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沙发 的帖子

我对丽江情有独锺,去过三次,而且都是住下来,写有四篇文章,不好意思再贴了。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回复 沙发 的帖子

皮皮妹妹的照片很美,我来贴点旧文吧。

                                丽江之旅
    我们在丽江古城游荡,这是大研镇四方街,有“东方威尼斯”之美誉。清清浅浅的小溪从家家门前屋后流过,汩汩滔滔的溪水不知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我们追逐着条条小溪,在大街小巷流连忘返。
   
    突然,一座门楼吸引了我们。只见一扇小红门,门上方有精美的砖雕,并有鲜艳的彩色涂饰,还有“诗书传家”、“勤劳致富”等字样。这小门楼比我们看到的其他门楼都漂亮,格调更高。我们忍不住上前叩门,应门而开处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男主人。他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看看,我们便冒昧地闯了进去。
   
    这是一座典型的纳西族民居,西边是一栋两层小楼,南边是几间平房,东、西两堵被花草装饰的墙隐隐地透出彩绘的图案和文字。院中是一个小花园,芳草萋萋,鲜花盛开,一派生机盎然。时值早春二月,北国尚冰封雪舞,眼前这姹紫嫣红的美景怎不令我们喜出望外?
   
    主人将我们延请到楼下的客厅。厅很宽敞,木门木窗都镌刻了精美的图案。纳西族的窗雕工艺名闻遐迩,此时亲眼得见,我们便急不可耐地细细品玩起来。这时女主人闻声也从南边的平房迎了出来,身后还紧随着两个娉娉婷婷的姑娘。姑娘们手里握着书,文静秀雅。经介绍,我们得知,他们四人便是这个小庭院的全部主人了。两个女儿,姐姐在昆明念研究生,妹妹在重庆读本科。原来门窗上刻的书和笔、梧桐与凤凰,是喻指这两只纳西族的金凤凰呀!
   
    姑娘们带我们上了楼。楼上两间闺房兼书房,各有一面墙的书柜,屋里整洁清爽,既有一派女儿气,又不失书卷气。更绝的是开了后窗,玉龙雪山竟扑面而来,晶莹剔透,白雪皑皑,我们不禁失声而出:“好一个‘窗含西岭千秋雪’呀!”
   
     下了楼,女主人热情地留我们吃饭,原来已是正午时分。盛情难却,我们便坐上了餐桌。女主人端出了最有名的丽江粑粑、酥油茶和鸡豆凉粉,来款待我们这些北京来的客人。这几样都是当地的名特小食,我们早在导游手册上读到过。粑粑是把火腿肉、葱花揉进发酵的面粉做成的。酥油茶是把熬好的茶(砖茶)和奶酪、核桃仁、花生仁等香料放进特制的竹筒,用劲打而制成的。鸡豆是此地大山上特产的一种植物,人工种不出的。把鸡豆磨成淀粉,可做凉粉,也可做成热粉;可加辣椒调成酸辣味,也可加糖吃甜味。我们就在温馨的阳光下,闻着满院的花香,品尝着纳西族的美味,感受着纳西人淳厚古朴的民风。花醉人,酒醉人,真乃“醉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朋友,到丽江去吧!那儿的天特别高远,白天蓝得令人心醉,夜里繁星闪烁(北京的夜空已罕见星星)引人遐想。那儿的水特别纯净,那是雪山恩赐给大地的乳液,为古老的四方街注入了灵气。那儿有玉龙雪山,其主峰终年积雪,是一座无人登顶的处女峰(美国、日本的登山队试过,未成功)。那儿有世界仅存的象形字——东巴文字,有中原早已失传的词曲古调——纳西古乐。如果你去了,千万去四方街迷魂阵般的小胡同转转,那潺潺的溪水会将你引入热情好客的纳西人家中,那别具一格的民居、古朴的民风民俗,定会使你“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我们去的人家姓涂,时间是二月四日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回复 20楼 的帖子

再贴一篇

                                                                四方街七日,快活似神仙
    久已厌倦随旅行社旅游:跟着导游的小旗子亦步亦趋,规定几时起床,几时吃饭,几时赶路,总在等人,总在购物,到一个景点匆匆拍照,回家以后对着照片回忆景物人事,压根儿没有时间坐下来慢慢欣赏风
景,整理思绪。于是久已向往,找一个地儿住下来,随心所欲逛逛街,漫无边际发发呆,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儿!今年8月初有机会去云南大学开会,会后便独自一人乘飞机去了丽江——私下认为最值得住下来发呆的地儿——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梦想。

