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判断是,老共的执政尚能延续很长一个时期,未来几年内不会发生严重的财政危机,其中很重要、或者说是根本性的原因在于,老共手中仍然掌握相当丰厚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可以变现的,即便未来遭遇金融、经济危机,由此造成财政上的困难,可以通过出售资源来应对财政拮据,制造通胀也是办法之一,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到那个时候即便廉价出售,也是可以回笼相当部分资金的。以上纯属事实判断,我不作价值判断。
重庆公租房建设为何“不差钱”



符言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规模的公租房建设,是一件惠及民生的大好事,但是要把好事办好、办实,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根据重庆公租房建设规划,到2012年将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总投资规模1000多亿元。如何既确保当期建设投入,又实现资金动态平衡?这无疑是对执政智慧的一大考验。
  据了解,重庆按财政投入和融资贷款3:7的比例,采取“1+3”的模式筹措资金,可以实现公租房建设“不差钱”。
  “1”就是财政投入约300亿元,包括中央专项、本级财政支出、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补助方式。
  “3”就是除财政投入外的700多亿元融资贷款,通过三种方式实现本息平衡:
  第一,按10%的比例配套商业用房,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可配建约400万平方米商业用房,可筹措近400亿元;
  第二,按照租售并举的原则,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如果以10%的比例出售(有限产权),可回笼资金100亿元;
  第三,除以上两项,剩余200多亿元通过融资解决。按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下浮10%、贷款期限为10年计算,年利率5%—6%,10年需支付100多亿元利息。本息加在一起,10年共要支付300多亿元,平均每年需还本付息30多亿元。可供出租的3600万平方米公租房,按每年每平方米120元左右的租金标准计算,每年可收租金43亿元,除去每年30多亿元的还本付息后,还余10亿元左右,扣除维护和管理费用后仍有盈余。
  从实际操作来看,2010年重庆已开工建设1300万平方米公租房,占建设规模的33%,投资需达300多亿元,目前已全部落实。其中,政府投入达100多亿元,包括落实中央和市级补助资金32亿元,税费减免43亿元,划拨土地投入50多亿元。市场融资近200亿元。除公积金贷款30亿元外,商业银行参与积极性较高,8家银行提出意向性贷款160亿元,已有3家签订贷款合同50.8亿元。此外,保险、证券、投资公司等也有意利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参与重庆的公租房投资。
  当然,政府土地划拨和税费减免,无疑会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公租房建设的投入,也会增加财政支出。但按年度分摊后,每年的支出其实不大。在财政减收方面,尽管3万亩划拨土地的投入和建设项目的税费减免,会减少约500亿元收入,但这并不是集中在一年减少,而是逐步分摊,平均每财年的压力并不算大。在财政增支方面,公租房建设所需的直接投入,绝大部分已通过贷款融资完成,地方财政只需直接投入45亿—55亿元,每年支出不到20亿元,不足重庆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2749.5亿元的1%。由此看来,无论财政减收还是增支,都不会形成长期的压力。
  建设公租房旨在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但从长远看,可以形成一笔优质的国有资产,带来稳定的财政收入。因为在公租房融资还本付息结束后,每年会产生40多亿元的租金收入。另外,公租房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会带动周边商业开发,增加财政收入。从宏观看,公租房建设可以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做大经济“蛋糕”,进一步扩大财源。
  因此,重庆公租房建设的投融资模式,近期完全可以实现资金平衡,远期不仅不会拖垮地方财政,还会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形成改善民生与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
前几年有某理工学院的老师在人代会分组讨论时提过类似建议,其他人无一赞同,我就亲耳听到某领导私底下咕哝了一句,只有书呆子才想得出这种建议,我要是提供免费食住,消息一传出去,全中国的乞丐全跑我们这 ...
亚平 发表于 2011-1-14 09:05
这领导才有点书呆子,真以为满街的乞丐是为了每天几元钱在磕头捣蒜,上海前几年的救济标准是4元伙食一天,他舍得时间排队,你这点白粥咸菜被骗了就被骗了吧,从前地主大户还放粥放棉袄呢.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我的判断是,老共的执政尚能延续很长一个时期,未来几年内不会发生严重的财政危机,其中很重要、或者说是根本性的原因在于,老共手中仍然掌握相当丰厚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可以变现的,即便未来遭遇金融、经济危机,由此造成财政上的困难,可以通过出售资源来应对财政拮据,制造通胀也是办法之一,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到那个时候即便廉价出售,也是可以回笼相当部分资金的。以上纯属事实判断,我不作价值判断。亚平 发表于 2011-1-14 09:25
这个与我的判断相近,他确实贴得起,我只是说不合理.也不经济.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
这领导才有点书呆子,.
邱晓云 发表于 2011-1-14 10:58
哈哈,这个评价好。
《重庆公租房建设为何“不差钱”》一文是最新发表的,“符言建”,很显然是个化名,文中所算的帐,和以前的说法又有不同,显见重庆方面对于帐本的计算,也在不断调整之中。
                               重庆两会热议公租房:提前五年建完4000万平米




