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农二代”:我们的命运哪里还能改变?

“农二代”:我们的命运哪里还能改变?发布时间:2012-08-06 09:43 作者:朱振辉 字号: 点击: 445次

  ——一个“农二代”职校毕业生的来信



  编者按:高考、录取、入学,每年的6、7、8三个月,数以百万计的中国青年要经历人生第一次重大的制度性筛选,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命运在这样一次基于教育通道的选择中被定格。其中的一个选项便是职业教育,在主流话语中,职业教育之于中国转型的重要性早已是共识,本刊也曾刊登过多篇专家学者们论述中国职业教育的文章,但现实中的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是否真正被我们重视过?近日,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给我们写了一封长信,讲述他所经历的职业教育,我们择要刊登于此,或许这里有中国和中国教育的另一个面相。



  我的家乡位于苏皖交界处的高淳县。县城有两所好一点的高中:高淳县中和高淳县二中,这些我是没有资格进入的(用他们的话说是,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所以我只能选择进入另一种体制下的学校—中国职业教育。

  被鄙视的起点

  在我们家乡,别人问你在哪里上高中,如果说是县中,不管家长或自己都特别有面子;而如果你答职高,立马会体验到什么是鄙视。上了一年职高后,我自己也明白了,这种鄙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刚进去时我想好好学习,可进入班级里的第一天,来自高年级同学的恐吓就来了:你给我小心点!职高的校园里,都是一些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一些提前被老师、家长和自己合伙抛弃了的“问题学生”。

  上课,只要闹得不过分,老师绝不会管你;男同学很多在睡觉;女同学在聊天,嗑瓜子;有的同学则直接翘课。下课后,男同学找人去收保护费或者看哪个人不爽去揍他;女孩子边化妆边讨论哪个男生长得帅气,有没有女朋友;还有一些人继续在睡觉,好像所有事都跟他无关。在这里,如果有同学想跟老师说哪个同学欺负他,老师会告诉你随波逐流就好了。

  所以,在我的家乡,职业技术教育被乡亲们简称为—技校(鸡校)。有很多很好的女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堕落的。在我们那个校园里,有很多女同学怀过孕,打过胎,之后就一步步沉沦直至最后流落到更大的城市去卖淫。学校隔三岔五有人被开除,有些是因为打群架,有些是因为生了孩子,有些是因为打了老师。这种现象,从我刚来时的不敢想象到渐渐麻木。

  高考结束那天,我们乘着大巴车从高考地点回去。我知道我可能考不上大学了,一路上心情很不好。我望着窗外,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车到了我们家乡的村口,老师喊我下车。走到门口,我停了下来,回头望着我的那些同学,想起过往的痛苦岁月,五味杂陈,只在心里狠狠说了一句:这辈子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们了。

  一个大专生

  高中的这段日子终于结束了,我仿佛重获自由!随后,我进入了一所位于苏南发达城市的职业技术学院。

  在踏入大学校门时,我曾经觉得自己到了另外一个环境,那种恍若大学的感觉让我有种莫名的幸福和激动。然而,这些很快就消失了。

  我想把专业课学得尽量好一点,但条件根本不会满足你。我们拿到的书很少有跟社会接轨的。学的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让你一听到老师上课就感觉反胃。每次实验课都安排得极少,因为人太多而仪器太少。

  我想加入学生会,能学到一点课外知识比如音乐,弹奏什么的。但到了那里才发现,很多像我这样上大专的都是农村人,我们所受的教育根本就没有任何时间和条件让你培养兴趣爱好。这样的一大群人,成立的所谓社团,无非是大家在一起聊聊天,磕磕瓜子。就连学生会主席的选择都是内定的。

  我实在不想在学校里虚耗光阴了,选择出去打工,想去做家教,人家只认本科生。想在暑假出去打个工挣点钱贴补自己的生活费,可现实又给我上了一课。

  我们通过在招募栏里看到的招暑期工信息,70几个同学自费挤在最多只能容纳35人的大巴上,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每个人又都有抑制不住的兴奋。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到了一个工业园,放眼望去只有水泥路和工厂。我们一个个排队进入厂区,在大大的太阳底下,排成3排站在厂门口,等着工厂的人出来面试。然而,等了许久,太阳稍微不那么强烈一点后,终于有面试官出来跟我们说:我们只要20个人,你们这里的人听完下面这段话如果想留下来的话就站在原地,如果不愿意就请立马滚蛋!

