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12-1-27 17:55 编辑

此案闹到现在,麦田金蝉脱壳,缩着头乌龟一样溜了,打假的方绝顶来了劲,正在把韩家父子往官司逼,方绝顶则押准了在中国按照中国法律和中国逻辑这场官司打不起来,所以越发超常勇猛,捕风捉影,用着数理化的计量分析来测量韩寒文字的假度。韩家父子被这桶胡搅蛮缠的浆糊搅得,伤不起有木有,至少从韩三篇到现在韩家父子轮番出来自辩,方绝顶已经达到了意外的目的,就是不让韩寒像原来那样发博客文字,方绝顶肯定会说这是他的意外,但是这个意外可能就成为了方绝顶所能达到的唯一目的——闹到世上再无韩寒可读,这就是方绝顶的目的所在。
今天,我就是高瑜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12-1-29 04:20 编辑

看着手稿真欢乐——附16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  
韩寒     
        其实要多多感谢一些人,让我在找出了《三重门》的手稿以后,还找到了很多当年发表和没发表的随笔手稿。刚才花些时间看了看这些手稿,太欢乐了。十四年过去了,我都忘了自己还写过一些很傻的诗和一些非常学究的文章,看着的确唬人,人家是为写文章而引用,有时我却为了引用而写文章。我想真正有文学素养的朋友,都会经历过这个幼稚的阶段。所以不理解文学创作人们就别胡乱猜想了。但是我还是很佩服我自己的,在现在电脑普及的年代,我写完文章反而要时不时改动几句话,但我少年时候文章的手稿居然都是一次成型,除了一些错别字以外,极少做大段的修改。这对一个少年来说,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不过也情有可原,我从初二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随后经常创作和投稿,我懒得誊写,又想给编辑对稿子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慢慢就练成了一次成型的好习惯。手稿的年代以及真伪均可以司法鉴定(我不知道年代该怎么鉴定)。当然阴谋论依然可以说这是我故意找些老本子趁这几天誊写的,低能论者也依然可以因为自己当年做不到这样写作而提出这根本不可能。这些习作有的写在笔记本上,字体有点小有点歪,因为我坐课桌的习惯就有点歪,虽然字不错,但比起我现在的字还是差了一些。不过看着十五年前的文章,我真的很欢乐。



        十四年了,如果没有这次对我的构陷,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可能再去找这些手稿。这是我成长岁月的见证,是我青春期的化石(由于感慨,我越写越像郭敬明)。当时我的羽翼还像一对奥尔良烤翅那么稚嫩,但是我想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应该能够看到我的未来会是一个还不算差的作家。这些手稿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和晚自习的时候写的,由于我在课堂上一直埋头写作,老师通常以为我是一个努力勤奋记笔记的好学生,我想有一些不知道我在文学创作的老师肯定暗地里为我悲哀,觉得我实在太笨了,都努力成这样了还考不好。对方有一点质疑的很对,如果语文考40分,那么写文章一定不好。这点其实我比较认同。的确,我语文有一次考了四十分,但那一次纯粹是为了发泄情绪,胡乱答题,评价考题,甚至还批判试卷。如果100分满分,平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都在85分到90分左右(早期是100分满分,后来是120分满分,作文每个人都要被扣掉几分),然后理科都是不及格。如果你果真阅读了不少课外书,语文考试除了默写和填空有难度以外,其他还是不难高分通过的。



        让我诧异的是,在这些整齐干净的手稿中,我居然发现了一篇《眼中孔庆东》(具体写这篇文章的时间记不清了,大致是十六岁),后来我想起来,这篇文章还被收录到第二本书散文集《零下一度》中。虽然现在看起来文章水准不高,颇为口水,但是以16岁孩子的水平来看,实属不错,而且这也是现代网络上颇为流行的文体,16岁的我已经在熟练使用。还让我诧异的是,作为一个小屁孩,我在14年前就对孔庆东的判断就已经颇为准确。过几天大家还可以读到我的现代诗哦。



       下面请大家欣赏我的随笔手稿照片以及我十四年前的作品节选——《眼中孔庆东》。





      眼中孔庆东



     韩寒 (十六岁)



      ⋯⋯

        在孔庆东的书里(现在坐在电脑前的韩寒注释:当年他出版了一本很萌萌的书《47楼207》),值得一读的文章有《47楼207》《北大情事》《遥远的高三点八》《闲话启明星》等为数不多的一些,搞笑比较到位。而至于他的学术,显然比搞笑稍逊了点。至少我的观点是孔庆东不适合去作什么文学评论,因为他的爱憎意识太强,有点看人不看文的味道,好的永远都好,坏的永远都坏。这不是玩圣斗士星矢,这么好坏分明。一个好的作家也会写出坏的作品,反之一样,这是认真的态度,就像我在痛贬低琼瑶时也肯定了她的《窗外》(现在坐在电脑前韩寒注释:对不住琼瑶阿姨,其实我连她的《窗外》也没有看过,纯粹是为了显示我的公正客观才这么写),而孔庆东对金庸的崇拜之至已经到了盲目的程度,恨不得认其为奶爸。我敢打赌如果《还珠格格》是金庸写的,孔庆东也会对此赞不绝口,大放厥词什么金大侠一改文风年老图变老而思进尝试突破文中融入高雅幽默又不失年少调皮可谓童心尤在风流不止犹如给了我一记黯然销魂掌震的我直呼金大侠⋯⋯这种意蕴深远的好小说琼瑶就是写不出来。

