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个朋友对此文的评论:
结论值得商榷,典价远低于卖价并非“文化传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原因还是农业社会信用紧缩,拆借困难,与普通典当性质相同。不动产管理维护费用高,典当行消化不掉,故典房交易多为个人对个人。分散个体之间债权契约常常是不完备的,比如在折旧上就大有空子可钻,因此又需要官府提供法律保障。
读完武大郎的典房经历,我突然改变了对他苦逼生涯的一贯看法。其实武大郎是个典型的城镇游民,屡次破产仍不肯回归到宗法组织中。县城里随便给人欺负,他也不愿意典身为奴主动寻求荫庇。居然还敢娶个漂亮老婆!武大郎-潘金莲这个组合,本质上与韩道国-王六儿一样,都是丛林法则下的机会主义者。遇到武二郎之前,武大郎被张大户戴绿帽也从没有捉奸的胆量。武大郎得志猖狂,敢捉西门大官人的奸,不得善终。韩道国一家低眉顺眼,把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发挥到极致,韩二捣鬼与嫂嫂终成眷属。

如果非要给这段公案加上一个道德判断,那就是对“永远站在鸡蛋这一边”那种道德诈伪的鄙视。.
谢源卿 发表于 2011-10-13 18:05
此文有若干出乌搞。

典价,通常说来,即使现在,也比卖价低。很简单,卖价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即时完成的交易行为,按照以往的惯例,只要没有欺诈,就不可反悔。而典当则不同,典当是一个不打算即时完成的交易,必须把日后的风险包含进典价,又因为可以赎回,所以,风险则有收典方担当。当然也就会比现价交易要开价低。农耕时代的社会狭窄,对熟悉的商家,倘若还有其他信用保障,比如望族或豪商,典当不过是解决临时的现金周转,店家甚至封包不看,不估价,不论质,不判真伪,就收典放钱。

就官家而言,民不举官不究,只要不动用暴力强制,官家才不管这七七八八的事情。

折旧是西方会计制度的要务,西方会计制度未进入中国之前,中国根本没有折旧一说。而且,折旧也只是资本经营的财务范畴的事,与民事交易无关,也与任何商业交易无关,哪怕资本物品的交易也无关。有些东西旧了不值钱,有些东西,越旧越值钱。谁管你劳什子的折旧啥的。脑袋长葱了吧。

鸡蛋不鸡蛋的典故出自关乎政府公权力,和民事以及民世无关,无关于道德,关乎于政治。说别人“诈伪”,大概是自己诈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