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23 20:33 编辑

李大苗说: 社会意义的思想自由,如同我们的人身自由一样,也来自自由的市场和自主的私人资本.

现在韩寒还缺乏的就是这方面的认识, 至少在他的文章里还没有这样的表述. 我借这个贴子作一个预言: 韩寒会在不太久的将来谈到这个话题, 会表达对这个判断的认同.
老童的一个都不能少要把挺韩改为挺方了.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28 14:49 编辑
对“天才”韩寒《求医》的医学分析


发布者:方舟子  日期: 2012-01-28 11:39:53 浏览次数:35 (共有0条评论) 查看评论 | 我要评论
  
  我在《“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用语 ...
李苗 发表于 2012-1-28 13:35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对对子的故事:某人生疥疮,听课时抓痒,先生一见,给他出了上句——抓抓痒痒 痒痒抓抓 不抓不痒 不痒不抓 越抓越痒 越痒越抓。他马上对了下联——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有生有死 有死有生 先生先死 先死先生。

这个对子的上联生动说明了疥疮导致瘙痒的特点, 方舟子居然说这是肝炎的症状, 实在匪夷所思.

如果要根据内容怀疑这是韩父的文章, 也可以假设韩父早年得过疥疮, 因为疥疮这玩艺儿确实是几十年前比较多, 现在是几乎没有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韩仁均叔叔[url=http://weibo.com/verify][/url]:今晚整理杂物,居然发现了韩寒1999年5月就读松江二中时写给我的两封信。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啊,而且还可以顺便回答一些网友的疑问。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韩寒: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29 09:41 编辑

离这场闹剧大幕的落下到了倒数第二天,我先正经回答一些问题了。
这也许是我倒数第二篇关于此事的文章。

       问题1:既然你一直觉得对方是在诽谤你,
他们认定了你的文章是有人代笔的,为什么不上法院起诉他们呢?


       回答:⋯⋯要年初七也就是明天才开门,等开门了我自然会上门,这样也正好可以由法院帮我认定一下手稿和当年文章的笔记,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段落都是由我亲笔写出。我也庆幸我留下了手稿,我在学校里创作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可以作证。我也为其他没有手稿和证人的同行担忧,怕你们有一天会被这样污蔑而百口莫辩.

问题2:你早期的文章里出现了大量引用的书籍和英语单词,似乎已经超出了你的年龄范围,由此有人推定你的文章是你的父亲写的,你怎么看?

回答:首先,我的父亲根本就不会英语,我们写作的风格也截然不同. 他在故事会上发表一些多为农村题材的故事和散文,而我则写一些杂文和小说。他的文笔自然流畅,我的文笔故作老成,这是非常非常好辨认的。我当年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崇拜梁实秋和钱钟书,所以在模仿他们。之所以用很多英语单词是因为钱钟书也经常这样写。英语的单词或者一些生僻典故非常好使用,找一个词典或者生僻的学术书,翻看一些生僻词,记录下来,让文章发展的时候稍微拐一拐,就能很简单的使用进去了。可能这么质疑的人都是理科或者学术出身,但这是几乎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刚起步时候的象征,就是要把文章写的文绉绉,让人看着觉得好像这个作者很有学问。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的确有比同龄人多很多的阅读量和知识量,甚至故意去阅读一些生僻的书,而且也很巧妙或者说很功利的使用了这些东西。毕竟几个生僻的英语单词而已,你现在给我一本字典和一本古书,我能把我塑造成贯通中西的教授。这样写的确唬人,而且会显得和自己的偶像接近一些。人不都是这样么,模仿自己的偶像,再离开自己的偶像,寻找到自己。写完《三重门》我开始反思,觉得这样太做作,从第二本小说就开始彻底抛弃了这个风格。第二本小说《像少年啦飞驰》就几乎没有掉一个书袋,没有引用一个英语单词,文笔也更加自然。有一定文学经验的人能够一看看出来, 《三重门》其实还是比较做作的模仿《围城》,反而不像是一个成年人的作品。不过可能一些对文学没有什么兴趣的人无法理解。

