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新华社要降的不是房价是职务
         许多网友和新闻媒体,一定要我谈谈对新华社连续6篇对房地产评论的看法,本来这件事就不是一件用市场和社会的观点所能再评论的,所以,我一直搁置不谈。很多财经评论人、专家以及一些开发商的走狗式的小丑都蹦将出来,指桑骂槐有之、哭爹喊娘有之、认为是为推行物业税降房价做舆论准备亦有之,但是,没有一个人仔细思考一下,新华社是干什么的?新华社能降房价吗?



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隶属于国务院,所有评论均体现中南海的意志。不像我们这些博客,表达的只是我们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在高房价引起社会积怨和民声鼎沸之时,在高房价危及中国经济健康运行之际,在高房价引起中国社会财富急剧分化的关口,新华社理所当然的要出面表一个态,体现的只是中央高层的意志。



在这6篇评论中,火力很猛,但是针对性很差。所谓火力很猛,就是连发六遍评论,表达了对楼市的忧虑,提出了对遏制楼市投机行为看法,指出了官商勾结推高房价的本质,对招拍挂体制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对土地财政提出了质疑,对用税收调节房价发表了意见。可是,拳头打在了棉花上,有用吗?没用,对降房价是一点作用也没有,因为没有切入实质性的问题。



所谓针对性很差,是因为不说别人,谈这些问题,就我本人来说,不说比新华社所有的记者都高明,但我谈的问题已经比他们要深入得多,要广泛得多,而且,鞭辟入里,让官商勾结的腐败行为闻风丧胆。然而,现在再谈这些问题,已经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事,谈不出新意了。谁不知道,地方官员与公与私,都与开发商勾结在一起,炒买炒卖哄抬房价的全部收益,都有分成呢?



谁不知道,开发商和政府因为分赃不匀,明火执仗,公开在网络上辩论,开发商在房价里拿了多少,政府拿了多少。政府说我的地价只占房价的23%,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开发商说包括税收政府拿了69%,还不算,还有灰色支出。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一语破的,开发商的房价利润里有三分之一是灰色支出。这样不顾廉耻的公开分赃,互揭隐私,已经成为历史上的笑谈,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那么,为什么新华社会连发6篇评论呢?只有一个可能,在高房价民怨沸腾的城市,有高级官员要为此买单。并且,这个高级官员不会是职务低的。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被中纪委请去喝茶,深圳房价照样暴涨;杭州市原市委书记王国平被中组部请去裸泳,杭州市的地王照样涌现。为什么?他们二人的职务还低了,而高房价的利益太大了,所以,官员们不在乎。



如果没有更高级的官员来承担责任,来为高房价买单,那这个责任就有可能成为历史的责任,由这个时代来负责。这是千秋功罪的事,不可能会成为一笔糊涂账。所以,新华社的6篇评论不可能是为了降房价,而是为了扫清降房价路上的障碍。谁是障碍?我们现在当然无从猜测,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这样,新华社的评论的价值才能体现。



研究中国经济,一定要研究中国政治。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职责首先是政治第一,服从大局。从现在来看,什么这个政策那个政策进行调控都是没有用的,原因就是这些调控实际上都是在回收2008年和2009年放出去的政策,是政府和开发商、银行之间的利益再平衡,根本谈不上市场调控,更谈不上降房价。



一个国家的房价是很容易降下来的,关键是去不去降;如果政府不主动去降,最后房价也一定会降,而且是大降。当然,那就是泡沫破灭。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转贴]来自玉树灾区的一张耐人寻味的照片[图]
文章提交者:shahu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来自玉树灾区的一张耐人寻味的照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这幅照片来自玉树灾区,画面中人物姿态各异,神情动作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谓无声胜有声。


  
    该图近景在地平面下,女主角,据说是某部的大员,站在画面中央,面朝右方,正在与她身旁的一个小姑娘“亲切交谈”,小姑娘很腼腆,不敢抬头看对方,只羞涩地笑着,在她们的身后是一个大人和五个小孩。远处,地平面上可以看到一排排蓝色的地震棚,还有几辆车。还有两个篮球架子,说明这里曾是操场。

  
    远处的“长”在女主角脑袋上面的那个身着米黄色大衣的,正在听一个人说话,离得太远,看不清表情,但看其双手插在大衣兜里,神定气闲,优雅地站在那里,一副玉树临风的样子,绝非泛泛之辈,应该是重要的陪同人员。在他们的右边,是两对面对面交谈的人,有的背着手,有的双手插在裤兜内,都很放松的样子,和我们在街边小区常看到的扯闲淡的人一样,从他们的身上看不出一点悲情气氛。电线杆子下面戳着一个墨镜、牛仔、西装,正低头往左下方看的年轻人(从其胯下露出的柱子看,离电线杆子还有一段距离),应该是司机。司机左后方,是一个穿着灰绿色大衣,捂着个大口罩的人,看大衣的领子和胸部,应该是个女的,看样子也是陪同人员。

  
    黄大衣们远远地站着,没有到我们的大红花近前来衬着,可能是红花一枝独秀惯了,不喜欢绿叶烘托,也可能是绿叶觉得站那么远恰到好处,近了就是喧宾夺主,抢镜头了。

  
    红花脸上一点笑模样都没有,一看就是个精明强悍不苟言笑的女人,她打扮的气宇轩昂,修饰的整整齐齐,一张保养得白白净净的脸和一双呵护得白白嫩嫩的手,加上那件笔挺的大衣,与周围肮脏、褴褛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场面是那么的不协调,--那么多人,感觉却是那么冷清,感觉红花根本没有融入到这个氛围中。是红花开得太酷了?还是枝儿叶儿们不肯捧场呢?

  
    红花在和花衣服的女孩子询问着或鼓励着什么,右臂上下臂呈钝角,右手拇指向内微屈,象数数,又不象;左臂伸开,乍看象是搭在女孩子的肩膀上,仔细看只是僵硬地悬在女孩子的脖子后面,看来是为照相摆的POZE。为什么不搭在肩膀上,那样不显得更亲切点吗?估计是嫌女孩子身上脏吧。

  
    小姑娘身后一左一右是两个男孩,右边的那个,头发乱蓬蓬,小脸脏兮兮的,看来好多天没洗了,正皱着眉,托着碗(显然是塑料的,看透出的液面,是小半碗粥),夹着筷子吃。左边的那个稍干净点,侧着头,蹙着眉,咬着嘴唇,似乎在听红花和女孩的谈话,又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忧心忡忡的。

  
    红花身后一左一右,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大人估计是这里的民办老师吧,他和小孩子都没有听红花说话,而是一起向画面的左边看,他们在看什么?

  
    啊,画面的左边是两个孩子,一个端着红碗,另一个端着个大白碗(也可能是水舀子),两人都在眼巴巴地往地上瞅。地上是什么?没照着。应该是食物和水吧。看来这会儿大家一门心思全在如何填饱肚子上,因此红花千里迢迢大驾光临,并没有使他们欢欣鼓舞受宠若惊。相反,一个个都一脸的麻木漠然心不在焉,想红花当时一定兴味索然吧。她的亲切慰问和谆谆教导,根本没人听得进去,好一似热脸贴了冷屁股,落了个灰溜溜回府真扫兴。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博客]哀悼的“等级制度”

转自:http://www.lishuhang.com/blog/2010/04/21/mourning/


哀悼的“等级制度”——为什么改叫全国哀悼“活动”?



