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有意思,作者在质疑别人标题上的用词,自己标题上的用词,是否准确到位了呢?
作家是个体户,单干户,这意味着,任何一种针对作家群体的建议(区别于批评),都是注定无人倾听的——至少作家不会听。而且,几乎每一位作家都认为你说的是别人,与自己无关。
还有,标题也太正确了点,“中国文学需要更开阔的胸襟和视野”,把其中“中国”二字改成“美国”“法国”“日本”或“印度”,别人大概也只能认为你说得有理,也只能一边点头称是,一边转身就走。
作家属于这样的人,你只能援情入理地指出他哪儿做错了,却不能告诉他应该往哪儿走。需要你指点的,也就不是作家,而是学生了。所以,说“中国作家缺乏开阔的胸襟和视野”,不失为一种批评(尽管也空泛),把“缺乏”改成“需要”,俨然成了一种建议,就莫名其妙了,听上去就像说“中国东北虎需要更嗜血的性情和能力”一样,正确得让人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