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第九怪:投资人为“非法吸存”犯罪嫌疑人鸣冤

沧海  参与
4/21/2010

(参与2010421日讯)沧海报道:今天,陕西山川林业“非法吸存”案首次庭审今天进入第二天举证和质证阶段,不同于20083月公司法人、总经理周萍、董事长常胜勤等人被逮捕后的大肆宣传,这个所谓“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就向全国各地1万多名群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6亿余元”的大案在两年后的首次开庭竟然没有一家国内媒体报道。参加旁听的投资人徐卫华向记者介绍了当天庭审的情况。

今天一早,大约两百多名投资人冒雨赶到西安市中院,由于投资人只领到15张旁听证,不能进入法庭的投资人要求站在法院的屋檐下避雨也没有被准许。这些大部分年过六旬的老人在雨中打着横幅,喊着口号,有些人一直坚持到下午五点半庭审结束,他们要让犯罪嫌疑人听到他们“植树无罪、造林有功”、“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呼声。今天到达法院的投资人人数比昨天有所减少,据了解有些投资人在出门时遇到阻拦被带到了派出所。

徐卫华说,参加旁听的投资人明显感到此案证据不足、事实不清,有投资人以鼓掌表示抗议,被赶出了法庭。徐卫华提出,为什么公安机关只单方面地调查犯罪嫌疑人,从来不调查他们这些投资人。法庭上出示的山川林业林地的照片,刻意选取长势不好的林木拍摄,根本不能体现林地的整体长势。对于未将4亿资金全部用于造林构成挪用的说法,徐卫华表示林地一年要种两季,而且要不断补种,并非一次性投入。山川林业每年至少向投资人汇报两次运营情况,并且邀请投资人现场参观林地,投资人对林地的长势都很满意。公诉方称接到1100多人报案,但在法庭上没有出示任何相关证据。法官在自由裁量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一名当事人的辩护律师两次提出有不同意见,法官均以当事人已承认为由拒绝其请求。

采访中,徐卫华一再向记者强调他们不是受害人,因为直到现在他们也不认为投资山川林业是上当受骗。那么,没有受害人的“非法吸存”案如何能够成立?投资人为何不约而同地为犯罪嫌疑人鸣冤?请继续关注陕西山川林业“非法吸存”案后续报道。

编者按:河南洛阳一位山川林业的投资人刚刚来邮说,“下午六点,当常胜勤、周萍等16名山川公司被告人员坐着警车离开法院时,数百群众夹道鼓掌欢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民心向背一目了然!”
34# 老木匠
啊,这个很好很强大!


五岳散人:总是在辟谣 从未有预报


话说当年有个小孩被狼吃掉了,留下了一个叫做“狼来了”的故事。有很多人觉得这是教育大家不要说谎,否则说真话的时候就没人相信了,对于狼的存在从来没人怀疑,否则就不会有教育意义:“一直在说谎、从来都没事”的结果总是善良的人们不想看到的吧。

地震的谣言可以作如是观。地震始终是存在的,但关于地震将要发生的说法却经常只是谣言。可是,与上述那个故事不尽相同的地方在于,总是有专业机构出面来辟谣,最经常见到的说法叫做“近期某地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不否认狼的存在,只是告诉你现在狼还是一个传说,有可能它正在休假中。山西前段时间也传说狼要来了,然后大家就都抱着被褥跑到了街上,山西的相关部门按照惯例出来辟谣,但这次时机选择的不好,狼真的闪现了一下,虽然没有造成任何损失。

这种事情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在狼真的来了之后用的,那就是狼的行踪不定,基本是无法预测。有人笑言最近地球调到了震动模式,而专管辟谣的地震专家则调到了胡说模式,这话虽然比较阴损,但效果还是挺直观的。有位邱姓专家就曾在间隔三天的情况下,先是说地球没有到地质活跃期,然后马上改口说活跃期已经到来。在以千万年记的地质进程中,三天的时间未免过于电光火石了。

有人根据基本的逻辑对这种“狼在休假”的辟谣形式产生了质疑。在很多人看来,既然地震本身不能预测,那就在不能预测地震是否发生的同时,也不能预测地震是否不会发生。哪怕是退一步说,“不能准确预测是否发生”也是符合这个逻辑的,这样一来,各种辟谣的声明就会在明白这种逻辑的人眼中变得异常可笑了。此事不知道何以解决?总不能像小品里那姑娘说“我要找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但看见你就知道不能找什么样的”吧?

