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价与货币流通,费雪有个方程式:

MV = PT,在式中, M 是流通中的货币量, V 是货币流通速度, P 是一般价格水平, T 是商品与劳务的交易总额。

 

 

 

 

在货币量与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增加,价格下降,增发等量货币可以使物价平衡;增发的货币使百姓觉得增加了收入,收入增加会使货币流通速度变慢--------有个统计:收入增加百分之一,储蓄增加百分之一点四三,两者是不是那么线性的联系,另说,但收入增加,储蓄比例会增加则是经验可以感觉到的。流通速度减慢,r如果要商品价格不变,也需要增加货币量,所以这时货币量增加会超过商品的增加。

 

 

 

 

回到前面提到过的那个一千人的社会。每人月工资二千元,月消费也是二千元,没有储蓄,也就是说发薪日持币二千元,下个月发薪日前一天持币为零,平均每天持币一千元,整个社会需要发币一百万元;第二月,生产上升了百分之十,如果不增发货币,增加工资,则物价将下降百分之十。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话会影响进一步增产的积极性,所以大家增加百分之十的工资二百元,货币量也增加到一百一十万元,这多的十万元对应着新增的商品;如果新增的二百元工资有一半没花掉,成了储蓄,每人月初持币二千二百元,月底持币一百元,平均持币一千一百五十元,那么整个社会需要的货币就成了一百十五万元,用费雪的说法就是货币流通速度从每月周转一次,变慢到每月周转零点九五次,所以货币量要增加百分之五,那多发的五万元对应的不是具体的商品,而是变慢的货币流通速度,其实也就是大家储存的钱!到此戏法拆穿,你们储存多少,他就多发多少,每个人都觉得财富在增加,几年后人均存款一万元,其实质是货币多发了一千万,假如有人贪污了两千万藏在床底,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变慢,那就再多发两千万,这就是盛世啦。如果你存的这钱要用了呢?那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加快,物价上涨,货币当局就减少货币增发量,多几个人用呢?他就提高利率,鼓励其它人把钱存起来,将消费推迟到未来-------只要不影响生产,不是明年还能提高商品产量,发行对应的货币吗?明年相应的少发一点就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17:34:31编辑过]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能不能在跟贴里问个问题关于汇率和通货膨胀的:

摆2个事实,(1),具消息称,北京广东山东部分粮食和食用油价格上涨 ,可否理解为通货膨胀即人民币对内贬值。

(2)人民币对比美圆汇率近1年内上涨百分之3左右,可否理解为人民币对外升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合理吗?有没有统一的可能性?

先贴一个旧的跟贴:

外汇存底激增的本质是人民币高估,美元低估。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美元高估时---------整个毛时代,加上改革初期,当一美元进口的货物能卖六元,而政府给一美元估价二元时,大家都愿意花费美元------做进口生意。所有的搞外汇批文,倒外汇额度,一直到银行门口的黄牛,进口录像机的商人,本质上赚的都是这2~6元间的差价;而出口是没有积极性的,需要作为政治任务分配,结果是中国的外汇存底永远那么少-----才几十亿。如果坚持这个制度,外汇永远不会增加。实际上到九三年,我国的外汇才二百亿。

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反了过来:一美元的货物在国内还是卖六元人民币,但政府给美元定价八元。那么所有的企业都愿意做出口生意,将货物六元生产出来,卖到国外去,然后呢?当然是卖给国家银行了--------因为进口一美元的货国内只能卖六元啊。所以越积越多的外汇不是不愿进口,而是没有可以在国内卖八元的货可以进口。这个比值不变,外汇只会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带来后果在哪儿呢?升值的压力,通胀的压力,金融风险的压力。

显然生产了十万亿货物,发了十万亿货币,平衡着。出口五万亿,外汇卖给了央行,变回了人民币,就成了十万亿货币,五万亿货物,加五万亿存在国外的外汇-------我们知道,比值不变,这外汇不会变回货物,那么,在国内其实就是十万亿货币对五万亿货物-------这就有了通胀的压力。