    丽江我已经去过两次,著名景点玉龙雪山、虎跳峡、长江第一湾等、远至香格里拉、泸沽湖,我都去过,但总觉得四方街大大小小的石板街巷太迷人,总也玩不够,这次下决心脱离旅行社,就泡在四方街玩个够。我找了一家离四方街最近的龙源客栈(因是旺季,房价不菲,每天120元),住下来,开始了我七天快活似神仙的日子。

    丽江号称“东方的威尼斯”,黑龙潭的泉水在玉龙桥下一分为三,流进丽江古城,在家家的房前屋后汩汩流淌。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广场,西高东低,占地六亩,它在古城的地位相当于天安门广场在北京的地位。几百年来,这里是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地,是集市贸易的中心,这里的几座石桥分别叫做卖鸭蛋桥、卖豌豆桥和卖麻布桥,就可想见当年繁华贸易的一斑。

    在这七天中,我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完完全全是“起居无时,惟适之安”。我曾在早晨六七点钟叫醒客栈老板,打开大门的铁锁,出门去看四方街醒了没。四方街周边的商铺好似四方街的眼睛,那时,街面上游人稀少,店铺全都关门闭户,我坐在街边,耐心地等待四方街睁开眼睛。直至九点钟,那些店铺的门面才开齐,四方街终于苏醒过来,开始它热热闹闹一天的生活。我也曾在夜里12点钟,专门踱出客栈,去看四方街睡了没。午夜时分,竟有一大半商铺没有关门,四方街还睁着眼呢,著名的酒吧一条街还有纳西人的拉歌声,我们客栈附近的河边也有饮酒者的狂歌。我可以从上午11点钟午睡到下午两点,起来满街寻觅没吃过的小吃,胡乱填肚子;也可以像一个有钱有闲(难得的是“有闲”)的绅士,坐在酒吧一条街的柳荫下花香中,翻翻手边新买的闲书(据说,音乐和书是“发呆的道具”),喝一点饮料,吃一盘纳西族的火腿炒饭。这七天里,我的主要活动就是发呆和跳舞。

    先说发呆,有句广告词:“今年休假何处去?丽江发呆好惬意!”不少时间,我在客栈门口,在四方街的树荫下闲坐发呆,冷眼旁观那些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来来往往的外乡人中,最多的是成群结队的旅游团队,有的跟着各色小旗鱼贯而入,听导游介绍景物民俗,布置活动内容、集合时间后作鸟兽散;有的从各条街道小巷,匆匆奔回来,寻觅自己的队伍,互相展示自己所购之物,然后集结离去。导游给出的逛街时间真是少得可怜,通常只有一两个小时,到点儿不回来,就请“插翅飞回昆明去”。最过分的是,有一个导游给他的团队只有35分钟,而且是早晨7点45到8点20,商铺都没开门呢,不知那些游客在空荡荡的街巷中看什么?干什么?这时,我坐在四方街的高处,俯视这一切,心中满怀慈悲,无比怜悯那帮被导游愚弄的匆匆过客。当然,也有不少散客,有家庭自主出游的,有少男少女结伙出游的,有热衷于冒险探秘的背包一族,等等;但像我这样整整七天坐这儿发呆的,恐怕不多。最令人羡慕的是那些手牵手的小情侣,那份甜蜜幸福构成了我眼中最美好的画面。丽江是产生浪漫故事的地方,我热切盼望我的女儿有朝一日,也能小鸟依人般跟着她的白马王子来此一游。在那些发呆的日子里,我听到的最离谱、最粗俗的导游词是,一个导游故作神秘地说:“丽江有三大怪,一是刁客多,二是嫖客多,三是卖淫的多。”游客们大惊,不解,导游便得意地解说:“刁客,是说雕刻木制工艺品的;嫖客,是漂染土布做民族服装的;卖淫,是卖银器的,有足足两百多家卖银器的。”导游说得最多的是,四方街是世界上唯一用泉水冲洗的广场,原来,旧时一天集市之后,街面很脏,晚上就将西头卖豌豆桥下的木板放下来,堵住泉水,让水漫出来向东流去,冲洗整个广场,到第二天,广场就洁净如新了。据说,中央电视台也演播过,可惜我无缘得见这一奇观。关于这里的风俗民情,导游介绍最多的是,纳西妇女非常辛苦,她们几乎承担了家里家外全部的劳作,而男人们每天起床只有七件事,那就是琴、棋、诗、画、烟、酒、茶。纳西妇女的服装是蓝色外衣,系白色褶裙,披黑白相间(象征黑夜白天)的羊皮背心,当中缀着七个圆环(象征星星),意谓“披星戴月”,可证其日夜劳作。四方街最古老的大石桥(即卖麻布桥),旧时两边桥栏坐满了优哉游哉、无所事事的大老爷们儿,号称“男人悠悠坐,女人匆匆过”,也是一证。

