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补充一下,如果韩寒真的像方营说的那样有代笔,而且是在家靠父亲,在外靠朋友,一“代”十三年,那肯定会很很多代笔的流言传出来,因为首先,代笔者不管是出于自得也好,出于对被代之人的不屑也好,肯定有人会有意无意地把代笔之事告诉别人。俺就混在一堆写字为生的人中间,听到这样的流言不是一件两件,都说得很具体,谁、某文、什么时候、为谁代笔。而八卦是人的天性,文人相轻也算天性。这样就不仅代笔者身边的朋友熟人会知道,文学圈子中也会传开来,传到圈外也是很自然的。
如果我听到了流言,又有人来向俺调查是否知道某人有代笔的事,俺会怎么说呢?两种可能,一、如果那一刻俺比较八卦,又或对被调查的人有微词,俺就会神神秘秘地说,听过哎,谁谁谁说的,是谁谁谁什么时候代的,你可以找谁谁谁确认一下。哎,不要说是我说的哦。二、如果那一刻俺比较严谨,觉得说捕风捉影的事掉份儿,俺会说,不清楚,你去问别人吧。但语气、神态会明白透露出俺确实“听过”流言的信息,这是瞒不了调查者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俺听到过流言,即使俺没有证据,俺也断然不会为被质疑的人打包票,为他挺身背书。这,不必甩什么“公平正义”的大词,就出于最起码的自重,又或者各种羡慕嫉妒恨,都不会为他说好话。
所以,强烈建议方营还是去调查一下,拍点视频录音,如果有流言,一定难逃你们这么高智商又勤奋的捕捉的。不要这么没有自信嘛。李小苗 发表于 2012-3-2 09:21
按照小苗的思维路径,一个骗局,只要欺瞒的时间越长,越证明这个骗局的不可能,如此,世上何来“弥天大谎”?雷锋好人好事的虚假照片直至40年后才得以证伪,这个骗局,在此前的40年中,一定让小苗们深信不疑,也包括儿提时的我。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呵呵,楼上以为韩寒是雷锋。
阿吕 发表于 2012-3-3 13:39
对不起,你判断错误。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既然不是(我判断错误),那他们就么有可比性。
阿吕 发表于 2012-3-3 13:43
从一个疑似骗局所维持的时间长度来看,有可比性。
以前,我跟邹峰对话时,举了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例子,你误读了,现在,你再次误读了。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政府造假所能动用的资源和私人可以等量齐观吗?何况还是极权政府。
言论自由对公权力质疑设最大宽容度不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吗。当然我们这里正好相反。
阿吕 发表于 2012-3-3 14:19
我着重于骗局的时间长度,你着重于骗局的始作俑者。作比较,都有基本的侧重点,如果要用完全相同的例子作比较,那就只能用阿吕来比阿吕。
你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读,你可以不读韩寒的作品(博文除外),就作出判断,你也可以不重视我所作比较的前提和侧重点,就匆忙下结论,这一切只能说明你就事论事的功夫不够,当然,你有参与讨论的自由,而我也因此不再读你的主帖。其实,你第一次在我跟邹峰的对话中对我极其简单明了的举例误读之后,我就不再主动找你理论。
再给你一个例子作比较,让你继续致力于思维大迁徙:
皮尔丹人骗局
1912年,英格兰的皮尔丹有一位业余收藏家查尔斯·道森对外宣称了一个重大的发现,那是一个头盖骨的化石,据说可以解开人猿向人类的进化谜团……整个世界都为此沸腾了,一些人类学家甚至将这个发现当成了自己毕业研究的事业。1953年,科学家才意识到这块闻名于世界的头盖骨其实是伪造的,是用一块地球上随处可见的动物骨头做成的。直到今天,这个骗局仍然被当作科学史上最著名的欺骗行为之一。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雷锋能瞒个二三十年,是因为国家机器在造假,谁敢质疑,是要人头落地的。韩寒算神马,谁都可以去查他,俺才不信有代笔的话,查不出点真赃实据来。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3-3 14:50
如今扶起韩寒的媒体和一大批公知,这又是神马?你从情感角度不相信有代笔,我又何尝愿意相信,上个学期,我就在课堂上无数次提及韩寒,皆为正面赞赏。仅从情感出发,能解决问题吗?
你前帖提到的金庸等人被代笔,与以隐匿真相、包装捧红、利益分赃为目的的代笔,是截然不同的,从这个角度讲,你所谓的“真赃实据”,也即代笔者,出来自认代笔的可能性极小。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本帖最后由 花间对影 于 2012-3-3 15:22 编辑