  第一,一个月工资500块;第二,住宿是20个人住在一个宿舍,两个人睡一张床,公司只包一顿午餐;第三,一天工作12小时,两班倒;第四,有可能要加班,没有加班费。听完这段话,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很多同学都毫不犹豫,极度气愤跑回了车里,扯着嗓子喊:“把我们当奴隶啊?”我和几个同学商量了一下觉得还是咬咬牙,毕竟家里穷。可是进入工厂的第一天就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廉价劳动力。

  那是一个生产笔记本键盘的不足100人的小电子厂,里面很多是不足20岁的小姑娘,还有童工。尽管有心理准备,但工作强度,每天吃的午饭,宿舍卫生等等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忽然间感觉到自己是多么幸运,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这次经历让我开始对自我命运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我们这群大专生简直就是社会的残次品—要体力没体力,要学历没学历,看到了很多小型的加工厂流水线招收童工和种种的非人待遇,才知道社会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果,前途一片迷茫,现实仍是得过且过。用很多同学的话说,就是混张文凭。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上网,没完没了的翘课,没完没了的打球,只想把自己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挥霍一空,好让它尽快过去。

  好不容易熬到了毕业,现实的残酷终于真实地落在了我们头上。2009年毕业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学校组织的就业招聘会很多企业都是给学校面子,说是来招聘,其实是来走走过场,毕业生的简历一箩筐一箩筐地往垃圾桶里扔;很多女同学哭了,很多男同学在垃圾桶里翻出自己的简历踌躇着,环顾四周没有说一句话。所有毕业的和即将毕业的同学脸上都是近乎绝望的表情。回到宿舍,再也没有往日的豪情万丈和欢声笑语,只有死一般的寂静。

  我们突然间觉得世界末日就要来临了,于是疯了似的跑各种各样的招聘会。在那人山人海里,我们仔细观察着每一条信息,但那里跟学校一样,大专生的简历塞满了垃圾桶,更多的是根本就不接我们的简历。

  回到宿舍,收到学校的通知,为了就业率好看,学校竟然跟我们说:要是没有找到单位,毕业论文就不让你们过。那时候的我整天想的就是找到一份工作然后赶快离开这个该死的地方!做梦都想!最后,我统计了一下我们班的就业率:全班45人,自己找到工作的只有2人,其余的都是家里托关系或者失业的。

  穷人的教育,穷人的命

  回想起毕业时候找工作的那段时光,到现在,那股悲凉的情绪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在一些地方,职业教育不仅仅成了向很多农村家庭欺骗钱财的手段,而且对于很多学子而言,根本就是浪费青春的一个场所。

  所以,每次看到很多媒体上称,现在的大学生还不如大专生好找工作,很多中专生或者大专生工作之后拿的钱比本科生还要高等等,我真想上去抽那些作者!你去看看新闻,有多少好的、正面的事情跟职业教育有关?真正能有几个学子是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命运的?他们不过是被学校卖到企业做廉价劳动力而已。至于很多职业学院举办的什么科技大奖赛之类,就像皇帝的新装,不过是学院的一块遮羞布。

  在参加工作后,我发现大专和高中根本没什么区别。大专生能做的,高中生同样也能做。有很多大专生都是在工厂里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培训之后,才能马马虎虎上岗。学校的很大一部分职责都转嫁给了企业,这样的职业教育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留念?

  职校最大的作用成了收留农村人的下一代,让我们不至于过早进入社会而沉沦的“收留所”而已。可怜的是,人数庞大的农村家长们(大部分家长都是农民工)用自己辛辛苦苦打工挣的血汗钱供孩子,还希冀于通过“高等教育”让孩子改变命运。

  但我们的命运哪里还能改变?

  说爱情。我们的爱情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现实告诉你:你必须成功,因为爱情也是需要成本的。车子买不起,房子对于我们来说那简直是一个梦!

  好吧,爱情太奢侈了,我们谈谈工作。首先说创业。生活在这个时代,你会发现很多能赚钱的行业不是被垄断就是被一些有钱人捷足先登了。即使你有项目,有方向,可是你会发现,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没有人脉资源简直寸步难行,潜规则在哪行哪业都有,而资金对于一个职业教育出身的农村人来说,更是天方夜谭。

  然后再说打工。现在的大学生或者大中专80%的毕业生都是靠中小企业吸纳。可是你看看现在的这些小企业,不是融资困难,就是一些极其低端的小型加工厂,当那些企业主自顾尚且不暇的时候,他们还哪里会有任何精力来改善工人的生存环境?他们中间,有多少是真正能学到点东西?有多少是能双休,能让你住得起码觉得像个宿舍,每个法定节假日公司能让你踏踏实实享受到起码的休息时间,能保证每天的工作只有8小时?这样的企业太少了。