实际上,如果政府不让币值向实际价值靠拢,实际价值就会努力向币值靠拢--------通货膨胀,使卖一美元的货在国内涨到八元,就是市场自身的努力。很明显,这对发行货币的政府是有利的,对使用货币的百姓是不利的。

越积越高的外汇也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八千亿美元以债券等形式存在国外,等于全部国有资产成了人家计算机里的电子符号(据测算,我国国有资产净值约为五万九千亿人民币)牵制着我们政治军事决策。而别国的经济财政政策会直接影响到这份资产的缩水,进而影响我们的经济。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中美汇率问题主要由两方面造成:1,中国发展速度比美国快,十年汇率不动积累起了一个大的差;2,美元流通速度加快:美国相当于世界发钞行,看着物价发行着美钞,享受着铸币税,你存美元,美元流通速度就变慢,他就加发美元,这和某人做生意赚了一个亿,藏在床垫里,我们央行就会多发一个亿是一样的。流通速度加快是由于欧元的诞生和渐渐强大,河道里拦出一块流通欧元,剩下的河道变窄,流通速度就加快了,美元就贬值了,人民币应该升值却硬绑在美元上贬值了一大段,中国商品用其它国家货币购买就变得很便宜,出口非常好做,进口相对难做,外汇就越积越多。

这个问题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人民币对外升值到位, 二是多发人民币,对内贬值到位,结果都是人民币商品在海外变贵一点,两种办法对美国人是一样的,一部分美国人叫嚷,希望咱升值,另一部分不叫,意思是让咱多发货币,咱政府当然希望自己多享受点铸币税,所以反对升值,暗里多印纸币,专家们拿政府的津贴,当然反对升值(至于不升值必须多发钞,他们是只做不知道)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补充一点:

一部分美国人叫嚷,希望咱升值,另一部分不叫,意思是让咱多发货币,两种办法对美国人是一样的,都有助于减低顺差,这对美国是有利的,必须指出,对中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贸易有利于双方。

铁匠拿把斧子,与牧人换一只羊,自愿交易成功,一定是双方都有利----分享了贸易剩余。

铁匠卖给牧人一把斧子,得两个银元,另外用两个银元向牧人买了一只羊,两次交易,双方得到的总利益与上面一样。

铁匠卖给牧人一把斧子,得两个银元,交易结束,双方只得到一半贸易剩余------另一半交易没发生。

急剧增长的外汇储备,不利于贸易,双方都受损失。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谢谢你专业、精彩的回答,以后有疑惑还要请你多多指教。

"铁匠拿把斧子,与牧人换一只羊,自愿交易成功,一定是双方都有利----分享了贸易剩余。

铁匠卖给牧人一把斧子,得两个银元,另外用两个银元向牧人买了一只羊,两次交易,双方得到的总利益与上面一样。

铁匠卖给牧人一把斧子,得两个银元,交易结束,双方只得到一半贸易剩余------另一半交易没发生。

急剧增长的外汇储备,不利于贸易,双方都受损失。"

既然这样,那些官员们就那么傻么?这些道理都不明白?

   

西北方:

你太客气了,欢迎你常来玩。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以下是引用小儿科在2006-12-7 12:25:00的发言:

 

急剧增长的外汇储备,不利于贸易,双方都受损失。"

既然这样,那些官员们就那么傻么?这些道理都不明白?

   

问题是还有一条硬道理:升值就不能多发货币,不升值就可以多发货币,他们选择不升值或少升值,很傻吗?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这样,说到底,一切还都是力量的博弈.

说了半天,似乎没有用,还是回到老路上去了.