有人说,“幽默”的英语单词是“humor”,我这么小的年纪,不可能知道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而我却知道,并写在了小说里,说明我英语功底了得。这么说是很牵强的,几个单词记下来很容易被刻意引用到书里。我当时也是忘记了“幽默”这个单词具体怎么拼写,所以才翻了字典,结果发现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包括很多的英语单词都是这样,只要活用词典,就能让你显得学识渊博。至于我的英语水平,我可以很负责人的说,在汽车运动的专业领域,我比大部分的英语教授都要强,因为有很多专业名词组成,比如你们不会知道“missingfire”是“涡轮增压器的反延迟偏时点火”装置,你们也不会知道”sequential”是“序列式变速箱”的意思,不过出了专业领域,可能点菜都会困难,土豆和番茄都分不清楚。我的朋友春树小姑娘开玩笑说我不会说“葡萄酒”的英语。春树老师一直是个很可爱有才华的姑娘。不过不会说“葡萄酒”这也很正常,我不太喝酒,我只知道酒是Wine,但不知道葡萄酒是什么,甚至因为长久不说及“酒”这个单词,有一次甚至说成了翅膀。总体来说,我的英语水平不算特别差,但专业领域非常强,因为我们经常去国外比赛,我们的赛车工程师也经常是老外。


以此来解释所有说我文章里引用了大量古书和英语单词的人,这是一个崇拜钱钟书的文学爱好者的初级入门模仿。这本书在学校里创作,同桌等人皆可作证。此书没有任何人的润色和修改,我也没有任何的后台与背景,此书一度没有办法出版,因为我没有门路(在1999年如果不是自费,出版一本书是大事件),《三重门》被上海文艺出版社退稿,后来作家出版社的袁敏老师听说了这件事情,主动把书稿要来。而这本书因为是一本批评应试教育的书,所以出版的时候遭到了很大的压力,还删除了不少内容,好在最终能够面世。我是一个没有任何门路,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学生,寄宿制一个月连吃饭和路费加在一起生活费共400元,我父亲当时在几十公里之外,他无论是从学生生活阅历和写作风格上来说都不可能有代写的嫌疑,我怎么可能有钱和能力又去找其他人代笔?

很简答,有些书我粗读,有些书我细读,有些书我翻了翻,有些纯粹是为了引用而只摘抄一些,因为应试教育很无聊, 所以这些现在看来很无聊的书在当时也不那么无聊,加上我偶像钱钟书的力量。后来从学校出去,海阔天空,一下玩疯了,就很难再读的进去这些书。到了几年前,我已经基本上不读书,但是我阅读大量资讯和杂志,一直保持阅读习惯,几乎每天的阅读量要好几万字。但是我少年时候度过的那些书,我基本都忘记了。很肯定的说,如果当时我的书不能出版,以我一直崇拜民国作家的性格,我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学者。我很崇拜真学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三篇说民主的文章出来以后,我对很多只会掉书袋假学者很看不上,因为这都是我初中高中玩的东西,我深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情,所以别用掉书袋来糊弄我,我高一的时候都能掉的吓死你。而且那些民主理论著作基本都是一战二战前后面世,当今世界多有不同,包括科技也不甚相同,虽然那些著作依然大多没错,但不能用来作为行事和批判他人的准则。


问题3:你的《书店》里说,当时你去新华书店看书,又舍不得买,有人查证全国从1982年就开始开架卖书了,不可能有书锁在橱窗里,所以断定你在撒谎,文章是你父亲代写。


回答:我1982年出生,1982年全国书店开架肯定是不可能的,199几年的时候,很多书店还在闭架卖书,每个地方情况都不同。我所在的是上海郊区的小镇亭林镇,那里一直到我初中好像还在闭架卖书,那好像是我初二的文章,我回忆起小学的情景,肯定是闭架的,我小学零花钱很少,书的价格又在封底,当时服务员态度又差,放在柜台里不知道多少钱一本,所以每次买书都心惊肉跳。一直到我初三,我记得上海郊区的某些地方的书店里,一些工具书或者比较贵的书还是闭架的。不能因为新华书店曾经说过1982年全国将实现开架售书而信以为真,要以最终结果为准,新华日报好像在1945年还说过中国要多党制吧.

