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没有图示难以清楚。

有一点我十分疑惑,地震必然是内部应力造成,既然地震机构都在往那个方向研究和监察,地下的应力可谓是了如指掌,现在有电脑的话,可以绘制3D分布图,当然应力集中到击穿是不能预测,但是难道应力集中地带都不能预测吗?

作为地震局完全可以画出地下应力集中的地区分布图,这些地区的党政军要重点防灾,这些工作不可以做吗?
参加交流
我不明白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规模问题。
看楼上的文字,似乎地震局有对地下应力有探察,技术不是问题。,如果是范围不够,那是经费和国力的问题,传感器和钻孔设备可以由企业大规模生产,钻孔工程队可容易了,农村到处都是找工作的人。
这样经费由国家、民间和世界机构可以筹集,而且还可以借用日本美国的经验。

我怀疑地震局的领导只考虑贪污,没有想这些事。
参加交流
那是个技术问题,这个就不是管理的问题了,那没有办法。

只有从防震和抗震的建筑上考虑问题了。这方面就照抄日本就可以了,现在关系那么好,不抄白不抄。
参加交流
以前造不起大家都知道原因了,今后GDP超过德国超过日本后,条件越来越好,很多面子工程可以世界第一,传媒可能一个劲夸耀国家强大,这时很有可能忘记了人民群众的房屋还不能抗震,我们国土很多还在地震带上。

今后的经济条件不是问题,问题是把民生放在第一还是把所谓政治面子放在第一位。
参加交流
原帖由 老木匠 于 2008-5-17 23:13 发表
[原创]让我们看看地震局是怎么自相矛盾的?
文章提交者:demohjs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让我们先看看中国地震局吹的牛皮:

我地震预测预报水平保持世界领先  

发布时间: 2000-11-22 10:12:50  

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水平继续保持世界领先。记者近日从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获悉,10年间,我国地震部门先后对20余次中强以上地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短临预测预报。对多数显著地震事件作出了与实际基本相符的震后趋势判定,对有效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1995年7月,云南孟连发生7.3级地震,地震部门作出了中、短、临预报,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并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极大地减少了地震造成的损失。1998年11月,云南宁蒗发生6.2级地震,震前3天地震部门向当地政府作出临震预报,取得了明显的减灾实效。

近10年间,我国相继建设和改进了数字地震观测、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及一批重点实验室;初步建立起了由47个国家基本台、30个区域台和20个遥测台网组成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完成了对155个国家级和区域基本地震前兆台站的综合化、数字化改造;建立起由102台数字强震仪组成的强震数字地震观测系统。此外,我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地震观测系统、数据传输系统也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科技日报/11.12 李术峰 翟伟)

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官员却言之灼灼说地震是世界性的难题,!不顾中国自己已有成功预报过1975年海城大地震的事实,辩称世界其他国家从来没有过预测成功的先例。

如果地震不能预测,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12日16时30分,地震局调研处调研员杨威却来到会议室。他向记者们发布的第二期新闻通稿,内容只有一句话:“目前,关于5月12日晚22时至24时,北京局部地区还会有2-6级地震,纯属讹言,请大家不要相信。”
            
这就有意思了,不是说不能预报地震吗?为何他又一下子能给出这么准确又肯定的结论呢?那言下之意就是自己能准确预报地震啦?既然能准确预报地震为何又不告诉老百姓呢?

地震的预报工作也体制内是进行的,我老爸当校长时还被抓去开会,说地震局预测这段时间黄海地震带地震活动活跃,预计在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地震,学校是重点防震抗震单位,所以要抓好防震工作,云云,我在家看到这个文件后,对自家房子地震作了不少自以为是的应急措施,由于白天想多了,有时晚上我还老是做梦地震了,自己赶紧跳楼,一想,还有女儿在里面,赶紧有跑回去,找来找去找不到,这样的梦经常有。
参加交流
原帖由 老木匠 于 2008-5-18 13:04 发表
美《国家地理》:科学家一年前就已经发出地震预警!