    再说跳舞,有句口号:“街头学舞不收费,健康快乐知有谁?”四方街上每天上午、下午都有纳西族老年人在跳舞,当地叫做“打跳”。每周二四六晚上有篝火晚会,是年轻人的狂欢劲舞。我每天上下午参加老年人的打跳,一场不落。晚上则不敢加入,一是光线太暗,我眼不好,怕摔;二是节奏太快,我怕跟不上,被绊倒。老年人的打跳,上午两段,(一段近一小时),中间休息半小时;下午另换一拨人,同样跳两段,中间休息半小时。我从第一天就发现了这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便毫不犹豫地加入进去。我是用审读书稿的认真劲儿去学舞、跳舞的,所以很快就学会了他们的舞步,舒展自如地跳了起来,以至身边不断地有人夸我“学得快”,“跳得好”。说起来很简单,他们的舞步是有规律的,变化不大,不外是点点脚,踢踢腿,走走步。手部动作更简单,基本上是手挽手,上下或左右摆动。这些跳舞的老人以女性为主,男性几乎是点缀。他们肯定有严密的组织,有人抱着录音机在圆圈中间跳示范舞步,有人在记考勤,偶尔还开会,有人训话。老太太们穿着鲜丽的纳西族服装,踏白鞋或黑鞋白袜,紧紧相靠,围成圆圈跳舞,所以尽管舞蹈动作简单,但因服饰整齐,动作整齐,舞动起来也委实好看。打跳,是四方街白天最热闹的景观,总能引来观者如堵。游客们看多了,就忍不住心动脚痒,纷纷加入舞者的行列,转着圈地跳起舞来。当然,加入进来的杂牌军多是摆个样子照相、摄像,留下满意的影像作品就离去了;像我这样自始至终专心学舞,一跳到底的是绝无仅有的了。所以这七天中,我认识了好几个老者,成为了他们的朋友。有一个70多岁的老大爷,第一次我拉着他的手跳舞,好奇地问他口中唱的是什么,他解释:“唱我们的快乐幸福,我们总是唱我们的生活,好久以来我们都是这样唱,国民党时我们也这样唱。”我问:“那时也快乐幸福吗?”他点头:“是呀!”但顿觉不妥,马上改口:“那时我们也唱苦难。”本人自我感觉,像挖了一个陷阱让老人家跳,有点不地道,后来我多次主动拉他的手跳舞,以示赔礼道歉。还有一个老太太,面貌端正慈祥,非常可亲,我也多次拉着她的手跳舞。无意间问到她的年龄,竟然82岁,跟我妈妈同岁!她跳半天舞,不累;而我妈妈已经眼不能见,腿不能动了。我当即表示,要向她学习,健康快乐,到82岁时我还来丽江,找她跳舞。她脸上笑开了花,连连点头。最后我们俩合影一张,互相都很满意,很高兴。这里天好,水好,空气好,生活方式好,所以长寿者多,有地名“百岁坊”、“百岁桥”为证。

    发呆、跳舞之外,我还像谗嘴猫似的尝遍了丽江的名小吃。诸如丽江粑粑的咸甜两种,吃过;鸡豆凉粉的三种吃法(糊状加辣椒粉、盐和葱花,块状热炒,块状凉拌),吃过;油煎米灌肠,吃过,不好吃;草根(地参子)草皮(炸青苔),吃过,还行;开白花的水草(海花菜),吃过,好吃……还有街边的章鱼丸子、炸土豆、煮玉米也统统吃过。但最著名的油炸水蜻蜓没敢吃,像过去每次到云南一样,我从不敢吃油炸蝗虫、油炸竹虫(一种白生生的肉虫子)之类玩意儿,我觉得那太过残忍。

