗?
他们能认同她的那种浓烈的自恋气息吗?

他们能认同她对现实中迸发的力量及希望的全盘否认态度吗?
<引用北海月结束>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灾民们看没有任何问题。
这篇文章很写实。事实就是那么残酷,粉饰太平并不可取。作者并没有玩味灾民们的痛苦,从文章中我觉得作者自己也很痛苦。
文章并不否定大家的救灾努力。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更觉得大家应该努力推动,把对灾民们的帮助落到实处。


- 结束语
现在已经凌晨三点多了。我明天还要上班。写了这么多,事实上我根本没有任何试图说服北海月的想法,我只是想解释我为什么觉得这篇文章是好文章。
观点不同是很正常的,整齐划一总是让我不安。
我打字慢而且老出错,匆匆忙忙写了很多,肯定有很多纰漏,冒犯北海月的地方也许也有,但我肯定是无意。我先为这些纰漏和冒犯之处道个谦。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8-5-21 18:14

支持北海月。

当有人批评电视台记者或主持人“捣乱”的时候,一个根本的理由是,虽然理论上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但说什么是需要分清时间和场合的。渴望“文艺性”地再现灾难场景的记者作家们,我只要求你再把你的创作热情忍耐8天。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1 18:48     标题: 回复 39楼 的帖子

S兄好好休息啦。加班加点熬夜通宵赶稿子赶版面的事情还是让媒体记者编辑去做吧。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1 18:59

童先生关于忍耐八天的说法我是很理解的,其实讯弟儿关于做秀的帖子里我的跟贴:“合适的时候合适的话”与你是一个想法,我觉得他谈这个早了----------可能五天吧,显然到了我认为差不多的时候,童先生认为还是早了八天,到了童先生认为差不多的时候会不会有别人认为还是早了呢,想来总会有的,没有办法,各人对疼痛的忍受力不同:我是年久皮糙,再疼咬几天牙就过去了,别人心头柔嫩,更看不得这点,应该尊重。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2 04:08

让S前辈熬夜回帖,真是不好意思了。我说话直,有冒犯的地方,请见谅。

S先生对文章的辩解只能让我认为您是一位不多见的文艺男中年(纯粹中性词)。

1.
“我觉得这很符合我的生活常识。”
与其说符合您的生活常识,不如说符合您的想象。
您见过被埋的孩子?多大的孩子?
我朋友中有去过现场的,那些孩子大多是在发出呼救声,或者用手和其他东西敲击石头,而不是发出哭声。如果要哭早就哭过了,现在他们第一没精力哭,第二想的都是如何让救援人员尽快发现自己,这种求生的本能已经远远超过恐惧和悲伤。另外请注意,他们都已经是中学生了!不是婴儿!他们不是只有哭就是不哭两种区别,这是婴儿的行为好不好。

2.
“我这人比较粗,感觉不出“父亲”、“家长”和“爸爸”三个词有太大的差别。”

我当然宁愿相信您对文艺和非文艺之间的区别很迟钝,不过只要是学过中文的人都知道“父亲”和“家长”或者“爸爸”之间在语气、用法方面的区别。我也是粗人,我只知道在这里用“父亲”两字,我感觉很囧。。。再粗点表达,就是感觉“肉麻”,不是很肉麻,是相当地肉麻。在这个作者也试图营造的同悲的状态下,还能用上这么囧的词,我服了她了!说到性别,我对女性自恋的了解程度应该比男性都深刻一些,在我看来,作者的用词、语句都是很自恋的,自恋其实也不是坏事,问题是,她用错了地方!
您要真想为作者辩解,我就不说什么了。
至于是否需要批评,我认为不是需要批评,而是本来就应该被批评。说大一点,任何东西出来都是要准备好被批评的,难道您们就这么自信,可以替读者回答:这篇东西不需要批评?

3.

先说这个“她更多的是在写那些活着的受难者和痛苦者”
是吗?她写自己的篇幅虽然不多,但通篇都是主观视角,和个人感受牵扯不断,而且个人感受还搞得千回百转的模样,任何语句都仿佛是在告诉别人:这是我看到的,不要只看到我看到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还要看到我。

“我反对通过揣测别人的动机来批评别人。”
呃。。。。不好意思,我就是在犯这个“错误”,没办法,因为我粗通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不得不用已有的敏感来探测作者的意图。她的无意识的用词,她有意识的渲染和选择,都是没有目的的?错,肯定是有目的的。

上面就算是又一次无意间做了精神分析啦。
前辈别生气,我说这么多,只是想就她的作品做一个分析,不代表我想攻击谁哈。我都说了,文艺青年是绝对的中性词噢。

4.

“一个北川县城,在20多秒内就消失了,用不着使用任何修辞手法,这本身就很残酷。”

而她,就用加倍的残酷描写来延续这种残酷。这是什么行为?我想,任何一个见过惨景的人都不愿意再看她这样的文字。

说她玩儿味别人的痛苦,您们可以去看看韩寒的评价,比较一下吧,他似乎就没有喜欢通过别人的“痛感”来激发自己的“隐秘的快感”的嗜好。

“我不清楚北海月是凭借什么证据来断定作者的所写不是宋勇的所述。如果宋勇作为一个亲历者那样向作者描述,作者这么写不行吗?我赞成怀疑,但怀疑要有证据。在取得相反的证据之前,不妨相信别人。”

我断定什么了?我之前有说过?不要随便给别人加上莫须有的罪名。

哈哈,原来还是口述然后笔录的?两个人的文学合作可真不错啊,确实,就是一个小说,我还真当小说来看了,不过还是嫌风格不一致。

他们是可以这么写,但也要允许别人批评啊。否则就又只是一种声音了,这不是你们所极度希望避免的吗?

实话实说吧,打我认定这是小说风格后,就不打算相信了。我宁愿亲自听灾民和好友的叙述,起码没那么多让人生疑的修饰。

5.

“灾民们可能看不到电视,他们不一定知道全国乃至世界的人们都在帮助他们。很多灾民都还缺衣少食,我怀疑他们真能感觉到大家的热心帮助。”

看,您也只是怀疑不是吗?
从地震发生到现在,无数的志愿者去了,无数的官兵去了,无数的医疗人员去了,他们可能感受不到任何的帮助吗?没帮助,他们的亲友是谁帮忙救起来的?他们在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住的又是什么?缺衣少食不等于无衣无食。

真要悲天悯人,干脆去趟灾区吧,不用在办公室里看着文学作品酝酿眼泪和混杂着自我欣赏的义愤。

那些地震中丧失了亲友的人们,他们就真如同你们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看看韩寒的说法吧。他们虽然痛苦,但更多的是劫后余生的沉重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这种说法不代表他们就不痛苦了,但用韩寒的话说,四川人民是乐观的。在灾祸面前,生和更好地生差不多就是唯一的目标了。痛苦对于求生的人们来说,永远只是暂时的。

我就不明白了,渲染和强调痛苦和悲伤到底有什么目的。

“快要长大成人的独生子女的死去能不使他们绝望吗?他们活着难道不是更大的痛苦?”————“作者的描述使我感性地体会到灾民们的痛苦和绝望。”

噢!您们不仅想渲染痛苦和悲伤,还想强调“绝望”。可您们又怎么知道他们绝望呢?难道您们都问过他们了:请问您们感觉到绝望吗?然后他们回答说:是的。
既然您不是这样问的,他们也未曾这样回答过,那您们就更是臆测了!

我还只能臆测一下他们的生活状态,而您们更强,连别人是否绝望都知道了。强人啊。

“我觉得作者冷静,但我感觉不到她冷酷;相反,我觉得她很富有同情心,她也痛苦着灾民们的痛苦。”

您的感觉也是您自己的感觉,总是无法代替别的读者的感觉,别强调自己的感觉了,没什么意义的。如果作者写出来只是给您一个人看的,你怎么说都可以,可现在她是打算给所有人看的,做好被批评的准备没什么错。

如果您只是为了辩解、维护,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6.