Kevin Holden Platt in Beijing
for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May 16, 2008

5月12日四川省北川县发生的致命地震之前的约10个月,一项科学报告就已经警告中国地区将面临一次大型地震。

科学家们通过仔细研究卫星图像,且对四川省的地壳断层的十年来的深度和活动研究之后,发出了以上警告。

在2007年7月中期的《地壳》杂志中,中国,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们写道:“断层的长度已经足以引发一次强烈的撼动地面的地震,它的潜力将成为爆发区域性地震的来源。

科学家的结论是,地壳撞击的能量在北川聚积,并将以地震的形式释放出来。

现在看来这个预言精确的甚至让人不寒而栗,当研究人员将活动的断层在北川的彩色地图上标示了出来时,那里正好这场地震的震中。(见附图)

来自田纳西的孟菲斯大学的地震研究和信息中心的Micheal Ellis,同时也是这项研究的联合作者之一,表示“据我所知,这是对这些活跃断层的唯一调查。”

发生于5月12日的7.9级地震几乎将四川省的部分地区夷为平地。中国官方今天估测死亡人数将到达5万人,几乎5百万人将无家可归。

锁进了杂志
可以确信中国官方对2007年7月的报告完全没有察觉,否则事情绝不会沦为现在的局面。

“我们已经明确的标示出了这些活跃断层的潜力,”Ellis说到。“但这个信息事实上被锁进了一份学术期刊。”Ellis希望能用防震建筑替换如今已经塌陷的建筑,这样起码可以避免未来的悲剧。

“(地震前)我曾经去过这些小型村镇”,Ellis说,“大多数房屋都没有使用加固材料,而且那些地区几乎没有制砖厂。”

他补充说,“制造防震建筑成本相对较高,但四川省的绝大多数人民却十分贫困。”

地震背后的科学
北川的地震活动并不罕见。

“我们的证据显示从12000至13000年前开始,北川就始终伴随着使地表断裂的地震。”Ellis和同事在去年夏天的报告中写到。

在接受国家地理新闻的采访时,Ellis说到,“根本上说,(2008年)地震的原因是印度和亚洲地壳板块持续且不可阻挡的碰撞,其速率约为一年20-22毫米。”

此次碰撞起始于5千万年前,当时印度下方板块撞向了欧洲板块。

Ellis补充说“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便是从这个碰撞中产生的。”

随着印度板块持续缓慢的撞向亚洲,猛烈的时候就产生了地震,整个青藏高原都被向北推动。

“这次地震是**的山区向东边成都平原移动”,一位没有参与2007年7月报告的地质学家,科罗拉多大学的Roger Bilham说到。

问题不局限于四川
报告的联合作者Ellis说,随着**高原北移,“**的中部地区正在塌陷,就像奶酪刚从烤箱中拿出来放到冷空气中一样。”

Ellis指出,**的南部边缘在断层一侧,其面对的地震威胁和四川一样大。

Ellis补充说:“喜马拉雅地区相关的财产和生命损失的风险非常之大,因为有大量的人口居住在哪里或者马上迁移过去。”

“这风险几乎和四川一样高,因为人口和,类似于印度尼泊尔的,相对劣质的建筑标准。”

而且,随着印度板块持续撞向**,“它正在制造新的断层”,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危险。


文章提到的卫星拍摄的断层图像

本文来自于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原文地址: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08/05/080516-earthquake-predicted.html
应力和能量是可以测量的,大致的危险区是可以知道的,只是具体日期不知道。
参加交流
地震局这帮家伙饭桶了一点,温家宝总是说比唐山还厉害,人家毕竟在现场感受了余震。
参加交流