    七天中,我也抽空游览了狮子山,山上鸟鸣声声,翠黛盈目,登万古楼可鸟瞰四方街古城全貌。参观了云南最大的土司宫殿——木府,真是名不虚传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得知了丽江地区纳西人官姓“木”,民姓“和”。“木”姓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赐,“朱”字去一撇一横而来。“和”姓是土司所赐,“木”字头上戴一草帽,右边一箩筐,以便草民下地干活。还去了束河古城,新开发的,空屋多而游人少,人气不足,不好玩。值得一提的是,看了一场大型民族服饰民族风情舞蹈诗画《丽水金沙》,美丽绝伦的民族服饰、风情万种的民族歌舞,让人眼花缭乱、神醉心迷,不可不看。至于鼎鼎大名的纳西古乐(又叫“洞经音乐“),我过去看过两场,烦那个大名鼎鼎的宣科太贫嘴,占用了好些音乐演奏的时间,破坏了古老神圣的音乐体验,所以这次拒绝观看。

    我是8月12日清晨抵达丽江的,8月18日晚离开,整整七日六夜,我就在四方街上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地逛荡,闲适至极,快活至极。到第七天头上,发呆也发够了;跳舞也全学会了,失去了新鲜感;该吃的都吃过了,该玩的也玩过了;女儿在电话中一声声“妈妈,我爱死了你”,“妈妈,我想死了你”,终于使何仙姑凡心大动,背起行囊,打道回京。

    补记一,我所住的龙源客栈就在传说中的卖麻布的大石桥(有800年的历史)边上,老板姓赵。
    补记二,第三天下午,我们编辑室的小王同志也脱离了旅行社,来此与我会合,同我一块儿发呆,“送夕阳,迎素月”,但不跳舞。

                                   写于2005-08-20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回复 沙发 的帖子

皮皮的第七张照片就是大石桥,我住的龙源客栈就在旁边。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回复 26楼 的帖子

“橄榄绿色水草在河底,被水流拉扯得像京剧里老净角的厚胡须,长且顺滑。”

这个比喻非常好,我亲眼所见就是这样的,碧绿顺滑的水草被水流拉的直直的长长的,佩服皮皮用净角的胡须来形容。
我也在那儿吃过“火腿和乌鸡主打的铜火锅”,要了一种菜就是这样的水草,非常好吃,说不上名,是我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还有凉拌的薄荷叶也很好吃,别有风味。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回复 38楼 的帖子

我去了泸沽湖,路太险要,害得我直晕车!再贴旧文。

                         走进泸沽湖
   
    我们包租的桑塔纳在盘山道上攀缘,愈来愈高,直开到了云层上面。从车窗看出去,白云缭绕的群山万壑尽在脚下,真是“一览众山小”啊!咄,且慢生诗兴,看看那曲里拐弯的下山道,看看山脚下金沙江如丝一线,听开车的王师傅说,去泸沽湖要翻五座这样的大山!不由得我心惊胆战,私下暗暗琢磨,这泸沽湖只能来一次,这第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
     
下山路上,由于连续不断的急转弯,多年不晕车的我开始头晕晕,心慌慌,胃里翻江倒海,难受之极!整整五座大山呀,整整五个小时,不停地转弯,不停地上下,我都忍受着道路的颠簸,忍受着身体的痛苦,心里默念着“最后一次、最后一次”,狐疑着“泸沽湖,值吗?”
   
王师傅的开车技术一等一的好,我们一路风驰电掣,超过了无数的大车小车、货车旅行车,终于翻过了第五座大山。下山途中王师傅将车开到了一个观景台,让我们远眺泸沽湖全景。站在高处鸟瞰泸沽湖,只见湛蓝的湖水浩浩渺渺,湖中两三岛屿、点点游船,让人心旷神怡。湖对岸的格姆女神山,像极了一位躺在水面的美女,庄严静穆。我们掏出相机,开始抢拍湖光山色,泸沽湖之游正式揭开帷幕。
      
离开观景台,王师傅一边开车,一边问:“你们想好,是住能洗澡的房间,还是住不能洗澡的房间?”回问:“能洗澡的怎样?不能洗澡的怎样?”答:“能洗澡的就是一般旅店,住宿费一两百元;不能洗澡的就是摩梭人的民居,一人一天15元,还包伙食,一天30元。”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此行就是为了撩开女儿国的神秘面纱,女儿当家、阿柱走婚,多么令人神往!住什么牢什子的旅店啊!
      
