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英,笔名麦琪,公众眼里顾城的那个英儿的墓碑。

墓碑上有一行说她是刘湛秋挚爱的妻子。
shiguoying 发表于 2014-7-28 14:06
啊?!去世了,什么时候的事情。
谷歌了一下,为那场众目追忆的狂欢——

中国诗人和作家
刘湛秋的爱妻
一个美丽的快乐
灵魂的旅程完成
自由的精神,谁就会乘着
与所有的理解和
获得的知识为
未来的生活。你是如此的爱。
通过愉快和平静。
2014年1月8日。 50岁。
一场血与肉,化作一团尘土。
6# 吹笛在湖北  
翻译机器还是不靠谱
我翻译一下她的墓志铭:
李英 麦琪,中国诗人作家。刘湛秋挚爱的妻子。一段美丽快乐的灵之旅终结了。一个自由的灵魂将抵达来世飞翔且拥有所有的理解与认知,你是如此爱过。20 ...
shiguoying 发表于 2014-7-28 15:02
嗯嗯,还是人这架机器好用。
我觉得她也值了。至少惹的大洋两岸这个下午,有一阵小小的感伤~

应该是一个精灵吧。

施国英见过她吗?说点逸闻轶事,纪念一下下。

应该有,关于上海的...有时间写几句。
那谁写过一篇批判顾城的文章,意思是顾城自私而残酷,又很封建帝王情结,责任的确在他,惯饲了。
只觉得很扫兴。写了那些清澈诗篇的人,最终成了个自私残忍贪心的色鬼。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艺术不是藐视道德伦理的豁免权。

艺术家的才气或身份,不是装疯卖傻为恶伤人的借口。

将人物身份和环境换一 ...
ironland 发表于 2014-7-29 00:01
将人物身份和环境换一下:贾村顾屠户杀得一手好猪,和邻居李小英有私情。其妻谢大娘则纵容顾、李二人。后顾屠携妻进城贩肉,李小英另觅新欢。顾屠大怒,返乡求欢,遭拒。顾屠执斧砍杀谢大娘后自杀。END
可现实也许狗血得很。——我信。
她在人生地不熟的岛上别无选择地跳进顾城夫妇挖好的坑。。。——咋看不像,细想的确,谢已经烦顾了,国内有过这样的文字。等于是顾发现两头踏空,失控了,太把自己当人了,一时转不过弯来。不过,恐怕十时也转不过来。

何与怀:悲伤的朦胧

本帖最后由 吹笛在湖北 于 2014-8-2 22:57 编辑

——麦琪:心灵之旅已经结束
2014年7月28

                       

  今年1月8日,李英,后来情人口里叫的英子、英儿,更后来自称的麦琪,刚过五十岁,去世了,在悉尼一间医院,一个人,静静地,轻轻地,没有几个人知道。她的骨灰葬在悉尼东面近海的陵园(Eastern Suburbs Memorial Park,12 Military Road, Matraville),墓碑上刻着如下文字:

   LI YING 麦琪

   CHINESE POET AND WRITER.
   BELOVED WIFE OF LIUZHANQIU
   A BEAUTIFUL HAPPY
   SOUL JOURNEY COMPLETED.
   A FREE SPIRIT WHO WILL SOAR ON
   WITH ALL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GAINED INTO
   THE NEXT LIFE. YOU ARE SO LOVED.
   PASSED HAPPILY AND PEACEFULLY.
   8 JANUARY, 2014 AGED 50 YEARS.  

      (译成中文意思是:“LI YING 麦琪中国诗人、作家刘湛秋的爱妻一个美丽、快乐的心灵之旅已经结束。一个带着所有的理解和认知飞向来世的自由的灵魂。你是如此地为人所爱。于2014年1月8日幸福地平静地离世,享年五十岁。”)

                  

  麦琪去世后,悉尼的文友联系上了在中国大陆的刘湛秋。湛秋说,麦琪走的那天晚上,给他发过短信,感觉还好,说什么痛苦都没有。但就是那天夜里,她却走了。湛秋说,短期内他不会来澳洲。麦琪的事不要过分张扬。麦琪说过,她愿意一个人静静地走。

  麦琪去世前三年多,患了鼻咽癌,一天比一天严重,脸部变形了,身体消瘦得像一阵风也能吹得起的一张薄纸。她又回到二十年前来到悉尼后的最初八年里的状态,不见任何外人,特别是华人。他们拒绝西医治疗,也谈不上认真求救于中医,一直多是靠两人自己所琢磨的所谓食疗。我们几个朋友,只有担忧的份,什么也帮不了。去年悉尼朋友在北京,曾给湛秋打过电话,得知只是他一个人在中国。回来后大家一起议论,都觉得非常奇怪,甚至认为麦琪也许那时已经不在了。