问题4:我们做过试验,杯子里放上水,一个小时以内,纸团是不可能沉到底的。而当时是纸团,你为什么要写成布。

回答:新概念复赛的问题,我父亲的文章里写的很清楚,绝对不可能存在作弊. 到时候法庭也将把所有当时的证人找来。当时我构思的就是一个人生被水浸透,慢慢沉到杯底的过程。至于为什么要写成布,从当年手稿里,我看到我先写了一个干(因为要对应浸到水里以后的湿),然后后面那个字涂改掉了,改成了布,我猜测我当时的心情,可能是“干纸”不太顺口,“干纸团”又比较奇怪,因为几乎没有这么说的,所以改成了“干布”比较顺口。而且仔细回忆,我隐约记得我当时的心态,可能“布”字和“不”谐音,还可以发挥一些关于人生被浸染但人性中又有天然的反抗之类的一个伏笔,结果写到最后给忘记了。我应该还向同学表达过类似的遗憾,觉得如果写了这一层就更深刻了。你知道一个高中生,肯定当时很希望人家说他文章深刻。《杯中窥人》引用了不少东西,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一个作文比赛中凸显才华,征服评委,有些内容是阅读的积累,有些内容真的是强记为了炫耀的。至于这张纸团最后有没有沉底,十三年前的有些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写完就马上交卷了,因为越快交显的自己越厉害,因为我的文章在构思的最初,它就是必须要沉到杯底的,所以到了结尾,我就必须要这些写。有人说这篇文章是我爸爸当场买通监考人代写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可以找来当时的监考人和组织方,还可以鉴定我的字迹。而且还是那句话,那篇文章和我父亲的文章是截然不同的风格,那篇文章里为了*,我好像还引用了拉丁文,我父亲则不会任何外语。

问题四,你说你“的地得”不分,但怎么有时候又分?

回答:这三个“的”字的用法是很简单的,只要用点脑子,谁都会用。就是有的时候会用错。如果用心——比如在写考试文章,比赛文章,投稿的时候,就完全可以用对,甚至还可以帮助他人纠错,只要不用心,就可能用错。但我很烦在写文章的时候要考虑这三个“的而打断思路,所以我曾经建议过如果能统一成一个白字旁的“的”就好了。我也有一阵子这样实践的,就是希望用白字旁的“的”来代替三个“的”,无奈好像响应者不多,到后来我自己也就不刻意只使用一个“的”了。

问题五,你不接受电视的采访是因为怕口才木讷,有人代笔的事实被曝光么?

回答:我不上电视是因为我不喜欢上电视,电视台的尺度是最小的,稍微说多一点就要被剪掉,而且我不喜欢化妆和捯饬,录电视也浪费时间。一个作家的口才觉得不能和这个作家的文采挂上等号,这绝对绝对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我知道很多作家甚至比我都不会说话,也不会交际,我已经算是作家当中非常够能口语表达和交际的人了。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表达欲望更多是要集中在笔下,如果太喜欢说,或者说的很好,可能志向就不一定是写作了。如果按照必须能说会道才能成为作家这个道理, 很多口才特别好的主持人或者演说家就必然是好的作家了。甚至我可以说,大部分作家上了电视是木讷的,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反差,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文字嚣张的往往温柔,文字犀利的可能平和,文字柔弱的也许强悍,就像络腮胡子往往经常爱唱张信哲一样。质疑者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在生活里的形象必须要符合他的想象。反而,我认为,作家就不应该经常上电视,因为作家必须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的进入到他的作品里,我很遗憾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问题六:有人说,你的文章《求医》中,你说你上学时候被传染了疥疮,但有人指出那种痒的方法不是疥疮的痒的方法,反而是肝炎的痒法,你父亲得过肝炎,所以你父亲帮你代笔了。

回答:我已经说过,我父亲和我的文笔截然不同,只有一个模仿民国作家的我才能写出那样有点做作的风格. 至于痒法不同,这个纯粹是披着医学的外衣,为了抹黑而故意抹黑了,为了栽赃而栽赃了。完全失去科学精神,只是在忽悠路人,能骗到一个算一个了。当时这场病在我们好几个寝室传播,那是真的很痒,到处都痒,难道我痒的方法和痒的地方必须经过某人的同意么?而我没怎么听说过得了肝炎会全身发痒,可能是特例吧,我不太了解。退一万步,这些都是文学作品,哪怕我什么病都没得过,我也可以这么写。希望这位朋友自己得一次疥疮,再得一次肝炎,他就知道了。