  所以,很多时候,没有人再谈什么改变命运,追求的仅仅是生存下去罢了,但对于我们这个群体而言,这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医疗,我们家就是因病返贫的,医生居然用糖尿病人的血给我爸输血。出院的时候,收费单上突然出现个什么伙食费,天呐,我们农村人都是自己带餐具自己送饭的。

  养老,大学期间读过一本书—《中国农民调查》,这本书让我深刻了解了什么是中国农村。现在想想我的父母亲把我拉扯大是多么的不容易。爸爸把所有的积蓄都用来治病还有供我上学,可是我上完学才知道,我连自己的生活能不能过得好都不知道,更何况他们的养老?

  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都相信: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教育都是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但今天,像我这样的一个主流教育体制下的畸形儿,被社会、学者、企业、老师、家长所鄙视的职教生,还要奋斗多少年才能和你们一起喝咖啡?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爸爸,思考着这些问题,唯有一声叹息。


文章写得不错!真实再现了当今农村的现实情况。贫二代想往上流动,真是太难太难。周围农民工的孩子想考上县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说我们苏北农村吧,10年前,考上北大清华的。每年也有10几人。后来改革,5门总分750改为3门440.农村苦学的贫二代,怎么考得过南京城里的高贵人?何况还有所谓的自主招生!其实都是钱买的。县中现在每年也就1个北大清华了。有时剃光头。为什么?南京人,南外,南师附中的上北大清华了。权贵们的改革都是为自己的!原来如此!我们镇的完全中学,20年前也有北大,清华。但是现在,3000学生,也就考3个本二的!农村人被抛弃了。贫二代不可能改变命运。
我只想问一句:这是为什么?王侯将相你们一直会这样下去吗?
北大清华再陷“地域歧视”雷区不同省份上名校几率相差惊人

  名校属地扩招根源在地方保护主义

  关注理由

  近日,清华、北大因“属地扩招”再次被卷入“地域歧视”的雷区。几个月前,两校先后允诺,将减少在京招生计划。可清华今年在京扩招达45.3%,北大在京一批次扩招达33.6%。

  招生属地化,向来被视作教育公平权上的一块疤痕。当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被打上“本地化”的烙印,它注定背离了均衡教育的指向。

  教育资源,最患不均。尽管在时下的资源布局中,实现绝对均衡、削减地域落差还很困难,可名校压缩属地招生,无疑已是社会共识。它是打开公平之锁的“密码”,是完善全盘统筹的必经途径。

  视点关注

  时值高考招生如火如荼之际,部分名校属地扩招的消息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所谓属地扩招,是指一些名牌高校在学校所属地的招生人数明显超出全国其他地区的现象,被视为一种教育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域歧视,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质疑。

  “本地生源素质好”难令人信服

  记者了解到,此次属地扩招风波始于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校北大、清华。

  几个月前,上述两校曾先后允诺,将减少在京招生计划。可在进入高考招生阶段之后,人们却发现,北京今年本科一批录取结束,其中,清华大学共录取北京考生295人,在京总扩招比例达到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扩招33.6%,录取考生294人。

  面对“属地扩招”的质疑,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予以回应称,相关媒体报道不符合实际情况。“北大今年在京录取总人数比2011年减少37人,没有进行大规模扩招。”此外,据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介绍,今年北大在京一批次文科计划招收80人、理科计划招收140人,录取时均按100%比例提档,因有等分考生,文科实际录取81人,理科实际录取142人。这样算来,北大在京一批次录取学生223人,比计划人数多了3人,扩招比例为1.36%。

  那33.6%的一批次扩招比例从何而来?此前媒体报道中指出,北大今年在京文科、理科分别录取106人、188人,这比原计划的80人和140人共计增加了74人,由此计算便可得出33.6%。北大方面表示,在该计算方法中,“计划人数”是一批次的,而“录取人数”则不仅包括一批次。

  对于扩招比例的计算,清华大学也同样觉得不合理。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世杰认为,“媒体所说的45.3%,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统招的扩招,它既包括高考文理科统招批次的扩招,也包括了小语种、降分录取的自主生、文艺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等。”至于今年在京扩招的原因,在他看来,“因为北京考生报考踊跃,而且生源质量较好。”

  名校热衷于本地生源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上述解释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能算是“聊胜于无”。

  一位今年参加高考的外地考生对记者说,“过去,有的人告诉我,在北京,有些重点学校能够做到一个班一半人上清华一半人上北大。我当时打死都不相信,怎么会有这种事情呢?但是经过高考之后,我才发现,这是真的有可能的,因为在北京招的人多啊。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在我们整个省都招不了太多,再具体到我们这样一个地级市,可能上清华、北大的全市加起来也没几个人,像我们学校是省重点,每年平均算下来基本上能上北大、清华的也就是三四个人。要说一个班人都上北大、清华,那不是把全省考生的名额都占了吗?”