    本报记者1月18日从正在召开的重庆“两会”上获悉,重庆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其中主城区完成3000万方,区县完成1000万方。
  这较原计划提前了五年。去年,重庆市政府曾规划,2020年前建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
  重庆从去年开始探索双轨制供房体制,即低收入群体住房由政府兴建公租房保障。
从去年2月起,重庆已开始启动这一全国规模最大的公租房建设,今年春节前将首批配租。
  由于公租房的融资、管理、运营等等都是全新的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公租房的可持续性,以及政府住房保障承诺的实现,因而,这成为重庆“两会”的热议话题。
  “不差钱”
  1000亿资金由财政出资300亿,市场渠道融资700亿
  对于公租房建设的提速,重庆理工大学教授邱冬阳认为,这是重庆产业发展、户籍改革以及城市化的需求。
  重庆倾力打造的以惠普笔记本电脑项目为代表的加工贸易业,将会聚集数以万计的劳动力;重庆的户籍改革,到2020年,将累计使1000万农村居民转户进城,从而使全市的城市化率由现在的29%,提高到60%以上。
  “这些项目都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住房保障。”邱冬阳说。
  重庆公租房管理局副局长唐华丽表示,4000万平方米系根据实际需求测算得出。重庆调查总队去年按1%的比例,对主城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结果显示,有22%的家庭有租房需求。
  在此基础上,重庆市政府测算,到2015年,全市有近1000万户人,将22%比例下浮按15%计算,全市公租房需求总量约150套,减去过去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已提供保障的,全市住房需求在97.81万户。
  “建4000万方米,可提供80万户的住房需求。”唐华丽说。
  据公租房管理局估算,重庆4000万平方公租房建设,除了土地,全部建设资金需1000亿左右。重庆公租房建设全部由政府出资,采取政府划拨土地,减免相应税金,由国有城投、土地两大集团兴建的方法。
  这场规模宏大的建设,所需巨资会不会使地方财政不堪重负?“重庆公租房建设不差钱。”唐华丽介绍,公租房建设所需的1000亿资金,以3∶7的比例,由财政出资300亿,融资贷款700亿。其中,财政出资包括中央专项资金30亿和各级财政的支出。
  另700亿则通过市场渠道融资。一方面,公租房有10%配套商业住宅,4000万平方米规划有400万平方米的商业住宅。“这也是借鉴了新加坡和香港的公租房制度,我们测算下来,可筹集400亿左右资金。”唐华丽称。
  另外,根据《重庆市公租房管理暂行办法》,公租房采取租售并举的方式,承租人在租期满5年后可以申请购买,“4000万平方卖10%的话,就可以回收资金约100亿余元。”
  剩下的200亿则通过银行贷款。据了解,有关商业银行为重庆公租房项目提供了贷款利率下浮10%的优惠,以及3到5年的还款宽限期。这样,整个公租还本付息期限为十年,总利息计100亿元。即10年需还本付息300多亿,一年30多亿。
  唐华丽表示,本息将通过租金来偿还,“4000万方的公租房,按每平方12元计, 预计每年收取租金43亿多。还本付息后,还有十多亿余额。”
  此外,他还透露,目前重庆正与几家基金公司合作制定方案,拟以200多个亿的租金为基础,将公租房运营管理部分申请上市。
  “所以,公租房投入和运营的资金是平衡的。”唐丽华说。
  公租房管理难题
  要重点考虑公共产品配套以及对这种新型社区的管理问题
  重庆2010年开工公租房1300万平方米,预计今年2月完工1000万方,并将在2月份、9月份分两批出租给居民,预计有40万人入住。2011年则计划开工1350万方。
  随着公租房体系的深入运营,除了投融资,还有更多的问题考验着重庆这场大规模试验。
  从政府的角度,目前主要关注两大问题,一是公租房的布局。根据重庆的规划,主城区的公租房共21个点,分布于主城内外环高速500平方公里范围,远郊区县则布局于万州、涪陵、永川、江津、合川、黔江六个区域性中心城市。
  由于公租房的收支平衡,很大程度在于稳定的承租者带来的租金收入。“产业发展就对公租房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另外布局也考虑到与产业布局的一致性。”唐华丽称。
  另一个问题是公租房聚集区的管理。据了解,重庆主城区公租房一个小区大约有5万居民,与周边城市小区将形成近28万人规模的社区。唐丽华表示,政府接下来要重点考虑公共产品配套,以及对这种新型社区的管理问题。
  而在重庆“两会”期间,重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他们更细节的关注点。
  首先是在分配上。重庆在去年6月颁布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单身月收入不高于2000元,家庭月收入不高于3000元可申请公租房。为了保证公平性,公租房将实行摇号配租,摇号将进行电视直播。
  不过,重庆市政协委员刘江龙提出,由于公租房不限户口,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家庭人口、住房面积进行统计有很大困难,同时,大量不同职业身份的承租人,有限的管理人员很难去核实真实性。
  另一个是关于租金。去年,重庆政府初步将公租房租金定为每平方10元到12元左右。 但根据“两会”的反应,这个租金水平对不少农民工仍然太高。
  更难的是公租房管理。由于公租房群体规模大、分布广、构成复杂、流动性强,日常管理困难,刘江龙认为,如果运营全部由政府自己进行,很可能重蹈过去公房管理部门的覆辙。
  对此,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也建议,应尽快建立完善公租房建设运营的政策制度,建立完善公租房运营管理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以及信用体系。
  公租房是否应当出售争议更大。重庆市人大代表鲁磊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表示,公租房是公共资源,出售则减少了公共资源,也改变了租房的性质,其次一部分人花少量的钱买到公租房,对其他有房人,更主要是对无房的人来说,很不公平。
  对此,公租房管理局回应,如果公租房出售后,社会还有大量需求,政府可以再建。但也有人大代表指出,再建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的财政资源。
  此外,区县的资金压力仍大。九三学社重庆市委的建议则提出,现在,大部分区县,由于本身就是“赤字财政”,建公租房资金压力很大,“一些区县公租房建设资金甚至占财政收入的1/5—1/4,政府财政难以支撑。”
黄奇帆:重庆将划分10个等级征收房产税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昨日在该市财税工作会上,详述了当地征收房产税的一些思维基础和方向,透露了有关房产税的征收细节,并称只要房产税率为3%,就不会再有炒房族。
  效仿台北划分房屋等级
  黄奇帆昨日在讲话中透露了该市房产税征收政策的两个细节。
  其一是,该市在征收房产时,将当地的房产划分为10个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征收不同的税率。
  黄奇帆在提及其前几天赴我国台湾考察时,了解到台北市也在近期推出了房产税,他认为重庆市的房产税政策与台北市的房产税政策“英雄所见略同”,均主要针对高档房或豪宅征税,且台北市将该市的房屋划分为9个等级,对应不同的税率,而重庆市对此划分的区间是10个等级。
  黄奇帆认为,重庆市做房地产税方案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根据经济学上的土地级差地租来作为拟定基础的。
  其次,黄奇帆还提到台北市的房产税率分别为1%,2%,3%,“比我们收得狠”——这就意味着该市的房产税最高不会超过3%。
  此前,外界预测的重庆市房产税的税率区间为0.5%~2%。
  让炒房族消失?
  “现在是人人炒房、人人炒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没有搞房产税。”黄奇帆说,住房首先是用来住的,如果有房产税,现在的全民炒房的现象就会改变。
  “但是有些人认为,你房产税才那么一点,我房价一年涨30%,基本没有影响,但是我告诉你,根据经济学规律,大体房产税到了3%以上,没有人炒房。”黄奇帆对“没有人炒房”这5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程维
重庆卫视现在停播商业广告了,请亚平谈谈看法。
呵呵,实验一下,何乐而不为呢?
呵呵,实验一下,何乐而不为呢?
顺便说一下啊,邹风老弟,你的西湖太美了。你女儿非常可爱哦。
呵呵,实验一下,何乐而不为呢?
why2282001 发表于 2011-3-3 11:21
当年俄国搞共产主义,胡适也把它看成一种伟大的实验。

问题是,你可以拿你自己家的东西来做你想做的实验,比如看看一杯水倒在键盘上有什么效果,两个手指插进插座里有什么反应。你不能跑到邻居家里说我想拿你们家电视机做个实验,看看用刀戳一下液晶会不会流出来。