问题七:有人质疑,你在书里提到的一个成语是一首七十年代的歌里的,你这样的岁数是不会听的,只有你的父亲才会听。

回答:我父亲的文章里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你无权决定我必须听什么歌曲。你也不能根据出现了四个字就判定出我必然是听了那首歌曲。这种话看似好像很有逻辑,很有欺骗性,其实完全是谬论。

问题八:你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在你的小说里多次提到大学生活。你应该是有一个大学生帮你代写了吧。这个证据非常的明显。

回答:胡闹。

(题外话:今天我的父亲微博上发出了他找到的两份家书,有邮戳,虽然美好,但我觉得特别心酸,
这些本都是属于私人和家庭的温馨回忆,却被被迫用来自证清白,而且可能还有人要逼着我们去做年代鉴定。这两封家书应该可以证明一切。如果还要加罪于我和我的父亲,我已无话可说。也请方舟子老师鉴定一下家书。)
     
      另外,由于给母校松江二中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我希望在这一两个月回到母校,进行一场演讲。希望母校的校友和老师们可以捧场。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29 09:25 编辑

我很崇拜真学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三篇说民主的文章出来以后,我对很多只会掉书袋假学者很看不上,因为这都是我初中高中玩的东西,我深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情,所以别用掉书袋来糊弄我,我高一的时候都能掉的吓死你。而且那些民主理论著作基本都是一战二战前后面世,当今世界多有不同,包括科技也不甚相同,虽然那些著作依然大多没错,但不能用来作为行事和批判他人的准则。
-----------------------
韩寒的博客很出客的, 拷贝粘贴会乱成一团, 现在甚至一段段copy也不行, 为了转他这篇新博客花了我一个多小时.

上面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29 13:05 编辑
越热闹越好啊。
楼上诸位似乎认定了韩寒会赢。我倒觉得挺悬乎。
方舟子有可能赔10万赢4000万的。
“代笔”“一行字”的可能性几乎百分之百存在。
这是个巨大的坑。
就看方舟子有多大能耐去挖掘了。
呵呵。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29 12:31
所有指控或者质疑韩寒的并不针对"一行字", 而是说他的文章根本不是他写的. 4000万是韩寒自己悬赏的, 这个和索赔10万毫无关系. 再糊涂的法官也不至于会把两件事混在一起和稀泥.

当然方舟子也可以起诉韩寒和范冰冰追讨4000万悬赏. 但是好像没有看到他有这个打算. 再说了,悬赏可以随时撤消的, 怎么起诉啊.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29 13:21 编辑
是啊是啊,连整篇的都敢指控,“一行字”按说是不在话下的,这个不需要“针对”,因为已经包含。所以千万别说“所有”。
咱也没说那两笔钱就有直接关系,但那两笔钱都跟韩寒有关系。所以千万别说“毫无关系”。
咱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29 13:07
那"一行字"韩寒要求是代写的人自己站出来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 所以方舟子的任务不是找字, 而是找人. 但是问题是, 即使有人代写, 他自己直接就找韩寒和范冰冰拿4000万了, 和方舟子还是没有啥关系. 除非方舟子本人给韩寒代写过文章或者"一行字", 而且保留了证据.
老童在发挥他的抬杠特长.

“如果有任何人能证明自己代我写过一个字的文章,我愿意奖励他两千万人民币,”

韩寒敢说这个话, 首先是因为确实他没有要人代写文章过, 至于是别人比如编辑或者他老爸帮他修改文字或者错别字, 不管是一行还是一个字, 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捉刀代写.