  对麦琪去世,我们几个悉尼的文友的确早有思想准备。但这个样子的走法,还是相当意外。一种莫名的凄凉袭上心头。

  我第一次知道麦琪这个人,是1988年,是通过顾城之口;而我和顾城的认识,则是通过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系主任闵福德教授(Prof. John Minford)。此年一月中旬,应闵福德教授的邀请,顾城在夫人谢烨陪同下,以工作签证身份来到系里任课,任期一年。我当时在亚语系攻读博士学位已经好几年。导师原来是比我还年轻但学术修养甚高的雷金庆博士(Dr. Kam Louie),雷博士离开奥克兰大学后便由刚走马上任的闵福德教授接手。我开头是全职博士生,终日研究课题撰写论文。两年后我改为半工半读,在亚语系里为学生上些课,其中一门就是协助顾城为硕士班上中国文化课,因此我连同家人很快都和顾城、谢烨稔熟起来,记得他们儿子木耳(Samuel)出生以后还是我陪同去有关部门办理证件之类。

  那天顾城、谢烨第一次来到系里,和我们见面,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顾城谈到北京生活和诗坛时就提到麦琪(当时是用“李英”的原名),说是他的好朋友,在《诗刊》工作。顾城也不管我信不信,说麦琪的诗写得比他还好。谢烨在旁边也不住地帮腔。也许是顾城后来不断游说起作用,闵福德教授决定邀请麦琪来新西兰。他让我翻译一封邀请信,请麦琪参加1989年11月在新西兰南岛基督城举行的一个中国文学研讨会。不料几个月之后,中国发生了“六si”事件,研讨会取消。后来系里也发生很大变化,闵福德教授生了一场大病后不久,也辞职远走法国南部一个小城专事《聊斋》的翻译。麦琪后来于1990年7月来新西兰,是顾城、谢烨出的钱请的,算是私人旅游。

  我在1992年11月离开奥克兰大学,后来在新加坡工作了两年,再后来到悉尼工作并定居下来。我是在悉尼见到麦琪,这是许多年以后的事情了,而期间更发生了许多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变故,其中最吓人听闻的是发生在1993年10月8日的顾城砍杀妻子谢烨然后上吊自杀事件。而这一切麦琪逃不了干系,虽然事件发生时她已经和澳洲西人男友离开了奥克兰到了澳大利亚的悉尼。

  麦琪在悉尼隐居了八年,才在悉尼文坛公开露面,让多年来只闻其人不见其人的本地作家、诗人同行们第一次亲睹芳容。那是2002年3月10日,在悉尼市中心“文华社”,悉尼作家协会为她的长篇小说《爱情伊妹儿》举行新书发布会。1963年出生于北京的这位女人,现在自称为“麦琪”,即将四十岁,已不再年轻了,又经历了太多的变故,早年那副清纯样子已了无踪影。她像受惊的小鸟,声音低微,难得发笑,即使笑起来决不敞开,或者更多的是让人无法忽略的苦涩。在发布会上,她的发言,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陪同麦琪出席发布会的刘湛秋,更是尽量不引人注目。倒是当时的悉尼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黄雍廉先生热情地朗诵了他为麦琪写的一首诗《爱的歌声》,其诗不单单是赞颂她的作品,更是赞颂她“心灵中永不熄灭的火种”:

  在感觉上人生有三种永恒的旖旎当你出生后第一眼仰视天宇的蔚蓝太阳的光耀当你第一眼看到海洋的浩瀚高山的青翠当你第一次踏入爱情的漩涡这旖旎这欣喜无可替代缠绵地紧贴在你的心扉宇宙之大无非是天地人的融和依恋赞叹爱情伊妹儿穿着红绣鞋的双脚是在初恋的漩涡中追寻追寻庄子在逍遥篇中找不到的东西天地有穷尽爱是心灵中永不熄灭的火种

  黄会长早些时候更为刘湛秋和麦琪写了一首诗,题为《万缕情思系海涛》,极其缠绵婉转,亲切动人:

  万里南飞来赴海涛的约会海涛卷起雪白的裙裾迎你以相逢的喜悦年年潮汐岁岁涛声你只是想瞻仰那白色的洁净一如一位朝圣的使者海涛是你梦境的一口绿窗绿窗中有灿烂的云彩没有什么比这景象更值得你惦念那是由泪水诉不完的故事晚妆初罢诗篇就从那流光如霁的眼神中流出那织梦的日子花香月影铺满心痕天旋地转落英缤纷海涛始终是你唯一的牵挂慕情生彩翼你又南来是寻梦是访友万缕情思诉不尽离愁别绪杜牧十年始觉扬州梦你紧握贴心的千重依念醉在海涛卷起的雪白云车之中