首先我要对玉树地震的死难同胞献上发自内心的哀悼,不管这个世界如何喧嚣,希望你
们在另一个世界享受心灵的安宁与圣洁。

今天早上我很罕见的去上课了,对于一个大三下学期的人而言上课几乎成为了一件稀罕
事。之所以要去是因为所有人要默哀三分钟,院方要拍照录像,并刊发通讯稿到校报和
网站上。鉴于国务院公告,这个仪式就变成了强制性的。与5·12相比,今年“体恤学生
”之处在于,同学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顺便默哀三分钟就行了,而没有必要等到这次地
震发生的时刻:早上7:49。也许是因为下午2:28大家都已经到岗,便于组织,而要求
大家一大清早默哀实在有点勉强。

也许,地震和地震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下次发生大地震,也许还要找个大家都方便默
哀的时间来震,以便在七天后体现出“这一刻,时间静止,举国同悲” 的气派。

谈到今天的全国哀悼,就不能不想起引发我们第一次全国哀悼的那个契机。距离现在不
过两年,就像奥运会成为了世博会的先例一样,玉树也要“援例”向汶川有样学样。简
直可以说玉树的哀悼就是汶川的缩水版。

“找不同”游戏(我有罪,国务院说过要禁止一切娱乐活动):试比较以下两则国务院
公告之区别——

    1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
    2 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3 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4 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
    5 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
      报鸣响。

    1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
    2 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
    3 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答案:擦掉4、5两条,第一则公告就变成第二则了——且慢。你还得注意一个明显的用
词区别:5·19使用的名词是“全国哀悼日”,4·21 叫做“全国哀悼活动”。

我想较个真:“日”和“活动”有啥区别呢?

对民间来说,今天和那三天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还是不能看娱乐新闻;没有新番下载
;去不了网吧;电视机坏了,不能换台。如果仅仅从国务院公告来看,两者的区别有这
么几个:

1、“各驻外机构”变成了“驻外使领馆”,也就是说孔子学院等等“不必”降半旗;
2、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不再设立吊唁簿;
3、没有全国统一的默哀环节。

虽然“不必”降半旗,但孔子学院们一定会“自发”的也跟着降半旗。虽然不再放个本
用来逼着万国元首签名(你敢不签?),但有情有义的国家也会纷纷自动的发信发电,
表达哀思。虽然不再强制全国一起3分钟停下来,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上网时都会
看看玉树的新闻一两眼,或是憎恨豆腐渣又一次出现,或是歌颂救援及时,政府有力,
表现出个性化的哀悼方式。所以,缩水版的玉树哀悼“活动”和汶川哀悼“日”相比,
其实真不差什么。

但我想说的是“日”和“活动”这个用词背后体现出的良苦用心。

稍微一想就知道,国务院不可能给汶川和玉树的两场哀悼安排相同等级的活动。玉树肯
定要比汶川的等级低。你想问为啥?那理由太多了。

1、玉树震级比汶川低。
2、玉树伤亡人数比汶川低。
3、玉树地震不是第一个需要全国哀悼的地震。
4、玉树地震没有像上次那样引起西方媒体那么大的重视。
5、青海卫视不如四川卫视擅长搞直播,所以画面不够震撼,没有那么高等级的必要。
6、上次哭了三天,这次我已经哭不出来了。你不累啊?
7、上次距离闹运会还有几个月,无所谓;这次距离SB会只有几天,怎么能冲喜呢。
……

这些理由都有其合理性。我只想问一个问题:既然你曾经动过那么大的感情哀悼了汶川
死难同胞,现在为什么对玉树的同胞,就要降格以求?不都是因为地震离开人世的么,
先死和后死的差别就有这么大?

我们到底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个哀悼日的?你该不会告诉我,去年你被催眠
了,被洗脑了,跟着千百万人同悲——今天洗脑波长减弱了,你就悟出怎么回事了,于
是就不哀悼了——我不知道汶川和玉树的死难者有哪一边听了这样的想法,会以为这是
对他们的尊敬。

为了体现等级的不同,我国向来都有一些很恶心的做法,在体育方面和航天方面尤为明
显。我不多举例,只想想载人航天。杨利伟是第一个上太空的,所以他叫“航天英雄”
;费俊龙、聂海胜不是第一个,所以尽管技术难度大了很多,还出舱了,只能被叫做“
英雄航天员”。

我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值得特殊记忆,香港不也是有金紫荆、银紫荆之分吗?美国日
本哪儿都不缺一套等级森严的勋章奖励制度。但是把这套“等级制度”扩散到自然灾害
引发的哀悼活动上,是不是有点恶心的挑战人类底线了?这比做鬼也幸福还过分。你玉
树等级不如人家汶川,就连做了鬼,坟前都不一定有屏幕。须知做鬼也是有等级的,是
吧?

但是我说的肯定没啥大用处。公告已经在实施了,尽管我们做的事情并无二致,但玉树
终究还是只能算作全国哀悼“活动”。

我还想说一种更加恶心的猜想。也许这种哀悼活动的等级,最主要的判断标准,是在灾
难中死去的人数有多少。

在下不才,愿尽绵薄之力,贡献一套完备的等级制度,规定死多少人适用何种哀悼称号。

80000+:全国哀悼日3天
50000-80000:全国哀悼日1天
10000-50000:全国哀悼特别活动3天
8000-10000:全国哀悼特别活动1天
5000-8000:全国哀悼活动3天
1000-5000:全国哀悼活动1天
153:主席默哀1分钟(注:在外国元首陪同下)。

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测我们中国人——但是因为死的人多,所以丧仪才隆重,我深
感这才是最违背人性的势利眼行为,一旦不幸言中,真的会让我们所有潜意识里作此想
法的人,都看上去像是草菅人命般麻木。

死1个人,死1000个人,死80000个人,损失可能真的有大小,但给我们带来的创伤,不
应该不一样——因为对那个人和他的家属来说,他们失去的就是整个世界。到底还要在
经历多少次地震,多少次哀悼活动,我们才能真的在心底里建构起这个幼儿园小朋友都
能懂的简单道理?

在推上我看到很多人诅咒这个“不长记性”的全国哀悼活动,我对此深感不以为然。死
难同胞毕竟是无辜的,我们的哀悼只不过借用了国务院好心提供的那个契机。如果你真
的对死难同胞无爱,做做样子也罢;但如果你希望获得真相,推动进步,避免悲剧重演
——那对你而言,岂止今天,每一天都是哀悼日,每一天你都要奋勇前行。难道不是吗?