他敢用说出2000万这个数字, 说明他对周围的朋友和编辑比如他提到的袁敏很有信心, 相信他们不会像老童想象的那样见钱眼开, 冲着2000万就真的翻脸不认人, 真的拿了证据要韩寒拿出钱来.
老童看着2000万心里痒痒, 可惜现在的困境就在这里, 有代写过一个字证据的人不会出来找韩寒领赏, 想领赏的人和韩寒都没有直接联系交流过, 更不用说拿出代写的证据来了. 要证明代写比证明抄袭复杂多了, 代写必须有双方的沟通和授权.
我痒不痒是另一回事,现在要小心的是你,“有代写过一个字证据的人不会出来”,你怎么知道?你跟他沟通过了?人家方舟子还在分析之中,你却把结论都整出来了:“有代写过一个字证据的人”是存在的,只是“不会出来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29 19:13
我小心什么?

方舟子在分析什么?, 分析分析那个人带着证据就出来了? 我前面说过了,如果真有这样的人, 证据确凿而且想拿2000万,而且韩寒也信守承诺, 他直接找韩寒直接谈怎么付钱就完了, 难道还要拿了2000万分给方舟子一半, 然后方舟子再拿出钱来让粉丝们狂欢一下?. 我的意思是, 即使真有这样的人, 可能都已经和韩寒谈好了, 换句话说, 韩寒都已经摆平了. 注意, 我说的是即使.
这个太恶毒了。韩寒本来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赌咒,“我活不到女儿成年”,这不是拿自己的生命赌咒是什么?
金秋 发表于 2012-1-29 20:13
韩寒从事的赛车本来就是高危行业, 他的两个赛车好友都意外去世了, 一个是浙江的越野好手徐浪, 居然是在帮忙救援别的车手时被吊车的大挂钩摆动起来砸到后脑勺死的.
“代笔本属于著作权的私权范畴,只要著作权人自己没有发生分歧,外界无权置喙,……”

这霄汉是干嘛滴,什么叫私权?你公开发表出来的东西,别人看着里面有问题还不能说了?多少人发文章推论指认老毛的这个书那个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29 21:50
这霄汉就是说余杰在为我们受难的公知. 呵呵.
那你还不赶紧出来反对他?
现在明显是韩寒那一派的势力大,你说过的要坚持做墙头草,哪边势力小就往哪边跑,对不?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29 23:33
咱们就事论事, 不拉帮结派.

你说了,有些事情还是要讲原则, 不能全做墙头草.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30 09:23 编辑
这位宣称某某正在“为我们受难”而导致某读者惊呼“啊,他是耶稣”的萧翰,基本是个大言炎炎的家伙。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30 09:05
萧翰是坚定的废死支持者,这点上我也和他一致。

韩寒:我的父亲韩仁均以及他的作品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30 10:22 编辑

不好意思重复了。
在法庭上,你那种抬杠没意义的,除非你拿出张大三的手稿来证明张小三的手稿是抄写稿。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1-30 10:56
光有张大三的手稿也不能证明代笔,
1.得证明张大三的稿件先于张小三,因为理论上张大三也可以抄一遍张小三的。
2.张大三得亲自指证张小三曾经要求张大三帮他写一篇文章,张大三的手稿就是他交差的东西。
3.如果张小三否认2,要通过二人法庭当面对质,和仔细对比二份手稿的细节来最大程度还原真相。
http://topics.gmw.cn/2010-09/28/content_1279869.htm 想贴个判决书的,太长了。据说方舟子败诉后至今拒不执行。
佛手瓜 发表于 2012-1-30 11:33
这个案子我是坚决支持方舟子的. 后来肖传国雇人用锤子敲方舟子脑壳, 幸亏方身手敏捷才逃过一劫.

方舟子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学术骗子文凭骗子身上才是正道, 韩寒没学历文凭而且是写小说的, 方舟子实在是找错了方向.

不过也许方舟子是被锤子吓坏了, 所以转向他认为风险较小的人物作为打假对象.
我当然知道,问题是如果有人会拿杜撰的小四,小五。。。继续抬杠,你愿意陪他玩吗?