陈忠实的创作习惯使他对创作环境极为苛刻,但他在不写小说时,语言能力绝不可能退化到病句一堆的地步。
而韩寒对创作环境向来不苛刻,按他自己的说法,课上课后他都能写。在谈论小说的优劣时,他把文字功夫放在首位,虽然这在我看来非常外行,但仅以他自设的标准,他其它小说的文字能力均不及《三重门》。小说家会刻意追求文字风格的变化,但文字能力不可能急剧退化。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基本相同的例子还是可以有的,只是你的那个雷锋的例子基本太不相同了。所以你“只能用阿吕来比阿吕”的
归谬不成立。

我不读韩寒小说的理由也说了很多了。现在还可以加上一条:看了方舟子的质疑而去读韩寒的文章,对我而言是一种智力的侮辱
阿吕 发表于 2012-3-3 15:14
要强调多少遍?我以一个骗局的时间之长作为比较的侧重点,不行吗?既然你认为有基本相同的例子,我的目的也已经达到。

记得你上次说自己没能力从文本阅读中去作出判断,怎么现在说法变了?自己的说法都不能统一,借你的话评价一下:“对我而言是一种智力的侮辱。”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本帖最后由 花间对影 于 2012-3-3 16:48 编辑

先回小苗这段:
像现在方营认为的,韩寒从初中作文开始,就有代笔,成名作〈三重门〉不是他写的,后来的小说也不是他写的,因为他从来不敢谈自己的作品;博文也不是他写的,因为那个“代写”的视频就是证据……也就是说,作家韩寒彻头彻尾就是代笔出来的,一代十三年——俺以为,这是个过于想像恢弘的神话,矛盾无处不在。要俺相信,须解决以下疑问:
——————————————————————————————————————————
我倾向于认为:韩寒从初中开始有被代笔,而不是所有的作品都不是他写的。他的《毒》,主要由几部小说的精典片段组成,而几篇新文章,其言辞之粗疏,与他自己从前的作品反差极大,这几篇新作,并无代笔痕迹。他的博文,有他自己执笔的部分,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认为他的博文全是被代笔的产物。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本帖最后由 花间对影 于 2012-3-3 17:28 编辑
      1、少年阶段,如果说小作家韩寒是父子合演的一出戏,这出戏为什么在初中高中都没有穿帮?
      初中生韩寒显然不具备规划一生的能力,那“代笔”大戏必由其父兼任编剧和导演。南方周末〈差生韩寒〉写了很多韩寒老师和同学的见证:韩寒写了各种好玩的文章得到老师同学的好评,在课堂上埋在书堆中狂写不听课,跟同学海吹各种大家闻所未闻的书……这些行为,大概就都是照剧本在演戏,把老爸写好的作文背熟,再到学校默写出来,给同学们看,以塑造早熟写作天才的形象……
      问题来了,学校老师见证,韩父曾多次为小事到学校暴打韩寒,在别人眼中父子关系很紧张。那正在14、5岁青春反叛期的韩寒,怎么会理解并认同父亲的终身规划,长时间演这么一出“代笔”大戏?反正俺14岁开始,每不以父母的想法为然,每多顶撞,而这个敢于七门功课都挂掉的韩寒,按说比一般孩子都要叛逆有主见,怎么就单听从其父导演的“代笔”安排呢?这得多深沉的机心?这是一个14岁孩子的心智吗?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3-3 16:06
不仅初中生韩寒不具备规划一生的能力,他的父亲也不具备,他不过是想替韩寒发表一些作品,便于帮助无心向学的韩寒日后考上大学。南方周末的知音体,连具体采访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话都没有,我无法信其为真。何况至今为止,没有目击者说,自己亲眼看到韩寒在创作《三重门》。如果他的同学全都对他的写作能力刮目相看,为何过年时还有韩寒的同学打电话向韩寒借用他的团队?看韩寒自己的文章,里面提到的,却是老师对他作文的恶评。当韩寒的《三重门》畅销时,当他被众多的粉丝包围时,崇拜他的学生问他:你看古文吗?他的回复竟然是:古文啊,那太难了。——他不读名著,却妄评《红楼梦》成为名著的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能一遍两遍地看《红楼梦》,人们看得多了,《红楼梦》也就成了名著。我相信韩寒有逗笑的能力,也有幽默感,也可能写出让全班笑倒的检讨书,甚至写几篇搞笑的文章,但凭着他对名著的那番“高论”,让我怎么相信他能写出《三重门》?
韩寒固然叛逆,父子关系固然紧张,但挂科七门的韩寒一旦想到好几家少儿杂志发表了以“韩寒”为笔名的小说散文,而这些作品都归于他的名下,他如何会不虚荣?如何会不高兴?他终于可以在同学老师面前扬眉吐气了。据韩寒自己的文章介绍:初二时,只有他的同桌在《少年文艺》发表过一篇文章。——这不是一个14岁少年的正常心智吗?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俺以为,倾向得有证据支撑,以己疑人,放在心里想想可以,说出来,误伤了别人,有欠公允。因为自己的判断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尤其在事关别人声誉与职业生命的大事上。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3-3 17:04
有文本分析,有视频分析,这都不算证据?我在刚才的回帖里,就没有提供过证据?有怀疑,为何只能存于心?以王朔的练达,他早就发现韩寒被代笔,而且说了出来。严歌苓也被质疑有代笔,她的声誉如何就未受影响?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2、成长阶段,韩寒作品的出版和发表辗转了多家出版社和网站,各有各的利益,其间不无竞争,为什么会接力为他安排“代笔”以成就“这一个”畅销书作家?
      韩父说,他写不了〈三重门〉的校园生活,更写不了赛车、韩寒博文中的网络语言和新潮语法,显然不是“中年猥琐男”能写的。按照方式逻辑,写自己没经历过的生活就肯定有“代笔”,那韩寒背后就是一个庞大的代笔团队,而且是牵涉不同商业机构。这里有两个问题:若说父子之间亲亲相为隐,被共同的利益链条和血缘绑在一起,那别的人和机构呢?为什么非得把畅销书挂到韩寒头上让他成名?前世都欠了他的?要知道,是作品成就了“作家韩寒”,而不是相反。而今天的出版界,新人辈出,一个比一个好卖,可以说是各领风骚三五月。如果有现成的好书,为什么不直接推原作者?读者都是喜新厌旧的,新人有新卖点,版税还可以给少一些。难道给韩寒出书的出版社都有病吗?
     总之,涉及众多利益链条的这一盘“代笔十三年”的大棋,实在是太大了,以俺对人性的粗浅认知,俺觉得更像一个写得不圆满的神话故事。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3-3 16:27
韩寒《三重门》畅销后,读者对这样一个叛逆少年的典型感兴趣,他长相可人,有活力有朝气,又是一位相当不错的赛车手,赛车手同时兼作家,今有几人?书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利好,所以也就有了新的代笔,这跟韩氏父子的利益并不冲突。
“写自己没经历过的生活就肯定有代笔”,这也是一种错误的理解。我在另一个帖子里这么分析:人们指出的是,韩寒《三重门》中裹挟着大量七八十年代的惯用语,这类表述被用于反映九十年代末期的校园青春小说中,无论是韩寒的阅历所及、还是出于反映作品内容的需要,都不应该。也就是说,作家完全可以超越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作(比如描写杀人犯的心理,作家自己不可能是杀人犯),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恍如隔世的用语移植到反映当前现状的小说中去。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俺对这句话非裳有疑问,不知道你想表达个什么意思?是说认同韩寒的“媒体和一大批公知”都参与了方营想像中的“骗局”吗?所谓无利不早起,设骗无非为名利,你眼中的这些“媒体和一大批公知”又为了什么呢?
所谓 ...
李小苗 发表于 2012-3-3 16:27
我知道,对任何不利于韩寒的说法,你都有疑问,关于这个疑问,请参阅赵鼎新的文章,他比我说得清晰。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韩寒举同学给他打电话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当谣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事实”,连他的同学都开始将信将疑。