“总是在辟谣,从未有预报”不是一个好状态,容易让人觉得地震局变成了辟谣局。其实大家并非是不能理解辟谣的苦心,不就是怕谣言传播在没有真正地震的时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么?防止这种损失并不需要付出逻辑与诚信的代价吧。

真相的伤害从任何的角度来说,都是要小于谎言对于社会的伤害,哪怕是关于不能预测地震的真相,也比伤害政府信用而不顾逻辑出来辟谣的伤害要小。前者最多有几次抱着被褥走到大街上的经历,时间长了也就没人发这种神经,而后者则基本算是内伤,使得政府机构的品性遭受怀疑,最终导致更为深远的影响。应该说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只是某些人对于眼前稳定的关注,始终超越于建立长期信用之上。

说起来,“狼没来”这种话与“狼来了”真的有什么区别么?
http://pl.cqnews.net/sz/200906/t20090630_3382397.htm
“薄瓜瓜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9年06月30日 09:40:30   华龙网
  薄瓜瓜这个孩童般的名字,最近频频见诸于报端网络等媒体,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是因为今年5月,这个“牛津之星”被评为首届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并获大本钟奖。议论中既有对薄瓜瓜为中国人争光的赞誉,也有从他家庭背景引发的想像。

  走近薄瓜瓜,还原薄瓜瓜。6月11日,《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独家专访并刊载了《还原薄瓜瓜》的文章,细细读来,探寻薄瓜瓜已经走过的求学和人生历程,很自然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从这个“阳光男孩”身上所彰显出来的满腔爱国情怀的民族精神、开放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无疑能让人们引发更多的思考,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

  自强不息,开放创新。“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11岁的薄瓜瓜出国求学,以巨大的勇气跨出了开放创新的成长成才之路。此后,他从连英文也不懂到一举考进英国哈罗公学,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学生,后来又成功考入竞争最激烈的牛津大学PPE专业,成为该学院本专业的首位中国学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正式入学后,在牛津最高联合总会换届选举时,他当选为常务理事,也是首位进入该会领导机构的中国人。这些“第一”和“首位”,说明了他不但有开放创新的胆识,更有开放创新的成效。在国外顶尖学府求学,没有一股狠劲、钻劲、闯劲,是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国人常用国内个别现象来评价薄瓜瓜求学经历,不仅片面和主观,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少年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薄瓜瓜没有先辈的豪言壮语,但他在求学历程中“秉烛夜读”,“头悬梁、椎刺骨”的情况是常有的。“想做的事,我都能找出时间,我只不过是笨鸟先飞,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薄瓜瓜如是说。难以想象,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和激励着他如此忘我地刻苦学习。这是因为他深知“自己还只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只有学有所成,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好学上进、勇争一流、为国争光的信念,也正是当今时代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的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

  吃苦耐劳,磨砺意志。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薄瓜瓜家世显赫,在公众眼里,他的身上总是罩着一道“天然光环”。然而,薄瓜瓜从来没有因为“某人之孙”、“某人之子”而“纨绔”。刚到英国时“比较苦”:吃、住、行样样成问题,没有任何人帮忙;他和妈妈一起住过又小又暗、条件特别差的“贫民窟”;在哈罗公学期间,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甚至连暖气都不开。而他却做起了“生意”——靠给同学打字“赚钱”。由于成绩优异,从16岁开始,他年年都是奖学金学生。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他每年假期都要去贫困地区,还隐姓埋名参加过新兵训练,与“40多个人住一个屋子,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早操”。这些在他看来如此平常之事,即便是很多普通人家的孩子,也不一定都经历过。而在今天这个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和平年代里,吃得苦、能耐劳、毅力坚定、意志坚强的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

  善良真诚,透明为人。作为“红色家庭”的后代,薄瓜瓜自然而“节制”,“阳光”中透着稚气,举手投足间又透着一种成熟。他的衣着没有“任何品牌的标志”,他甚至反对追求名牌、造星追星和沉迷电游。他看到采访记者杯子里的茶喝光了,会自然地端起茶壶给记者倒茶。他是如此的率真,感情又是多么的挚热。在姥爷火化之时,他提议大家唱起了《英雄赞歌》,他说:“送他们走要有点激情壮志,哭也要哭出精神来。”他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大男孩,由于“高干子弟”的身份,人们很容易对他取得的成就产生误解,然而面对这些误解他是如此的理智,根本没有常人的冲动,他的态度是“享受误解”。他说:“大家能给我理解,我会更愉快。”他甚至引申到国家层面上来认识:当今世界也有很多对中国的“误解”,与其用心为自己解释,不如为自己的国家多做些说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荣辱观念,并一意为之,这样的品质无论什么时代都应该发扬光大。