      搞学术就冷静一点,不搞学术还是希望孔庆东能留我们多一些欢乐。





     (切换回电脑前的现在的韩寒)我十六岁看人还是挺准的,而且孔庆东现在也的确选择了一条把欢乐洒向人间的道路。今天的追忆就到这里,请质疑方根据《眼中孔庆东》一文继续质疑是我父亲写的。改天继续发布各种我少年时候的奇文异稿,同时大家不要忘记阅读昨天下午我父亲写的辟谣文章哦,看看一位看似平凡却了不起的父亲,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1191258123



      



  附上一些散文和记录的手稿,大部分是原件,有一些是复印件,原件还得找找。第二张是《眼中孔庆东》其实我当时评价了不少名人,基本都很幼稚,也就说孔庆东的靠谱一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今天,我就是高瑜
早先我以为这场官司打不起来,现在看来错了,方绝顶聪明过了头,这场官司要他对着十四年的文稿坚持绝顶的科学论证,难度已经很大,再要赢官司,看来只能是空想了,好在,小韩只要十万,颇有点到为止的韩少风度,只得继续围观。
今天,我就是高瑜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今天,我就是高瑜
本帖最后由 自觉的梦游人 于 2012-1-29 18:19 编辑

方舟子说:“我相信如果是在一个公正的法庭,我是不会败诉的。但是诉讼是在上海,诉讼结果不好说。”
==============
此言太耸,看来方舟子底气还欠足哦。其实官司一打起来,走的道儿就不是文学的,也不是科学的,而是法学的,两个字,证据,非假即真,非黑即白的证据。白底黑字的纸据,是不可能科学论证成黑底白字的。诉讼在上海,结果就不好说,在哪里好说些呢?方舟子先生自己挑个场子嘛,月球,金星?或者火星?老梦我忒觉得方舟子这两句话说得没风度,栽面子,如此“欢迎起诉”,底气呐底气,度数不够哟。
今天,我就是高瑜
韩寒是上海人自然在上海起诉,他不可能到乌鲁木齐或者拉萨去起诉,方舟子因为韩寒是上海人就连韩寒这点权利都要责疑,阴阴地抛出诉讼结果不好说一辞,这里面的煽动地方对立的用心,昭然若揭,为什么要应讼的同时煽动地方对立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想就拿京沪对立情结煽情地做文章,韩寒不可能因为方舟子这通煽动异地起诉,方舟子还因此悲了壮地应了讼,这小家子气,这公然的阳猫腻,玩得,也忒次了点。
今天,我就是高瑜
整个闹剧到现在,有一个倾向看了叫人心疼,那就是韩寒珍视的名誉并没有被放在应该尊重的地位,这就有人在韩寒起诉之后,马上认为这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是脆弱,言下之意就是这档子事,也就是想当然地责疑一个人的名誉,不值得兴讼,韩寒不该如此珍视自己的荣誉,不该如此较真。说到文化深层,这里还有一个中国文化的非讼心态在作怪。韩寒珍视自己的荣誉和名声,完全是他的私事,兹事体大不大?总体的感觉好像在很多人看来不怎大,而且对于一场还没有开锣的官司,已经从方舟子的嘴巴开始,有了一个非常耸人听闻的传说,那就是一场在公正方面结果很难说的传说。凭啥呢?方舟子还忧心忡忡地凭起诉在上海,到了这里就变成法律诉讼本来就(可能)不公正,韩寒利用法律维护名誉和尊严,不能也不好指责,就阴阴地预测官司是不公正的,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状态?非讼?还是认为个人名誉不值得叫真?或是,面对中国法律系统个人尊严最好让开道绕着走,在网络上没天没地地、没有遮拦地把口水进行到底?
又有说韩寒因为兴讼打官司就不再是公知了,而是一个商人了,这种酸胖气逻辑怎么推演的,还真叫我想象不出,像商人怎么了?就是经商从文一道来,也不必引起这份莫名的愤怒,忿忿然要把韩寒永远开除出公知行列,再说了,公知这顶帽子,先是韩粉再是倒韩粉们强加给韩寒的,韩寒好像并没有领过情,你这边倒因为一场官司就把韩寒从公知卡开除驱逐了,真想问问开除驱逐的叫嚷过之后,下巴还在不在?
方舟子改口了,至少没有再在上海打官司的问题上纠结了,我还是希望他能够收回他原来说的阴话,端正态度,认真应讼。
今天,我就是高瑜
330# 李小苗
谢谢小苗,萧瀚所言太和我意。在个人尊严名誉和言路之间,人们往往只要求言路敞开,任凭肆意横行,不顾行人,碰瓷擦撞乃至辗过,都属于言论自由的正当,言路敞开和言路自由到底是什么的关系,值得再思考。在韩寒案方面,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正在面对一个“言路七十码事件”。
今天,我就是高瑜
我说他是上海人自然在上海起诉完全是因为在各地都可能被选上的情况下,他自然就近选了上海,这一点并没有任何值得质疑的,倒是方舟子先是阴阴地说在上海结果就不好说,他在最初的反应上让我看到的就是有点下三滥,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她后来改口了的原因吧?
今天,我就是高瑜
今晚俺还真的要掰扯掰扯韩寒做可能写了《三重门》。
今天,我就是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