我小时候最擅长玩这种游戏了,当时家人邻居管我叫总有理。可人总要长大~~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1-30 11:31
有人不断杜撰出小四小五小六没有问题, 但是一旦被人发现背后的是同一个人, 那他得自己承担后果: 名誉的巨大损失, 甚至不得不从此退出江湖.
这些工作都已完成,还有他俩的合同呢(双方签字的)。
关于张小三虽然有手稿但仍然是“代笔”之作,你还有什么疑问?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1-30 13:20
如果这样,那就不用上法院,直接拿着证据找韩寒和范冰冰拿钱。
其实韩寒就是在写小破文章一篇的时候很气愤,后来就回复正常并且带着快乐来面对质疑。无论官司如何结尾,我认为韩寒已经成功了。麦田和方舟子把人们心头疑问提出来了,韩寒用证据和坦然面对消除了疑问。至于那些互相攻击的话和和官司,只是一些花絮而已。
韩寒已经成功了?关于“三重门”的“重”,该怎么念,韩寒有答案了吗?这个字读音的对错,直接关系到对内容的理解。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1-30 14:32
作为写作者,有更多的人去看他的过去的作品和最新的文章,甚至是逐字逐句反复对比寻味,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成功。不管看的人是带着质疑的眼光还是欣赏的眼光,因为都是他的读者。
如此说来,你也会认为汪辉是个功成名就的好学者?我不这么认为,恐怕也有很多人不那么认为。具体到韩寒,在质疑他之前,他颇为成功,受到质疑后,他的应对显得很差劲,说实在的,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1-30 15:47
汪晖在别人提出质疑后整个一缩头乌龟。相比之下韩寒翻出当年的手稿准备影印出版,还写了一系列文章回应质疑,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和汪晖的反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唯一他显得差劲的就是用了假设后的一些攻击别人的话:如果别人说.....你他妈会不会胸闷,还有秃头之类的话,有点当年鲁迅的做派。
但是,按你的标准,许多人在逐字逐句地阅读分析汪辉的文章,这就证明他成功了。你根本不在乎回应与否或如何回应。
何况,韩寒的回应也不够堂正,在《孤方请自赏》的开头,他竟然宣布自己胜出,而不是针对质疑逐条 ...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1-30 16:15
有人说韩寒应该对质疑不加理睬,你说他还应该更严谨地逐条回应,众口难调啊。

关键是对韩寒表示不满的人,你们自己相不相信韩寒没有找人代笔?如果你们也怀疑他是找人代笔的,那他怎么回应都很难让你们满意。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30 16:50 编辑
可以不加理睬,但如果理睬了,就要凭事实说话,破口大骂总显得虚弱了点。
有朋友说,他们不相信韩寒会骂人,依他们对路金波这小子的了解,那一定是路金波骂的。哈哈,本来我也不相信有人代笔,我至多相信有人给韩 ...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1-30 16:42
现在是韩寒要证明自己连润色也没有,他懒得一一回应,所以就干脆把手稿证据提交给法庭和专业鉴定机构。

至于骂人的问题,理论上和代笔没有关系,骂人或则不骂人都不会改变是否代笔这个事实。

你的意思是他的一些回应文章也是路金波写的?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30 16:57 编辑
难怪邹峰会把结论跟质疑混淆起来,我只是表达了一种愿望(我宁可相信是路金波在发誓在骂人),你却视为结论。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1-30 16:50
路金波在发誓骂人就说明韩寒有人代笔,韩寒自己发誓骂人说明他素质差回应失败,你这个坑厉害的。
路金波骂人,当然说明路金波自己素质差,我只是不希望看到韩寒骂人,才表达了那种愿望。这里有坑吗?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1-30 16:59
那就回到老问题,你是宁可他有人代笔还是宁可他因为被冤枉所以情绪失控骂人?

我认为他没有找人代笔,被逼自证清白所以很恼火,即使骂人也可以理解。而你是认为他情绪失控骂人更说明他做贼心虚所以骂人壮胆。

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12-1-30 17:23 编辑
直到现在,我只敢说少年韩寒的文章请别人润过色,当然这不过是感觉,至于其它结论(做贼心虚),我都没下过。我只看事实,事先也尽量不预设立场。
韩寒去年春晚质疑过刘谦,后来道歉了,你是不是认为刘谦就可以 ...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1-30 17:14
问题是现在韩寒要证明连请人润色也没有。

所以至少你认为韩寒还是不能排除有代笔嫌疑,甚至连回应文章都有可能是路金波代笔的。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分歧。至于态度问题,其实是小事情。韩寒完全可以在证明自己清白后向大家道歉,就像他向刘谦道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