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状元,我贴一篇文章:
一份发人深思的名单
沁馨品茗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即,昨天,一位家长跟我谈起关于孩子的考试问题。其焦虑和忧戚之色也感染了我。
送走处于紧张和临战状态下的家长,心情一时难以平静。独坐良久,勾起了关于金榜题名,关于个人生存、人生奋斗和发展,以及关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等等问题的思考。一些蛰伏在心灵深处的想法被引发出来。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文章很短,只是开列了两份名单,然后问:你知道这两份名单上的人名吗?
就是这样一篇极其短小的文章,引起了我的震动,并让我沉思默想了好久
···
两份名单上各有九个人名。第一份名单上的名字是:付以渐,王式丹,毕沅,林稃堂,干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上的名字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有人曾经把这样两份名单给10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结果10人中,对第一份名单上的人一个都不知道的有七人;10人中,对第二份名单上的人大多数都知道。
这是两份什么样的名单呢?
第一份名单上的9人,全都是清朝的科举状元,而第二份名单上的9人,全都是清朝的落第秀才。
文章读毕,久久无语。对此感慨不已。一种深刻而意味深长,但是又难以言说的东西在心里奔突。一连好几天都耿耿于怀,耽于遐想而久难释怀。那是一种可以意会,可以感受得到,却又无法触摸,无法说清楚的感觉。这感觉沉甸甸地压在心底。时间长了,才渐渐淡忘。这位家长的言谈,再次把这种感觉又勾了出来。
“考试”,“金榜题名”···为了这个考试和金榜题名,古往今来,衍生出了多少故事和轶闻,也引发出了多少让人思考的东西啊!
  考中和上榜,真有那么重要吗?来看看这两份名单。
第一份名单上的九人,全都幸运地考取了状元。须知,在当时那个靠科举取仕,用八股择人,一考就能够定终身,一榜就可以跃龙门的时代里。这份名单上的人物,曾经是何等的辉煌和显赫!在当时,状元及第的风光万丈和金榜题名的意气风发,曾经吸引了多少艳羡、仰慕和嫉妒、酸楚的目光啊。
第二份名单上的九人,则经历了名落孙山、愧疚羞赧,心灰意懒和万般失落的折磨。那种进仕无路,升迁无门的郁郁寡欢,那种百无聊赖,万念俱灰的锥心痛苦,可想而知。眼看带着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被鸣锣开道而招摇过市的幸运者从眼前经过,心中的那一丝酸楚无奈和对于自身命运不济的嗟叹,个中滋味,唯有当事者心知肚明。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的说道,似乎因此得到了佐证。
然而,物换星移,才不过100多年,第一份名单上,当年那九位金榜题名,显赫招摇的风光之人,早已经无人知晓。与之相反的却是,第二份名单上,九位当年因名落孙山而自惭形秽,而门可罗雀,而默默无闻的人,却由于自强不息和卓绝奋斗,因而功绩显赫,名垂青史,成为了彪炳史册的人物。这种强烈的反差,何等地让人费解,也何等地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历史就这样开了个大玩笑。个中缘由,耐人寻味,更引人思索。
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份名单上人物们的辉煌:
李渔,近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和艺术评论家。因著《闲情偶寄》而成名。该书是他对于生活中所见所得的总结性论述。包含有对戏曲的看法和批评。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
洪升,清代伟大的剧作家。以剧作《长生殿》而蜚声文坛。使得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天下皆知。清代剧坛因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而有了“南洪北孔”之说。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
顾炎武,著名的思想家。被称作是清朝的“开国儒师”。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成果累累。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口号。
金圣叹,以其文学批评的成就而流传后世,他的评点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对社会观和人生观都有很多真知灼见。由他开始,提供了一种以评价作品人物,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和性格塑造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方法。
黄宗羲,明末清初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和教育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黄宗羲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和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又称清初三大儒)。
吴敬梓,清代伟大的讽刺作家。其著作《儒林外史》堪称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其中关于“范进中举”的描写出神入化,已成为中学课本的必读篇。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和《红楼梦》截然不同,却殊途同归地反映了同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及其发展变迁,成就可与之媲美。
蒲松龄,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聊斋和红楼,一短一长,一文一白,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
洪秀全,著名的思想家。太平天国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所写的《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为太平天国起义作了思想舆论准备。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与他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乃至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愿作洪秀全第二,即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袁世凯,担任过中华帝国的皇帝和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还是大清帝国的内阁总理大臣。
长久地凝视这两份名单,在无语之中,真切地感觉到历史的无情和公正。深刻地领略到时间真的是最公正的裁判!大浪淘沙,沧海桑田,当年自以为一蹴而就,自以为从此便可以荣登龙门,可以光宗耀祖的一干人,却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而曾经因试不第,自以为此生进仕无门,从此断了念想的一干人,反倒因自身努力和自强不息,而辉煌千秋,而永垂史册。这其中的原由何在?不知是否有人研究过这种现象?不知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从中得出过什么结论?
