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仙逝,名副其实。
常人所言的仙逝,自欺其人也。
许倬云忆故人:李敖说谎偷书 南怀瑾是奇人

www.taihainet.com 2010/7/15 16:42:01 凤凰网 【字体:缩小 放大】





在1960年代,殷海光等于是软禁,可以进出,但是总有人监视他。他的太太夏君璐对他很好。去看他的人,除了学生以外,朋友很少,我一个礼拜去看他一次。门口有个馄饨摊,是特务摆在那儿看殷海光的。我晓得这个特务是干什么事情的,他也不拦我,看见我这么一个常客,还会笑笑。

我到他家看望,他就抱怨,发牢骚。他说:“有什么好书?”我便告诉他。他常用的口头语:“棒不棒?”我回答说:“书没有棒不棒这个事情,每本书都有它的特殊处,也有它的缺陷。”他就是一竿子打到底的态度:一本好书,或者一本坏书。介绍过来的外国思想,他一定佩服。他不喝茶,喝咖啡。他相信“科学”,可是也有矛盾的地方。他得癌症,以为可以靠打坐的功夫来治,他找南怀瑾学打坐、运气。他坐的蒲团都坐破了。这件事,他跟学生不讲的。他好意说:“许倬云,打坐对你的身体有好处。”我说:“对我的手脚没有用处,对一般的身体可能有用处。”他还特别陪我去看南怀瑾,当然南怀瑾也知道,气功治不好我的残疾。不过,我感激他对朋友的热心和善意。

南怀瑾是奇人,有一股吸引力,交游广阔,佩服他的人也很多。大概是传统严谨的学问,大家觉得太枯燥,他讲的有许多很方便的途径。他叫弟子在浙江修铁路。李登辉属下的苏志诚是南怀瑾的徒弟,经过南怀瑾跟大陆的高层来往。南怀瑾写的东西,常常留下余地给人讨论:用外传、外说、他说,不一定正说。殷海光陪我去看他,他就说:“许先生,我们的路子不一样的,我是另外一条路。”他跟我说这句话,意思是关门不谈,至此为止。他清楚得很,聪明人。他身体的确真好,那时候我见他的时候,我三十多岁,他五十来岁,身体健康的情形如同二十来岁。

打坐本身是有用。我也静坐,我的静坐功夫不是外界教我的,是我自己悟出来的。呼吸,我可以脑子一片空白,一般初学打坐的人做不到这一点。这是在芝加哥开刀的时候,自己学出来的一道功夫。这说来话长,有个新西兰人在芝加哥教体育理论,他要研究一个人脑波显示跟行动的关系,就找我,因为我是病人。我一辈子不能跳,不能跑,他要看我脑子想的跳和跑,脑波显示是什么样。说出来容易做出来难,没有可以观察的底线,怎么做?我们俩就一直在搞这个底线,搞到后来是用慢板的音乐,排除脑中的杂念。最慢拍子的音乐是《圣母颂》。我们先由《圣母颂》开始,再减到打拍子:哒哒哒。然后简化到“天下太平”四个字:哒哒哒哒。只要我一想到“天下太平”四个字,呼吸自然就静止,脑中就空了。这一套是打坐的人做不到的。等我的脑中到了底线,他再衡量我的空想跑跳动作的曲线。我和打坐的人讨论这个问题,也和医学界的人讨论这个问题:脑子静空半小时绝对是好事情。你的所有思维排空,脑子可得到休息。至于丹田呼吸,那是腹部用横膈膜鼓气,是帮助小肠蠕动,能帮助排便。脑子静空半小时,肚子蠕动半小时,排便顺畅,脏东西出得快,身体越来越好,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30# 李苗

许倬云向李敖道歉了~

  引自TVBS報導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chen198720101209193844
  
  作家李敖控告中研院院士許倬雲加重誹謗,原因是在年初出版的「許倬雲談話錄」中,寫道李敖在台大歷史所時期偷書說謊,所以最後才沒畢業。不過許倬雲後來解釋,這是口述的「整理過程」出現瑕疵,一度希望出版社把書追回。而台北地檢署檢察官認定許倬雲沒有犯意,不予起訴,當然這個結論,讓李敖不能接受,說明將向監察院檢舉檢察官失職。
  
  這一本「許倬雲談話錄」,紀錄中研院院士許倬雲過去80年的人生點滴,部分文字,卻意外掀起作家李敖和許倬雲間的官司糾紛。書中寫到「我跟李敖之間很不愉快,因為他說謊、偷書…等到李敖要畢業時,我不蓋章,所以他沒畢業」。
  
  李敖說,這和事實大相逕庭,控告許倬雲加重誹謗。作家李敖:「在台大唸了研究所以後,我寫文章罵了台灣大學校長,罵了台灣大學文學院院長,我不願意看到這些老師,所以我就自動休學,休學後1年,我就自動退學了。」
  
  原來許倬雲擔任台大歷史系副教授時期,李敖剛好是台大歷史所的學生,但李敖堅持自己沒偷書,更說明許倬雲當時不是系主任,沒有權限讓學生不畢業,書本內容子虛烏有。
  
  而針對許倬雲回應,是在整理口述的「記錄過程」時出差錯,檢察官也認為許倬雲沒犯意不起訴,李敖不能接受。李敖:「如果他們覺得自己不妥,或是要懺悔或是要補救,那為什麼現在還在賣呢,所以我對檢察官林楨瑩,覺得非常離譜,只好請她到監察院走走。」
  
  許倬雲曾說明,當他發現成書和口述內容不合,曾立刻通知出版社把書下架,也希望把涉及李敖的內容,全數刪除,並沒有刻意誹謗,不過一本談話錄,內容出現爭議,雙方對簿公堂,惹出不少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