“作者并没有玩味灾民们的痛苦,从文章中我觉得作者自己也很痛苦。”

你说她本身也痛苦?那她还有闲情雅致用调侃的口吻谈论她同行是个胖胖的美国人,睡觉打鼾很大声?难道现实的残酷已经让她神经错乱到整篇文章风格都不能统一了?

“这篇文章很写实……文章并不否定大家的救灾努力。”
嗯,她是写实,是写的她内心的“实”。
文章就是在避免写到救灾,就是在漠视那些发生在救灾中的事情,那些被救起来的6000多人,难道作者都未曾看到?作者在谈到搜救人员的时候为什么用漠然这些词,想表达什么?从好里想,她想表达的是一种文艺类的悲观想法:惨啊惨啊真TMD惨,人间地狱啊地狱啊没有温暖。从坏里想,嘿嘿,我就不说了。

好,再来谈谈晚上的见闻。
我和朋友去KFC,旁边坐着六个人,好像互相都是亲戚。后来听他们谈话,都是从都江堰过来的。(如果您们知道他们这批灾民居然还在成都的KFC吃炸鸡喝可乐,可能会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吧)其中一个女人一直在讲12号那天的地震。讲到她大叔是如何死里逃生的:他后面一个男人被压死,但死死勾住她大叔的腿。最后六个人只活了两个。
另一个亲戚,她表姐死了。她和亲戚一家人赶到现场。在尸体旁等候了8个小时,直到临晨3点,每隔40分钟就给火葬场的打电话,但总是没派人来。于是他们开始威胁,最后才派了个车,他们一共花了1000元火化了表姐的尸体。他们同时也检举了这些部门办事不力,上面的回答说一定要惩处。结果过了不几天,都江堰市的某某领导就下课了。

她还谈到她们救出小儿子的经历:在她的请求下,救援人员冒着危险去搜救被埋在下面的孩子,结果一次余震过来,石板倒下,砸伤了一个救援人员的手。她形容道,看到好多血一瞬间就流出来了,其他人员仍然没停歇,继续危险的努力。最后她的孩子被救出来后,她感动得涕泪并流,救援人员只是对她说:没事了,没事了,然后很快把孩子送到了临时医疗点。现在,他的孩子已经被送进了成都一家医院继续治疗。她说:后悔啊,当时没好好感谢那几个小伙子,人家流了好多血啊。

——看到区别了吗?

从作者这样文艺青年笔下,我们只看到一种倾向:专注于对悲惨的描述而看不到搜救人员的努力,只愿看到绝望,却拒绝看到乐观和希望。这样选择性视角的观点,却试图让其他人相信他们的言论是把握着真理的!

“事实就是那么残酷,粉饰太平并不可取。”

我上面的内容不正好是您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吗?

灾民所说的有粉饰的地方吗?

是,我没去灾区,但即使如此,我也不会相信一种有明确倾向并且充满主观视角的说法。尤其是这种让人生疑的文艺青年的写法。谁知道她究竟是在写实,还是在写她通过她的文艺细胞过滤过的、自认为的现实和她想象中的现实呢?

我通过当志愿者的好友,通过那些灾民的嘴,了解了更多,虽然不可能都客观,但需要的就是更多的朴实的,没有掺杂太多主观臆断的事实,通过综合这些事实,接近真实。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更觉得大家应该努力推动,把对灾民们的帮助落到实处。”

嗯,是不是因为展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过程中的误导和错误还有态度上的问题就都可以忽略了?我认为不是!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2 09:35

向认真的文艺男中年和同样认真的北海月致敬。我曾经也被人戏称为文艺男中年,但是显然我缺乏这样的认真,事实上也不够文艺。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2 13:46

原帖由 Sgli 于 2008-5-20 16:40 发表
我刚才看了新增的跟贴,发现emmer兄好象有点性别和年龄歧视,这好象不应该。都什么时代了?
呵呵,您们不是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吗?

怎么别人的意见不同,马上就给别人扣帽子呢?


我怎么就看不出来emmer有什么性别和年龄歧视呢?还是因为您们本人都不明了什么叫歧视?
为了反对而反对,恐怕不太好吧。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2 13:47

http://cd.qq.com/zt/2008/annidiary/index.htm

这是一个叫安妮的女记者的日记,不是也上主流了吗?
谁回避了残酷?
谁在引导和渲染残酷?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2 14:28

多谢月MM!
最近经常被雷到,被人称兄已经很雷了,现在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有自虐和自鄙倾向。
抱歉我不能像S兄一样熬夜来回帖,因为前两天差不多已经无夜可熬了。

作者: 吹笛在湖北    时间: 2008-5-22 15:37     标题: “文艺”不是错,只要真实,包括感觉的真实,反而更真实

我和朋友去KFC,旁边坐着六个人,好像互相都是亲戚。后来听他们谈话,都是从都江堰过来的。(如果您们知道他们这批灾民居然还在成都的KFC吃炸鸡喝可乐,可能会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吧)其中一个女人一直在讲12号那天的地震。讲到她大叔是如何死里逃生的:他后面一个男人被压死,但死死勾住她大叔的腿。最后六个人只活了两个。
另一个亲戚,她表姐死了。她和亲戚一家人赶到现场。在尸体旁等候了8个小时,直到临晨3点,每隔40分钟就给火葬场的打电话,但总是没派人来。于是他们开始威胁,最后才派了个车,他们一共花了1000元火化了表姐的尸体。他们同时也检举了这些部门办事不力,上面的回答说一定要惩处。结果过了不几天,都江堰市的某某领导就下课了。

她还谈到她们救出小儿子的经历:在她的请求下,救援人员冒着危险去搜救被埋在下面的孩子,结果一次余震过来,石板倒下,砸伤了一个救援人员的手。她形容道,看到好多血一瞬间就流出来了,其他人员仍然没停歇,继续危险的努力。最后她的孩子被救出来后,她感动得涕泪并流,救援人员只是对她说:没事了,没事了,然后很快把孩子送到了临时医疗点。现在,他的孩子已经被送进了成都一家医院继续治疗。她说:后悔啊,当时没好好感谢那几个小伙子,人家流了好多血啊。

——你写的这个谁来读?读的下去吗?
作者: 吹笛在湖北    时间: 2008-5-22 15:46     标题: 你同样不在现场,凭自己的偏好断言真伪

“我也是粗人,我只知道在这里用“父亲”两字,我感觉很囧。。。再粗点表达,就是感觉“肉麻”,不是很肉麻,是相当地肉麻。”

——这种说话方式,是不是也很“很囧......再粗点表达,就是感觉‘肉麻’,不是很肉麻,是相当地肉麻”呢?
作者: 吹笛在湖北    时间: 2008-5-22 15:51     标题: 这里不是也在谈论灾难么,好像关于灾难的真理都在你的手里

即便文风不同,也是对灾难的一个角度,作者的痕迹总要表现在文字中,这是情中之实,也是理中之义,谁说表述世界只能通过你的语法?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2 15:56

吹笛大叔热爱文学,我了解,所以你更喜欢文学化的东西,我也理解。


不过我写出来的本来就不是用来渲染的,甚至也没打算用来对比和传达什么东西的,您要拿来对比就没法了。。。。

但,我还是要重复一遍,当作者用“父亲”一词的时候,我真的囧到了。。。。。。。可能这就不能和您们这些文艺细胞泛滥的老前辈比了,我多贫乏啊,词汇量多小啊,想象力多欠缺啊,以致于无法将残忍的画面想象为可以被用来欣赏咀嚼的“震后地狱图”,我的生命多贫血啊。。。。。无法去渲染和升华这种残酷和痛苦,以让自己产生持续不断的审美高峰体验。

我错了,我错就错在,不懂得用饱满的幻想中的情绪去包裹现实,错在不懂得渲染事实以使其变得可以用来品味和享受。。。。。

总的来说,我错就错在,我不是文青。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2 15:58

“谁说表述世界只能通过你的语法?”

我说过表述世界只能通过我的语法?
这句话在哪儿?