于是,王师傅轻车熟路地将我们带到了湖边的阿客家。这是一座四合院,南面一楼的门朝湖边的大路开,租给别人当了铺面,其余的门都朝院里开,自成一家(后来听说隔壁的大院也是阿客家的)。二楼都做了客房,一楼自家住。东边有厨房和饭厅,专供给房客开饭,而阿客一家是遵从祖祖辈辈的习俗,在他们祖母的火塘边用餐的。因为车快,大概我们是当天到达泸沽湖的第一批客人,所以二楼的客房任我们挑选,我们选择了朝湖的、视野最开阔的一间。房里四张床,我们又首选了靠窗的床,坐在床上,推开窗户便是泸沽湖的一湖碧波,与格姆女神山遥遥相对。湖水清清亮亮,澄澈诱人,若不是窗下还有一条大路,我真会从窗口一跃入湖!
     
我们以最快速度吃了午饭,以最快速度买了游泳衣,王师傅就开车带我们去游泳。路真不近,沿着湖边,开过游客观光的大路,开过湖滩,开上一座小山,转了好几个弯又下到湖边,“水陆两栖”地将车开到了里格半岛的纵深处,方才停了下来。下车后王师傅又领我们步行了一段湖边小路,一边走,一边说:“这地方,旅行社、旅游团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来的,一般客人,我也不会带他们来!”我想,若不是前两天包他的车去香格里拉结下了深厚情谊,今天我们也到不了这里!到了一处紧邻湖边的扎西旅馆,我们迫不及待地找房间换衣服,下水。一位摩梭大娘指点我们:“这儿不能游泳,这是喝的水,那儿可以游泳。”实际上,两地只相距不到十步,水又是流动的,怎么分得开呀?尽管心有疑虑,我们仍依她的指点下了水,水竟然一点不凉(与九寨沟比),水下有水草,还开着一种从未见过的白色的花。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入口的水竟是甜的!我清楚地意识到,对于“拎着泳衣走天下”的我,今天游到了最好的水质!难怪当地人以这湖水为饮用水。因为不识当地水性,我不敢贸然远游,试探着游出二三十米,只见湖水黑黝黝的,深不可测,不由得心怯。猛抬头,格姆女神硕大的美女头就在眼前,离我那么近,那么清晰,我被震撼了!想想吧,一尊硕大无比的女神静静地横卧水面,而我竟在她的头边嬉水,如果游到对岸,我就会踏上她圣洁的躯体!我被一种巨大的敬畏压得喘不过气来,赶紧转身,落荒而逃。坐在岸边,打量湖面的距离,只有三四百米,以我的实力游过去不在话下,但我被格姆女神震慑了,几次都心有不甘却又心有不敢,最终没能游近她的身边。
      