共产主义实验的代价是几千万条人命。
古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点也不错,老爸的失势,未必是件坏事,得势也不见得就是好事。论政治上的成熟度,远不如习,在着力点和分寸感的把握上,明显欠缺。当然,他有更高的追求,并不满足于外界所传言的目标,但也须知过犹不及。
公租房新政提示人们,应公允评价重庆



郑渝川





    《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2月11日公布实施,12日起接受广大市民的公租房申请,3月将拿出8万余套、4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进行第一批摇号。重庆市副市长凌月明介绍说,重庆公租房租户居住满5年后,可以申请购买居住的公租房,但不能进市场交易,只能申请政府在原价基础上加利息回购;申请人名单将公示,以接受社会监督。格外令人关注的是,为使急需公租房居住的人员能早日入住,重庆全市所有符合申请条件的公务员一律不参加首批公租房房源摇号。(《中国青年报》2月12日)
    此前,重庆市公租房建设计划、资金筹措方式、分配政策等消息发布时,在引起广泛关注、得到许多赞赏意见的同时,也有部分媒体、观察人士表示怀疑。这些怀疑,大体包括四类:重庆公租房由政府投资、国企兴建,民企、外企开发商无法参与其间,是否意味着不公平竞争;在排除开发商参与前提下,公租房建设资金如何筹措,曾有人称重庆的目标是注定不可能完成的;重庆公租房会否如国内其他一些城市安排的人才安置房、保障房项目那样,“挂羊头卖狗肉”,成为公务员的福利房;如何公正和公平界定符合条件的租户,避免“开豪宅住保障房”的现象发生。
    应该说,这些质疑既包括对重庆运作公租房模式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担忧,也不乏人们在见惯不惊深圳、杭州、广州等国内其他大城市保障房分配丑闻后,对政府主导并掌管的公共资源分配方式的“下意识”不信任。也因此,尽管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等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就上述四方面问题释疑,令人信服的却只有排除开发商做法的必要性,其他三点的解答仍不足以消解担忧和不信任。
    事实胜于雄辩,重庆官方部署公租房项目、破土动工迄今,不到一年时间;公租房从政策目标到省级人民政府明确公布的时间表(启动申请和摇号,确定入住时间),并一并公布管理规则,有力的证明了该政策推进的力度和决心,“帮穷人造房是政府的责任”不是空话、更不是假话。重庆公租房首批8万套的数目,印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政府倘若认真过问民生事务,“国情”、政策和资源等限制都不是问题。倘若重庆市相关主管部门进一步主动披露资金筹措和运作等情况,将是对持续多时的项目、模式可行性等诘问的最好回答。
    确立公开透明的管理实施细则、操作程序,其具体成效仍需等到审查通过者名单公示、申请者入住后才能下结论,但就目前而言,这类做法明显优于其他一些(特)大城市在保障房等公共福利项目立法、规则时的暧昧不清。当然,也希望,重庆官方在公租房申请、公示(社会监督)和后续监管等环节上,创设更开放的互动机制,积极发挥媒体、公民等方面的监督力量,弥补政府信息不足等缺失。
    重庆官方显然注意到了发生在深圳等地的保障房丑闻。以深圳为例,2010年3月下旬、10月下旬、12月31日分别为该市第二次保障性住房初审、复审、终审名单公示的时间,三次公示均引发舆论强烈质疑,不仅被网民和媒体调查出“豪宅门”、“豪车门”、“零资产”、“公务员‘假冒’临时工”等稀奇古怪的故事,而且更令人气愤的是,深圳市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对错误坐视不改(同一个问题从初审持续到复审、终审);即便是最后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也仅仅对个别非公务员申请户的造假现象给予叫停,并不涉及公务员(临时工)申请户信息的具体披露和做法纠正。
    深圳之外,国内其他城市也频频传出机关单位利用主管方便、权力和影响,为官员亲属和单位职员申请甚至是“垄断化”申请保障房的丑闻。固然不能排除存在个别公务员家庭贫困、缺少住房的个例,但从深圳等地方运作保障房分配的情况看,名为保障房分配、实为公务员福利房“分肥”的安排,房子根本到不了贫困、缺乏权力和影响力的“个别”公务员手里。据此,重庆市在首批公租房摇号分配中,不安排公务员参与,是挽回和增强保障房(公租房)的公信力的高明创举,如若确实执行到位,必然将保障公租房分配环节的公正公平——在重庆市这方面做法面前,那些嘴上说着保障房保障群众、实则暗箱操作将资源朝着官员亲属和公务员集中的地方(政府和官员),难道就不能感受到一点点羞耻吗?
    我注意到,“重庆公务员不参加首批公租房摇号”的消息传开后,反响并不如之前当地一些事件引起批评时来的热烈、集中。需要指出的是,重庆市近年来推行的许多政治、文化、经济政策,引起了国内知识界、网络舆论的争议,很多人基于学术、常识和道德立场对重庆发表过较多批评。争议、批评是媒体和公民权利的体现,但正如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在其新书《不分东西》中写到的,“偏见源自文化差异,源自沟通不畅,但最危险的一种偏见是源自每个人自身固有的意识形态”,对于重庆,能不能不带有、少带有一些偏见和傲慢,从事实、逻辑和常识出发,保持公允立场说一些公道话呢?
重庆首批公租房今晚摇号配租 第一批4月可入住
2011-03-02 16:50:00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中广网重庆3月2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重庆首批公租房今晚将进行第一次摇号配租,摇号结果将尽快公示。预计在4月份,摇到民心佳园和康庄美地的第一批申请者就可入住了。

今天晚上,重庆将举行首次公租房摇号配租,产生首批入住公租房的幸运者。市民予以期待。

申请者刘先生:首先看我侄儿是否摇上啦,他在我家住了半年,现在交了女朋友,早想有自己的窝啦。另外就是看摇号程序是不是公平合理,听说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我想应该很透明吧。

据介绍,经过审核公示,确定参加今天摇号的申请者有22000多人。主城城镇住房困难居民和大专院校毕业生申请比较多,其次是进城务工人员等。此次房源有6.7万套,中签率会比较高。

刘先生侄儿在一家电子企业工作,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重庆市公租房申请门槛很低,凡属于当地无住房人员或者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住房困难家庭,以及进城农民工和外地来主城区工作的无住房人员,都可申请。

在重庆主城打工多年的农民工老蔡一直想有套像样的房子住:把农民工纳入到公租房的申请范围,我们特别高兴,这体现了政府对农民的尊重,我们会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的建设当中。

据了解,今天公租房摇号实行的是电子双摇号。即电脑程序先框定某一类申请房源,同时框定所有这类房源的申请者。下一步,分别随机选择房源和申请者。这次申请后,市民还是可以继续提交申请,参加下一次摇号,公租房管理局将常年接受公租房申请。今天摇号配租,将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监察局、公证处、申请人代表和媒体现场监督。今晚即公布摇号结果。

重庆市副市长凌月明:我们希望好事办好,所以我们将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对公租房的申请、审查、公示、摇号、分配、签约这个过程实施全过程的监督。

这次公租房配租,共有5个小区,都是在交通便利、周边商场、学校、医院配套。户型从单间配套到小三室一厅。建筑面积从33平方米到近80平方米。4 月交房的有近9000套现房,今年最迟11月交房,交房标准为中等装修,配有厨房卫生间设施设备。承租人只需自己配上家具、电器等即可直接入住。看过公租房样板房的大学生申请人小黄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感觉样板房怎么样?