那么,我能不能把这句话奉送给文学前辈您呢?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8-5-22 16:46     标题: 关于48楼的问句

我来读,我读得下去。那段转述,非常真实,而且质朴。作为一个文艺老年,我喜欢。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2 16:54     标题: 突感哀伤噩梦连连 赴川香港记者患早期抑郁

2008年05月22日 10:19: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5月14日,两名妇女在操场上找到遇难学生的遗体后悲伤不已。当天,在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体育馆前的塑胶操场上,许多家长前来认领自己孩子的遗体,场面令人痛心不已。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据香港明报报道,各地记者在四川地震后,第一时间走进灾区最前线直击采访,见尽生离死别的悲惨场面。有首批深入灾区采访的香港记者,便在回港后不自控地感到哀伤,不断发噩梦及食欲不振,主动向“生命热线”求助,经评估后相信已患上早期抑郁症。

    生命热线呼吁曾到灾区采访、救灾或亲历其境的人,若发现自己有相关情绪反应,不要掉以轻心,若发现情绪持续困扰,应找专业人士协助。

    消息指出,求助者是首批被派往地震灾区采访的香港记者,由于到川后仍未能完全掌握灾情,初时感到缺乏支持,晚上又要在灾区露宿。在采访过程中,该记者不断感受恐怖。

    该记者日前已经回港,获公司给予数天休息,但记者虽然已回到家中,但心情反而变得更坏,会无缘无故感到哀伤,初时记者并未为意情绪可能出现问题,但其后慢慢意识到自己由一个做事起劲的人,变得对什么事情也失去兴趣,更会有突如其来的惊恐感觉,晚上不断发噩梦,又食欲不振,未能控制情绪,故主动致电生命热线求助。

    5月13日,一名等待孩子消息的家长看到一名遇难学生的遗体被抬出后,奋力向前冲去。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据了解,辅导人员透过电话了解其情况后,发现其最少3项情绪反应与抑郁征状吻合,经评估后相信对方已患上早期的抑郁症。

    生命热线发言人指出,近日收到两个有关记者采访地震后情绪受困扰的求助电话,暂未清楚是否来自同一人。生命热线在得悉有关情况后,已告知对方可提供临床心理学家辅导服务,若情况严重,更可转介精神科医生。

    发言人说,一般发噩梦、失眠或惊醒等情绪反应,会在灾祸后三数天内逐渐消减,要过渡当中的情绪困扰,可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找人倾诉、参加康乐活动、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等。若发现情绪反应维持超过两星期,便需要找专业人士求助,切勿压抑情绪,令问题恶化,否则最终或会患上抑郁症。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2 16:58

不管怎么说,这篇报道,读到的人都会觉得很郁闷,这里面传达的抑郁和绝望是浓得化不开的,尤其是在那几天。我还是认为,不管能写出再好的文章,且不说文体,这家媒体让一个这么年轻的记者第一时间去现场是不对的。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2 21:16

我回来了.........


今天在豆瓣上发现有人贴出这篇东西。

于是看到了有下面的回复:

2008-05-20 15:24:21 fantasyhair     
足足两千万的人受灾
    记者所写的那只是一个缩影
    现在还有谁需要他人来强调这场灾难的惨烈???
    如果花了N天的时间克服那么多的困难只是拿出了这么一篇灾后REPO
    她实在不算是一个好记者!!不如让劫后逃生的中学生写一篇地回忆实录!
    那些抗议者难道是觉得你所看到的地震现场还不够触目惊心,不足以满足你对灾难的想象?
    
    PS:我觉得废墟现场子弟兵清理出来整齐排列用以认领的书包比残垣断壁尸横遍野要来的更触目惊心;生比死更夺人心魄;泪水比鲜血更触目惊心。


2008-05-20 16:53:43 无缺妈咪 (长沙)  
太过个人色彩在里面了。
  
  如果作为一篇个人游记的话,偶觉得不应该刊登出来。这样的报道会让中国老百姓人心惶惶。
  
  作为一名真正的记者,你应该明白自己的立场。报道的东西应该是中立的,而不应该是这样片面的。

2008-05-20 16:56:22 无缺妈咪 (长沙)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应该是要多多的鼓励国人,而不是这样兴风作浪。

2008-05-20 17:13:29 山影 (北京)  
太可怕了,看了楼上的那么多发言。
  对灾民的描述充满“人性”,对子弟兵的描述充满冷漠,这就是所谓的公正吗?也许你所描述的那个军人,在数小时以后就在行动中被山洪吞没。
  一群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人们,和一群即将进入灾难的军人,是需要沟通的。然而,这个冷漠的记者,纵容了这种隔阂。


2008-05-20 19:58:27 亚小未~四不象与四叶草 (北京)  
作为一个在现场的人,她参与的也是一个部分而已。
  不能用这一部分情况,来概括整个事件的性质。
  
  但是作为记者,在文字里确实不应该用太多个人感情色彩的评论文字,应该用直接的叙述就好了。
  
  其实,所有识字的人,都会被文字所牵动。
  我指的是,被动的向着作者所想要你理解的方向去思考。


2008-05-21 12:23:54 ammyleo   
如果作者只是强调灾难之悲惨,那可以理解。
  但政府总会有让人不满的地方存在。作为有影响力的媒体。过度片面的强调都不是一个职业记者该做的事。这样的文章对那些日夜奋战的救援者而言,是种侮辱。
  中国媒体在客观,公正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8-05-21 22:16:51 amani   
作者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洗练,但对社会缺乏信心和热情。震灾是会把人变得仇恨、麻木、痛苦乃至绝望,但这来自于丧失亲人之痛。作者在文章中把这种情绪链接到政府、链接到救灾的主体身上,搜索偶然的家属情绪失控场景,推演到对整个救灾工作的否定。读起来有点鲁迅的《药》味?




2008-05-22 15:34:35 北~ Bless,我西边的人民 (北京)  
言论自由不就是每个人的意见都自由地代表自身吗?
  那么容许我代表一下自己身为一个失去家乡的都江堰人的意见。
  
  我对这篇文章感到出离愤怒,对我曾经非常欣赏的许知远,这位以精英自居的知识分子面对人类灾难和苦难的冷静感到非常失望。
  
  知识分子有作为知识分子对人类社会应当承担的职责。
  但最起码的一个前提是,在一个知识分子的生存之上,更基本的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
  抛却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把自己隔离在对人类苦难的悲悯之外,我不需要一个这样的知识分子和新闻记者来替我监督社会、来替我申张没有根基的正义……
  
  在这篇文章里,我只看到悲,没有看到悯。只看到人类面对灾难的渺小无奈,没有看到人类即使这样也在不断做出的努力。只看到不断滚下山的大石,没有看到西绪福斯。
  而我知道西绪福斯存在,就在现在,在都江堰、在映秀,我的同学有的去救人后到现在都还顾不上联系,有的已经当了十天的志愿者,因为余震整夜整夜地站岗,还没有打算离开。
  
  我不想追问许和周还做了什么,因为我知道有很多没有发出的声音仍在努力。可是就我目前能够知道的,许和周却只让我看到了这个。


2008-05-22 15:48:21 eliza (北京)  
这文写的太小资了!
  还有,不少自认为会独立思考的人们一是喜欢赞与主流媒体不同的声音(不管实质,只要是非主流的就是真实的)二是喜欢意淫,以个人想象去判断,只有灾区人民悲痛了他们就满意了那些“善心”,就可以发泄了,灾区人民振奋精神了他们觉得失落了,爱心还没表完呢。
  悲伤都会有,但悲伤过后呢?要永远的悲伤下去么?我们要的是希望,这希望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发自内心,我们重生了,我们的生活要走下去。


2008-05-22 16:14:40 Lang (上海)  
可笑,地震的悲惨需要记者来告诉我们么?
  至少我没在这篇文章里找到客观。
  
  那个提起cnn的同学。你不知道cnn是什么东西么?

2008-05-22 16:23:43 eliza (北京)  
感觉作者和CCTV一样,都在刻意夸大自己的主张,以起到诱导民众的意淫目的。当大家是傻子呀。

2008-05-22 18:01:46 北~ Bless,我西边的人民 (北京)  
生活的稿费不是付给我们的,这有什么值得可惜?
  
