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在画坛的地位,堪比于英诗中布莱克与惠特曼。
……
西方文艺(主要指欧美文学)传入中国以来,浪漫主义受到追捧,本属二流享受一流待遇,比如人们为泰戈尔的诗情画意痴迷,很少人关注段位更高的布莱克……
-- ...
水色 发表于 2011-1-28 20:13
猪肉炖粉条在东北菜中的地位,堪比本帮菜的腌笃鲜和草头圈子。
自从川菜传入江南以来,麻辣鲜香收到追捧,本属二流享受一流待遇,比如人们为水煮鱼的诗情画意痴迷,很少人关注段位更高的腌笃鲜。。。。
本帖最后由 阿瓜 于 2011-1-28 21:21 编辑
阿瓜兄好聪明的比喻,俺更无知了,又去查了草头圈子。。。。。
水色 发表于 2011-1-28 21:10
5555555555555
饕餮录:草头圈子

沈宏非

所谓“本帮菜”,其实就像香港的“大圈”那样来自五湖四海,除苏帮菜、淮扬菜和宁波菜之外,上得了台面的上海滩原创,称得上大菜的,也只有草头圈子和虾子大乌参了。
富贵的辽参也好,贫贱的大乌参也罢,不管是什么参,反正子”同样低贱,但两者的贱性却正相反:“圈子”出油,草头吸油。在它外国友人是打死也不敢吃的,而连很多中国友人也敢吃的,就是另一道“本帮名菜”草头圈子了。草头是江浙常见的野菜,圈子,不是娱乐圈,也不是呼啦圈,而是猪的直肠——不管是弯的还是直的,我就跟你直说了吧:直肠,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肛门”,而且还是猪的。这道由上海老正兴菜馆始创于清末同治二年的菜,刚上市的时候,菜单上的名称就叫做“炒直肠”,因其名不雅,于是以其改刀后之形而被雅称为“圈子”,其实就是直肠的圆环形截面。
2007年,欧阳应霁夫妇来上海,指定要吃“本帮菜”。那几天我正好吃伤了,便委托同事请他们吃距城隍庙不远的德兴馆,第二天听到汇报,说昨晚的“圈子”把欧阳伉俪看得花容失色,基本没动筷子。
和大肠相比,直肠让人觉得太脏,至少在“草头圈子”问世之前,直肠在小菜场上是卖不掉的,很可能连进入菜场的机会都没有。不过,经过厨师在灶上的实验(大概是某次想用廉价的直肠偷换大肠),却发现与大肠相比,直肠红烧更容易保持原形不走样,此盖因前者肠壁太薄之故。于是,烧熟后卖相更胜一筹的直肠就此昂首进入“本帮”圈子,并在很多年以后成为经典。
草头虽然是一种野菜,和“圈子’同样低贱,但两者的贱性却正相反:‘圈子 ’出油,草头吸油。 ”在它俩搞到一起之前,上海馆子的生煸草头着实很不省油。不过,当红烧的圈子遇上生煸的草头,不仅倚红偎翠,煞是养眼,而且因草头“吃油”的天性恰好吸足了圈子的油腻,吃起来草有肉感,肉有草香,真个是,荤有荤贱,素有素贱;圈里圈外,浑然是一派七荤八素。前几年有周芬娜女士著书说,因生前最爱草头后和糟钵头等肥腻之物,“难怪杜月笙看起来不“圈子”,胖,晚年却死于高血压和心脏病。”不过,据杜的秘书拾遗先生回忆,杜其实是在港岛坚尼地道18号死于哮喘病,这个病还是他1939年在重庆至香港的航班上落下的。当时为躲避追尾日机,不得不拉高至空气稀薄的高度。杜月笙固然像草头圈子那样出身贫贱,而且当年也常跟在黄金荣屁股后头混城隍庙,组织过人肉的“草头圈子”,不过杜月笙并不好大鱼大肉,西餐一口不吃,泡饭过雪里红咸菜以及馒头蛋炒饭才是他日常的“大茶饭”,1977年死于肺气肿和心脏病并发症的,倒是大世界里混出来的杜太太“冬皇”。
看草头圈子和看人一样,很容易想当然。比如,原来我以为,冯小刚长成那样,如果是个上海人,必是草头圈
子粉丝。岂料他在自传里说自己不吃肉(只吃剁在饺子馅里的)。除了这他和杜之间还有一处相似,就就给它找了个做伴的,就是是胆子贼大,比方说,他连杜月笙都敢演。
草头圈子是虾米东东?
杜雅萍 发表于 2011-1-28 22:20
圈子听上去蛮吓人的,不过味道很好,草头据说讲究的只用顶上三片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