最后转发一些人人网的状态,这种哀悼和祝福不是“被”出来的,我喜欢这种充满了个
性的感情表达,因为这样有人情味。

    多难兴邦
    13分钟前 通过手机发布

    先躺床上祈个福,然后洗脸睡觉!
    17分钟前 通过手机发布

    为震区祈福。不知道为什么比起笑着的我更喜欢悲伤的人,因为有些快乐那是假的。
    23分钟前

    多难兴邦,多难何兴邦,多难兴何邦。在灾难后,也值得深思。 地震中去世的人们
R.I.P
    42分钟前

    谁说昨天晚上要地震的 连衣服都没敢脱
    51分钟前 通过手机发布

    希望天堂里的他们好好的…
    55分钟前 通过手机发布

    为青海玉树罹难者默哀……
    1小时前

    唉,灰色的界面吓我一跳…
    上个状态很不和谐…我也祈福
    1小时前 通过手机发布

    Just have a little faith~
    1小时前

    早上起来打开电视,正好看到天安门升旗仪式,当国旗升到旗杆顶时又降下来的一
瞬间眼泪就止不住的往下流、、、
    1小时前 通过手机发布

    祈祷吧,马克思在天之灵,毛主席会祝福我们的
    1小时前 通过人人桌面发布

    美国纽约时报发布消息称:中国大部分知名网站在4月21被黑!
    1小时前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世博主打歌抄袭风波平息
原创者:歌曲被世博使用感荣幸

(2010-04-21)

早报导读

● 符祝慧
东京特派员

  上海世博主打歌《2010等你来》在世博会开幕前夕,被揭发抄袭日本歌曲的事件昨天获得解决。在上海世博会主办当局道歉及申请使用该乐曲后,歌曲原创者冈本真夜表示不追究,并指出:“此曲能在世博会般的国际盛会上被使用,感到十分荣幸。”

  一度因抄袭风波而被禁的《2010等你来》,也将在近期恢复播放。

  据报道,由成龙,刘德华等著名歌手参与演唱的上海世博会主打歌《2010等你来》曲调,从头到尾都酷似日本歌手冈本真夜在1997年制作及主唱的日本流行曲《不变的你最好》。日本电视台近期都高调报道中日“盗歌”事件,并不断播放这两首歌,使原本还不太为日本人所知的《不变的你最好》在一夜间成名走红。

  冈本真夜起初也曾为中国的抄袭行为感到困惑,但经上海主办当局前天采取行动和道歉后,她和其经纪公司都决定不再追究。

  冈本经纪公司向媒体发表有关决定时说:“上海当局已发函针对抄袭一事道歉。此外,上海当局申请使用《不变的你就好》乐曲,作为上海世博的宣传曲。我们已经答应了有关申请。”

  冈本真夜本人也发表声明表示,不愿节外生枝。她说:“上海世博乃是国际间瞩目的盛事,主办当局希望我们合作,是一件极为光荣的事情。”

  然而,具反华色彩的保守派报章日本《产经新闻》昨天却借题发挥,在社论炮轰中国的盗版行为。该社论指:“中国这次的抄歌行为就是盗版的缩影。上海世博的规模有史以来最大,有最多国家参加,也是中国继北京奥运,另一个对外宣示改革开放成果的盛会,备受外界关注。此次抄歌行为,反映了中国的盗版问题严重,盗版已是一种‘常态’。中国当局今后要如何阻止类似事件重演,应当受到关注。”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10-4-23 10:52 编辑

伍皓人大演讲遭网友扔一身五毛纸币

http://img1.cache.cdqss.com/imag ... 20100422/002564ea93
030d3a570e22.jpg

http://img2.cache.cdqss.com/imag ... 20100422/002564ea93
030d3a57091f.jpg



  成都全搜索(记者 邹思)4月22日报道 今天下午,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来到人
民大学思科网真演播室,参加人大新闻学院主办的伍皓专场演讲会。他在这里被自称网
友的人士扔了一身的五毛人民币。

    下午2点,待主持人对来访嘉宾伍皓进行完简短的介绍后,伍皓走向演讲台,坐上了
演讲席。没等他开口说上几句,一名年约25岁的青年男子,从台下走上前去,掏出一叠
人民币朝伍皓扔去。男子并对伍皓大喊:“伍皓,五毛!”随即扬长而去。

    成都全搜索记者联系到该名扔钱男子王仲夏,他说自己是人大毕业生,中午专门从
银行兑换了总额30元共60张面值五毛的人民币,“以便向伍皓先生致敬”。全搜索稍后
通过电话和手机短信联络伍皓,未获回应。

    最新报道:据在现场的网友称,伍皓在演讲进行到中途时,举着桌上收藏的一张五毛
钱,镇静的说,这就是刚才网民的抗议。

[编辑加料]



资料图:4月22日下午,伍皓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遭网友扔五毛钱纸币。

  编者按:4月22日下午,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思科网真演播室,参加一次演讲会。开讲前夕,三名青年把一堆五角钱纸币扔向这位官员的头顶。扔钱风波在网上引起热议。当事双方都表示扔钱行为是正常的表达意见的方式。不过,伍皓希望“不成为常态”。

  红网长沙4月22日讯(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周至美 耿红仁 曾鸣)22日下午2点,中国人民大学思科网真演播室,主持人对来访嘉宾伍皓进行简短介绍后,伍皓走向演讲台,坐上了演讲席。

  没等他开口说上几句,一名年约25岁的青年男子从台下走上前去,掏出一叠人民币朝伍皓扔去,并对伍皓大喊:“伍皓,五毛”随即扬长而去。

  据成都全搜索记者报道,扔钱男子姓王,自称是人大毕业生,中午专门从银行兑换了总额30元共60张面值五毛钱的人民币,“以便向伍皓先生‘致敬’”。伍皓在演讲进行到中途时,举着桌上的一张五毛钱,镇静地说,这就是刚才网民的抗议。

  22日下午,潇湘晨报记者注意到,伍皓演讲遭三名网友扔五角钱纸币抗议的消息,在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及微博上不断热传,引起不少网友热议,有说涉嫌人身攻击的,有说一场行为艺术的,当然也有人称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这场面在国际上很常见,官员还有被砸鸡蛋、扔鞋子的,“咱这是很文明了”。

  22日晚上,伍皓在自己的微博上更新了一条消息,对自己被扔钱一事进行了调侃:“有媒体问我会不会向扔钱给我的人跨省,我说,有这个必要吗?我还觉得真是好兆头呢,我一直清贫,好不容易才被钱砸中一次。看来以后有财发了,呵呵。”

  2009年,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成功把全国的注意力引到了云南。从省委宣传部主动组织“躲猫猫真相调查团”,到“小学生卖淫案”亲自上网回帖,再到要求慎用“不明真相”等词汇、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和媒体义务监督员等举措,伍皓以宣传部官员的身份,通过“新闻新政”,尝试推动党和政府的信息公开与透明,这一努力值得赞叹。

  网友意见:“伍皓被扔钱是他的荣耀”

  网友“xiaojuzi”:不喜欢朝伍皓扔五毛钱的行为,辱骂不是战斗,欺负人、逞能,不算本事,说不好听是哗众取宠。

  网友“孙亚菲”:抗议的权利。这样表达一下何尝不可?

  网友“仇美枝”:作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官员,伍皓被扔是他的荣耀。这个道理类似于:一个有可能被证伪的命题才有可能是真命题。同样,一个能被扔的官员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官。

  网友“五岳散人”:没觉得散点五毛的真钱或者几百亿的冥钱,就算是对伍皓之流的侮辱。

  网友闾丘露薇:看看施瓦辛格,被扔了鸡蛋还能开玩笑,这样会得选票,不过如果没有选票,就只能靠人的度量。

  网友杨锦麟:他(伍皓)其实并不坏,颇有理性和理智,我注意到他在现场遭遇突发状况的神情,还算镇定。

  当事人伍皓:是正常表达意见的方式,但希望不成为常态

  扔钱风波发生后,潇湘晨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当事人伍皓。

  潇湘晨报:你怎么看向你扔钱的行为?