  有企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的企图。因为意识犯的错,远远赶不上潜意识那么多。
  
  他人的确不应由我们来代其自省和愤怒。但是自身的自省和愤怒,已经足够了吗?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2 21:55

纪行[travel notes;travel diary]
DR.EYE上的解释是:1.travel notes; notes on a trip
指记载旅游路上的所见所闻的文字形式可为口记,笔记行为旅行记述旅行见闻。


纪行的风格介于报告文学和散文之间,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求被当作报道一样对待?



http://www.mindmeters.com/showlog.asp?log_id=7444

大家可以看看后面的评论

看看更多理性的声音。而那些自诩为理性的人在干嘛?他们好像反而显得太感性了呢。

[ 本帖最后由 北海月 于 2008-5-22 22:11 编辑 ]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2 22:27

看见大家继续在为主贴争论,忍不住再说两句。

北海月的主要观点就是,这样的文字太小资,太文青,太自我,不适合拿出来给大家看,至少是现在不适合。或者说,和抗震救灾的大环境不和谐。

我记得的北海月在地震后也写了一个帖子,在我看来也是很感性很自我,很文青小资,记得她写到前男友对她的关心,写到石久让的音乐,写到自己没有爱情,照样可以过得很好。我觉得写得很好,这个帖子也被加精了,说明也得到大家的认可。

主贴的作者无非更深入震灾中心,看到的东西更残酷和无奈,描写的东西更惨烈更血腥,用文青小资笔调写出来,对比更强烈些。

我不是特别喜欢小资风格,但是也不反对小资,关键是不能双重标准。

也许北海月会反驳,她是专业记者,写的是正式的稿子,我是普通网友,写出来只是给论坛网友随便看看,所以是不一样的,那我就没话了。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2 22:40

谢谢emmer:)

我就说怎么美女被人归到了男同胞阵营里了呢?  原来可能是S先生一时激动犯的错。。。。。。


谢谢童前辈:)

终于有前辈的肯定了,嘿嘿,我会尽量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多酝酿点温情在里面的,免得被一些文学老前辈说不够文学,不够文艺。不过我还是会杜绝渲染和臆想。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2 22:51

zoufeng1234

故意混淆一谈,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有起码理性的成年人应该做的事情。


我标题就是:这两天来的回忆

既不是报道,又不是纪实文学,为什么就不能写个人的经历和遭遇呢?并且我没有要求每个人把我所写的当作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的境况去看待。

我没有去灾区现场,没有死一个人,也没看到一个伤者,也就是说没有看到任何血腥的场面,我有什么理由不为自己的幸存而庆幸呢?而我和我们这些在成都的人,想的就是如何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眼下的任务,去抓紧时间思考要思考的问题,抓紧时间做该做的事情。这又有什么不对?


如果我去的是灾区,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就我对自己的了解,我会完全将自己投入到群体之中,我只是一个记录者,我会尽量真实客观地、不掺杂个人情感和倾向地去记录事实。

我的风格是一致的:抵制刻意制造的消极颓废和绝望情绪,追求生活的希望。


在安全的地方,我们就要努力生活,快乐生活,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在灾区,我们就要帮助灾区人民,鼓舞他们,帮助他们,真实记录,轻轻埋葬那些残忍,而不是总是力图挖出来反复刺痛那些需要安宁的人。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2 22:57

“用文青小资笔调写出来,对比更强烈些。”

呵呵,原来是效果论者。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不要了吗?

为了效果而放弃真实,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耻辱而不是荣耀。
并且,这个说法也完全不能作为理由提出来。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2 23:07

OK
1. 我没有说你写的东西不好,或者说不该写。相反,我说写的很好。

2. “在灾区,我们就要帮助灾民,鼓舞他们,帮助他们,真实记录,轻轻埋葬那些残忍,而不是总是力图挖出来反复刺痛那些需要安宁的人。”---------

说的很好,作者去了,“轻轻埋葬那些残忍”,她发现根本无法做到,“力图挖出来”她发现根本不需要用力,那些东西会闯入视线,"反复刺痛", 那里的人们还没有脱离地狱,所以不存在反复,于是她"真实记录"了,用她所谓文青小资的笔调。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2 23:10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2 22:27 发表
也许北海月会反驳,她是专业记者,写的是正式的稿子,我是普通网友,写出来只是给论坛网友随便看看,所以是不一样的,那我就没话了。
zou先生实在是替月MM想得周全,这句话一语道出了症结。资深媒体人极力推荐,将要发表在纸质媒体上,当然影响和后果是不一样的。网络可以自由传达个人情绪,媒体却必须要为读者负责。
另外似乎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赋予某些词语本来没有的涵义,比如说“不同声音”,比如说“非主流”,好像只要“不同”必定是“好”的,就好像我们常说美女通常无脑,所以丑女就一定内秀,其实美丑智愚的分配都是天然的,比例大致相当。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2 23:15

原帖由 北海月 于 2008-5-22 22:57 发表 [img]http://w[img]http://w[img]http://w[/img][/img][/img]
“用文青小资笔调写出来,对比更强烈些。”

呵呵,原来是效果论者。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不要了吗?

为了效果而放弃真实,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耻辱而不是荣耀。
并且,这个说法也完全不能作为理由提出来。
对不起,让你误解了。
我说“用文青小资笔调写出来,对比更强烈些”,是因为你原来主要是诟病主贴文章太小资了。

我的意思是,因为你写的也很小资,可以说比她更小资,而她只是因为写的是那些更血腥更真实的东西,所以文字的小资风格似乎和环境冲突更大了,对比更强烈了。

你现在不批她的小资风格,转而批她不真实,是不是前后不一了。

[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2 23:28 编辑 ]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2 23:26

原帖由 emmer 于 2008-5-22 23:10 发表 [img]http://w[img]http://w[/img][/img]

zou先生实在是替月MM想得周全,这句话一语道出了症结。资深媒体人极力推荐,将要发表在纸质媒体上,当然影响和后果是不一样的。网络可以自由传达个人情绪,媒体却必须要为读者负责。
另外似乎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赋予某些词语本来没有的涵义,比如说“不同声音”,比如说“非主流”,好像只要“不同”必定是“好”的,就好像我们常说美女通常无脑,所以丑女就一定内秀,其实美丑智愚的分配都是天然的,比例大致相当。
Emmer 也替我想的很周全,呵呵。

可惜我不太认同,emmer 似乎把网络排除在媒体之外,事实上,网络现在成了最重要的媒体,我们只要想一下关于地震的信息有多少来自网络。有多少来自纸质媒体就知道了。事实上那个记者写的东西,很可能只是在网络流传。即使印在了纸媒上,看到的人也不如网上看到的人多,除非出现在“主流”大媒体上。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2 23:31

开头第一段,殡仪馆,哪里的殡仪馆都有尸体,这很正常,放着第一现场聚源中学的操场不去,跑殡仪馆去干嘛?这一段可以删掉。
第二段,学校被封锁,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多长时间?既然被封锁,为什么里面还有家长跑来跑去?作为记者,悲伤,哭,都是正常的反应,受惊吓算是怎么回事情?还被跑来跑去的家长吓。
下面一段,拿着录音笔站在那里不说话,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要家长主动跑来打招呼。。。。
“一个侏儒蹲在火盆边烧纸”,“侏儒”用语不当。
(连续一星期熬夜加班通宵,现在头很疼,暂时先写第一节吧)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2 23:35

zoufeng1234



我的意思是,她可不可以不要一边打着饱嗝,一边回忆她胖胖的,打鼾很厉害的美国同行,一边细致地描写那些血液和内脏的状态?

轻轻埋葬残忍,就是让这些死去的不幸的人们入土为安,而不是迫不及待地把他们暴尸纸上。然后指着他们的遗体,告诉其他人说:这里是地狱,这里的人都绝望。行行好吧,有点同情心吧。

难道这些喜欢“真实”的人是为了满足自己潜在的嗜血癖或者恋尸癖?