  这首诗的副标题是,“迎诗人刘湛秋雪梨寻梦访友”。所谓“访友”,就是“万里南飞”来与麦琪相会续梦,“一如一位朝圣的使者”。此诗写作之时,麦琪虽然已在悉尼居住了好几年,但并不为外界知道;他们的悉尼相会,多少是带有秘密性质的小心翼翼的安排。而黄雍廉会长从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毫无保留地给他们两人以极大的同情、相助与赞美,并把他真诚的友情铭刻在华美的诗章中。这位来自台湾的诗人本身很富有浪漫气质,非常热情,又讲究义气,对他们两位异常曲折的爱情故事后面那个巨大的悲剧虽有所闻,但不明底细,而且看来完全不打算探究这场悲剧的前因后果。

  其实,根据麦琪的回忆,起码刘湛秋第一次到悉尼与她相见时,其情景并不美丽。这是1994年的1月,刘在悉尼一共住了一个月,可是他们只见了四次面。正如《爱情伊妹儿》说的,“重逢的故事很多,没有一个故事是这样麻木的……我的记忆里那一刻的阳光是苍白无力的。”

  《爱情伊妹儿》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毋庸讳言,不少人争读《爱情伊妹儿》,是猎奇心理,抱着这个念头:“顾城遗作《英儿》因英儿的《爱情伊妹儿》得到缀续”。而这,正是最令麦琪痛心疾首。她写《爱情伊妹儿》就是为了改正在《英儿》里的“污名”;希望时间能使传说中的“英儿”成长为一个具有着独立人格与独立情感的“麦琪”。这位麦琪,在其后的岁月里,与刘湛秋可谓相依为命。特别是大概十年前,刘湛秋中风,得到麦琪悉心照料,恢复得很好。可是很不幸,麦琪后来自己也病倒了。

  去年最后两个月,中国文化圈的一些人士,为纪念顾城去世二十周年,相当热闹了一阵子。看来大家着重肯定顾城的天才,因而也降低对他杀妻的谴责;麦琪则被不少人认定是罪魁祸首。现在麦琪也去世了。她的墓碑说,一个美丽、快乐的心灵之旅已经结束;一个自由的灵魂带着所有的理解和认知飞向来世。刚好我和顾城、谢烨、麦琪、刘湛秋均算熟悉,几十年里,他们四人之间复杂曲折的爱恨情仇,以及朦胧诗天才顾城短促的以悲剧收场的一生,一幕一幕在脑海里掠过。真是悲伤的朦胧啊——就让我用《悲伤的朦胧》作题,完成我要撰写的关于他们四人的长篇报告文学吧。

   尽管有许多的不解、纷争和遗憾,现在,且让安息者安息。

   (作者为悉尼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澳华文化博物馆筹委会召集人、澳大利亚华人文化团体联合会召集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吹笛在湖北 于 2014-8-3 15:29 编辑
34# 吹笛在湖北  
几个月前,跟何博士一起吃饭时,他说要写写英儿。
结果我们差不多同时各写了一篇,发在同一期报纸。
shiguoying 发表于 2014-8-3 09:17
嗯,他的文字比较置身事外,没有任何点评。拜读一下施mm的,希望提供一点立场信息。
当时场上有几个老男人似乎很热衷老牛吃嫩草的话题,、

——好恶毒。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指责她,只有我认为她是“无辜的第三者”。急流岛上所谓女儿国里的齐人之福,明显是顾城和谢烨共同设计的一个局,或者换个诗意的说法,他们玩了一把行为艺术,李英只是“被第三者”了。顾城写的小说《英儿》,署名却是他们夫妇两人的名字,的确,这是他们共同身体力行完成的作品

——说法很新颖,能够接受。“共同设计的一个局”不太理解,为什么?为解颍顾城,还是为了小说提供题材,还是顾谢各有所图,比如顾过齐人之瘾,谢借之解套。当然,这都是事后重读。
英儿这一辈子,都在和活得非常自我乃至自私的诗人们纠缠,也许这真的就是她的宿命。

拜读了,文如其人啦,不遮掩也怀有怜悯心。

我想,或许真的性格决定命运,如果李英学一学施mm,或许能够走出她“这辈子都没过上安稳的日子”的宿命。

说错了请原谅。
我觉得,才情才情,李英是不是情太多,才跟不上。文学,尤其是诗歌,的确不是一个好玩的东西,一般的人拿不住它,反而被它折腾致死。
顾城曾经向谢烨许诺,写完《英儿》之后就自杀,可他后来改主意不想死了,谢却不答应。

——施mm掀开了阴谋论的一角,好阴森森的冷。
发在同一期报纸上的两篇有一两个情节对不上。

一个说刘诗人在麦琪病重时抛弃了她独自回到中国,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
另一个说刘能陪她走完最后一段生命之路,也算是回馈了她不寻常的爱情。