关于科举取仕,关于应试教育,自有人会去关注和评说,我不想在此饶舌。仅仅提出这样一张名单和这样一种现象,供有识者深思。
细细打量这份名单,好笑的是,自己对于第一张名单上的人名,居然也几近无知。而对于第二份名单,却全都知晓。老实说,第一张名单对于我,不仅是陌生,好些人名根本就是闻所未闻,是第一次见到。而第二张名单上的人名,基本上达到了耳熟能详。对于第二张名单,相信不仅仅是我,在中国,只要是读书人,或者有过初中以上学历的人,对其至少都会是略知一二的。历史真是会开玩笑。
仔细看看,第二份名单上的人物,全都身价不菲。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全都雪泥鸿爪地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而且其中的7人,都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泱泱中华厚重而绚丽的文化遗产中,这7人都当之无愧地名列其中。即便是在灿若星辰的中国文化史册上,也可与无数先哲比肩而立。
令人玩味的是,他们当年全都是进士不第,金榜落名。这可是很让科举制度的始作俑者,八股取仕的拥戴者以及主持官,审卷者,以及那些选贤任能的“伯乐”一类人大跌眼镜的事情了。落第秀才们的出色表现和骄人才华,以及各自展示出来的名士风流,无不令同时代的“幸运儿”们自愧不如,自惭形秽,相形见绌。
十字披红地招摇过市,却昙花一现,一事无成。怏怏不快地名落孙山,却声名显赫,青史留名。两种不同的开始和两种不同的结果,这样的轶事载入史册,既成为了千古笑谈,也成就了千古佳话。纵观两份名单,细细揣摩两份名单上不同开始和不同结果的事实,不由想到那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老话。
我曾经在南京的夫子庙和四川阆中的贡院久久地伫立、徘徊,细细观赏和揣摩那一份份试卷和那一行行娟秀的字迹,体会那遥远而真实的会试场景,冥想那紧张而激烈的考试氛围。面对一份份秀才举人名单,长久地凝神思索。对于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冥思苦索,心绪浩然。
睹物思人,我在想,这一批批金榜题名的状元秀才,在中华历史上究竟起到过多大作用?那一个个虽榜上无名却名垂青史,虽进士无门却功载千秋的哲人枭雄,用他们过人的才华和出色的成就,藐视和嘲笑了虽进仕中榜却默默无闻,虽荣登龙门却湮没于时间长河,最终没有能够“光宗耀祖”的秀才举人们。多么深邃复杂而又难以破解的社会和生活现实啊!
范进一类因中举而疯癫,因金榜题名而身价陡长,并由此再造人生的轶事,在浩浩考试大军中俯拾即是。但是,进士及第以及考试中榜之后,因出色成就而名列千秋,而名垂青史,甚而在中华历史上做出了辉煌成就的,却极为鲜见。倒是金圣叹,蒲松龄一类被“刷”下来的人,因自强不息,因锲而不舍而成就斐然,而一鸣惊人的事例,不胜枚举。
两份名单让人咀嚼玩味和思考的,难道仅仅是考试制度,择人制度和“榜上”“榜下”成就与否的问题?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这似乎是一句老掉牙的话语了。但是两份名单,还是让我想到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