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间对影 于 2012-3-3 13:22 编辑

芦笛写史,引用了大量资料,在写此书时,他在网站上边写边贴,欢迎纠错,书成之后,对他人指出硬伤也应报以同样的态度,怎么会“那一瞬间,我脑袋里嗡的一声,只觉天昏地暗——我最怕的就是这个”?在对照书本反复核实后,居然还看不懂自己引用的史料,这至少说明他治学极不严谨,怎么还好意思把这种不严谨的治学态度拿来为韩寒辩解?
写小说,顾此失彼,情节上矛盾,或者记不住某个情节,都是正常的,但经过提醒,依然记不住,这正常吗?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32# 老西安

芦笛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谁都不会苛求他。可他面对自己引用过的史料都看不懂了,还要过两天静下心来才整明白,这不是治学不严谨,就是夸张了自己的感受。

刚才我又去百度了解了一下芦笛先生,原来他耳朵里常有蝉鸣,那也就难怪了。可韩寒就不一样了,对着一段自己写的只重感受、不涉观点的文字,先是否定自己写过,被再度提及时,又说一定是自己写的,只是不同意这段文字的观点。如此颠颠倒倒语不成句的话,我不信你老西安会说,你喝高了都不会。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芦笛记不起来的,恰恰不是杂文,而是他的长篇史论,写史最紧要的就是对史料的辨析,只有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阐发出的史论,才是有价值的。
韩寒在论战之初,曾经炫耀自己事先揣度论敌的招法,提前做好应对,反应机敏过人,且好整以暇,在跟白烨的对垒中,笑骂生风,态度从容。现在却昏招叠出,初战时如此,一个月后更为首鼠两端,忙着搞自我之否定再否定再否定再否定,实已超出常态~~~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