上次专家预测余震向东北方向移动没有错

青川发生6。4级余震,不小了。


余震地点示意图

    新华网快讯:记者从四川省地震局了解到,25日16时21分,发生在四川省青川县的6.4级余震,是“5·12”汶川8.0级地震发生以来的最大余震。
    新华网快讯:在青川县发生的余震,西安有明显震感,许多市民到开阔地带避震。
    新华网快讯:据国家台网测定,05月25日16时21分在四川青川县(北纬32.6度,东经105.4度)发生6.4级余震。
    新华网快讯:据四川省地震局新闻发言人介绍,16时21分发生的余震震中位于四川青川县,震级是6.4级。
    中广网青川5月25日消息 据悉甘肃文县和四川青川一带发生6.4级强余震。
    新华网快讯:25日下午4时20分左右,再次发生余震,重庆有明显震感。
    中新网成都5月25日电 (记者邹辉杨杰)四川省地震局证实,今天下午四时二十一分许,四川青川一带发生六点四级余震,成都有明显持续震感,绵阳亦震感强烈,人们很快从建筑物中跑出。
    中广网青川5月25日消息 据前方抗震指挥中心的电话消息,青川刚刚发生6.4级余震。
    新华网快讯:新华社记者在擂鼓镇直升机停机坪附近感受到强烈余震,记者乘坐的汽车左右摇摆。时间持续大约半分钟。
    新华网快讯:16时24分,川西发生余震,成都市的大楼上出现较大的摇晃。余震持续了一分多钟。现在大楼还有轻微摇晃。

【当时的预告:

美国地震局官方网站最新地震预告
http://earthquake.usgs.gov/eqcenter/recenteqsww/Maps/10/105_30.php
四川汶川地震震源向东北方向移动,地壳已经出现大范围持续破裂,震源现在奔著西安方向延伸,目前延伸大致方向是天水和西安中间。
未来2星期内:天水、西安、甘肃等地有可能将连续发生7级以上的强震,请当地居民提前防犯。】
参加交流

余震继续向东北方向



余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向东北发展,对于很直接地表现了板块撞击后的破裂趋势,
这应该可以预测趋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
强烈余震已经进入陕西强宁。
参加交流
余震强度逐渐减弱,每次的跨距逐步缩小,很符合板块错动后力学原理,错位较大处猛烈撕裂,造成汶川地震,然后,由于板块的弹性,逐步吸收错位的位移,北川、青川、宁强的余震逐步减弱,从直观的板块移动来看,不会越过秦岭山脉,当然这是外行用简单的板块的错动来理解的,属于个人的猜测。

具体还是要看地震局的预测,地震局的预测的设备和理论都完善一些,现在这个时候应该打起十二分精神了。
参加交流

靠,我前面的理解和专业解释不一样

“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动态”地震波的冲击,而不是原先认为的缘于地震引发的断层附近的地壳重整。

我的理解是一个大板块和另一个大板块的错位,主要地带撕裂后,沿着运动方向再逐步有小的撕裂,一直到板块重新稳定为止。

[ 本帖最后由 菜农 于 2008-5-28 08:53 编辑 ]
参加交流

专家门的意见也没有统一

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汶川”只是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一个小县城。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却让世人永远地将它铭刻在心。为何是汶川?尽管此次地震的机理尚未完全弄清,但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情况,国内外专家提出了各自的解释和判断。
   
    解释1:地震带说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副司长车时:这次地震属于大型板块断层活动。中国地层分为青藏高原板块、华南地区板块、华北地区板块等6大亚板块。汶川属地震活跃地区,处于全国6大亚板块断裂带上。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震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同济大学地质学家、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汶川属川西地区,属地震多发带,正处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交界处,青藏高原隆起后,该地区的板块构造运动比较活跃,比较容易发生地震,其中大部分为7级以上。
   
    解释2:能量积蓄说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1976年曾经发生过7.2级强震。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很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这次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过去几百年里,这一断裂带附近多次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但龙门山主体并没有强烈活动,直到这次地震的发生。断裂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长300多千米,宽约60千米,沿断裂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由于蓄积的应力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临界点,地震就发生了。
   
    美国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
   
    解释3:造山运动说
   
    朴次茅斯大学结构地质学家约翰·惠利博士:地震是由建立在液体状地幔之上的陆地之间的运动引起的,喜马拉雅山就是这一过程的证明。除了造成大范围的高原地区外,印度板块的推进还促使青藏高原的物质向东扩张。在四川地区,青藏高原的边缘正被推进到较为脆弱的沉积岩下。这次地震正好发生在标志着这些沉积物边缘的一个断裂带上。
参加交流
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图片说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撞击抬升了喜马拉雅山。(图片来源:NASA)
地质学家认为,大约5千万年前,以每年20厘米高速运动的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撞击,抬升出了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地壳岩石圈由漂浮在半熔化的地幔中的14块板块构成,今日的非洲、南极洲、印度、澳洲以及南美洲则是由1.4亿年前的巨大板块冈瓦纳大陆分裂的碎片形成。一般的板块彼此远离的速度在每年5厘米左右,而印度板块的滑行速度却高达20厘米/年。