你怎么知道那里是地狱?你去过灾区吗?你凭着你的想象就可以判定别人就是在地狱里?就好像你们通过酝酿的自我情感就臆断灾区人民都是在绝望中一样。

我想问的是,她为什么回避很多真实发生的事情,而只关注和夸大另一些事情?是啊,通过夸大和渲染,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一个形象的地狱图景。但这是事实吗?通过选择性的描绘,而不是更全面的记录,能让人看到多少真实?



她的小资风格和不真实是一体的,所以我没前后不一啊。
你是想说我小资? 哎,很遗憾,我连文青的资格都不具备,如何小资呢?我连米兰昆德拉和安妮宝贝都没看过,怎么能算得上小资呢?我连面对惨景的时候的“冷静”都做不到,怎么配被称为小资呢?

[ 本帖最后由 北海月 于 2008-5-23 00:36 编辑 ]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2 23:36

zoufeng1234的逻辑正在混乱中。。。。。。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2 23:36

emmer如果是主编,有权改文字,还有权批评她:拿着录音笔愣在那里干嘛,想偷懒啊?

“侏儒”用词不当-----她真的是个侏儒,那该怎么写呢?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2 23:48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2 23:26 发表


Emmer 也替我想的很周全,呵呵。

可惜我不太认同,emmer 似乎把网络排除在媒体之外,事实上,网络现在成了最重要的媒体,我们只要想一下关于地震的信息有多少来自网络。有多少来自纸质媒体就知道了。事实上那个记者写的东西,很可能只是在网络流传。即使印在了纸媒上,看到的人也不如网上看到的人多,除非出现在“主流”大媒体上。
网络确实是新媒体,现在信息流量很大,但不是所有帖子都会引起足够的点击率和转载量的。网络信息因为缺少核实,在公信力上要打一个折扣。新浪新闻频道,主要摘引的还是传统平媒还有电视媒体的报道。而反之,假如一家传统媒体要摘引论坛上的消息,一般来说是要求找到当事人重新采访核实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传统媒体由于各种弊病不总是能做到核实的。但传统纸媒的信誉度,还是有口碑的,读者一般也知道哪些媒体信誉度比较高。传统媒体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会有很多限制或者不透明,但不能因此就说网络上的消息比传统媒体更可信。
好像有点扯远了。不过也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和网络对受众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2 23:51

就算我逻辑混乱吧,只讨论一句话:“你怎么知道那里是地狱?你去过灾区吗”
------------------------------
1.我没去过,但是如果我的孩子如果还埋在倒塌的教学楼里面,武警又把学校围起来不让家长挖,而且又看不到专业的救援队,那么那个地方就是地狱,无论是对我还是对我的孩子。当然,如果真的确认死亡,我希望那些孩子都去了天堂。

有人说过,天堂和地狱是同一个地方。

2. 题目是“地狱七十二小时”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2 23:53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2 23:36 发表
emmer如果是主编,有权改文字,还有权批评她:拿着录音笔愣在那里干嘛,想偷懒啊?
是啊。你说对了,偶不是主编,没资格批评。为此我要感谢网络,否则这些文字大概上不了版面的,版面是有限制的,因为纸张是有限的,油墨也是有限的,印刷机耗电量很大。


“侏儒”用词不当-----她真的是个侏儒,那该怎么写呢?

----------------------------------------------------
一个身材不高的女性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3 00:03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2 23:51 发表
就算我逻辑混乱吧,只讨论一句话:“你怎么知道那里是地狱?你去过灾区吗”
------------------------------
1.我没去过,但是如果我的孩子如果还埋在倒塌的教学楼里面,武警又把学校围起来不让家长挖,而且又看不到专业的救援队,那么那个地方就是地狱,无论是对我还是对我的孩子。当然,如果真的确认死亡,我希望那些孩子都去了天堂。

有人说过,天堂和地狱是同一个地方。

2. 题目是“地狱七十二小时”
所以说你们文青呢?

起码的理性都没有!

我只说你举的例子:家长冲过去挖的结果可能是在余震中,更多人受伤甚至死亡,而且相比救援人员,家长只有冲动没有冷静,也没有技术、设备和经验。还有很多孩子都在石堆下,如果冲上去那么多人,很难避免下面的孩子会死得更多更快。

为了让他们不那么“地狱”,我们就眼睁睁看着这些中年人和原本可能被搭救的孩子们真正进地狱?

你们这些知识中年有没有点理性?


“有人说,天堂和地狱是同一个地方。”

啥?我看不懂哈,不要这么文学化嘛,我文学底子差,既不是文青也不是小资,不晓得你这句话啥意思。

不要随时升起这种文学情怀嘛,酸。你好歹也要让我这些粗人看明白啊。要不你就是故意让人看不明白。。。。。。。。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3 00:04

原帖由 emmer 于 2008-5-22 23:53 发表 [img]http://w[img]http://w[img]http://w[/img][/img][/img]

是啊。你说对了,偶不是主编,没资格批评。为此我要感谢网络,否则这些文字大概上不了版面的,版面是有限制的,因为纸张是有限的,油墨也是有限的,印刷机耗电量很大。


“侏儒”用词不当-----她真的是个侏儒,那该怎么写呢?

----------------------------------------------------
一个身材不高的女性
你不是说熬夜太多要休息了吗,怎么还在?

"身材不高的女性", OK, 我们就把她定义为邓亚萍的高度吧:150cm,对于怀孕生产来说,这样的高度和170cm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但是侏儒的高度可能是100cm-120cm,差不多就是六七岁小孩的高度,怀孕生产对于她们来说的难度肯定和150或者160,170是没法比的。因为侏儒的小孩不是小侏儒,完全可以是正常大小的胎儿的,所以........

[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3 00:17 编辑 ]
作者: 吹笛在湖北    时间: 2008-5-23 00:06     标题: 称体重啦?拼命地码。

清者自清,浊也无妨。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3 00:07

zoufeng1234的逻辑在持续的混乱中。

插科打诨可不是一个好的掩饰方式。
作者: 吹笛在湖北    时间: 2008-5-23 00:10     标题: 有西方新闻特写的风格

楼主转来的文章,有欧美新闻特写的风格,很不简单,文笔非凡。中国记者跟在后边爬吧。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3 00:11

文艺男中年夜战法律&媒体女精英

嗯,不错!
作者: 吹笛在湖北    时间: 2008-5-23 00:12     标题: 那些职业歌唱家应该惭愧

希望这样的文字,能够逐渐取代假大空。
作者: 吹笛在湖北    时间: 2008-5-23 00:14     标题: 什么是血脉膨胀的文字

什么是本能感受的文字,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3 00:15

呵呵,中年文青看来确实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现在只有唱二人转了。

emmer美女,咱们还是去睡了吧,两位大叔也都累了。。。。
作者: 吹笛在湖北    时间: 2008-5-23 00:15     标题: 啸叫太多了

应该允许听见个人内心的声音...
作者: 吹笛在湖北    时间: 2008-5-23 00:17     标题: 不要在自然规律面前骄傲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3 00:19

呵呵,说不过就来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了,原来这就是“不同的声音”啊,鄙视。。。。。。。

[ 本帖最后由 北海月 于 2008-5-23 00:38 编辑 ]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3 00:19

原帖由 吹笛在湖北 于 2008-5-23 00:10 发表
楼主转来的文章,有欧美新闻特写的风格,很不简单,文笔非凡。中国记者跟在后边爬吧。
呵呵。这个俺就不多讲了。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3 00:26

两位中年男文青表演真精彩。

我复制粘贴一下下:



北海月

发表于 2008-5-22 22:57  只看该作者
“用文青小资笔调写出来,对比更强烈些。”

呵呵,原来是效果论者。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不要了吗?

