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的文学影响力比莫言小多多。
何毓玲 发表于 2012-10-13 08:03
高1987年就离开大陆,他的作品在89年之后就再未在国内出版过,所以这样的比较没意义。

莫言也许还得益于高行健80年代初写的那本风行一时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很多中国作家最初都是从中接触到西方现代小说的写法。莫言是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透明的红萝卜》成名的。

我认为高的主要成就在戏剧上,他得诺奖和《灵山》有关,也和他的戏剧有关,颁奖词也提及这点。
今天和法国男聊莫言,他只看过电影《红高粱》,问我莫言的小说写得如何,我大致说了一下。他平时很讨厌民族主义那一套,看重普遍的人性。他觉得《蛙》虽然是讲中国计划生育,但人口问题是全人类关注的话题,有普世性。
他知道艾未未,也欣赏他,但对他批莫言的姿态不喜欢。法国男说艾是艺术家,应该懂文学艺术的创作,他可以批评莫言的小说写得不如某某,不配得文学奖。莫言又不是得和平奖,艾未未的批评不成立。
法国男经常很愤青,这回蛮理性。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10-18 08:48 编辑

莫言得奖和他的最新长篇《蛙》关系比较大。很多西方人都知道中国的“一个小孩”政策,且观感负面。
前些年还有不少中国人以此为理由在西方国家申请政治难民,后来老外发现,如果这个理由继续成立,有太多中国人会钻这个空子,才不接受计划生育的受害者为难民。今年又发生盲人陈的事件,各位自己去浮想联翩吧~~

莫言自承“在现实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狗胆包天,色胆包天,贼胆包天。”所以,简单地欢欣鼓舞或义愤填膺莫言获奖,大多是一根筋或缺根筋。
莫言12年前谈高行健获奖:

我对高行健的了解得比较多的是他在80年代的文学成就。大家都很清楚,他的实验话剧引发了80年代中国大陆的先锋戏剧运动,这在当时是很有地位的。此外,他的一些中短篇小说,比如《给我老爷买鱼竿》等,也很先锋。他的那本关于小说技巧的小册子,对西方现代派小说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行健在国外期间所写的作品,比如《灵山》,还有许多戏剧,我都没有读过,所以无从评价。对此,国内大多数人也不是很清楚。

高行健的获奖我本人表示祝贺,也觉得值得祝贺。毕竟是华语文学中的第一次。虽然难说是中国人的光荣,至少可以说是汉语的光荣。至于说到其中的政治色彩,这我觉得倒大可不必太关心。

有人说,得诺贝尔奖高行健不够格,我觉得这也很难说。之所以会这么想,无非是大家对外国的这个奖看得太神秘、太重要,好像一得了这个奖就如何不得了;另一方面,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和人物,人们总容易忽视。由于时代的隔阂和语言的隔阂,大家对外国人和已经故世的人都能接受,但很难接受活着的自己身边的人。这么一个熟人,怎么就成了大师呢?觉得不可理喻。比如说,达里奥·福得奖,我们中国人觉得理所当然,但意大利人恐怕就不这么看。他们的反应好像就跟现在中国人对高行健的反应很相似。没有必要去故意贬低高的获奖,贬低他也正是在贬低自己。
牛刀1 于 2012/10/18 9:15:5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马悦然
http://upfile1cdn.kdnet.net/UploadSmall/2012/10/18/20 ...
歪弟 发表于 2012-10-18 10:31
张一一就是一个爱炒作的垃圾,满嘴胡说八道。谁信他谁SB。马悦然早就澄清过了。
翻译费通常不是作家出的,而是出版公司给的。翻译莫言最多的是美国人葛浩文。《蛙》之前有法文版,英文和瑞典文都还没来得及出版。
与莫言在微博进行论战掀起“莫张之争”的张一一因在诺奖揭晓前夕放出豪言公开宣称“莫言获奖,我裸奔”而被海内外网友通过张一一的博客、微博、邮箱向其留言“逼宫”,纷纷要求其尽快履行对莫言的承诺不要食言,“像黄健翔一样去战斗,像男人一样去奔跑!”