  对于北京生源好的说法,上述考生同样表示了疑惑,“究竟靠什么来说明本地考生的生源质量好呢?是分数考得比我们高吗?至于报考踊跃就更扯淡了,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谁不想报呢?”

  “有些时候,一些名校也会采取规避教育部审查的手段,使得招生地方化变相地加剧。表面上,大家看到的招生方案是减少了属地招生的比例,但是可能高校在出这个招生方案之前就已经决定好了要扩招,出了方案以后还在继续扩招,而且这种扩招的幅度是相当大的。因为招生方案是要经过教育部审批的,但是招生程序是否还要经过教育部决定,这个就不清楚了。但是这种现象需要警惕,现在,招生地方化趋势有很严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地扩招,是一种思想意识上的退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对记者说。

沙元森:寒门子弟最怕制度公平失守



进入专题
寒门子弟 制度公平
沙元森

  
  刚刚踏入社会的他们基本没有“拼爹”的资本,他们的上升空间更多地寄托于制度的公平。假若这个底线公平都能不断地被金钱和权力突破,那么被伤及的绝不只是当事人,更多没有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的年轻人将对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感到灰心。
  以现代医学之先进,检测梅毒不是多难的事,但是因为牵涉到公考,一项体检指标究竟是阴性还是阳性,快成了“无头公案”。
  有媒体报道,东南大学学生唐海情在网上发帖称,在贵州省选调生的招考工作中,报考碧江区检察院成绩第一名的她却被拒绝录用,原因是她体检中梅毒血清特异抗体测定呈阳性。根据《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她不能被录用为公务员。于是,唐海情先后又到铜仁华夏医院、铜仁地区人民医院和贵州省人民医院做了检查。三张检验报告单中都显示,相关检测指标均呈阴性。发帖之后,唐海情接到贵州省委组织部的电话,表示要给她一次延伸检查的机会,体检定在贵州省人民医院。事后,省委组织部告知唐海情复查结果仍是阳性。昨日,贵州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证实了这个结果。
  如果唐海情确实接连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进行两次内容相同的体检,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那就可以认定这家自相矛盾的医院是有问题的。如果仅仅是相关检测人员专业水准有问题,只需要医院加强内部管理,让不合格的人员离开这个岗位。如果检测人员无过失,而检测结果在其他环节被人为地修改,那背后的黑幕足以让一个学生不寒而栗。最终能否还这个女生以清白或者证明这次招考没有舞弊行为,仅靠当事方的一测再测,已经很难解决公信问题。在相关部门以及相关医院已被公众质疑的情况下,此时更需要第三方的介入,以权威的检测结果证明孰是孰非。
  眼下,公考已经成为很多青年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门槛。这些年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公考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公考的公平性相比其他招考更有保障。当然,也有人因为看重公务员背后的权力资源,为进入公务员队伍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制度缝隙,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生了招考不规范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随着招录程序的不断完善,不断有人在体检单上做手脚。去年,山西长治公考出现的“宋江明事件”,也曾经在体检结果上出现争议,虽然当地负责招录的相关机构一再声明体检程序没有问题,但是经过上级部门的介入和调查,最终确认招录工作存在暗箱操作,共有10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8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目前还不能断定唐海情就是宋江明的翻版,但是借鉴宋江明事件的处理过程,引入更有权威的第三方介入调查确有必要。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宋江明,还是唐海情,都是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刚刚踏入社会的他们基本没有“拼爹”的资本,他们的上升空间更多地寄托于制度的公平。假若这个底线公平都能不断地被金钱和权力突破,那么被伤及的绝不只是当事人,更多没有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的年轻人将对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感到灰心。
  目前,贵州省委组织部已经表示,将会同省卫生厅、省公务员局等部门,对考生质疑的问题进行认真核实,及时公布结果。那么,参与“会同”的各部门就应该各负其责,相互监督,以事实真相消除公众疑虑,如果只是简单的相互背书,只会招致公众更大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