  伍皓:我觉得这很正常。这是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越来越开放的国家。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是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行为还是不能成为常态,公众还是不需要的。

  潇湘晨报: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

  伍皓:一笑置之,这件事情没有影响到我的演讲。我记得一共进行了两个半小时,其中有一个多小时和学生交流互动。还有学生要签名,很多提问,学生也没有当回事。

  潇湘晨报:你当时演讲的主题是什么?

  伍皓:主要是“通过善待、善用媒体,达到善管媒体的目的”。我们在云南首先发起了网络发言人制度,这个还被电视台评选为影响时代力量的十大事件之一。

  潇湘晨报:你怎么看向你扔钱的人?

  伍皓:我至今不知道他们这种举动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我尊重他们,也尊重他们的行为。

  潇湘晨报:有网友想问,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导致出现跨省抓捕?

  伍皓:不会的,我们本身就在追求社会沟通,不断尝试透明公开,所以不存在跨省的问题。

  潇湘晨报:如果今天扔钱的人演讲的时候,给你一个机会,你会不会扔五毛钱给他们?

  伍皓:那倒不至于,我素质没有那么低。

  潇湘晨报:有人说你很高调,所以才会出现有人向你扔钱。

  伍皓:做事情就要高调,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做人必须要低调。

  人民大学主办方:“他们肯定是有预谋的”

  中国人民大学扔钱风波之后,潇湘晨报记者电话专访了当时演讲的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雷蔚真。

  潇湘晨报:扔钱时你在现场吗?

  雷蔚真:我是这个活动的主持人。这是一个学术交流活动,一个沙龙。当时正好听说伍皓先生在北京进修,我们就邀请他来与我们师生做一个交流。发生这事的时候,我正好往后台走,也就几秒钟的时间,有学生告诉我出现了这件事,等我回去看,已经结束了。

  潇湘晨报:现场出现了什么异常吗?

  雷蔚真:当时没有任何异常,只是他们(扔钱的人)自鸣得意。其实根本没有,现场很正常,后来的提问也很流畅,大家问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也很尖锐,伍皓先生的回答也很从容。我记得他演讲的题目是《政府信息公开与网络执政》。

  潇湘晨报:你对他们的行为怎么看?

  雷蔚真:首先我觉得他们肯定是有预谋的。当时时间很短,就几秒钟,有人扔钱,有人拍照,不是预谋好的怎么可能?而且,据说他们之前到了会场,还拍了照片,在网上有的。他们几个人突然走进来,然后就跑了,也没有与我们互动,我们没有必要对他们的行为有什么反应。我觉得他们甚至都没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就是想自己个人出名,自己炒作。我们这个活动也没有任何商业上的或其他的什么色彩,纯粹就是学术交流。如果网友对我们活动或伍皓本人有什么看法,完全可以用这个时间来提问,我们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觉得这种行为对人民大学主办方和伍皓先生缺乏应有的尊重,这种行为也很令人费解。

  法学专家:扔钱行为受宪法保护

  针对此事,4月22日晚上,潇湘晨报记者采访了湘潭大学法学院教授欧爱民,他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而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通过口头、书面、行为等途径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权利。

  欧爱民教授说,受宪法保障的言论类型很多,其中包括通过符号、行为等方式来表达思想观点的言论,即象征性言论。而本案中网友行为就是象征性言论,属于言论自由范围,没超出合理范畴,理应受到保护。

  最后,欧爱民教授还说,虽然有人不欣赏网友这样发表言论的方式,但不能干涉之,更不应“秋后算账”。

  专栏作家王小山:“换作我,就把钱捡起来捐给灾区”

  就此事,4月22日下午,潇湘晨报记者采访了专栏作家王小山。

  潇湘晨报:伍皓演讲被扔钱,你怎么看?

  王小山: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正常的抗议,或者说一种行为艺术。这不存在侮辱,并没有身体接触,也没有侮辱性的语言。

  潇湘晨报:如果换作是你,你有什么反应?

  王小山:我会把钱捡起来,数一数,然后捐给灾区,皆大欢喜。

  潇湘晨报:有网友问你之前是不是说过伍皓言行不一,为什么?

  王小山:我记得在云南大旱期间,伍皓在微博上说“云南会用好每一分钱”,我就说那就应该把善款的使用账目公开一下,接受监督。结果他就不说话了。我觉得他总是摆出一副腔调,并没有真正实施。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诗,就是酱紫恶心人滴

李肇星赋诗《人民万岁 祖国唯一》悼地震遇难同胞

2010年04月22日14:28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4月22日电 2010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
任委员、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参加援建玉树格桑花天使红军小学活动,自北京赶赴广东
班机上,应光明日报之邀而作诗《人民万岁 祖国唯一——为玉树同胞祈祷》。以下为诗
作原文:

  人民万岁 祖国唯一

  ——为玉树同胞祈祷

  李肇星

  时有风调,
  时有雨顺。
  当灾难突降更知道,
  亲人永在身边
  才是难得的幸运。

  两千多年“民为贵”的嫩芽 ①
  终于长成繁茂森林。

  “最危险的时候”,②
  成百上千的官员是公仆,
  成千上万的士兵胜过子孙。

  祁连山高御风,
  青海浪高抗震。
  “起来,起来!”③
  各民族兄弟握成一拳,
  各民族姐妹吓退凶神。

  不同肤色的各国朋友
  频频传递温馨……

  四海之内“人民万岁”, ④
  时时刻刻以人为本。
  独一无二的是祖国,
  坚不可摧的
  是团结一心的中国人!

  注①: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民为贵”理念。
  ②、③:“最危险的时候”和“起来,起来”引自国歌。
  ④、1949年 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主席曾高呼“人民万岁”。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阳新一座大山突然裂成两半2010-04-22 04:19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作者:柯锋

阳新县龙港镇金竹茶场的乡子坳山半山腰,突然出现一道宽约3.5米、长约450米的裂缝,整个山体分成了两半,其中一半山体自14日以来一直在逐渐下滑,险情不断凸现。

  本报讯(东楚晚报记者柯锋)阳新县龙港镇金竹茶场的乡子坳山半山腰,突然出现一道宽约3.5米、长约450米的裂缝,整个山体分成了两半,其中一半山体自14日以来一直在逐渐下滑,险情不断凸现。至前日,险情还没有得到遏制,山下11户居民已紧急撤离。

  灾害地点,位于鄂赣交界处的金竹尖山脉,山体出现了一道弯曲的裂痕。大量山石、泥砂滚落而下,致山间惟一的一条排洪港被砂石堵塞。

  据乡子坳山脚下居住的村民张远秀介绍,14日晚8时,她听见房后传出轰隆隆的山体垮塌声,全家人当时吓得跑出家门。随后,他拿着手电筒察看后墙,发现乡子坳山体出现面积约100平方米的滑坡。次日,村民发现乡子坳山体从半山腰开始出现断裂,整个山体分成了两半。

  龙港镇党委张书记称,灾情发生后,龙港镇政府及时安排人员将涉险的11户居民紧急撤离,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

  据介绍,阳新县国土部门技术人员已赶赴现场进行了实地查勘,将尽快采取治理措施。

  (本文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湖南双牌县摊派县委书记头像台历 一本25元
2010年04月23日09:09杭州网-都市快报
一个人的台历卖25元

昨天,署名“一个尚有良知的双牌人”的网友在网上公开爆料,称双牌县年初印制了2010年的台历。在这本台历上,扉页是县委书记郑柏顺一个人特大头像,上面还有郑柏顺的签名,网友戏称“像一个明星的字体——潇洒飘逸”。