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这是主震的解释,我理解是印度板块推出青藏高原,而高原的物质自然向东流动,由被四川板块顶住,汶川就在顶撞的主要部位。)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这个余震很难用地震波反射来理解,用板块错位破裂很好解释。)
三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参加交流
【长期从事地震对旱涝影响研究的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汤懋苍解释说,地球覆盖着厚约100公里的岩石圈,岩石圈的内部布满裂隙,积蓄着空气、水等流体,其中气体的总量达到大气圈中气体总量的10%~15%。这些流体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时刻运动着,其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0厘米。其运动方向除了平流外,同时进行上升和下降的运动。流体上升时,会给大气提供额外的能量,加剧大气圈的上升运动,给天气带来影响。】
估计地震云说法的原理的就在这里。
参加交流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5-28 10:16 发表

谢谢,我纠正别人的笔误,自己却也打错了字。汗。
我对别人的纠正忘了谢谢了,汉。
参加交流

余震向东北进入陕西后,陕西地方政府过度防备

陕西略阳通告要求群众撤离 近万人已离开
2 

昨日下午,准备乘车撤离的群众在略阳汽车站候车。 本报特派记者 张红中 摄


汉中市略阳县位置示意图

受汶川大地震余震影响,略阳县防震形势严峻。5月28日,略阳县防震抗灾指挥部再次通过广播、电视发出紧急通告要求城乡群众有序撤离,县委县政府各部门也在逐个登记工作人员是否有投亲靠友之处。该县汽车站已经停发了去往周边县区的客车,目前该车站已紧急调集其他班线车辆支援转移工作。记者发稿时了解到,已经有近万名群众乘坐汽车、火车离开略阳。
近万人通过汽车火车安全撤离
记者从略阳火车站了解到,昨天一大早,该站已经统筹安排了两个专列将铁路沿线的铁路职工家属约4000人向西安、安康两地转移;当天下午3点,又有2000多人乘坐专列撤离了略阳县城。
昨天中午,记者在略阳汽车站看到,很多提着包裹的旅客排队等候发车。略阳县汽车站姚红军站长告诉记者说:“从27日晚上7点30分,站上就接到调度命令,要求尽快转移家属、小孩和老人80多人。”据姚站长讲,从28日上午开始,汉中运输总公司就根据市政府部署,紧急停发了略阳通往附近县区以及去往甘肃武都、康县的班线客车。
另据姚站长介绍,站上还把发往勉县、宝鸡以及四川广元等地的客车调集起来往外输送群众。截至记者发稿时,略阳汽车站已经调集班线客车110多次,向汉中等地转移群众2900多人。另据了解,还有不少群众自发包乘出租车向西安等地撤离。下午4时,汉中3201医院3辆救护车接走了略阳县医院8名危重患者。目前,略阳县交通、公安等部门也派出工作人员前往车站协助转移。
大街上行人明显减少
28日中午,记者在略阳县城采访时看到,由于不断有群众向外转移,街头的行人、车辆明显比几天前减少,而且行人大多行色匆匆。
昨天下午,县城的高音喇叭反复播放着要求群众有序撤离的通告,县城嘉陵江大桥、八渡河大桥等以往比较热闹的地方冷清了许多,街上的店铺也大都停止营业。
记者沿309省道往勉县方向返回时,一路上除了偶尔几辆运送救灾物资的货车外,未见有去往略阳县城的车辆,以往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突然变得非常清闲。
当地防震抗灾指挥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群众有序撤离的同时,公安部门在进入略阳县境内的所有路段设立了执勤岗哨,一律不准车辆进入该县城,以确保安全。
纪委发出紧急通知强调纪律
28日下午,略阳县纪委再次向各部门发出通知,要求所有政府部门、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和职工必须坚守岗位;医院、自来水厂、电力公司等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要害单位职工要严防死守,通知称,如果在群众安全撤离时出现干部违纪违规行为,将从严从快处理。
参加交流