小黄:户型都不错,整体感觉也不错,就比较适合创业的人啊。

按照重庆的制度设计,公租房的租金是同地段、同类型房子房租的60%,每平方米9元到11元。公租房每次合同期限最短为1年,最长为5年。符合条件可以申请续租。

重庆计划今年投放1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在未来3年内建设4000万平方米。

重庆市国土局住房保障处负责人黄翠薇:重庆市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是推进住房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
重庆公租房9-11元/㎡ 首日申请公务员不在列
来源:搜狐焦点苏州站
2011年02月13日08:19 我来说两句(0)

  昨日是重庆市公租房首次接受申请报名的第一天,市民申请情况火爆,不过公务员群体被排除在外。据介绍,重庆市将建设1300多万平方米的公租房,计划分配1000万平方米。首次接受申请的公租房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约6.7万套房源。

  根据《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申请人应年满18周岁,在主城区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来源,具有租金支付能力,符合政府规定收入限制的无住房人员、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住房困难家庭、大中专院校及职校毕业后就业和进城务工及外地来主城区工作的无住房人员。
申请人可以家庭、单身人士、多人合租等方式申请公租房。其中多人合租的,合租人均需符合申请条件,且人数不超过3人。为保证对公租房有急迫需求的人员能早日签约入驻公租房,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的公务员将放弃首批公租房申请摇号机会。

  据介绍,此次推出的公租房租金因地段不同,从每平方米9元到11元不等,远远低于市场价。此外,公租房小区内还将配有物管公司。目前,市公租房管理局已通过招标方式选聘了具有一级资质的物业公司,每月每平方米的物管费为1.03元。来源  百度
重庆公租房政策解读 公租房申请共有七个程序
2011-02-12



审核配租



  如果你符合申请的条件,要想成功申请公租房,必须要经过以下7个程序。

  受理到签合同有7个程序

  受理

  对申请材料齐全的,申请点应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凭证。

  初审

  自申请点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初审机构完成初审,提出初审意见。初审合格的提交市公租房管理局复审;不合格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复审

  市公租房管理局自收到初审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提出复审意见。合格的进行公示;不合格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公示

  复审合格的申请人将在市公租房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内容包括收入、住房等相关情况,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对公示对象有异议的,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局接受实名举报,并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经核查异议成立的,应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轮候

  经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进入申请人轮候库,申请人可在重庆市公租房信息网或申请点查询。轮候期间, 申请人工作、收入、住房及家庭人数等情况发生变化,应主动和及时向原申请点如实提交书面材料,重新审核资格。

  配租

  市公租房管理局应当将配租房源的户型、数量、地点、申请时间段等相关信息在公租房信息网和指定报刊上适时公布。并按申请的时间段、选择的公租房地点和相对应的户型面积摇号配租。

  1.申请时间段是指市公租房管理局公布的申请人能够参与摇号配租的申请时间范围。

  2.相对应的户型面积是指公租房配租面积与申请人的家庭人数相对应。2人以下配租建筑面积40平方米以下住房,3人以下配租建筑面积60平方米以下住房,4人以上配租建筑面积80平方米以下住房。

  家庭成员只有父女或母子两人的,可按3人配租面积配租。

  3.摇号配租由市公共租赁房管理局组织,按照分类方式,通过电子摇号系统,根据申请人选择的地点和户型面积进行配租。

  摇号配租过程接受市监察部门、公证机构、新闻媒体及申请人代表监督,摇号结果通过公租房信息网和指定的公众媒体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无异议的向申请人发放配租确认通知书。未能获得配租的申请人可直接进入同地点的下一轮摇号配租,也可提出变更申请地点,进入新的申请地点下一轮摇号配租。

  签订合同

  领取配租确认通知书的申请人应在收到市公租房管理局发出的入住通知后的30日内,携带本人身份证件、配租确认通知书和入住通知书到指定地点签订《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租赁合同》(以下简称租赁合同)。未在规定时间内签订租赁合同的,视为自动放弃,本次申请配租作废,但可重新申请,申请时间按重新申请之日计算。
重庆市长黄奇帆谈公租房 保证不会出现权力寻租


主持人都市快报特派记者汪再兴
受访者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 1952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



