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3-6-7 10:08 编辑











猫眼看人
[转帖]乾隆盛世的“饥饿”让英国使团大吃一惊

更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中国官场的另一项规矩:在任何场合,上级都可以打下级的板子,这让重视个人尊严和荣誉的英国人无法理解并且非常气愤。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3-6-7 08:33
完全是胡扯!一个知府可以打知县的板子?实际上到了清朝,刑不上大夫已经成为法律,即使只是一个只中过最低功名的秀才,也是不可以打板子的,秀才堂上见知县,也不需要下跪,只是作揖。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十八世纪末的乾隆末年,英国还在贩卖黑奴呢,禁止贩卖黑奴是嘉庆年间的事,废除奴隶制更是到了道光年间,有什么好笑别人的?


2007年,英国发行的“英国废除贩卖奴隶制度200周年”纪念邮票,共计六枚,并采用三个双联的形式。邮票尺寸为27x37毫米。由霍华德·布朗设计。六枚邮票的主图分别为倡导英国废奴运动的六位杰出的代表人士。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3-6-9 04:04 编辑
也许细节上有偏差  但是总体还是把握不错的  当时的使团还有一部分人秘密测绘了能接触到得中国海防和军事要塞  说明人家早就是做了两手准备的  而帝国的外强中干也被英人识破  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武力入侵  中华 ...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3-6-8 09:17
别开玩笑了!这些都是新世纪愤青编来发泄的,你还当真了。
给你转摘几段马嘎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刘半农译本,你看看跟那主贴情节、情绪合不合拍:

对于直隶省,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之中,只写到了一个清河镇 : “ 吾侪自馆舍出发,行四英里半出北京城,又行五英里至清河。稍息,进早食。清河乃一小镇,有城墙卫之,自清河前行,一路景色绝佳,道路亦平坦极利行车。而人民勤俭、诚实之状复与英国人民相若。吾行至此,恍如置身于英国疆土之中,不禁感想系之矣。”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81页)

对于直隶省的其他地方,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书中没有描述。但是,置身于清河镇,马戛尔尼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英国的疆土之中。 可见,清河镇或许不富裕,但也并不贫穷。而且,马戞尔尼在这里,夸奖了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很有素质。

对于山东,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没有详细的描述。而对于江南,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重点描述了 扬州、杭州、常州。请看: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对扬州的描述 : “ 至扬州,其地商业堪盛,吾等本拟在此略作休止。兹以松大人已改换计划,拟抵杭州后始命停船,故此间并未耽搁,扬州名胜之区仅在吾眼帘中一闪而过也。”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77页)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对杭州的描述 : “ 方余初抵杭州城外时就船上观看杭垣景象,既知此城必为南省名城之一,及今日入城后乃知此城之殷富,大过于吾前此之理想。”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85页)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中,对常州的描述 : “ 晨间抵常州府,过一建筑极精固之三圜桥,其中央一圜甚高。吾船只过其下,无需下桅也。常州亦为南省头等都会之一,昔时衣冠之盛卓绝一时,今已渐就式微矣。已而又过三小湖乃互相毗连者,其旁有一长桥,圜洞之多几及一百,奇观也。”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85页)

可见,在马戛尔尼的描述中,扬州商业繁荣,杭州人民富裕;而常州虽然不如从前那么富裕了,但依然是一个很有江南情调的小城。

对于江西,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描述了南康、赣州、鄱阳湖地区。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对江西赣州府的简述 : “ 夜抵赣州,乃一头等城邑,有城垣围之。”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99页)

所谓 “头等城邑”,即 “省会” 是也。 然而,赣州并不是省会,只是江西的一个很普通的小城市而已。一个普通的小城市,被马戛尔尼误当作 “省会”。也能从一个侧面看出赣州是相对富裕的地区!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对江西南康府的简述 : “ 早晨登陆,自南安府出发。此府亦一繁盛之区。”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0页)

马戛尔尼口中的 “南安府”,其实应该是 “南康府”。马戛尔尼大概记错了地名。在马戛尔尼看来,南康府是“繁盛之区”。
尽管 南康 和 赣州 富裕, 但是, 鄱阳湖地区却有些贫困:

马戛尔尼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书中,写自己在鄱阳湖地区一路走过的感受 : “ 天色仍佳,而所过之地荒凉倍于从前,然有一事颇堪注意,即下流社会妇女是也。此间穷苦妇女多不缠足,且不着履袜,能负重以远行,亦能为种种劳动之事。凡男子所能者,渠得无所不能。”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99页)

对于广东,马戛尔尼只写了一个佛山: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对佛山的简述 : “ 早晨进佛山,乃一寻常之城邑。”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5页)

可见,佛山不穷也不富。

除此之外,马戛尔尼还描写了圆明园,描写了热河的园艺,描写了镇江的城墙,描写了官府在广州设立的馆驿。 但是,这些与当时中国的城乡风貌无关,所以,就不赘述了。虽然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只描写了有限的几个城市和乡镇,但是,这几个城市和乡镇,仍然是富裕的较多,贫困的较少。