为了效果而放弃真实,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耻辱而不是荣耀。
并且,这个说法也完全不能作为理由提出来。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08-5-22 23:07  只看该作者
OK
1. 我没有说你写的东西不好,或者说不该写。相反,我说写的很好。

2. “在灾区,我们就要帮助灾民,鼓舞他们,帮助他们,真实记录,轻轻埋葬那些残忍,而不是总是力图挖出来反复刺痛那些需要安宁的人。”---------

说的很好,作者去了,“轻轻埋葬那些残忍”,她发现根本无法做到,“力图挖出来”她发现根本不需要用力,那些东西会闯入视线,"反复刺痛", 那里的人们还没有脱离地狱,所以不存在反复,于是她"真实记录"了,用她所谓文青小资的笔调。


emmer
艾默(emmer)


发表于 2008-5-22 23:10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2 22:27 发表
也许北海月会反驳,她是专业记者,写的是正式的稿子,我是普通网友,写出来只是给论坛网友随便看看,所以是不一样的,那我就没话了。
zou先生实在是替月MM想得周全,这句话一语道出了症结。资深媒体人极力推荐,将要发表在纸质媒体上,当然影响和后果是不一样的。网络可以自由传达个人情绪,媒体却必须要为读者负责。
另外似乎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赋予某些词语本来没有的涵义,比如说“不同声音”,比如说“非主流”,好像只要“不同”必定是“好”的,就好像我们常说美女通常无脑,所以丑女就一定内秀,其实美丑智愚的分配都是天然的,比例大致相当。娃娃,天堂好吗?希望你真的能看见彩虹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08-5-22 23:15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北海月 于 2008-5-22 22:57 发表 [img]http://w[img]http://w[/img][/img]
“用文青小资笔调写出来,对比更强烈些。”

呵呵,原来是效果论者。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不要了吗?

为了效果而放弃真实,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耻辱而不是荣耀。
并且,这个说法也完全不能作为理由提出来。
对不起,让你误解了。
我说“用文青小资笔调写出来,对比更强烈些”,是因为你原来主要是诟病主贴文章太小资了。

我的意思是,因为你写的也很小资,可以说比她更小资,而她只是因为写的是那些更血腥更真实的东西,所以文字的小资风格似乎和环境冲突更大了,对比更强烈了。

你现在不批她的小资风格,转而批她不真实,是不是前后不一了。

[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2 23:28 编辑 ]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08-5-22 23:26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emmer 于 2008-5-22 23:10 发表 [img]http://w[/img]

zou先生实在是替月MM想得周全,这句话一语道出了症结。资深媒体人极力推荐,将要发表在纸质媒体上,当然影响和后果是不一样的。网络可以自由传达个人情绪,媒体却必须要为读者负责。
另外似乎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赋予某些词语本来没有的涵义,比如说“不同声音”,比如说“非主流”,好像只要“不同”必定是“好”的,就好像我们常说美女通常无脑,所以丑女就一定内秀,其实美丑智愚的分配都是天然的,比例大致相当。
Emmer 也替我想的很周全,呵呵。

可惜我不太认同,emmer 似乎把网络排除在媒体之外,事实上,网络现在成了最重要的媒体,我们只要想一下关于地震的信息有多少来自网络。有多少来自纸质媒体就知道了。事实上那个记者写的东西,很可能只是在网络流传。即使印在了纸媒上,看到的人也不如网上看到的人多,除非出现在“主流”大媒体上。


emmer
艾默(emmer)


发表于 2008-5-22 23:31  只看该作者
开头第一段,殡仪馆,哪里的殡仪馆都有尸体,这很正常,放着第一现场聚源中学的操场不去,跑殡仪馆去干嘛?这一段可以删掉。
第二段,学校被封锁,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多长时间?既然被封锁,为什么里面还有家长跑来跑去?作为记者,悲伤,哭,都是正常的反应,受惊吓算是怎么回事情?还被跑来跑去的家长吓。
下面一段,拿着录音笔站在那里不说话,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要家长主动跑来打招呼。。。。
“一个侏儒蹲在火盆边烧纸”,“侏儒”用语不当。
(连续一星期熬夜加班通宵,现在头很疼,暂时先写第一节吧)娃娃,天堂好吗?希望你真的能看见彩虹  



北海月


发表于 2008-5-22 23:35  只看该作者
zoufeng1234



我的意思是,她可不可以不要一边打着饱嗝,一边回忆她胖胖的,打鼾很厉害的美国同行,一边细致地描写那些血液和内脏的状态?

轻轻埋葬残忍,就是让这些死去的不幸的人们入土为安,而不是迫不及待地把他们暴尸纸上。然后指着他们的遗体,告诉其他人说:这里是地狱,这里的人都绝望。行行好吧,有点同情心吧。

难道这些喜欢“真实”的人是为了满足自己潜在的嗜血癖或者恋尸癖?


你怎么知道那里是地狱?你去过灾区吗?你凭着你的想象就可以判定别人就是在地狱里?就好像你们通过酝酿的自我情感就臆断灾区人民都是在绝望中一样。

我想问的是,她为什么回避很多真实发生的事情,而只关注和夸大另一些事情?是啊,通过夸大和渲染,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一个形象的地狱图景。但这是事实吗?通过选择性的描绘,而不是更全面的记录,能让人看到多少真实?



她的小资风格和不真实是一体的,所以我没前后不一啊。
你是想说我小资? 哎,很遗憾,我连文青的资格都不具备,如何小资呢?我连米兰昆德拉和安妮宝贝都没看过,怎么能算得上小资呢?我连面对惨景的时候的“冷静”都做不到,怎么配被称为小资呢?


北海月


发表于 2008-5-22 23:36  只看该作者
zoufeng1234的逻辑正在混乱中。。。。。。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08-5-22 23:36  只看该作者
emmer如果是主编,有权改文字,还有权批评她:拿着录音笔愣在那里干嘛,想偷懒啊?

“侏儒”用词不当-----她真的是个侏儒,那该怎么写呢?



emmer
艾默(emmer)


发表于 2008-5-22 23:48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2 23:26 发表


Emmer 也替我想的很周全,呵呵。

可惜我不太认同,emmer 似乎把网络排除在媒体之外,事实上,网络现在成了最重要的媒体,我们只要想一下关于地震的信息有多少来自网络。有多少来自纸质媒体就知道了。事实上那个记者写的东西,很可能只是在网络流传。即使印在了纸媒上,看到的人也不如网上看到的人多,除非出现在“主流”大媒体上。
网络确实是新媒体,现在信息流量很大,但不是所有帖子都会引起足够的点击率和转载量的。网络信息因为缺少核实,在公信力上要打一个折扣。新浪新闻频道,主要摘引的还是传统平媒还有电视媒体的报道。而反之,假如一家传统媒体要摘引论坛上的消息,一般来说是要求找到当事人重新采访核实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传统媒体由于各种弊病不总是能做到核实的。但传统纸媒的信誉度,还是有口碑的,读者一般也知道哪些媒体信誉度比较高。传统媒体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会有很多限制或者不透明,但不能因此就说网络上的消息比传统媒体更可信。
好像有点扯远了。不过也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和网络对受众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娃娃,天堂好吗?希望你真的能看见彩虹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08-5-22 23:51  只看该作者
就算我逻辑混乱吧,只讨论一句话:“你怎么知道那里是地狱?你去过灾区吗”
------------------------------
1.我没去过,但是如果我的孩子如果还埋在倒塌的教学楼里面,武警又把学校围起来不让家长挖,而且又看不到专业的救援队,那么那个地方就是地狱,无论是对我还是对我的孩子。当然,如果真的确认死亡,我希望那些孩子都去了天堂。

有人说过,天堂和地狱是同一个地方。

2. 题目是“地狱七十二小时”



emmer
艾默(emmer)


发表于 2008-5-22 23:53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2 23:36 发表
emmer如果是主编,有权改文字,还有权批评她:拿着录音笔愣在那里干嘛,想偷懒啊?

是啊。你说对了,偶不是主编,没资格批评。为此我要感谢网络,否则这些文字大概上不了版面的,版面是有限制的,因为纸张是有限的,油墨也是有限的,印刷机耗电量很大。


“侏儒”用词不当-----她真的是个侏儒,那该怎么写呢?