余震仍在300公里范围

27日下午,四川省青川县发生5.4级余震;半个多小时后,陕西省宁强县发生5.7级余震;28日凌晨,甘肃省文县发生5.0级余震。

    5级以上余震为何频频发生在四川北面?许忠淮分析说,从汶川地震的断层特点看,南部断层属于逆断层,即西边的青藏高原往东边的四川盆地上部冲压;而北部主要是水平相对错动。

    许忠淮说,现在看来,余震活动在断层带两端比较多一些。而断裂带北部余震活动范围相对较大,主要以甘肃南部为中心,影响到陕西,“根据过去经验,余震总体上有呈略向北部发展的趋势。”

    “从现在看,北部也许可能出现余震分叉,但基本还是在接近300公里断裂带的辐射范围。”许忠淮说,“余震发生地具有随机性,在关注北部余震活动时,也不能忽略南部偶发大余震的可能性。” 《广州日报》供稿
参加交流


看印尼海底地震的走势,余震看起来也是沿着板块接缝处向北走动。

四川汶川地震与印尼海底地震,现在来看,都是印度洋板块惹的祸,就这块板块活动最频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参加交流

印尼地震与中国有关联

1、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概况

  自1900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8.5级以上的地震共22次,前21次主要集中发生在1905年-1964年期间,持续时间整整60年,平均3年就发生1次。但1965年以后就再没有发生过8.5级以上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是继1964年8.5级地震以来发生的第1次8.5级以上地震,其间间断了整整40年;是继1958年8.7级地震以来发生的第1次8.7级以上地震,其间间断了整整46年.因此,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的发生打破了全球8.5级以上地震40年的平静状态。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印度板块与缅甸板块的交界处,位于俯冲带附近。震源深度为10km,属板块边缘的俯冲地震,震源机制显示发震断层为近纯逆冲型断层,P轴为北东向。即,这次大地震是在印度板块沿东北方向向缅甸板块下方俯冲的动力背景下发生的。历史上在这次地震附近地区发生的地震的震源机制多数为逆冲型,这也说明这次地震的发生是在长期的同一的动力作用下的结果。

  这次地震发生后,余震向震中以北扩展达上千公里,达及1941年发生的8.7级地震的震源区。从1900年以来的8级以上地震空间分布来看,在这次地震与1941年8.7级地震之间有一空段,这次地震似乎已将这个空段贯通(图1)。

  2、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发生对我国大陆地震趋势的可能影响

  自1900年以来全球共发生8.5级以上地震22次,其中我国大陆地区2次,占9.0%.此前发生的21次8.5级以上地震中,有8次发生在我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占38%;有13次发生在平静期里,占62%.8.7级以上地震共发生9次,2次发生在我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占22.2%;有7次发生在平静期里,占77.8%.因此,可以说多数8.7级以上地震是发生在我国大陆地震平静期里(表1)。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打破了全球8.5级以上地震40年的平静,如果全球地震活动真的存在100年准周期的话,这次地震发生表明下一个百年地震活动周期可能已经开始.在未来数十年的时间里,全球地震活动水平将可能明显升高.如果是这样,我国大陆地区强震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将明显上升,即使在平静期里,也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

  从1900年以来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情况来看,一般表现为成组发生和单个发生这两种形式.成组发生的情况共有5组,一般每组的持续时间均在2年以内,只有1组持续时间长达4年多(1938-1942).在5次成组活动中,有1次成组活动的第1次8.5级以上地震是发生在我国大陆,为了与目前的情况进行合适的对比,我们不考虑这组地震,而只对另外4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组中,有3组在其后我国大陆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滞后时间为20-42个月;有1组在其后在吉林发生了1组7级以上深源地震(1917-1918年间发生3次7级以上深震)。

  对于单个8.5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情况,共有6次,不考虑发生在我国大陆内的1次,对余下5次进行分析.结果为:5次中,有4次在其后我国大陆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占80%。有3次的滞后时间为13-29个月,有1次的滞后时间为5个月;有1次在其后我国大陆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

  8.7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成组性不强,8次8.7级以上地震事件中,只占2次。对于8.7级以上地震的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在8次8.7级以上地震事件中,有1次在其后1个月在吉林发生7级以上深震;其他7次中,除1次在其后我国大陆没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外,其余6次之后我国大陆均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有4次的滞后时间在13-35个月,有2次的滞后时间为5-6个月.

