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09-9-1 19:10 编辑

《拥抱似水年华》阿兰德波顿是胡说海侃的天才,我怀疑是不是有某种智慧可以被称呼为“文学型智慧”。 这书读起来轻松有趣,也不乏启迪,我猜他是双子座。

表笑话俺,因为施国英女士的自由贴,俺还在偷偷翻看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桑塔格《激进意志的样式》
一边读,一边在想某龙说的话,我偏爱约翰伯格,某龙更喜欢桑塔格,她说桑塔格是用男性方式思维的女性,约翰伯格是用女性方式思维的男性。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最近课多,坐班车来来回回的路上读了两本日本畅销小说: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川上弘美《老师的提包》 两本书都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语调都漫不经心,散淡疏离, 就好像坐在咖啡馆里,看着窗外的人生慢慢流逝,那人生不是别人的,而是她们自己的。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很喜欢奥勒留的《沉思录》,中央编译局,封皮怒红。
    今天逛书店看见《沉思录二》、《沉思录三》, 想都没想急惶惶抱走,公交车上翻了两页就烦了,仔细一看才发现作者换了,系列二是奥勒留的先师爱比克泰德所作,系列三是西塞罗的大作,差距太大了。翻了两页立即放入纸箱准备拿去二手书店卖掉。
   喜欢奥勒留,沉甸甸的灵魂感。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0-7-3 21:51 编辑
193# 水色 西塞罗应该不错啊
燕麦 发表于 2010-7-3 21:10
我没喜欢上,俺个人口味嘛,没啥权威性。  
《沉思录》算不算格言体?
格言挺遭人嫌,我倒不在乎是不是格言,我只在乎它说了什么。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不是文章的篇幅,也是片段式的。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我想其实我没有资格评论,因为我没有读完。黎戈说她读书时一定要读完的,哪怕为了对得起“不好看”这三个字。可我真的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却又蛮想开骂。非文艺人士可以自由些吧?
    除了两本沉思录续集,还有一本书,挺红火的,叫做《刺猬的优雅》,角色设定很吸引人,可真正阅读的时候,我却发现作者完全不理解这些角色。这本也没有读完,那个行文太让我愤怒了,忍不住想起紫壶的话“比高调更为高调的,是低调。”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博得利亚的《冷记忆》,读了第一册,我倒是狂喜欢,差点给了六颗星。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我没借到第一册,好像是从当中开始读的。很不能理解,这本书为什么要拆成这么多小分册。
现在越来越不想读当代作品,还是读几百年前的比较靠谱,不容易上当。
燕麦 发表于 2010-7-4 01:09
说得很有道理呢。
心理蛮矛盾,经典固然稳妥,可又缺了“识英雄于草莽”的快感。而且有时候我也想,和前辈吃着同样的食物,万一长出一颗和他们一摸一样的灵魂来,那多么可怕。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0-7-4 01:35 编辑

斯蒂芬金说,有时候阅读失败的书获得的收益比好书更大,我想这句话应该有很多理解方式。还有普鲁斯特连菜谱子也能看的津津有味。可是我们的业余时间多么有限,打猎的方法代价实在太大了。
    我对经典一直有点抗拒,仿佛有个强大的力量在支配我的判断力,让人没法正常阅读。萨特说他喜欢一个美女必先将她贬低,然后才能追求她。我喜欢一本书好像也是一样,先把它贬为平凡之书,然后再去爱它,仿佛世间从未有人赏识过它,而我第一个赞美它。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0-7-4 02:08 编辑
“识英雄于草莽”。。。的确很能让人快乐,不过我觉得那是图书编辑和书评家的事。
燕麦 发表于 2010-7-4 01:39
我觉得阅读一本书的最佳方式就是假想它刚刚诞生。小兽初入丛林一般,能否生存或者称霸,一切都是未知数。每个读者都只能动用个人判断力,说好说坏,你自己拥有权柄。那种阅读最鲜活也最可靠。  一旦成为经典,读者就不重要了,无论你品位如何,知识结构如何,个性如何,才能如何,这一切都不重要了。
    书和人的关系也如同人与人的关系,如果一方要求另一方称臣,那个生动的关系就死亡了。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话又说回来奥勒留的《沉思录》就是经典啊,比文艺复兴以后的那些经典多了。
燕麦 发表于 2010-7-4 02:04
不是不读经典,是不把经典当经典。 经典,这个词听了就让我不适。当然,这个做法实在太个人化了,随便说说呢。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过高更的自传《诺啊,诺啊》,我觉得高更不是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朗德,他怎么可能是那个“对孩子没有特殊感情”,“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的人。
   也许为了避免平淡无奇,毛姆错过了心灵的真相。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0-8-3 22:22 编辑
《诺阿  诺阿》给我的感觉也是文学性大于纪实性,高更似乎一直要阐述一种观念,证明自己的选择无比正确。事实上他此时正经受着病痛的折磨,肯定有些言不由衷,如此违心美化自己的经历有没有必要?后人看来的确是有 ...
杨林 发表于 2010-8-3 15:27
美化?我觉得不是呢。我同意铁妹妹的说法,《诺啊诺啊》可以被看作是高更的创作笔记,是艺术感觉的来源和记录。这本书的言辞很生动,我很惊奇原来高更对万事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还有一颗孩子一样活泼的心灵,言语幽默,思维跳宕。从文中的对人事的描述来看,他很可爱,人性味道十足,会恐惧,会讨好,即理性也爱幻想,很会安慰人,对人(尤其是女人)怀有殷切的情感。
     喜欢一个画家,和喜欢一个普通人是一样的,我们都会渴望了解他内在的核心,想知道他渴望什么,惧怕什么,他依赖什么来成为创作的动力?他内在的源泉从何而来?他的那个发力的中心,究竟藏在哪里?《月亮与六便士》太酷了,它的答案是一个巨大的否定,仿佛否定了一切,艺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诺啊诺啊》的答案看起来蛮简单蛮普通,但却是肯定式的,我比较信赖这种。前者让我深深地迷糊,后者让我深深的理解。
     不仅仅对毛姆的作品,我对现实中的艺术家也有这个疑惑,一个什么都不爱只爱艺术的人,他靠什么来爱艺术呢?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陈丹青《纽约琐记》,头半部分是引子,介绍纽约的画廊、美术馆、画室等。后半部回顾纽约的回顾展,谈的是个人心得,因涉及范围很广,像一部自说自话的美术史。只有13万字,读了三天,相信外行和内行看起来都比我轻松很多。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