----------------------------------------------------
一个身材不高的女性娃娃,天堂好吗?希望你真的能看见彩虹  


北海月


发表于 2008-5-23 00:03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2 23:51 发表
就算我逻辑混乱吧,只讨论一句话:“你怎么知道那里是地狱?你去过灾区吗”
------------------------------
1.我没去过,但是如果我的孩子如果还埋在倒塌的教学楼里面,武警又把学校围起来不让家长挖,而且又看不到专业的救援队,那么那个地方就是地狱,无论是对我还是对我的孩子。当然,如果真的确认死亡,我希望那些孩子都去了天堂。

有人说过,天堂和地狱是同一个地方。

2. 题目是“地狱七十二小时”
所以说你们文青呢?

起码的理性都没有!

我只说你举的例子:家长冲过去挖的结果可能是在余震中,更多人受伤甚至死亡,而且相比救援人员,家长只有冲动没有冷静,也没有技术、设备和经验。还有很多孩子都在石堆下,如果冲上去那么多人,很难避免下面的孩子会死得更多更快。

为了让他们不那么“地狱”,我们就眼睁睁看着这些中年人和原本可能被搭救的孩子们真正进地狱?

你们这些知识中年有没有点理性?


“有人说,天堂和地狱是同一个地方。”

啥?我看不懂哈,不要这么文学化嘛,我文学底子差,既不是文青也不是小资,不晓得你这句话啥意思。

不要随时升起这种文学情怀嘛,酸。你好歹也要让我这些粗人看明白啊。要不你就是故意让人看不明白。。。。。。。。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08-5-23 00:04  只看该作者
引用:
原帖由 emmer 于 2008-5-22 23:53 发表 [img]http://w[img]http://w[/img][/img]

是啊。你说对了,偶不是主编,没资格批评。为此我要感谢网络,否则这些文字大概上不了版面的,版面是有限制的,因为纸张是有限的,油墨也是有限的,印刷机耗电量很大。


“侏儒”用词不当-----她真的是个侏儒,那该怎么写呢?

----------------------------------------------------
一个身材不高的女性
你不是说熬夜太多要休息了吗,怎么还在?

"身材不高的女性", OK, 我们就把她定义为邓亚萍的高度吧:150cm,对于怀孕生产来说,这样的高度和170cm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但是侏儒的高度可能是100cm-120cm,差不多就是六七岁小孩的高度,怀孕生产对于她们来说的难度肯定和150或者160,170是没法比的。因为侏儒的小孩不是小侏儒,完全可以是正常大小的胎儿的,所以........

[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3 00:17 编辑 ]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08-5-23 00:06  只看该作者
称体重啦?拼命地码。
清者自清,浊也无妨。



北海月


发表于 2008-5-23 00:07  只看该作者
zoufeng1234的逻辑在持续的混乱中。

插科打诨可不是一个好的掩饰方式。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08-5-23 00:10  只看该作者
有西方新闻特写的风格
楼主转来的文章,有欧美新闻特写的风格,很不简单,文笔非凡。中国记者跟在后边爬吧。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08-5-23 00:11  只看该作者
文艺男中年夜战法律&媒体女精英

嗯,不错!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08-5-23 00:12  只看该作者
那些职业歌唱家应该惭愧
希望这样的文字,能够逐渐取代假大空。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08-5-23 00:14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血脉膨胀的文字
什么是本能感受的文字,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北海月


发表于 2008-5-23 00:15  只看该作者
呵呵,中年文青看来确实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现在只有唱二人转了。

emmer美女,咱们还是去睡了吧,两位大叔也都累了。。。。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08-5-23 00:15  只看该作者
啸叫太多了
应该允许听见个人内心的声音...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2008-5-23 00:17  只看该作者
不要在自然规律面前骄傲




北海月


发表于 2008-5-23 00:19  只看该作者
呵呵,说不过就来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了,原来这就是“不同的声音”啊,鄙视。。。。。。。

[ 本帖最后由 北海月 于 2008-5-23 00:38 编辑 ]
作者: 北海月    时间: 2008-5-23 00:27

收工,两位叔叔继续二人转。
作者: Sgli    时间: 2008-5-23 09:15

很感谢北海月女士的"直",告诉我我的评论还是冒犯了她。现在,我为自己的无意冒犯正式道歉。真的,我无意在这里冒犯任何人。
那天,我在凌晨一点多的时候决定写那篇贴子,本来想十分钟结束,然后睡觉,谁知直到凌晨三点多才写完。粗制滥造一篇那么简陋的贴子也要花两个多小时,足见我的写作能力之低劣。造成我写作能力低的原因是我从来讨厌写文章、太缺乏锻炼。当然,我也不能完全避开写文章;幸亏需要我去写的文章总是强调证据和逻辑、拒绝虚构和臆测,所以我还可以勉强应付。一旦出了这个狭小的范围,我的麻烦就大了。所以说我“文艺”,那太抬举我了,那不是事实;至于什么“年”,那不重要吧。我就不会给北海月女士贴年龄标签,以免得罪属于那个特定年龄段的人。
在发表之前,我把贴子仔细看了几遍,特别注意使自己的措辞温和;考虑到那是我所写过的最长的贴子,而且是在提出异议,为了慎重起见,我预先道歉、目的是消消毒。现在看来,我觉得自己的评论只是在表示不同意和解释为什么不同意,我的姿态不可能更低了。我不知道也无意去知道每个ID背后的是什么人,我敢对素不相识的人的言论发表评论是出于自己关于“No Sacred Cow"的信仰 (这里我用英文不是为了卖弄,主要是担心把那个中性的名词译成非中性)。但现实中Sacred Cow好象还是存在的。
我在网上看过很多辩论,发现一旦一个人的观点已经形成,其他人就很难去改变他了。我觉得这很好:面对变动不居、扑朔迷离的世界的哪怕一个小现象,大家都只是摸象的瞎子;保持观点的多样性,人类蒙对的概率就会大得多。所以,我觉得辩论不必以说服甚至击败对方为目的,谁都不能以为自己完全正确;追求折衷和同意,那是在谈判。但我相信辩论是有重要作用的,它可以提供信息,帮助旁观者形成比较平衡的观点。
目前,我对这个话题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所以不准备再发表任何评论。所以,我没有仔细看北海月女士对我的贴子的回复,根本没有看以后大家的贴子。但我觉得大家的贴子的意义绝不会因此减少,事实上,辩论主要是给旁观者看的。我现在连一个旁观者都不是。

最后我想说几句和本主题完全无关的话。
由于懒惰和对写文章根深蒂固的讨厌,我以前基本没有在网络上发贴,不论别人怎么晓之以理(“年轻人看贴要回贴”)、诱之以利(“回贴就可以看到图片”)、甚至人身威胁和谩骂,我都不为所动。几个月前,一位我尊重的朋友使我知道了燕谈;两周前,我需要知道大家对北京奥运会的看法,就到这里发个贴问问,原因是燕谈是我唯一拥有ID的非技术类论坛,而且我觉得这里的人温和并且水平高;一周前,四川地震牵动了我的心,所以我就每天都在网络上到处遛,然后到这里跟跟贴。现在,我觉得自己近来在网络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了。那天,当我花了两个多小时发完贴后,这种感觉最为强烈。灾区人民快要开始从抢救生命转移到重建家园了,我的生活也必须重新回到原来的正常轨道。
所以,这贴子可以说是我的告别贴。但是,说是告别也不准确,因为以后我可能还会来看看,在某些情况下我甚至还可能发贴子,虽然频率很小。
我不开新贴说告别的原因:一是在抗灾期间,我不愿意开一个无关抗灾、无足轻重的主题去捣乱大家半天; 二是在本论坛上,除了我的朋友以外,没有人会认识和在意我; 更重要的是,事实上,我这个告别是说给自己听的,因为既然公开说了告别,我就不好意思违背了。
总之,我觉得在这里说告别对我自己很合适和方便,也就不去管大家特别是LZ同不同意了。即使LZ不同意,被我气得戟手大骂,我也不一定知道,所以骂我的效果也不大。不过,我要说声对不起!
谢谢、再见。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3 10:48

认真的人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告别不好。
作者: 施国英    时间: 2008-5-23 12:19