这本台历,除了另一张郑柏顺出席某重大活动的图片外,没有一张双牌县其他领导的照片,其余都是介绍双牌风景名胜和项目建设的照片。

帖子质疑,既然作为县里对外形象宣传的台历,为什么只印刷郑书记一个人的照片?起码应该把其他县领导都印上。

昨晚,当地一媒体人士证实,确实存在这样一本台历,作为双牌县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产品。

据这位媒体人士介绍,这本印有县委书记头像的台历被卖给“县里的科局级单位和每个乡镇,而且价格不便宜,25块钱一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历史学家披露圣雄甘地常与裸女睡觉挑战自制力

中新网4月24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24日援引外电报道,英国历史学家亚当斯(Jad Adamas)出版一本新书,披露印度精神领袖甘地的私生活。该书称这位以坚守贞洁而闻名的印度圣雄与裸女睡觉、进行怪诞的性“试验”。

  题为《甘地:赤裸裸的雄心》(Gandhi: Naked Ambition)的这本书已在英国发行,不久后也将在印度销售。

  由于甘地被印度人视为国家的骄傲,因此该书必然会引起一场风波。

  在甘地去世60多年后,亚当斯阅读了他几百页的著作,查阅了有关资料。对这个被视为圣人和印度之父的历史名人的隐秘生活进行了研究。

  甘地一向以简朴的生活和拒绝寻欢作乐闻名,他对性苛刻而又不同寻常的态度为众人所知。

  他自己曾写道,在他父亲1885年去世时,他与15岁的妻子卡斯特巴行房,对此他感到厌恶。有四个孩子的他在晚年生活中,不准已婚夫妇在他修行的住所过性生活。他教育男人有性冲动时洗冷水澡。

  亚当斯在接受法新社电话采访中说:“当你阅读甘地描写他性生活的文章后就会发现,他早期有着非常正常的性生活,同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一样。使我感兴趣的是,他在1900年做出要禁欲的决定;6年后,他发了誓,并付诸行动。”

  事实上,同他给人的禁欲形象相反的是,甘地晚年经常跟一些年轻性感的女人一起洗澡,他也经常与一个或几个追随者同睡一床。

  不过,亚当斯说,他尚未找到甘地与任何女人交欢的证据。

  亚当斯推想,“我的解释是,他期待这些女人给予他刺激,从而他可以表现出抗拒。”

  他说:“甘地想要知道,性欲能否被控制,因为他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强的力量。”

  亚当斯说,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对甘地这些想法和举动反感。

  英国这位历史学家说,甘地在活着的时候,人们常谈论他这些事。但是在他于1948年被暗杀以后,这些事就被他国家偶像的光环所掩盖了。

--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25# 歪弟

本来今天想去看看的,后来看到电视里都说如何好,就决定不去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史上最牛书记李连玉被免职

记者 周西  更新时间:2010-4-23

今年年初,因征地引起命案,并引发大规模游行示威的江苏省邳州市党政”一把手”近日被问责,被称为“史上最牛市委书记”和“红地毯书记”的邳州市委书记李连玉,以及市长孟铁林被同时免职。消息传出之后,当地市民纷纷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据报道,邳州市已于15号下午召开全市干部大会,传达江苏省委和徐州市委的这一决定,而两人双双遭到免职的导火线,正是该市今年年初发生的那起震惊全国的征地命案。

今 年1月7号,邳州市运河镇河湾村村支书涉嫌组织200多名社会人员暴力征地,而挺身捍卫土地的22岁村民李冬冬被连刺三刀后不治身亡。之后,当地政府又不 惜动用大量警力并投放催泪弹,强行抢走了李的尸体,由此引发上千名村民接连两天上街游行,并到市政府门口集会请愿,酿成了今年全国首起大规模的群体性事 件。此事引起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和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等人相继作出批示,负有主要责任的当地政府相关官员先后被就地免职。消息人士 表示,江苏省委省政府亦对此事大为震惊,当时即有意对李连玉等人进行问责,但是由于接任人选尚未确定而延宕至今。

报道又说,李连玉被免职的消息传出后,迅速成为当地头号新闻,市民们纷纷购买鞭炮燃放以示庆祝。不过,也有村民表示,对此他们仍然不放心,怕这些人 只是“避避风头就又出来了”。还有市民在当地网络论坛发表网帖和公开信,质疑像李连玉这样的“酷吏”为何会在危害一方这么久之后才受到处理?呼吁新任市委 书记和市长记取前车之鉴,“少吹牛,少作假,不作秀,多做事”。

据悉,自李连玉2002年底出任市委书记后,邳州即开始大规模违法违规征用土地,并大肆举债进行城市开发和工业建设,一举由著名的贫困县跃居“全国 百强县(市)”之列,并由此形成“卖地生财”和财政巨额亏空的病态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一度被称为“邳州模式”而引发全国各地争相学习的热潮,李连玉也因此 被称为“史上最牛市委书记”和’铁腕书记”。河湾村征地命案正是邳州“卖地生财”酿成的恶果。

更为当地百姓所不齿的是,2007年10月23日,李连玉在参加完中共十七大后从北京返回邳州时,当地各界数千人“自发”夹道“热烈欢迎李书记载誉 归来”,官方的邳州电视台报道称欢迎队伍绵延23公里。胸前戴着十七大代表证的李连玉在红地毯上昂首阔步,向欢迎者挥手,一时间成为各大媒体和网络论坛争 相转载并予批评嘲讽的经典画面,这一事件又为他得到了“红地毯书记”和“李招手”等雅号。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原创]【举报】CCTV播放动物交媾特写镜头
文章提交者:拐啦拐啦忽悠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斑禾:请不要改我的标题好吗?

【举报】CCTV播放极为色情的交媾特写镜头

今晚(2010年4月24)8点50左右,CCTV7《人与自然:探秘自然》中播放的巨鲸交配情节,雄性巨鲸长达两米的生殖器和雌性巨鲸巨大的生殖器交媾的特写镜头长达几分钟,还伴有赵忠祥极为色情的解说:“雌鲸尚未做好交配的准备,翻滚着躲避,避免被触及敏感部位.....”

当时全家老老小小在看电视,窘得我想换台,又怕留下刻意的印象,只好不断说些别的话题,分散家人的注意力......