  热爱祖国,志存高远。薄瓜瓜在英国求学十年,不仅用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中国人。哈罗公学的校长说:“瓜瓜让我对中国学生的印象好极了,他改变了中国孩子在我心中的形象,他周围的同学也从他那里知道了更多关于中国的事情。”在牛津大学期间,他感觉到主流社会中听不到中国人的声音,于是勇敢地以“中国人”参加辩论和讲演,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的声音”博得了“响亮的掌声”。薄瓜瓜不仅学业优秀,而且爱好广泛,还具有超凡的组织才能。他是牛津的橄榄球明星、马术队队长、击剑冠军,还同时成为了全校学科PPE的主席和“欧洲事务委员会”的执行主席。“他借这个职位,不失时机制造中国热,在繁忙学习的同时还举办了一场难得见到的精彩的中国文化展示会。”英国BBC特邀评论员尼·海伍先生在文章中这样评论薄瓜瓜。尼·海伍先生同时认为,薄瓜瓜在人们眼中,是一位“天生的中国小大使”,而且在英国的学习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对他的祖国有用”。牛津校报在一篇文章中更是直言薄瓜瓜:“就是这样一个中国学生,让我们多年来在牛津甚至更广的范围里,听到了被他搞得巨响的中国声音。”可以说,薄瓜瓜以制造“中国声音”的方式,充分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这正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在西方少部分人故意歪曲中国、丑化中国和国际性金融风暴肆虐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中国声音”。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固然与他所受的家庭教养与熏陶有关,但这绝不会是决定因素,关键还看其本人是否刻苦努力。薄瓜瓜在英国求学所取得的令人瞩目和称道的学业成就,正是得益于他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朴实勤勉、开放创新的精神与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抛开家庭背景,薄瓜瓜更应是新时代中国少年和青年人的代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当然,薄瓜瓜的行为绝非一个人的特立独行,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刘俊彦说:“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薄瓜瓜式的成才故事也会越来越多。”诚如斯,则可以呼之为“薄瓜瓜现象”。

  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更应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来看待、理解和思考“薄瓜瓜现象”。虽然薄瓜瓜本人并不喜欢被人们冠之以“现象”,但如果这种现象能够启迪和激励更多的青少年更好地成长成才,相信他也不会反对。“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期待薄瓜瓜的《还有不同》成为中国青少年的“大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薄瓜瓜现象”必将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潮流。

文/怡然


上海新闻出版处长姜迅手机被停号凸显荒唐
肖强  RFA  4/28/2010


关心微博客的人们,不管是经常使用国外的自由微博客推特、还是国内在言论管制下的新浪微博,前一段时间很多用户会看到“姜迅”这样一个名字在微博客上到处传播。


我查了一下,原来这位姜迅是上海宣传部新闻出版处的处长。关于他的消息是他的手机最近被停号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位姜处长总是用手机短讯来发布一些新闻管制的指令,而最近上海的移动交换网络输入了很多敏感词,这个系统会把短讯中有敏感词的用户,自动停号。结果这位一贯以短讯来管理不良舆论的宣传部处长,却因为勤发这种含有“不良信息”的短讯,而被他自己的系统停机。


这样一个象笑话一样的事件立刻就传遍了中国的媒体圈、互联网,特别在微博客上。象这种所谓的尖端技术的出错,越来越荒唐。自从网络进入中国后的这十几年,始终在中国政府的重重管制之下,并且封锁的范围不断扩大、封锁的技术也越来越尖端、各种各样的措施越来越频繁,当然一旦出错时也就越来越荒唐。


前一段时间谷歌退居香港之后,防火长城把政治局常委的姓名全都输入了屏蔽名单。结果象“胡罗卜”这样的词汇,也会因为和“胡锦涛”的姓相同而无法搜索,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也被传为笑料。


那么,这一次姜迅处长手机被停,不过是另一个荒唐而已。

中国体操队年龄造假奥运奖牌被取消
VOA  4/28/2010


国际奥委会取消了参加2000年悉尼夏奥会的中国女子体操队一个年龄造假选手的奥运铜牌。

国际奥委会星期三宣布这项裁决之前,国际体操联合会(FIG)确定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董方霄在参加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只有14岁。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体操运动员在参加奥运会的时候必须年满16年才有资格参赛。

这个国际体操管理机构在2月份宣布取消了董方霄的奥运奖牌。由于她的得分帮助中国队赢得铜牌,因此国际体操联合会建议,中国的团体铜牌也应该被取消。当年获得第四名的美国女队现在将升至第三位,获得奥运铜牌。

国际奥委会发言人马克亚当斯说,董方霄同时也被取消了她的个人自由体操第六名和跳马第七名的成绩。

此外,中国将为这次年龄造假的调查支付所有费用,该调查包括去年12月在瑞士洛桑国际体操联合会总部两天的听证会。

在中国的反应方面,中国媒体援引中国体操协会新闻发言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方已经从国际体联获悉这一消息。他说,中国体操协会一直在配合国际体联对此进行调查,此前已将相关情况向国际体联做出了详细解释。他说,到目前为止并无充分证据证明董芳霄1999年和2000年的参赛年龄有问题,因此对国际体联这一处罚决定感到非常遗憾。发言人说,中国体操协会将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保留进一步解释或申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