我觉得主贴写得挺不错,如笛子所言,有欧美风格。很不CCTV。
说句狠话,在比战争更残酷的灾难语境里,还强调什么正面,乐观之类,如果不是官方的政治目的,那就是浅薄的天真。
作者: 梅茗    时间: 2008-5-23 12:25

原帖由 Sgli 于 2008-5-23 09:15 发表
.........
.........
最后我想说几句和本主题完全无关的话。
由于懒惰和对写文章根深蒂固的讨厌,我以前基本没有在网络上发贴,不论别人怎么晓之以理(“年轻人看贴要回贴”)、诱之以利(“回贴就可以看到图片”)、甚至人身威胁和谩骂,我都不为所动。几个月前,一位我尊重的朋友使我知道了燕谈;两周前,我需要知道大家对北京奥运会的看法,就到这里发个贴问问,原因是燕谈是我唯一拥有ID的非技术类论坛,而且我觉得这里的人温和并且水平高;一周前,四川地震牵动了我的心,所以我就每天都在网络上到处遛,然后到这里跟跟贴。现在,我觉得自己近来在网络上浪费的时间太多了。那天,当我花了两个多小时发完贴后,这种感觉最为强烈。灾区人民快要开始从抢救生命转移到重建家园了,我的生活也必须重新回到原来的正常轨道。
所以,这贴子可以说是我的告别贴。但是,说是告别也不准确,因为以后我可能还会来看看,在某些情况下我甚至还可能发贴子,虽然频率很小。
我不开新贴说告别的原因:一是在抗灾期间,我不愿意开一个无关抗灾、无足轻重的主题去捣乱大家半天; 二是在本论坛上,除了我的朋友以外,没有人会认识和在意我; 更重要的是,事实上,我这个告别是说给自己听的,因为既然公开说了告别,我就不好意思违背了。
总之,我觉得在这里说告别对我自己很合适和方便,也就不去管大家特别是LZ同不同意了。即使LZ不同意,被我气得戟手大骂,我也不一定知道,所以骂我的效果也不大。不过,我要说声对不起!
谢谢、再见。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8-5-23 10:48 发表
认真的人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告别不好。
同感。

其实我看过Sgli 先生不少帖子。有他参与的帖子很多讨论都非常精彩。这还不大熟悉,却要告别,叫人心中怅然。
作者: 丙辰龙    时间: 2008-5-23 13:04

原帖由 梅茗 于 2008-5-23 12:25 发表
同感。

其实我看过Sgli 先生不少帖子。有他参与的帖子很多讨论都非常精彩。这还不大熟悉,却要告别,叫人心中怅然。
同梅茗姐姐。

看Sgli先生的文字,感受到了认真和善良。他39楼回帖里认认真真的“引用开始”“引用结束”,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 emmer    时间: 2008-5-23 13:32     标题: 回复 88楼 的帖子

S兄不要生气啦。常言说,不打不相识。怎么还不曾相识就说要走呢?
帖子么,有感想就发,发完就忘,没必要那么较真啦。假如觉得白白耗费生命的话,其实想想我们每个人的日子,究竟又有多少不是在白耗,而你又如何知道哪一秒是在白耗呢?可能今天你觉得这一小时是白费了,明天你又发现它的价值了。世界上的事情没有那么绝对的,不是吗?
欢迎回来!
作者: 童志刚    时间: 2008-5-23 17:33

既然都喜欢说“狠话”,那我也说句:

其实我根本就怀疑这位周记者去过现场,我怀疑他/她是在电脑键盘左边摊开了一本《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电脑屏幕上的另外几个窗口开着其他来自现场的文字和图片,然后,在现实与幻想的缝隙间挤出了这些文字。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3 20:30

嗯!·#¥

[ 本帖最后由 金丝铁线 于 2008-5-23 21:53 编辑 ]
作者: zoufeng_1234    时间: 2008-5-23 21:15

我还怀疑周记者写这篇东西是拿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经费。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4 02:14

不好意思,转了这样篇文章,童先生的怀疑有道理.我查了资料,文章至少有部分是向壁虚构的.我因为被打动,转贴之前没有注意核实,向各位说抱歉了!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4 02:33

作者原文:
5月13日,聚源中学,活着的地狱

聚源中学计算机教师,老张,静静注视着篮球场。他身材瘦弱淡薄,带着大而圆的眼镜,坐在椅子上,这是他学生上课时用的椅子,后面还有编号,24号。我试图采访他,他就干坐着,对我的问题置若罔闻。许久,我要放弃的时候,他突然对着录音笔说:“能不能帮我们申请点吃的和水?我们需要一些棉被,还有更多的篷子……”之后是很长的沉默,他又说:“我们从昨天就没吃东西了,也没有水,楼都塌了,好久也没人来,我一直在组织大家抢救,但是太多了,太多了……”

照我原来的想象,在到处抢救,救援队顾不过来,领导也一时关心不到的地方,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但在这天的聚源中学,恰恰不可能,因为这天总理到场,调来了全国最好的救险队,虽然没有救出太多的人,但电脑教师绝不会好意思说自己在组织指挥.总理到过了,这儿必然成为媒体焦点,绝不至于弄得没吃没喝要求助记者.
那天作者应该不在现场.

[ 本帖最后由 金丝铁线 于 2008-5-24 03:15 编辑 ]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4 02:37

南方周末 国家救援队怒批豆腐渣工程:根本不是钢筋
报记者 朱红军 发自四川绵竹
  
  
  
  地震暴发后两小时,154名一线救援队员径直在北京南苑机场集结,两个小时内,物资、人员和设备装载妥当,空军运输机直抵成都太平寺机场,目标震中汶川。
  
  当夜,受阻都江堰的温家宝在聚源中学,躬下身子,从断瓦残垣里扒出孩子的书包和鞋子,双眼湿润。他向待救的孩子们承诺:“最好的救援队正在赶来。”
  
  13日凌晨,在都江堰收费站,接到总理新的指示,因为汶川道路中断,救援队就近奔赴都江堰中医院,以及聚源中学。
  
  2001年4月,中国国家地震灾难紧急救援队正式成立,正是温家宝授旗。这支由工兵团某部救援队员、地震局专家、现场应急队员、武警医院医护人员组成的200人队伍,是目前中国最精锐、最有经验的地震救援队。
  
  过去几年中,他们多次代表中国实行国际人道援助。作为唯一国字号地震救援队,设备和经验水平为国内最高。至今七年里,国家救援队先后参与巴基斯坦地震、伊朗地震、印尼海啸等灾难国际救援工作。
  
  天下着大雨,作业条件恶劣,在聚源中学,求救的家属们在废墟上匍匐,救援旋即展开,可惜楼层已经垮塌成一堆碎石,再专业的设备也需要缝隙和空间。
  
  这支中国最优秀、装备最优良的地震救援队,只能用最原始的双手在学校的废墟上刨挖,结果只能救出两名学生。
  
  “简直就是豆腐渣工程!”一位救援队员出离愤怒,“混凝土里全是铁丝,根本不是什么钢筋!”
  
  这是一座建于1994年的建筑,后来者在其基础上拼接楼房,地震来袭,周遭楼房安然无事,而独独它轰然倒塌。十七个班的学生被埋其下。
  
  第一个小女孩获救花去了6个小时,救援队员将一处狭小的缝隙用气垫撑开、固定,队员钻进缝隙,掏挖其间的碎石和泥土,为幸存者排除求生的路障。倘若此时遇及余震,缝隙闭合,则施救者也难幸免。
  
  
作者: 金丝铁线    时间: 2008-5-24 02:41



5月13日,一名等待孩子消息的家长看到一名遇难学生的遗体被抬出后,奋力向前冲去。当天,救援人员继续在四川都江堰市聚源镇聚源中学冒雨进行救援工作,虽然地震造成大量伤亡,但仍有迹象表明废墟中有幸存者。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http://www.cnhubei.com/xwzt/2008zt/5ydz/tpbd/200805/t311155.shtml

这与文章描写明显不匹配




欢迎光临 燕谈 (http://www.yantan.us/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