转载来源:http://news.52fuqing.com/NewsShow-104166.html
  瑞典文译者陈安娜有话说“不能说没有我的翻译莫言就不会获奖”

  本报讯 当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中国籍作家的消息传来,他的瑞典语译者陈安娜也成为中国读者关注的对象。不少网友在网上向陈安娜表达感谢,称“译者功不可没”。对此,陈安娜谦虚地表示,不能说没有她的翻译莫言就不会获奖,因为评委会看不同语言的版本,她还特别指出不应忘了一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没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说译成英文,莫言的影响力恐怕难以进入西方。

  据报道,陈安娜翻译莫言的作品出于偶然。她本来是一个兼职的中文翻译,而不是全职的中文翻译,因为在瑞典没有那么多人需要阅读中文小说。有一天,她在购物时有出版商找到她,问她是否愿意翻译中文小说,那是她第一次读到《红高粱家族》,这也是她将之翻译成瑞典文的第一本书,她称自己非常幸运,因为在瑞典,每年只有一两本中国图书出版。

  在过去的20年里,陈安娜翻译了20部中文小说,其中有王安忆、莫言和余华的作品,都是被翻译成瑞典文。她嫁给了来自中国的翻译家万之先生,随夫取了个中国姓氏“陈”。今年5月20日,两人曾一起来沪推介瑞典作家马丁松的作品《阿尼阿拉号》。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等三本小说在瑞典出版译者均为陈安娜,最近一本《生死疲劳》今年更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

  莫言获奖消息传来后,不少网友登录她的微博表示感谢,称陈安娜是中国人通往诺贝尔奖的第一个门槛,因此“功不可没”。陈安娜谦虚地表示,“感谢大家!你们的支持真让我感动,也让我不好意思。请注意: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研究一个作家的时候会收集各种译本。他们看的不光是我翻译的莫言的作品,还有德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等。他们看了这些不同版本以后才会开始讨论。所以不能说没有我的翻译莫言就不会获奖。这样的说法对其他翻译家不公平。”
  她还特别指出,不应忘了一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没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说译成英文,莫言的影响力恐怕难以进入西方。作为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级大师,数十年来,他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

  对于莫言本人及其作品,陈安娜说,“他的笔名是莫言,跟他见面的时候他确实没有说那么多话,但是说话的时候他总是很幽默,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外国的读者,读他的东西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虽然很中国化,但同时他里面讲的那个爱和恨我们都可以接受。”
http://roll.sohu.com/20121014/n354802301.shtml
投资6.7亿 赔本也要种  莫言穷乡种万亩红高粱   苹果日报

凭「红高粱系列」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曾说,只有站在家乡的平静土地上,创作才有感觉,然而莫言获奖后,家乡不再平静。山东高密政府决定大手投资6.7亿元(人民币.下同)弘扬红高粱文化。为要种出万亩红高粱,当地官员说「赔本也要种」。

因收益少,高密的农民早已再不种红高粱了。现在当地官员为要炒起「莫言热」,先掷1,000万向当地农民买地,实现万亩高粱拔地而起的大计。面对钱从哪里来的质疑,当地管委会主任范珲毫不犹豫地说,「赔本也要种」。这个耗资6.7亿元的三年投资项目,还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红高粱影视作品展示区,胶河沿岸景观带,以及乡村度假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整修旧居 打造景点

管委会还提出50万元整修莫言旧居,又派专家到莫家研究旅游路线。至于如何劝说莫言的父亲同意修缮旧居?管委会主任很有信心道:「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言下之意,莫言成了社会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
当地官员之所以肯一掷之金,皆因有源源不绝的「莫言迷」来「朝圣」;正如当地诗人李丹平说,高密再也不是以前的高密了。莫言家的院子种了一行胡萝卜,被游客踩得七倒八歪。有游客挖出一根萝卜,向村民展示,「莫言家的萝卜,莫言家的萝卜啊!」有妈妈跟女儿说,把地上的山药豆煮了吃,明年也拿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