这样的情况不是一次两次了,我就不明白了,99%的观众都不是动物学专家,也不是养殖专业户,看这档节目无非就是个轻松、有趣而已,为什么对动物的交配介绍得那么详尽!?巨大的特写镜头长达数分钟,还要配上那么露骨的解说!!??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太低俗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原创]美国女记者控世博涉抄袭吉祥物与建筑造型?
文章提交者:鲁国平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作者鲁国平

    援引台湾中央社23日上海报道,上海世博会将于5月1日揭开序幕,世博局今天(23日)兴高采烈地安排约150位中外媒体参观世博园区会。第一站参观世博新闻中心,世博局宣传部部长徐威召开记者会帮助相关问题,结果却爆出这场混乱场面。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驻沪分社首席记者LouisaLim(林慕莲)在记者会上用中文高声指责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是抄袭美国卡通人物Gumby,并当场拿出海宝与Gumby的图片给全场媒体拍照,证明她的指控。记者会现场顿时一片大乱,电视台及文字记者纷纷抢拍这位美国女记者,坐在主席台上的徐威被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弄得非常尴尬。

    而这位坐在第一排的这位女记者并不放过徐威,又拿出两张图片,指控中国馆的造型涉嫌抄袭日本的建筑。并立即拿起录音机及麦克风冲上主席台,质问徐威对于这两起抄袭事件有何看法,这时中外媒体又蜂拥而上,把主席台团团围住。 世博局官员万万想不到,原本一场好意安排的中外媒体参观世博园区活动,就这样混乱收场。

    我不知道其新闻的准确性,因为事情国内未见报道,但估计此事上升为Google搜索热词榜应该不会是假,并且关于世博会造假,除了前面已经有关部门承认和媒体报道了上海世博会主题歌《2010等你来》涉嫌抄袭日本外,至于对中国馆的建筑造型涉及抄袭也耳有所闻,无疑这次美国女记者控世博涉抄袭吉祥物与建筑造型看来志在必得,甚至势必引起一场舆论风暴。

    不过和上次不同的是主题歌可以停用,世博会在即,吉祥物与建筑造型却一时无法修正,官方无论如何办--或承认以及不承认都会大跌眼镜,何况上海世博会作为“全球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的一场盛会,是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文化盛事”,到时候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丢脸,这是任何中华儿女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由此国内新闻界难言之隐情有可原。

    于是从假药,假化肥,假种子,假奶粉……到假歌曲,假唱,假吉祥物与建筑造型,可谓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然而面对外人指责虽然目前官方不好发作,暂且不表,但秋后算账还是应该的,否则中国以及中国人以后还如何做人做事。我觉得,对于这个真金白银打造的世博会这个“世纪工程”谁让她在世界人民面前丢脸一分钟,那么政府就要让他一辈子丢人,不知大家对此怎么看?

新闻链接:http://www.haixiainfo.com.tw/101357.html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俄媒体人士建议列宁遗体从红场迁出送给北京

http://twitter.com/adouban/status/12762023802

俄罗斯媒体在列宁生日当天“集体沉默”,俄评论人士称,该把列宁遗体从红场迁出送
给北京方面。

同此前针对将列宁墓从红场迁出问题而产生的激烈争论相比,俄罗斯社会在列宁诞辰140
周年的日子里却对列宁这个话题表现得异常冷漠,而俄罗斯媒体也在列宁生日当天如同
事先约定了一样,集体实施沉默。头版既没有纪念列宁的文章,也没有批评他的文章。
唯一一份被记者在报亭找到刊登关于列宁文章的小报上也仅写道:今年的列宁生日静悄
悄。

莫斯科红场列宁墓在22日早上开门的时候,门前也同样显得非常冷清,列宁墓前只有几
个游客,其中包括两位来自乌拉尔地区的游客,两位来自荷兰的外国游客,一名记者。

对于此种冷清现象,俄罗斯民意调查中心负责人瓦列里?菲德洛夫在星期四表示说:“关
于列宁的话题已经不被人重视了,至少已经从报纸的头版头条消失了,虽然共产党人会
在当天大造声势,但这不是说反对将列宁墓迁出红场的人占了优势,只是绝大多数俄罗
斯人在用沉默表达自己的态度。”

他还表示说:共产党仍然会举行活动造声势,但民意调查显示,实际上很多俄罗斯人希
望将列宁墓迁出红场,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希望,等到目前仍活着的那一小部分坚决反对
的俄罗斯共产党老人们死去之后,毫无争议的迁出列宁墓。这也算是对信仰共产主义的
人的一种怜悯吧。

同俄媒体实施集体沉默不同的是,中国官方媒体当天均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赞扬列宁的评
论文章,一些文章甚至称,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认同列宁。莫斯科《回声电台》在22日
的一个评论节目中,主持人同嘉宾就此进行讨论时,找到了解决列宁遗体去向问题的出
路:应该把列宁遗体从红场迁出,并送给北京方面。

相对于俄罗斯主流媒体对列宁的生日以沉默对待的态度相比,俄罗斯民间对列宁等前苏
联共产党创始人的愤怒却有增无减,并利用各种方式表达希望审判苏共领导人罪行的呼
声。近期以来,俄罗斯各地不断发生针对前苏联共产党领导人雕像和塑像的破坏事件。
其中最严重的是发生在2009年4月份,圣彼得堡市中心火车站前广场列宁铜塑像被不明身
份者用炸弹炸毁的事件。圣彼得堡红村地区一个列宁雕像被人实施“斩首” 削去了头部
。前苏联国家级文物,一幅山岩列宁壁画被人泼墨破坏、并涂写侮辱性文字等等新闻不
断在俄罗斯报道。

俄罗斯最近的一起反对列宁的事件发生在3月15日的莫斯科红场,莫斯科红场在当天发生
了枪击事件,一名俄罗斯男子用汽枪打伤一名负责克林姆林宫前列宁墓保卫的警察并试
图闯入列宁墓,称希望以此方式呼吁拆除红场上的列宁墓,警察重伤住院治疗。他在被
审讯过程中对媒体明确表示说:我敢在红场开枪打伤警察,就是为了呼吁列宁墓应该被
拆除,或者改建成为钟楼,但列宁遗体必须被迁出红场。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灌水]晕倒!内蒙辟谣后发生地震(2010-04-25)
文章提交者:灰猫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转贴]美国总统悼念死亡矿工的讲话
文章提交者:长津英豪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We’re here to memorialize 29 Americans: Carl Acord. Jason Atkins. Christopher Bell. Gregory Steven Brock. Kenneth Allan Chapman. Robert Clark. Charles Timothy Davis. Cory Davis. Michael Lee Elswick. William I. Griffith. Steven Harrah. Edward Dean Jones. Richard K. Lane. William Roosevelt Lynch. Nicholas Darrell McCroskey. Joe Marcum. Ronald Lee Maynor. James E. Mooney. Adam Keith Morgan. Rex L. Mullins. Joshua S. Napper. Howard D. Payne. Dillard Earl Persinger. Joel R. Price. Deward Scott. Gary Quarles. Grover Dale Skeens. Benny Willingham. And Ricky Workman.

“我们在这里,怀念29位美国人:卡尔?阿克德、杰森?阿金斯、克里斯多佛?贝尔、格利高里?史蒂夫?布洛克、肯尼斯?艾伦?查普曼、罗伯特?克拉克、查尔斯?蒂莫西?戴维斯、克里?戴维斯、迈克尔?李?埃尔斯维克、威廉?I.格里菲斯、史蒂芬?哈拉、爱德华?迪恩?琼斯、理查德?K.雷恩、威廉姆?罗斯威尔特?林奇、尼古拉斯?达利尔?麦考斯基、乔?马克姆、罗纳德?李?梅尔、詹姆斯?E.姆尼、亚当?基斯?摩根、雷克斯?L.姆林斯、乔什?S.纳皮尔、霍华德?D.佩恩、迪拉德?厄尔?波辛格、乔尔?R.普莱斯、迪华德?斯科特、加里?考拉斯、格罗佛?戴尔?斯金斯、本尼?威灵汉姆以及里奇?沃克曼。”

Nothing I, or the Vice President, or the Governor, none of the speakers here today, nothing we say can fill the hole they leave in your hearts, or the absence that they leave in your lives. If any comfort can be found, it can, perhaps, be found by seeking the face of God -- (applause) -- who quiets our troubled minds, a God who mends our broken hearts, a God who eases our mourning souls.