接下来,再看一些其他内容。

马戛尔尼亲口转述一位常驻中国的英国神父劳克斯的言论 : “ 又言:我辈读中国历史证以目睹,则中国社会似尚无显著之缺点,唯残害婴儿一事,吾西人以为极背天理,华人则视为无足轻重,即日日见之,亦不以为怪。”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76页)

显然,当时的清朝,存在贫困问题,但并非普遍贫困;当时的清朝,存在苛政,但并非甚昏甚暴,所以,劳克斯神父才会同时又强调 :“ 我辈读中国历史证以目睹,则中国社会似尚无显著之缺点。

通过与几位汉族大臣进行交谈,马戛尔尼得出了自己对乾隆皇帝的印象 : “ 皇帝天性豁略有大度,读书解事理。性质慈善而笃信佛教。对于臣下恒持恕道,然有与之为敌者必穷治弗敕。又为国家兴盛、功业宏大之故,处事不免失之躁急。每有无关紧要之事,皇帝意中以为不善者辄盛怒以临之。怒则其势汹汹不可扼制。性又多忌,不特为大臣者不能操纵事权。”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4 页)

马戛尔尼充分肯定了乾隆皇帝的豁达大度、本质善良,好读书,国家兴盛,功业宏大。 同时,也委婉的批判了乾隆皇帝的独断专行、排斥异见、好猜忌、过度防范大臣。
大家看:即使是在批判乾隆皇帝的时候,马戛尔尼也承认,乾隆皇帝统治之下 “国家兴盛、功业宏大”。

马戛尔尼对于中国工业的描述 : “ 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97页)

在马戛尔尼看来,乾隆末年,中国的自然科学,是和欧洲互有长短的,化学和医学落后于西方,但也有多种中国工业“远出吾欧人之上”。


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一书,对于清朝军队,共有三次详细的描写,原文摘录如下:

入口而后,见河面船只甚多,不可以数计,河面几为之尽塞,其南岸则有中国兵队,整列行礼,军容殊整饬可观。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2页)

吾侪未至之前,帐门均阖,行稍尽,帐中兵丁即出帐外站班。各兵手中均执钢刀,无有荷火器者。军服系蓝布或蓝羽毛所制,镶以绝阔之红边。又有马兵一队,排列庙前。手中不持刀,亦无手枪,但有弓一张,矢一束,为状与吾英古代之甲士同也。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7页)

又有兵丁一大队,数在五百、一千之间,向吾行迎接之礼!此兵队衣服极整齐,军械亦极锋利!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88页)

通过上面这些文摘,大家可以看到,马戛尔尼一再的称赞清朝军队的军容整洁可观。 但是,透过当时清朝看似强大的表面,马戛尔尼也看出了清朝军队潜藏着的虚弱:

此辈宽衣大袖之兵队,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矢之属。一旦不幸,洋兵长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尚属一不易置答之疑问也。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206页)



马戛尔尼描述清朝的官服 : “ 途径一幄,和中堂与福中堂兄弟与高级官员数人,均已齐集幄中。身服官服,气象至为雍穆。”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52页)

马戛尔尼认为清朝的官服端庄。即所谓“气象至为雍穆”者也。


清朝表面的繁荣之下,开始预伏危机 : “ 近年中国各省兵乱之事,几于无岁无之,虽此种兵乱旋起旋灭,于国家大势无关。” (《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198页)

====================================
看见了吗?那些冒充提前五十年预知清朝败亡的预言,实际大体是一百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拼凑伪造的。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本帖最后由 邱晓云 于 2013-6-9 13:58 编辑
“提前五十年预知清朝败亡的预言"

好像这话除了你说出来以外   上面其他的文字都没这个意思的  是你先入为主了吧  呵  再说了  你引用的只是马团长的书面文字  使团还有其他大几百人的呢  他们的看法 并不见得和马 ...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3-6-9 08:46
人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你就去相信大官可以打下属小官板子是当时常情吧。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你就去相信大官可以打下属小官板子是当时常情吧。

从一开始就说了这个情节也许是有偏差  但是总体和本质还是到位的  你没看懂  就再不说了  到此为止  呵
天马行空 发表于 2013-6-9 15:50
还总体上到位呢,你老别开玩笑了。一处假即说明是伪造的,总体错成怎么样,再摘几段给你看看,到底是清朝的百姓还是大英的士兵看见吃的不要命:
余卫队中有一兵士越极尔密·李德者,以暴病身死。此人本为皇家炮兵队中炮手,今兹之死乃系多食水果所致。据其同伴所言:彼于朝食时,连啖橘子四十多枚之多云。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那么明朝的廷杖是什么东东?
孤独行者 发表于 2013-6-10 15:28
明朝1644年就结束了,1793年你还能看到廷杖?所以说编这篇东东的人分不清明清,没有最起码的历史知识,也没看过马嘎尔尼写的东西,实际上倒是马嘎尔尼属下的英国军士贪酒,被他打了六十军棍。多看这种帖子,历史知识很快就会降到零以下,成为负数,当然,本来就是负数的人可以不必为此担心。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