    人物速写
  我的整个大学时光和工作的前三年都在重庆这座长江上游的城市度过,也曾有幸听过这座年轻直辖市的市长作报告。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强于数字逻辑。常常几小时报告下来,这个市长要列举数十个数字来证明他的论点,有细心的时政同行记录下来,回去拿报告比对,竟无一出错。
  曾经,我问一个重庆的时政记者,你怎么看待你们这个市长?他对我说,黄市长很厉害,脑子里装着一本金融、经济的大书,还很会算账。
  昨天下午,在北京的重庆全国人大代表团驻地,我最后一个问题问黄奇帆市长,我说,“一个市民呆在什么样的城市才算幸福?”他说,“和谐的人际关系,美丽的城市环境……特别是缩小贫富差距,这就是幸福”。
  对数字天生敏感,会算账。后来到了浙江,我才了然,这里的人都是有数字逻辑天分的,这次采访不过又是一次印证而已。
  谈浙商 敢为人先,敢于“无中生有”
  都市快报:作为一个浙江人,您如何看待浙江商人和浙江的民间资本?
  黄奇帆:从古至今,浙商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浙商活跃于大江南北,为各地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浙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敢为人先,敢于“无中生有”,不仅善于捕捉商机,还善于创造商机。浙江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余姚不产塑料,却有全国最大的塑料市场;海宁不产皮革,却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嘉善没有森林,却有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市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浙商精神是一座思想“宝藏”,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学习。
  浙商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有20多万浙商在重庆投资兴业,投资总额超过700亿元,年营业额超过4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万个。浙商除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宝贵的浙商精神。我们期待,更多浙商来重庆投资创业,传经送宝,共谋发展。
  谈东西发展模式 他说重庆作了两大创新
  都市快报:您曾对比过,重庆经济发展模式和长三角地区的模式。您能否给我们解读下什么是所谓的重庆发展模式,目前看来这种模式效果如何?能否复制?
  黄奇帆:过去因“两头在外”,进出项物流成本高,加工贸易主要布局在沿海,内地几乎是空白。为突破这一困局,我们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国际电子信息产业重组的机遇,在转变内陆地区加工贸易发展模式方面,重庆作了两大创新:
  一是建立整机加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变水平分工为垂直整合,通过零部件70%-80%本地化制造,变零部件供应、销售“两头在外”为“销售在外、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在内”,使进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归零。
  二是改变高附加值的结算业务长期滞留在外的格局。在引进惠普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个过去普遍存在,但大家都没有引起重视的问题,把美国惠普公司在新加坡的1000亿美元结算量的亚太地区结算中心搬到了重庆,由此,每年结算产生的大额税收和银行中间服务收入留在了重庆。通过这些模式创新,成功构建起以惠普、宏碁为龙头,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纬创、和硕、仁宝六大代工商和2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2+6+200”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形成1亿台产能、1000亿美元进出口的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重庆经济结构也将由此产生重大变化。
  这种模式对广大内陆地区来说,的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内陆地区不少省份都来渝考察和交流,也有些省份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我认为,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应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大胆创新,而不是简单照抄照搬模式。我相信,每个地区都会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好路子。
  谈投资 他认为重庆四大产业值得浙商关注
  都市快报:我们知道,很多浙江人非常关注长江上游重庆这座城市的变化,您认为,浙江的巨额民间资本应该如何参与到重庆这座城市的建设中来?比如现在重庆正在积极开发的两江新区,浙江资本是否有机会参与其中?
  黄奇帆:近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确保持了较好的态势,GDP增速连年保持全国前列,去年达到17.1%,居全国第二、西部第一。重庆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最近,阿里巴巴与我们签了一个大单,共同打造电子商务数据集散和处理中心,建设国际云计算产业基地。证明浙商对重庆不仅是心动,也在行动。
  重庆有很多领域极具投资潜力:
  一是工业。目前已形成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能源六大支柱产业。过去五年,工业销售值年均增长25%左右,未来五年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
  二是房地产业。未来十年,重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从30%左右提高到70%,主城将成为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城市。全市每年要建约3000万平方米的住宅和1000万平方米的商铺。
  三是交通设施建设。今后五六年重庆要建1000多公里高速公路、1000多公里的铁路和300多公里轨道交通。
  四是现代服务业。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必将带动旺盛的服务需求。近年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保持20%左右的增长,未来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此外,旅游、金融、物流、会展等都会快速发展。凭浙商敏锐触觉,定能看到其中所蕴含的无限商机。
  两江新区去年5月5日获国务院批准,6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按照国家批复,新区规划面积1200平方公里,其中可用地550平方公里。
  新区有五大功能定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根据功能定位,新区将重点打造“6+3”核心产业体系,即以轿车和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汽车产业、以轨道交通和电力装备为主导的装备产业、以电脑整机和信息家电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碳纤维和高温超导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以节能产品和环保设备为主导的节能环保产业,以创新金融为主的金融业、以会展物流为主的商贸业、以资讯研发为主的信息业。
  我欢迎浙商积极参与两江新区建设。
  谈公租房 保证不会出现权力寻租
  都市快报:今年重庆要投入1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3月2日已经开始申请,目前效果如何?重庆在出台公租房政策的过程中,哪几步是最重要的?如何避免出现权力寻租,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和总结?
  黄奇帆:住房问题牵动千家万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住房单轨制的缺陷,我们率先提出住房总量的30%-40%由政府保障、60%-70%由市场配置的“双轨制”模式,推动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并对高端商品房和投机性炒房加以财税约束。去年起,我们计划三年建设公租房4000万平方米,去年已建了1300万平方米,今年又开建1350万平方米,到明年底可实现60万户、200多万人“住有所居”。对1000多亿元的建房资金来源,我们采用了“1+3”的投融资模式,“1”即财政投入300亿元,再通过社会融资700多亿元,通过3个渠道来实现资金平衡:一是为公租房配套300万平方米商业用房,可回笼资金300亿元;二是3-5年内,公租房的承租人预计会有1/3购买有限产权房,可回收资金400亿元;三是通过每年收取住房租金来平衡金融机构贷款利息。经科学测算,公租房系统是完全能够实现保值增值的。我们这套做法,得到国务院的高度认可,并已经在全国推广。
  以往的经济适用房出现权力寻租空间,往往在退出环节。我们设计,公租房租满3-5年之后,可通过成本价购买。但所购公租房不得上市交易,而只能以购房价加同期银行利息由公租房管理局回购,再作为公租房流转使用。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因产权转移带来的房产成倍升值,切断了利益输送链条。
  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我们实行了“三端调控”:对低端,公租房建设没有土地出让金、相关税费和企业利润,保证了低价低租金;对中端,保障普通商品房供应量,对购买首套普通商品房给予税费优惠;对高端,采取差异化财税政策加以约束,在全国率先开展房产税改革试点,得到国务院的肯定和大力支持,正在积极稳妥推进之中。
  谈微型企业 他说将借鉴和学习浙江的经验和做法
  都市快报:您曾经说过,“十二五”期间重庆要发展微型企业15万个;而刚刚过去的2010年重庆新诞生的微型企业是1万余户。15万个微型企业至少带动15万个家庭、150万人创业或就业。重庆如何推动这些微型企业的发展,具体做法有哪些?您知道在浙江也有很多小老板、小作坊,重庆的做法是仿效还是继续创新?
  黄奇帆: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在我国大中小企业发展上,一直缺少微型企业这一环。微型企业,是草根经济,十来个人就可启动;也是民生经济,会激发出全社会自主创业的活力和智慧。在发展产业、扩大就业过程中,我们按照国际惯例补上了微型企业这个缺环,制定实施了三方面政策:一是对每个微型企业,按照注册资本的30%-50%给予资本金补助。二是按实际投入的资本金,等额返还应税地方留成部分。三是给予资本金总额1-1.5倍的融资贷款。为加强对微型企业的管理,确保“存活率”,我们要求“三个不允许”:即不允许空壳经营,不允许抽逃资本金,不允许拿财政补助炒股炒房。
  去年仅半年,就创办微型企业1万多户,带动10多万人就业。预计今年可发展2.5万户,今后五年将发展15万户,解决150万人就业。
  英雄不问出处,小企业也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浙江是“草根”企业的重要集聚地区,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将认真借鉴和学习。
红色重庆——地方政府开拓中国改革新局


