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就股市的指数的因素多多,其机制效用也不一而足,即使长期浸淫其中的高手专家也难能做出有效预期。

但至少与货币的供应状态相关。过量增发货币,必然造成货币本身贬值,不仅仅导致实物商品的价格增长,实物资本的价格高升。因股票本身就是实物资本的权证,股指的走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非继续超发货币以刺激经济,否则,一旦通胀停止下来,紧接着就是“通缩”跟进。在这里,“通缩”是对价格现象的描述,其原因并不一定是货币供给不足,而是产能过剩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在表象上与货币短缺颇为相似而已。

过去十年里,因购入外汇以及“四万亿”等等原因,央行超发了海量货币,M2由原来的十多万亿整到如今的小百万亿的规模,造就了持续不懈的通胀和高通胀的发展。如今它似乎有些畏怯了,而且,又适逢党政换届,暗影纷杂,新一代的政治领袖们究竟何去何从?货币当局当下拿不定谱,所以对超发有些手软了。

倘若保持谨慎的货币政策,那么,中国经济就要开始进入洗牌的阶段,大量淘汰过去十年间刺激起来的过剩产能,通缩就应该是主要现象。要么就恢复货币超发来制造通胀,将通缩继续积累而不释放出来,直至到挺不住的时候。这只是一念之差之间的事情,政治这东西,不循常理,一切都可能是用之即弃或者弃之复用的。
不是会多出钱  而是抑制钱往股市包括房市里涌  造成巨大的投机泡沫风险    也算是吸取了日本20年前和现在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   通过抑制股市     把钱往实体经济里投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2-12-2 12:12
“实体经济”就不会有巨大“泡沫”了么?姑且用一下“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这两个齁烂的词,前者至少包括对后者远期货币价格的贴现,这个关系决定了,谁都不可能将两者切割开来。“贴现”,本身就是以远期来为现实提供服务的,“现今”的语义包含有对“明天”的预期,而对“明天”的认证则含有不可确定的风险。所谓“往实体经济里投”,仍不过是往“明天”下赌注,既有可能“泡沫”,亦有可能“风险”。在企业财务里的原则是,所有“应收账款”都是企业的“债权”,而不是企业的“收入”。接踵而至的事实是,哪家企业不想径直得到“收入”呢?哪怕打上些折,可多有企业不得不持守“债权”。

关于“虚拟经济”,抑或相对于“实体经济”的伸张,就中国人而言,既无完整的现实存在也无丰富的切身经历,却比华尔街有明澈睿智的理论认知和洞察秋毫的历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