无论我、副总统、州长,或是今天致悼词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说出任何话语,可以填补你们因痛失亲人心中的创伤。如果有任何可以找得到的安慰,也许只能从上帝那里寻找得到,上帝安慰我们痛苦的头脑,修复破碎的心,减轻我们哀痛的内心。

Even as we mourn 29 lives lost, we also remember 29 lives lived. Up at 4:30 a.m., 5:00 in the morning at the latest, they began their day, as they worked, in darkness. In coveralls and hard-toe boots, a hardhat over their heads, they would sit quietly for their hour-long journey, five miles into a mountain, the only light the lamp on their caps, or the glow from the mantrip they rode in.

Day after day, they would burrow into the coal, the fruits of their labor, what so often we take for granted: the electricity that lights up a convention center; that lights up our church or our home, our school, our office; the energy that powers our country; the energy that powers the world. (Applause.)


尽管我们在哀悼这29条逝去的生命,我们同样也要纪念这29条曾活在世间的生命。凌晨4点半起床,最迟5点,他们就开始一天的生活,他们在黑暗中工作。穿着工作服和硬头靴,头戴安全帽,静坐着开始一小时的征程,去到五英里远的矿井,唯一的灯光是从他们头戴的安全帽上发出的,或是进入时矿山沿途的光线。

日以继夜,他们挖掘煤炭,这也是他们劳动的果实,我们对此却不以为然:这照亮一个会议中心的电能;点亮我们教堂或家园、学校、办公室的灯光;让我们国家运转的能源;让世界维持的能源。

And most days they’d emerge from the dark mine, squinting at the light. Most days, they’d emerge, sweaty and dirty and dusted from coal. Most days, they’d come home. But not that day.

These men -– these husbands, fathers, grandfathers, brothers sons, uncles, nephews -– they did not take on their job unaware of the perils. Some of them had already been injured; some of them had seen a friend get hurt. So they understood there were risks. And their families did, too. They knew their kids would say a prayer at night before they left. They knew their wives would wait for a call when their shift ended saying everything was okay. They knew their parents felt a pang of fear every time a breaking news alert came on, or the radio cut in.

But they left for the mines anyway -– some, having waited all their lives to be miners; having longed to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their fathers and their grandfathers. And yet, none of them did it for themselves alone.


大多时候,他们从黑暗的矿里探出头,眯眼盯着光亮。大多时候,他们从矿里探出身,满是汗水和尘垢。大多时候,他们能够回家。但不是那天。

这些人,这些丈夫、父亲、祖父、弟兄、儿子、叔父、侄子,他们从事这份工作时,并没有忽视其中的风险。他们中的一些已经负伤,一些人眼见朋友受伤。所以,他们知道有风险。他们的家人也知道。他们知道,在自己去矿上之前,孩子会在夜晚祈祷。他们知道妻子在焦急等待自己的电话,通报今天的任务完成,一切安好。他们知道,每有紧急新闻播出,或是广播被突然切断,他们的父母会感到莫大的恐惧。

但他们还是离开家园,来到矿里。一些人毕生期盼成为矿工;他们期待步入父辈走过的道路。然而,他们并不是为自己做出的选择。


All that hard work, all that hardship, all the time spent underground, it was all for the families. It was all for you. For a car in the driveway, a roof overhead. For a chance to give their kids opportunities that they would never know, and enjoy retirement with their spouses. It was all in the hopes of something better. And so these miners lived -– as they died -– in pursuit of the American Dream.



这艰险的工作,其中巨大的艰辛,在地下度过的时光,都为了家人。都是为了你们;也为了在路上行进中的汽车,为了头顶上天花板的灯光;为了能给孩子的未来一个机会,日后享受与伴侣的退休生活。这都是期冀能有更好的生活。所以,这些矿工的生活就是追寻美国梦,他们也因此丧命。

There, in the mines, for their families, they became a family themselves -– sharing birthdays, relaxing together, watching Mountaineers football or basketball together, spending days off together, hunting or fishing. They may not have always loved what they did, said a sister, but they loved doing it together. They loved doing it as a family. They loved doing it as a community.

That’s a spirit that’s reflected in a song that almost every American knows. But it’s a song most people, I think, would be surprised was actually written by a coal miner’s son about this town, Beckley, about the people of West Virginia. It’s the song, Lean on Me -– an anthem of friendship, but also an anthem of community, of coming together.


在矿里,为了他们的家人,他们自己组成了家庭:庆祝彼此的生日,一同休憩,一同看橄榄球或篮球,一同消磨时间,打猎或是钓鱼。他们可能不总是喜欢这些事情,但他们喜欢一起去完成。他们喜欢像一个家庭那样去做这些事。他们喜欢像一个社区一样去做这些事。

这也是美国人熟知的一首歌里表达的精神。我想,让大多数人惊讶的是这首歌实际是一名矿工的儿子所写,关于贝克利这个小镇的,关于西弗吉尼亚人民的。这首歌曲,“靠着我”(Lean on Me)是关于友谊的赞歌,但也是关于社区关于一同相聚的赞歌。

That community was revealed for all to see in the minutes, and hours, and days after the tragedy. Rescuers, risking their own safety, scouring narrow tunnels saturated with methane and carbon monoxide, hoping against hope they might find a survivor. Friends keeping porch lights on in a nightly vigil; hanging up homemade signs that read, “Pray for our miners, and their families.” Neighbors consoling each other, and supporting each other and leaning on one another.

I’ve seen it, the strength of that community. In the days that followed the disaster, emails and letters poured into the White House. Postmarked from different places across the country, they often began the same way: “I am proud to be from a family of miners.” “I am the son of a coal miner.” “I am proud to be a coal miner’s daughter.” (Applause.) They were always proud, and they asked me to keep our miners in my thoughts, in my prayers. Never forget, they say, miners keep America’s lights on. (Applause.) And then in these letters, they make a simple plea: Don’t let this happen again. (Applause.) Don't let this happen again.

How can we fail them? How can a nation that relies on its miners not do everything in its power to protect them? How can we let anyone in this country put their lives at risk by simply showing up to work; by simply pursuing the American Dream?

We cannot bring back the 29 men we lost. They are with the Lord now. Our task, here on Earth, is to save lives from being lost in another such tragedy; to do what must do, individually and collectively, to assure safe conditions underground -- (applause) -- to treat our miners like they treat each other -- like a family. (Applause.) Because we are all family and we are all Americans. (Applause.) And we have to lean on one another, and look out for one another, and love one another, and pray for one another.

There’s a psalm that comes to mind today -– a psalm that comes to mind, a psalm we often turn to in times of heartache.

“Even though I walk 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fear no evil, for You are with me; your rod and your staff, they comfort me.”

God bless our miners. (Applause.) God bless their families. God bless West Virginia. (Applause.) And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pplause.)


灾难发生的几分钟,几小时,几日之后,这个社区终被外界关注。搜救者,冒着风险在充满沼气和一氧化碳的狭窄地道里搜寻,抱着一线希望去发现一位幸存者。朋友们打开门廊的灯守夜;悬挂自制的标语上写着,“为我们的矿工和他们的家人祈祷。”邻居们彼此安慰,相扶相依。

我看到了,这就是社区的力量。在灾难随后的几天,电子邮件和信件涌入白宫。邮戳来自全国各地,人们通常都是同一开头:“我很骄傲来自一个矿工的家庭。”“我是一名矿工的儿子。”“我很自豪能成为一名矿工的女人。”……他们都感到自豪,他们让我关护我们的矿工,为他们祈祷。他们说,不要忘了,矿工维持着美国的光亮。在这些信件里,他们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不要让这样的事再发生。不要让这事情再发生。

我们怎忍让他们失望?一个依赖矿工的国家怎能不尽全力履行职责保护他们?我们的国家怎能容忍人们仅因工作就付出生命;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追求美国梦吗?