记者石莹 田颖 张淼淼 倪元锦 张琴





    新华网重庆2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如果评选中国最吸引眼球和最具话题性的城市榜单,重庆一定榜上有名。在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这座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既赢得了高度褒扬,也遭到各种议论。
  支持者认为,它重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弘扬了精神正气,在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疑虑者则说,有的做法,显得激进。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重庆模式将给未来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管理,带来什么启示?这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去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对近年来重庆在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这被舆论认为是对重庆发展的认可。
  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李建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评价说:“重庆给老百姓做事情,出发点是好的。”
  重庆市政协常委王金山说,在今年的重庆两会上,绝大多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很支持重庆目前的发展。
  他说:“每个事物都会有正面评价,也会有反面评价,这很正常。关键是老百姓支不支持。外面的人如果来重庆看一看,就会了解这里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一直关注重庆的发展。他认为,重庆有3000多万人,其中70%至80%是农村人口,基本上可以视为中国的一个缩影。
  “社会主义优越性如何具体落实到实践中去,这不是一句空话。”他说,“重庆探索与创造了制度与政策创新的实现机制,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内涵。”
  他认为,在国资与民资共进、城乡统筹发展两个方面,重庆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他分析说,在国资增值与藏富于民并进方面,从2002年到2009年,重庆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从1700亿增长到8000亿元,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增长率高达19%,远远超过全国增长率。而重庆的民营企业也以比国有企业更快的速度增长。在西部12个省份中,重庆的国有和民营企业都是最发达的。
  与此同时,重庆市的教育投入已经达到GDP的4%,很多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入,都来自重庆八大国投国资经营所产生的利润。“实际上就等于减轻了老百姓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崔之元说。
  另一方面,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2008年,重庆在中国率先成立了土地交易所,进行地票交易,这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试验。至今,已进行了5次拍卖,地票交易价格每亩在10万元左右,远远高于一般的征地补偿。土地交易所将农村闲置的建设用地通过招拍挂方式进行“流转”,使固化的土地资源动起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
  重庆最近几年还大手笔投入民生,推出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1000万农民工转户、6万微型企业等十大民生工程,提出打造宜居、畅通、健康、森林、平安5个重庆的目标。
  重庆市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华说:“民生工程直接给百姓带来好处。”这在基层民众中得到较高的认可度。
  重庆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其高调进行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据统计,2008年6月以来,仅参与唱红歌的市民就超过9405万人次。
  王金山说:“现在一些年轻人更关注钱,这是一个从精神上变得更欠缺的和平年代。他们没有经历过苦难。通过唱红歌,可以让人们了解过去,提升精神层次。”
  红歌不仅有中国的传统革命歌曲、改革开放的歌曲,还包括各国的经典名曲。如前苏联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美国的《扬基·都得尔》、加拿大的《晒稻草》等。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合清说:“红色,并不仅仅代表革命,它还意味着激情和向上。”
  他说:“我不久前才接待了美联社和日本共同社的记者。他们问我为什么老百姓这么喜欢唱读讲传活动?”
  “我回答说,因为唱读讲传是人们活动最常见的方式,我们把这些积极健康的歌曲、故事、经典名言等等,通过人人能参与的方式进行传播,以此对人们的精神进行陶冶。”唱读讲传在全国受到关注。从去年底到2月中下旬王合清已连续接待来自北京的中央媒体、专家学者及上海、天津政府人员的考察学习。
  重庆另一个备受瞩目之处是,大力弘扬中共坚持的走群众路线的方针。重庆要求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要接待群众;入户走访;对百姓提出的问题要登记并限时解决;要求各级干部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贫困户,并提出目标要求并列入考核指标。
  记者在九龙坡区陶家镇文风村采访时了解到,这里的村民之前几乎没见过区以上的干部,但现在不仅经常见面,而且还在干部们的帮助下脱贫。被帮扶的廖兴文老人说:“以前家里穷,现在好过多了。”他全家四口以前一个月收入只有几百元,家徒四壁。现在挖了池塘养鱼,还养了一头羊、几只鸡和四头猪。
  这个区的编办主任李登福参加了文风村的帮扶活动。他说:“这不仅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做了事情,而且重要的是教育干部,了解农民疾苦,让干部不能脱离群众。”
  对于重庆的种种实践,重庆发展研究院院长孟东方认为,这是围绕科学发展观,以民生为导向的做法和经验。他将重庆实践科学发展模式分为“科学定位”“用好政策”“发展载体”“激发活力”“创新体制机制”五个基本内涵。
  刘明华则认为,重庆的改革还在探索,这有一个检验的过程,如果目标能够实现,对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他说,中国各地都可以摸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方向上,因地制宜,从而加速推动中国的改革进程。
  重庆的活力在街头就可以感受到。在市中心的人民广场,记者看到,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广场上,男女老少,有唱红歌的、有跳舞的、有健身的、也有遛弯看热闹的。
  人们自发组成自己的活动队形,这边在热烈的外国乐曲中跳着迪斯科、恰恰,那边在沉稳自若的打着太极拳;重庆市民还自创出一种“坝坝舞”,节奏欢快,跳起来很像现代舞。广场上歌声阵阵、风格迥异,但看上去却是那么和谐自然。
  一对年轻夫妻抱着三个月大的孩子在散步,他们住在广场附近,经常过来。丈夫小周说:“重庆变化好大,治安好,环境好,希望以后也这样。”他们不怎么唱红歌,但常听,“觉得还不错,歌词朗朗上口”。
  52岁的中学教师刘阿姨站在边上看着跳舞的人群,她说:“城市干净了,交通也方便很多,市民素质提高挺快,比如现在很多人会主动维持秩序。环境好了对大家都有好影响。”
薄熙来回应出身论: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工作