一个说在发布会上 ...
晓梦 发表于 2014-8-3 20:20
李英病了三年,后期估计一时没事儿。不是昨天还打了电话好好地,第二天就走了。
发在同一期报纸上的两篇有一两个情节对不上。

一个说在发布会上她像受惊的小鸟,声音低微,难得发笑,即使笑起来决不敞开,或者更多的是让人无法忽略的苦涩。
另一个说她始终浅浅地微笑着。。

一个说在发布会上 ...
晓梦 发表于 2014-8-3 20:20
你真是个理科脑袋啊,这有什么区别吗?同一个笑,看的人心态不一样,结论自然不一样了。
还有就是,经过机器和楼主两次错误,34楼终于把墓碑上那段英文基本译对了。事情没有过三。 ...
晓梦 发表于 2014-8-3 20:20
还有就是,我身边有一个专业人士(不说,免得你吓一跳),指出这三个翻译都同样严重失误了一处,而有人居然没看出来,还跑出来下结论,说严重鄙视。
这就是我的意思。那个人当时是哭还是笑,根据这种文章你是无法知道的。文章反映的是作者自己的心态,而非当时的实际情景。再推广一下,所谓阴谋论/设计的一个局之类也只是作者自己的心态而已 ...
晓梦 发表于 2014-8-3 21:43
本来就是,但人家接触比你多,资讯比你多,叙述自然合情合理一些,可信度自然比较高一些。何况信不信也是由人的。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53# 吹笛在湖北

你怎么还没弄清情况。那不是跟我比。而是同一期报纸上的两篇比。两作者都是接触多/资讯多/叙述合情合理/可信度比较高,可惜说的恰恰相反。

对这两个可信度都比较高而又相反的信息,你信谁的? ...
晓梦 发表于 2014-8-3 21:59
哈哈,呜。。。。。。。。。。。所以你呀,人家买了鱼还捡了一个艳遇。你呢,在阿拉斯加一个人过了寒冷的一夜吧。这是必然的啊。
本帖最后由 吹笛在湖北 于 2014-8-4 15:39 编辑
这可不是我说的,顾城的姐姐顾乡早就隐约提到过。去年年底,文昕(顾和谢的好友)在凤凰卫视有个长篇访谈,详细谈到此事,顾城夫妇从德国回新西兰的途中,曾经先回北京,他们当着文昕的面争论死不死的话题。
顾城 ...
shiguoying 发表于 2014-8-4 11:23
看来,到了后来,期望顾城自杀的不是个例,下边是舒婷的采访(旧闻)——

设想一下,如果顾城自杀,事情就会很圆满。他自杀,然后谢烨整理顾城的东西、遗物,出版,儿子也很好了。而且将来再结婚,在西方也是理所应当的。她如果不结婚,我们还要劝她结婚呢。一切是不是都很圆满了?
这两天,我有点感觉不安。好像是我破坏了李英想安静离世的愿望。燕友的素质比较高,这里没有过激言论,但在别的地方又引发了对她新一论的讨伐,有些言论非常恶毒。唉,人性。
是我首先把她的墓碑放上微信圈,才招来 ...
shiguoying 发表于 2014-8-4 14:30
你没有恶意,反而善意。
本帖最后由 吹笛在湖北 于 2014-8-8 12:52 编辑

谢烨留下了一个沉重负担:去亲近那些人世间的弱者,既不要被表面的热情也不要被一个微笑所迷惑。

谢谢李老苗转贴。
有一个问题,李老苗是施mimi?

普通民众对精神疾病不熟悉,只有挥舞道德大棒了。燕友们的平均素质较高,没有直接挥舞道德大棒,这点很难得。
这句话说了两遍了。
顾彬可能不知情,那位西人老先生是整个事件中最有人性亮点的无私善良之辈。他原是律师,后来学佛练禅,所以顾城说他是个练气功的老头。他出于同情心,把李英带到悉尼并和她名义上结婚 ...
shiguoying 发表于 2014-8-8 14:23
是啊是啊,两个人之间的事。第三个人站在旁边,许多第三个人,...这会生出多少说法啊。
上个礼拜和刘湛秋一起吃饭,他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来澳洲了。79岁的他看起来状态还不错。
shiguoying 发表于 2014-11-30 13:02
施mm长好了~比较原来看到的照片。可能是室内吧,光线比较柔和。
跟传说中的报应一样。
水笺 发表于 2014-12-1 18:32
唉,怎么说呢,要允许人犯错误嘛。再说,不犯错误不是人。神才不犯错。再说,正是这样的精灵,才使得单调的生活有了谈资,使平庸的人产生念想。应该感谢才是。
91# 吹笛在湖北  
我从前也会说报应之类。可现在觉得要慎用。这个世界有太多善良无辜的人英年早逝,那怎么解释?
shiguoying 发表于 2014-12-2 14:28
是呀,有句话怎么说的,天地视人如刍狗,人生不易,要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