回到前面的问题,到底多少货币才是合适的?前面的回答是没法说,但没法说,毕竟是年年在具体操作的,究竟怎么操作?实际上是看着物价在发的。根据费雪方程式:

流通中的货币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 等于价格水平乘以商品与劳务交易总额;每年先照GDP增加比例,多发一部分(百分之十),由于财富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会变慢,所以还可以多发百分之六七,以不引起物价超过百分之二的涨幅为度。这就是现在GDP年增百分之十,货币年增百分之十七的道理。

现在的问题是:物价无法全面考量,我们是看着CPI(也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在发钞的,CPI(也就是消费者物价指数)包括八大类七百种消费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但是CPI与真正的总物价是有差别的,越是社会发展得快,其中的差别越大,CPI的涨幅会远低于总物价涨幅,原因是这样的:

 

我们前面提到金属货币在社会高速发展时,由于贵金属供应稳定,增量跟不上,会造成通货紧缩。去年社会产出一头羊,一个银币,一头羊价值一个银币,今年产出两头羊,一个银币,一头羊只值半个银币,通货就紧缩了。换成纸币,解决了这个问题:产出一头羊,发一百元纸币,产出两头羊,就发两百元纸币,一头羊永远值一百元。羊算是CPI,这就是根据CPI发钞。但发钞并不能改变今年一个银币与两头羊价值相当,今年一个银币就要值两百元,银币成了投资品,CPI不变,总物价涨了。我们总感觉物价涨幅远不止国家报告的涨幅(其实是CPI涨幅),这就是原因。

 

其实根据费雪方程式,只有相当于生产总值增幅的货币增加才不会引起物价上涨,生产总值增百分之十,货币增百分之十七,那多的百分之七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看上去没有涨,只有两个原因:一是观察的标的有偏差,二是货币流通变慢(也就是将涨价的力量积聚起来,留到了将来)

 

这涨价的力量,现在是不是要爆发出来了呢?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艺术品的涨价根本原因也在这儿,解放初一幅齐白石一千元,如今上百万,涨了千倍,比较一下货币量就清楚了:52年人民币总量26个亿,现在3万亿,消费品量增加了很多,但那一幅齐白石还是一幅,涨这么多不是很好理解吗?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记错了,是这个贴子。
地狱里最炽热之处,是留给那些在出现重大道德危机时,仍要保持中立的人。——但丁《神曲》
谢谢你把两个老帖子都提了起来,我重看了下,想明白一件事:当初为什么写写这个又写写那个,还都写不下去了,也许想写的题目应该是《货币与财富错觉》或者《货币.财富与错觉》,本来想好下面可写的还有:股票是怎样一种财富,想说说股票的财富效应并不在仅在分红,股票的投资价值也不仅仅看分红,可还没写,股市已经两千点----------从低点上来翻倍了,我怕再谈这点变成唱多误导人,也就不写了。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前面用了一个例子,是我过去爱用的:金圆券增发二十三万倍时,物价上涨五百万倍,用来证明过了一定界限,物价上涨的比发钞快得多,警告发钞者不要玩火,数字没错,道理也没错,但例子不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因为那个物价上涨不纯粹是发钞引起的,还有战争失利,货币信心动摇,以及使用此货币区域减小等众多原因。也许一战后,德国发钞引起通胀是更纯粹的例子。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呵呵,金丝兄善于开头,往往懒于结尾

————清代中期的中国银子总量大约六亿两

根据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的估算,1900年时,中国全国各类货币约合15亿两白银(或21亿银元、28亿吊铜钱)。也就是说人均大概是4两(大概190克)白银。按照该书给出的白银购买力,大约折合为人均2.6公石粮食的商品量

而根据《欧洲经济史》多卷本的第一卷,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前)时,估算全欧(包括东欧)保有的白银合人均450多克、黄金42.8克,同样以当时的粮食价格计算,合人均20公石粮食的商品量。

再往前推,雅典附近的劳里昂银矿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采掘,到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停止开采,连续开采了150年左右,出产的含银矿石现在估计是200万吨。姑且以提炼其中5%白银来估算(该矿是银铅共生,现存矿渣中的含银成分不超过12%),150年里它为希腊世界提供了10万吨白银。当时希腊地区城邦总数约为500多个(仅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有256个独立居民点),姑且算上全部地中海流通地区,人口5000万。仅这个银矿提供的白银,人均就有2000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