    重庆是一个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凡是在重庆工作过的同志,都对重庆很有感情,始终关心关注重庆。
  澳门澳亚卫视记者:您的前任汪洋,在广东积极推动粤港澳合作,重庆会不会与澳门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薄熙来:汪洋同志对重庆很有感情,调任广东后,仍惦记着重庆的发展,把广东的企业引到重庆,现在已有不少广东企业来重庆与我们合作。重庆是一个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凡是在重庆工作过的同志,张德邻、贺国强、黄镇东、汪洋几任书记,蒲海清、包叙定、王鸿举三位市长,他们都对重庆很有感情,始终关心关注重庆。
  幸福感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即使物质上极其丰富,也并不一定就有很强的幸福感
  日本经济新闻社记者:去年重庆被评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请问薄书记,您如何理解幸福感,在重庆“十二五”规划中又有哪些具体措施?此外,在两江新区建设中,日本企业有没有什么新机遇?
  薄熙来:关于幸福感,我的理解是,这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即使物质上极其丰富,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都极佳,也并不一定就有很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生活在当地居民的一种精神感受,这感受固然与住房、医疗、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就业状况等物质因素密切相关,并以此为基础,但同时也有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有对整个社会精神状态的感觉。幸福感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知,又有对未来的预期和憧憬。比如上世纪50年代,尽管当时中国还很穷,但绝大多数人内心一片光明,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那时的人同样具有强烈的幸福感。
  重庆虽地处西部,经济条件远不如东部沿海,但同样可以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甚至做得更好,因为幸福感并不完全是由“经济发达”所决定的。只要能真正让千家万户感觉到,我们走的是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让更多市民感知,我们的社会是安全的,是有公平正义的,党和政府是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只要让大众信服,我们反腐败是坚决的,对坏分子是严惩不贷的,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幸福感。当然,幸福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努力学习、探索和实践。
  黄奇帆:重庆的两江新区是去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一个新区,它既有西部开发的所有政策,又有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是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一个增长极。去年两江新区GDP突破了1000亿元,增长了23%,估计今后几年将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两江新区成立半年多时间里,吸引了1000多亿的国内外投资,这里面既有美国的企业,也有港澳台的、韩国的、新加坡的企业,比较而言,日本企业的确不多。我分析了一下,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各种境外投资中,日本占了20%;到了90年代,占了10%;最近10年,比重下降到5%,我认为这与日本经济不景气等状况有关。重庆一直高度重视日本企业,最近在跟日本的东芝公司商谈来渝建电脑生产基地的事,也在与日本佳能公司商谈,欢迎佳能到重庆造数码相机。此外,已来渝发展的日本企业发展都较好,比如五十铃汽车,最近3年在重庆的产量、效益都翻了番;另外铃木公司的产量也从10万辆增加到20多万辆,他们都可能在重庆增资扩股。所以,重庆还是日本企业非常好的选择地。
    “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我现在满脑子都是重庆的事
  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有人认为,你们这一代领导人,由于生活经验和教育背景不同,对某些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工作方式,对此你怎么看?
  薄熙来:我们还是讨论有关重庆的问题为好。你不了解我的经历,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地方工作,中国有句老话,“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我现在满脑子都是重庆的事。你去过重庆没有?(答:没有,我已经申请了)重庆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现在有不少美国朋友已经去了,惠普在重庆搞笔记本电脑,还有不少美国企业在重庆的发展也很不错。
  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今年度重庆将有50亿美元投向海外,这其中包不包括台湾呢?
  黄奇帆:我们的海外投资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我们有个项目储备库,达上百亿美元,每年能够操作落实的差不多40亿-50亿,有不少项目计划正在研究。
  “严是爱,松是害”,市委、市政府必须板起脸来,敢于叫硬,而且常抓不懈
  香港大公报记者:有人说,重庆出现了一种“大民小官”的现象,人民群众越来越有主人翁感觉,对官员的约束越来越大。重庆在“治官”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您是怎样让干部放下身段为老百姓服务的?
  薄熙来:去年,重庆的纪检监察部门搞了个措施,叫做“三项治理”。第一项是交红包,干部收了红包,不管多少钱,都要主动交上来;如果不交,一旦发现,就严肃查处!结果,两个月就收到了6000多万元上交的红包。第二项是严查超标用车,也是先由干部自报,一次性收了6000多辆超标车,然后公开拍卖一部分,再合理分配一部分。第三项是严查官员亲属经商行为。有句老话讲得好,“严是爱,松是害”,市委、市政府必须板起脸来,敢于叫硬,而且常抓不懈,才能保证我们的干部队伍风清气正。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机关干部“三进三同”,“三进”就是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三同”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现在一些三四十岁的干部,到农村已经很不适应了。同劳动还行,无非是出点力气,咬咬牙还能挺过去;同吃就比较费劲了,坐到桌子上就开始犯嘀咕,干不乾净呀?味道行吗?最困难的就是同住了,尤其在山区,条件更艰苦,一会儿嫌被子有味儿,一会儿怕老鼠臭虫,真是不适应!以后你们这些记者朋友到重庆,我们也给你们组织一次(众笑),不用多了,就一天,体会一下,你们的思想觉悟肯定能提高(大笑)。
  通过“三进三同”,我们的干部觉悟和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回来后写的感想可生动了!不经过这个过程,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好发牢骚。经过“三进三同”,觉得什么都好,更珍惜眼前的工作和生活了。刚才不是有朋友问幸福感吗?一经过“三进三同”,就有幸福感了(笑)。
    “增长极”这个概念,让我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我们是从多层面来研究和实施的
  经济观察报记者:“十二五”中,重庆提出要建成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如何理解?怎么实现?有哪些量化的指标?
  黄奇帆:这个增长极是锦涛总书记给我们定位的,希望重庆这个西部唯一的直辖市,能够对周边地区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就像深圳、广州是珠三角的增长极,上海是长三角的增长极,天津将成为渤海湾的增长极一样,是一个常规的区域发展战略。
  薄熙来:重庆在“增长极”的建设上有了较大进展,这里有几个概念,可以从数据上分析。比如,进出口,原来是十几亿美元,现在达到100多亿,2015年会达到千亿;利用外资,原来规模很小,2007年只有10来亿美元,去年达到60亿,今年可达90亿;对外投资,去年重庆搞了50亿美元,今年还会上一个台阶,“走出去”已迈出了重要一步。总之,“增长极”这个概念,让我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我们是从多层面来研究和实施的。
  重庆开放高地建设是一个与国际融合,促进要素流转,促进内外两种资源循环基础上的一种开放高地建设
  新华社记者:“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扩大内陆开放,重庆近年来推出了不少这方面的措施,但是内陆有很多地方,请问重庆如何避免与其他内陆城市的竞争?
  黄奇帆: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有三个方面的要点:一是在引进外资上,3年前重庆利用外资是10亿美元,去年发展到63亿美元,估计今年会达到90亿甚至100亿美元。现在中国不缺外资,我们这么起劲地把外资引进来,是因为外资还可以带来技术、市场、管理和观念,对我们形成开放高地是有益的。二是在“走出去”方面,开放高地建设要求重庆的企业走向世界,而且中国的外汇储备到了3万亿美元,也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去”,所以去年我们海外投资50亿美元,今年重庆会继续到海外投资50亿美元,收购国际上的一些矿山、农产品或者一些装备技术。三是进出口贸易,去年重庆进出口贸易增加了50%多,估计今年会翻番,今后三五年,重庆进出口贸易会发展到1000亿美元。
    在推进这三方面发展的时候,我认为跟内陆其他地区不会有太多的竞争,而只会带动内陆地区共同与世界融合。当我们的进出口贸易有1000亿美元的时候,一定会拉动重庆与内陆其他地区的产品交流;当我们到海外投资的时候,内陆的兄弟省份也不会与我们有太多竞争,如果一起加入海外投资的大军,更是件好事。所以,重庆开放高地建设是一个与国际融合,促进要素流转,促进内外两种资源循环基础上的一种开放高地建设,不会跟内陆其他地区发生太多的竞争。
  重庆人特别勤奋,一说建“森林重庆”,就拿出当年大寨人的劲头儿种树,还绿化我们的长江母亲河
  香港中国旅游经济台记者:前不久,国务院通过了成渝经济区规划,这对香港客商来说,意味着新的合作机会。渝港之间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化合作?此外,重庆拥有长江三峡、大足石刻、钓鱼城等景区,怎样才能吸引更多港人来渝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呢?
  薄熙来:历史上的重庆,至少有两件事大家应该了解。第一件,在座的朋友可能都读过《三国演义》,这部“中国第一才子书”,其中一半的故事都发生在现在重庆所辖的境内。奉节白帝城,刘备托孤地,当年诸葛亮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主席曾评论说,“读了《出师表》,不落泪不是忠臣”。沿江而下,很多景点都与三国有关,很上讲究。第二件,和欧洲有关。当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大汗打到钓鱼城,重庆守军非常顽强,蒙哥久攻不下,冷不丁反被守军一炮炸死。这时候,正在攻打欧洲的成吉思汗其他王孙,纷纷撤军回来争夺汗位,客观上解了欧洲之围。在这个意义上说,欧洲人都得感谢咱重庆呢(众笑)!
  重庆人还特别勤奋,一说建“森林重庆”,就拿出当年大寨人的劲头儿种树,还绿化我们的长江母亲河,一到开春,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种树的人。这样干下去,重庆城里城外,长江两岸都会美不胜收。
  黄奇帆: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它的很多业务对重庆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由于香港也是海城、山城,他们的房地产商在重庆造房子就造得很好;香港有许多金融企业在重庆开了分行;借助香港这个资金中心,去年重庆农商行到香港上市,募集了120亿港币;重庆还考虑到香港去发行人民币债券。另外,香港的物流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等方方面面都可以来重庆发展。总之,香港的各种人才、各类企业都对重庆是有补充有帮助的。这些年,重庆海外投资40%左右都是香港投资,今后几年还会是这个趋势,我相信渝港合作前景会非常灿烂。
  今后,我们要干一件更大的事,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中央电视台记者:重庆推进“民生十条”,全力提升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今后还会有什么重大的举措?
  薄熙来:刚才有记者朋友提出重庆今后想做什么,还有什么重要的想法。我想跟大家讲,我们重中之重的事情就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也是我脑子里最大的课题。过去3年,我和鸿举、奇帆两任市长破解的最大课题,就是“改善民生,共同富裕”。去年市委开了一次全会,主题就是改善民生,推出了“民生十条”,包括建公租房,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照顾好留守儿童,还要在3年内让“两翼”农户都增收万元。重庆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农村的面积和人口,比京津沪拢一块儿还多很多,其中又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我们要努力让老百姓,无论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能过上好日子,要让3200万重庆人民各得其所奔小康,生活条件得改善,对此我们责无旁贷。
  今后,我们要干一件更大的事,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概念,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至关重要,不光是重庆,沿海地区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也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就重庆而言,我们一是要尽可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幅要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二是要做大中等收入这个阶层;三是规范高收入人群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会结合重庆实际,同时借鉴国内外一切成熟的经验。
  如果经济发展了,“三大差距”却扩大了,就有违科学发展观,就不是真正的转变增长方式
  经济日报记者:我有个问题问黄市长。今年您在重庆“两会”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缩小“三大差距”,这在我国地方是首次,实现起来有哪些困难?重庆将通过什么设计保证目标实现呢?
  黄奇帆:我们的确在考虑缩小“三大差距”。如果经济发展了,“三大差距”却扩大了,就有违科学发展观,就不是真正的转变增长方式。我们有二三十条措施都是指向缩小“三大差距”的,比如,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后,就会缩小在城里的农民工和城市原住民的生活差距;“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就会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等等。
  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我年前在重庆采访,感觉打车很难。重庆在城市的微观管理上有哪些考虑?
  黄奇帆:这是一个很具体但也很重要的城市现象。出租车如果数量少了,会出现打车难;如果过多,空载率太高,又会影响司机的收入,这有一个平衡的问题。你说的现象是存在的,现在重庆主城扩大了,进入二环时代,1万辆出租车已不能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我们正在考虑适度增加出租车的供应。
  问答之间,已接近6点钟。两个小时里,薄熙来、黄奇帆与记者们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当看到记者们意犹未尽时,薄熙来提出,代表们还要准备明天的审议,可以先行离开,我与黄奇帆市长再留半个小时,继续接受提问。现场一片掌声、欢呼声,记者们呼啦一下子围成了一个更紧的半圆,问答又持续了半个小时,直到主持人宣布采访正式结束时,记者们仍簇拥着薄熙来、黄奇帆,一路追问。
重庆:民生导向“共富”梦