游完泳我们又驱车回到阿客家,正值旅行社、旅游团到达泸沽湖的高峰,不断有导游小姐领着一批批观光客来阿客家“家访”。因为王师傅早已认了这家一个13岁的小姑娘为“儿媳妇”,我们便以自家人自居,热烈欢迎观光客们来“我们家”做客。在祖母屋的火塘边,我们团团围坐,咨询、回答、讨论,一点一滴地知道了摩梭人的生活习俗。阿客家现在的当家人是阿客•达玛,汉族名叫曹丽花。她真是一朵美丽的花,高高的身条,大眼睛,高鼻梁,五官饱满而端正。她排行老大,大家都尊称她为“大姐”。她才30岁左右,可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十几年前就走出了泸沽湖,去过丽江、昆明、桂林和北京,先是打工,后来当导游,在北京民族园干过,最后还是回到了泸沽湖,选择了走婚的婚姻形式。因为她见多识广、公正、能干,她的母亲过早地把当家的重任交给了她。摩梭人的家都是大家庭,母亲、舅舅、姐妹以及各位姐妹的孩子住在一块,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老辈人是祖母当家,现在不少家庭是民主选举,公推最能干的当家。大家庭最核心、最重要的地方是祖母屋,那儿有永远燃烧的火塘,永远滋滋作响的茶罐,火塘边有祖母床,只有家中最年长的妇女才可以住这儿。舅舅们白天都在自己家干活、吃饭,晚上出去走婚,有了孩子,由女方家抚育、教养,自己则回来抚养教育姐姐妹妹们的孩子。有观光客问,孩子们是否会缺乏父爱?大姐回答,孩子们有这么多舅舅的关爱,绝对不会缺乏父爱,相反,一对夫妻抚养一个孩子好累哦!有人问,走婚是随意的吗?如果双方感情不好了怎么办?答曰,走婚的对象是相当稳定的,极少改变,如果实在过不下去了,女方会在门口放一盒子,内装牛粪,男方就不能进去了。因为泸沽湖已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外来文化冲击很大,有的夫妻已经住在一起,共同承担家务抚养孩子。摩梭人一生有三个重要的节日:满月、13岁成人礼和葬礼。女孩子13岁就要举行隆重的成人礼,穿裙子,离开父母住花房。如果有男孩子抠手心,自己不拒绝,男女就可以恋爱,走婚……在阿客家的火塘边,我们一直聊到了晚饭时分,对这“人类母系文化的最后一片净土”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晚饭跟午饭一样,有大盆的鲜鱼汤(泸沽湖的鱼),有家做的火腿肉、猪膘肉,山上采的菌子、野菜等,丰盛得很。饭后,“儿媳妇”曹丽琼(她是大姐的大妹妹的孩子)就盛装打扮起来,要去参加篝火晚会。这可是当地政府分派给他们的任务,有一点劳务费的。湖边的摩梭人组织得非常严密,划分三队,一队专门在湖上划船,一队专门养马、为游客牵马,一队每天晚上与观光客联欢唱歌跳舞,人人各司其职,术有专攻。我们赶紧跟上小妹妹去篝火晚会凑热闹,地点是当地文化馆,离阿客家不足100米。晚会8点开始,我们提前十几分到达,已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原来这是每一个旅游团都安排的节目,所有来泸沽湖的“各路神仙”都在此聚会了。这也是一个四合院,中间是一个比篮球场略大的坝子;朝北是几间平房,做了泸沽湖风俗民情博物馆和文化馆的办公室;其余三面全是廊,各安放着两三排长条木凳,早已坐满了游客,还有好些散客已坐到了坝子周边。我们好不容易安顿下来,熊熊的篝火就燃烧起来,晚会开始了。先是摩梭青年男女的歌舞,他们男女分队,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时而对舞,时而环舞,伴着竹笛清亮的吹奏,摩梭族的民歌高亢入云。我尤其喜欢女孩子们的服饰:头上的珠花,五彩辉煌的短上衣,白色的曳地长裙。那白色长裙舞起来格外的婀娜多姿,一大队的白色长裙舞动着,就像一片轻柔的云,美不胜收,如果我是辞赋家,我一定挥毫来一篇《白裙赋》!半小时以后,就邀请所有来宾上场共舞,观光客们蜂拥而上抢着与摩梭姑娘小伙牵手,学着他们的舞步舞姿,尽兴狂欢,场上气氛达到高潮!最引人注目的是领队的那几个小伙子,身材高挑挺拔,舞姿刚健豪放,简直达到了专业水平。我们忍不住打听他们的来历,果然,他们都是从昆明、深圳、北京等大城市民族园回来的,舞蹈已经成为他们谋生求职的一技之长。这时,有点杀风景的是导游们纷纷集合他们的队伍,生拉硬拽地把他们的客人带走,只有我们这些不随团的散客才可以尽情享受这歌舞盛会,享受这远离尘世喧嚣的欢乐!又过了半小时,就是对歌,开始是摩梭人的迎宾曲、敬酒歌,然后男女对唱情歌,最后主人与来宾竞歌。

“我们家”的曹丽琼因为长得漂亮(比大姐还漂亮),就格外招蜂引蝶,不断有人拉住她合影,强行抠手心。我们忍不住担当了她的保护神,直至护送回家。回家后,兴犹未尽,小姑娘曹丽琼还上楼为我们唱了几首摩梭民歌,讲了关于格姆女神、泸沽湖、猪槽船来历的传说故事。过了午夜,我们才枕着泸沽湖的波光浪影,遥对格姆女神入睡,一夜无梦。
   
次日晨,我们在祖母屋的火塘边喝了热滚滚的酥油茶,吃了香喷喷的糌粑。8点钟去码头,乘坐猪槽船游了泸沽湖,登上了土司岛的里务比寺。10点钟驱车离开泸沽湖。泸沽湖之行到此结束。而旅游团的人是早晨5点钟起床,6点钟出发上路的,真不知道他们来去匆匆,所行为何?
     
回程路上,王师傅问我们:“来泸沽湖,值吗?”“值!”一秒钟的犹豫都没有。但心里另一个声音清晰地响起来:“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两次游?泸沽湖,我不会再来了!我要把你的美永藏心中,我怕重游时的任何不快玷污了这次的美好记忆!”
      
本文的“我们”者,我和王丽也!时间乃2003年8月6日、7日。人均费用435元。
                                            
                               2003年9月15日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