韩寒在少儿杂志发表文章的时候是在罗星中学(初中),那时他的成绩是年级中等。挂科7门是高中时在松江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3-3 19:10
这个例子可以正看,也可以反看,两面都说得通。

对,是我记错,谢谢纠正。韩寒在初中时成绩平平,在班里是倒数前十名,在全年级是中等偏上,显然,在班级里是抬不起头来的,那段时间也频频被老师告状,韩父说“我们每次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但韩寒总是一次次让我们失望。”所以,他能在多家杂志发表文章,跟同桌攀比一番,何不趁心快意?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这个思维方式和方舟子对《求医》中的标语质疑相似。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无法预知九十年代的用语习惯,可生活在九十年代的人完全可以了解七八十年代的用语习惯,周围比自己年长的人可能还在说,反映七八十年代生活的电影,小说或文章等都在使用。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3-3 19:21
我不同意方舟子对《求医》中标语的质疑,别说七八十年代的标题至今能看到,即便如五六十年代的标语,在有些地方还是残留着。我分析的情况与此有天壤之别:
小说反映九十年代后期校园生活的现状,少年作家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用看似练达实则脱节的惯用语来描绘当下,那一类惯用语的出现,完全出于一种很难抹去的思维定式,是某些年代所特有的。韩寒一旦想玩穿越,就会闹出姚文元在延安文艺整风的笑话。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