我们不能让29条逝去的生命回来。他们此刻与主同在。我们在这里的任务,就是防止有生命再在这样的悲剧中逝去。去做我们必须做的,无论个人或是集体,去确保矿下的安全,向他们对待彼此那样对待我们的矿工,如同一家人。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我们都是美国人。我们必须要彼此依靠,守望彼此,爱护彼此,为彼此祈福祈祷。

今天,我想起一首圣歌,在我们心痛时会想起这首歌。“我虽行过死荫的幽谷,但心无所惧,因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在安慰我。”

上帝保佑我们的矿工!上帝保佑他们的家人!上帝保佑西弗吉尼亚!上帝保佑美国!

(全文完)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国际体操联合会处罚中国女队

腾讯体育讯 北京时间4月28日晚,国际奥委会今天宣布,经过国际体操联合会调查,由于中国女子体操选手董方霄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不满16岁,国际奥委会正式收回中国女子体操队在悉尼奥运会上所获得的团体铜牌,当时获得第四名的美国队将递补获得第三名以及奖牌。

国际体操联合会于2009年6月开始调查董方霄的年龄,原因是她在参加悉尼奥运会时作为运动员提交的个人信息和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技术官员提交的个人信息不一致。

今年的2月27日,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发布了官方消息,国际体操联合会就两名中国体操运动员董方霄和杨云年龄造假的问题进行调查后,决定取消董方霄悉尼奥运会的所有成绩,这除了影响到董芳霄个人的名次外、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体操队的女团成绩,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女团铜牌,而杨云“年龄门”则因为证据不足仅被处以警告。

根据国际体操联合会的调查,董方霄的生日其实是1986年1月23日,这也就是说她参加悉尼奥运会的时候只有14岁,但是根据董方霄在悉尼奥运会上队员资料显示,她是生于1983年1月20日的,这样的话她参加悉尼奥运会的时候已经是17岁。国际体操联合会宣布取消董方霄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的所有成绩,调查结果还将上交给国际奥委会。另外国际体操联合会还取消了董方霄1999年世锦赛和1999-2000年世界杯的所有成绩。

在国际体联的调查结果公布后,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罗超毅曾表示,董芳霄参加1999年世锦赛、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年龄,中国体操队是没有任何造假情节的。董芳霄的年龄在退役后被改小了三岁,应该是其个人及家人的行为。

4月28日在迪拜召开的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上讨论了国际体操联合会关于对中国体操女队处罚决定,最终决定收回中国体操女队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所取得的团体铜牌。同时还取消了董芳霄在悉尼奥运会上所取得的个人自由操第六名和跳马第七名的成绩。国际奥委会的发言人马克-亚当斯对外表示:“董芳霄获得的奖牌和证书将会被收回并重新分配。”美国队当时排在第四位,也将递补获得第三名以及奖牌。

“我只是自豪地说,正义占了上风,”多米尼克道斯说到,她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美国队的成员。 “我的队友们都非常好,他们应该得到铜牌,我敢肯定,我们每个人会高兴得不得了。我们会珍惜它。”

同时,国际奥委会责令中国奥委会尽快将女子体操团体铜牌以及证书归还,以便进行重新分配。

按照国际体联规定,运动员要满16周岁才能参加奥运会比赛。之所以要杜绝运动员“以小充大”,是因为年龄小的运动员身体灵活,容易完成高难度动作。通常情况下,一旦女子体操运动员到了发育年龄,就将面临走下坡路,所以女体操选手退役都比较早,而教练也会在选材中,倾向挑选“小巧玲珑"的选手。

事件回放:

·2009年6月23日,国际体操联合会(FIG)近日决定,就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两名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董芳霄和杨云违反最低参赛年龄规定的问题展开调查。 >>详细

·北京时间2月27日国际体操联合会(FIG)官方消息,国际体操联合会就两名中国体操运动员董方霄和杨云年龄造假的问题进行调查后,决定取消董方霄悉尼奥运会的所有成绩,这除了影响到董芳霄个人的名次外、也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体操队的女团成绩,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女团铜牌,而杨云“年龄门”则因为证据不足仅被处以警告。 >>详细

·与此同时,中国体操协会新闻发言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已经从国际体联获悉这一消息。表示中国体操协会一直在配合国际体联对此进行调查,并且将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保留进一步解释或申诉的权利。 >>详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陕西师大李玉虎教授赴青海保护胡总书记题字黑板
http://news.snnu.edu.cn/bencandy.php?id=6244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7.1级地震,这是继20
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又一自然灾害。4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
军委主席胡锦涛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到玉树藏族自治州孤儿学校
看望震后复课的学校师生时,在教室的黑板上题写了“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
的!”
十二个大字,并带领着孩子们大声朗读。这朗朗之声传遍祖国大地,传递着中华
民族坚强乐观、不屈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胡锦涛同志亲笔题字的黑板随即被玉树州
孤儿学校校长像珍宝一样收藏了起来,现在该黑板已被送到青海省档案馆永久珍藏。
    胡总书记在黑板上的题词已成为抗震一线的珍贵档案和这场伟大斗争国家行为的重
要历史见证。但是由于黑板粉笔字迹在黑板上附着力很弱,极易脱落,不能触摸、不能
包裹、怕风等,属于很不耐久的字迹。如何使这一诞生于抗震救灾前线的特殊珍贵档案
永久保存,是一切从事档案保护工作者的迫切愿望,是档案保护领域的新课题。
    4月22日,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
研究中心主任、全国著名档案保护专家李玉虎教授与王文军工程师一起赶往青海档案馆
,现场对黑板的大小规格、基本材质、字迹状况等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李教授说:“
这块黑板与宁强县的黑板材质不同,宁强县的黑板是纯木质的,而这块黑板基体是铁制
的。为了使这块黑板粉笔字迹档案永久保存,还需要做多次实验,在原来的保护技术上
做些调整,并且要根据黑板的尺寸专门为其设计加工一个环保型防火、防虫、防霉、防
有害气体的特藏装俱,为其营造环保型的安全环境。筛选加固剂最佳配方和制作特藏装
俱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只要把黑板放好不动就不会有任何变化。”
    李教授与研究生一起曾对胡总书记2008年在陕西宁强县题字的黑板进行过技术处理
,课题组的研究人员从黑板成份、材料筛选、实施工艺、原貌表征、高温高湿、氧化、
有害气体、光等加速老化等方面进行了反复实验,多重筛选,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
了满意的保护效果,此项目得到国家档案局领导的全力支持。经过研究人员一年多的努
力,2009年12月该项目已经顺利通过国家档案局鉴定,鉴定会专家对此项目给予了高度
评价。研究人员表示一定会再接再厉保护胡总书记为玉树灾区的题词,让这些珍贵档案
永久保存,让世界人民知道中国是一个坚强不屈、团结奋斗的民族。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差不多啦,应该开第二十四期啦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