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对酒仙一族,历来只有艳羡的份。
在领略美酒这一点上的,我的自我评价属于残疾人。——这确实算一种生理残疾。
谢谢龙MM普及知识,感觉,第二条是对的,古人虽然不知道什么酶不酶的,但也正确地指出:“诗有别才,酒有别肠”,表明这是一种特殊的秉赋,勉强不来的。
至于第一条,俺生活中遇到一些人,绝对不以“体内脂肪多”著称,其中一位女士,体形气质与黛玉有一拼,属于“弱柳扶风”级的,而喝酒可以灌倒武松,如果李逵一起上,那就把两个人都放倒。
金庸笔下的长春子丘处机,功夫在“酶”外,他是把酒直接逼出体内,好像体内另有一条通道,可以让酒不经肠胃而直接以汗腺方式蒸发掉。
老范请高抬头,大帖上方写明了加精者。当然,我相信龙MM只是出手略慢,说不定这会儿正在怨歪弟出手太快,好像是镖局出身的。
回龙MM:当然不是她,她哪算得上,只不过比我强而已,比我强,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何况,酱香老范在上,轮不到酒苗逞能。
原帖由 酱香老范 于 2008-3-18 13:31 发表
吾乡有一新歇后语:和上海人吃酒——坦噜噜。意为上海人通常都不猛劝客人喝酒,而作客时别人也很难令其喝高。此外,还兼有“阿拉们”普遍酒量较小之义。俺虽酒徒,但颇艳羡乃至敬重上海人清明的理性精神,故泽兄多有神清意朗的说理和辩驳文字,哪像范某整日价醉眼朦胧,说个不三不四的胡话。不过,感性的紫壶MM好像颇能饮。

另:发给此文的”糖果“是出自龙小妹的素手吗,不是的话,俺也谢了!
这不一定对。上海人不爱与人拼酒,决不等于上海人的酒量较别人为弱。上海毕竟是个移民城市,基因复杂。我前帖提到的那位女士,是我原来单位里的同事。她要装起傻来,只在一边喝椰奶、可乐,谁要惹毛了她,柳眉一倒竖,那就是打通关了。
趁有刀这会儿不在,我也偷偷泄露一下:有刀经常滴酒不沾,只是以茶代酒,给人的印象,就是上海人不会喝酒的感觉,但高兴起来,喝白酒也是按瓶算的那种。
我有一表哥,早年也是上海赴云南的知青。当年知青经常与云南当地人发生械斗,事情闹大了,解决方式往往也带有地方特色:双方各出一条好汉,拼酒赌胜负。他就是上海知青派出的代表,体形绝无威猛可言,却战而胜之。
梁大虫呀,大名梁健。水笺MM对大虫的诗叫了半天好,不会连尊驾都没弄清吧?
俺呢,虽然表面上装出商榷的样子,实际上却把大虫的美意佳思,一寸寸收割下来了。俺说过,商榷是致敬的另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