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本身处在技术快速演进中,人力因素所占权重日益缩小。

制造业的活力无非来自私有制的利益驱动,市场竞争的压力驱动,这两点中国都乏善可陈,重要领域都被所谓国企垄断,只剩一些出口类的尚存一些进步意愿,总体来说没有大环境还是死路一条。

再开放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创新,知识产权等等都不是决定性因素,资源整合能力才是最终的竞争力,比如波音787三十多个国家参与制造,最好的发动机,最好的飞控,最好的机身材料,最好的加工工艺这成就了最好的飞机。空客就不行,比起波音他只能使用欧洲资源而无法进行全球配置。

在全球化的今天,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才是最大的制造业,没有体制优势,创新整合都无从说起。


人力因素在缩小,人的因素在扩大。

歪弟同学您也不想想,造机器的机器是谁设计并制造的?工艺流程与工业系统的管控控制在谁手里?市场主导权和品牌又在谁手里?

中国岂止是如您所言的那两点乏善可陈?简直 ...
psyzjs 发表于 2013-1-4 08:36
你也挺能扯的嘛,还扯的风生水起~~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是政策制造的成本洼地,一个是所谓低人权优势,包括工资福利和保障。一个是外汇优先政策,所有外资出口创汇企业均能得到优惠税率形成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这两点都无法持续。前者人口红利很快就要结束,后者正受到国际贸易法则越来越多的制裁。以深圳比较有代表性的华为和比亚迪来说,这样的私营企业除了得到政府的信贷支持外在国内还能享受到市场保护在国外还能得到政府帖税优惠,这样的呵护有全球几个企业能享受到,有几个企业能跟他们竞争?但即便如此,他们的创新能力任然极为低下,那些国营垄断的所谓共和国的长子孙子们就可想而知。

中国30年内不可能有波音,这点人所共知,但韩国就可以有,大于现代三星这样的企业也就是这么多年吧,未来印度也可能有,越南也可能有,台湾也可能有,中国就是不可能,联想老板一席话足够说明这点,看最近三一重工风波更说明一时一地的政策有太大的不决定性,体制是最重要的竞争力。题外话,最近习力强力推进什么城镇化,政府主导一切的积习难改,最终就会积重难返,


本帖最后由 歪弟 于 2013-1-13 00:23 编辑

道理都知道,我们的zf,为官之道只有两样--面子上的gdp里子里的财税收入,其他都是P。以表治国为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