  根据上述结果,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的发生,可能表明全球地震活动将转入一个新的活动水平,未来12年内全球范围内还存在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处于平静期的可能性较大,不排处在未来12年内发生7级以上地震,但在2005年内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3、印尼瓜哇海沟地区地震与我国大陆地震关系分析

  图1中地震呈弧形分布,与瓜哇海沟走向一致。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区域。选取这个区域的地震,利用1900年以来的7级以上地震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其与我国大陆地区的地震活动之间的相关性。

  表2为印尼瓜哇海沟地区自1900年以来发生的8级以上地震,共7次。前6次8级以上地震中,有2次发生在我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占33%,有4次发生在平静期,占67%。选取研究时段为1903-1977年,共75年,其中平静期占30年,活跃期占45年。因此,印尼瓜哇海沟地区的8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我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里的随机概率分别为0.6和0.4。根据二项式分布可以得到,6次地震中,2次发生在活跃期里,4次发生在平静期里的随机概率为 =0.138,即13.8%。因此,印尼瓜哇海沟地区的8级以上地震发生与我国大陆地震平静期相关的随机性较小。

  另外,从印尼瓜哇海沟地区发生8级以上地震之后我国大陆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情况来看,6次中有5次在其后2-18个月时间内对应了我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占83.3%。尽管如此,利用印尼瓜哇海沟地区发生8级以上地震来对应预测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其成功率还不如平均自然概率高(图2)。

  图3为进行的2000次随机试验中,实际对应率与随机试验对应率的平均值随滞后时间的变化(图中“*”号为实际对应率,“O”号为随机试验平均对应率,实线为随机对应率的1倍标准差范围)。由图可见,当滞后时间超过7个月是,实际对应率曲线位于随机试验平均对应率曲线上方,但仍在1倍标准差范围内。这说明印尼瓜哇海沟地区发生8级以上地震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发生,在统计意义上是随机的。因此,利用印尼瓜哇海沟地区发生8级以上地震对我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进行对应预测与利用随机事件进行对应预测没什么本质差别。

  对印尼瓜哇海沟地区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与我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对应预测研究可得到相同的结果。

  4、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地震产生的静态附加应力

  根据弹性位错理论计算了这次大地震产生的静态附加应力场。图4为其产生的静态平均应力的空间分布,平均应力为正时表示受拉张;反之,受压缩。图中暖色区为拉张区,冷色区为压缩区。从图中可见,我国大陆地区几乎全部位于暖色区,因此,这次地震产生的附加应力场对我国大陆地区的作用主要为拉张性作用,在这种作用下,可能会使一些不稳定的断层上的正应力减小而引发地震,但地震强度不会太大。

  5、结论

  本文对全球8.5以上的地震发生与我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发生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西北近海8.7级地震发生后,全球地震活动可能转入新的地震活动阶段,未来12年内存在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可能处于相对平静期,不排处在未来12年内发生7级以上地震,但在2005年内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印尼瓜哇海沟地区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与我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没有统计意义上明确的对应关系,利用印尼瓜哇海沟地区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来对我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进行对应预测是没有意义的。


  The December 26,2004 M 8.7 Sumatra earthquake and its effect on the seismic tendency of the Mainland China

  Chen Xuezhong

  (Institute of Geophysics,CEA,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cember 26,2004 M8.7 Sumatra earthquake is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7 in the Mainland China occurring behind the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equal to or greater than 8.5 in the whole world are scanned, and the additional stress caused by the December 26,2004 M8.7 earthquake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possibility of effect of the December 26,2004 M8.7 earthquake on the seismic tendency of the Mainland China,along with the earthquak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inland China and Indonesia region are analyzed.

  Key words  the Sumatra M8.7 earthquake ;Indonesia region;the Mainland China;effect
参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