王维博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召开前一天,重庆市政府开始兑现公租房民生承诺。按计划,从3月2日起,2010年开工建设的约20万套公租房将陆续登场,进入摇号配租程序。
  作为“民生改革”的重头戏,重庆市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向约200万城市中低收入者提供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凡在重庆找到工作,常住在重庆的中低收入群体,只要付得起公租房租金,都可以参与公开摇号。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甚至告诉下属,“我们的出租对象,不讲户口,讲常住。重庆要建现代化大都市,天下人来了,我们都是一样对待,要有这样的胸怀。”
  “有租无类”的做法只是重庆近年来追求“共富”理想的一个细节,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政之后,重庆市民生领域的改革正在深入。
    2010年11月,重庆建桥工业园区“蓝领公寓”一角。至2010年底,重庆市已有2000余名农民工正式入住于此,住户只需交纳一定的物管费,即可享受优质的社区物管服务。
  公租时代
  2月28日,重庆市公租房管理机构公布了本次公租房申请情况,至2月27日共接受咨询24万人次,其中7万多人领取了表格,但到2月27日,“通过公租房申请审核的人,还不到2万人”。
  来自垫江的“棒棒”刘成财没有去申请,夜幕降临,他仍待在重庆市渝北区上清寺的一条小街上。刘成财在等活儿,前面几米远就是机场大巴的终点站,那些往返机场的人中有不少他认识的主顾。一根中间绑着绳子的扁担靠在他身边的墙角,这是他在这个西部繁华都市赖以生存的劳动工具。
  “主要是租金付不起,加上路又远。”刘成财说,他和爱人如今租住在附近一栋老房子里,房子虽破,但每月只要两百多,政府公租房虽然宽敞,但每月七八百的租金仍让刘成财承受不了。“省下的钱得给儿子交大学学费。”
  无论现实反应如何,一年前推出的公房新政曾经一度令人兴奋。2010年2月,重庆市第一个公租房项目“民心佳园”在元宵节的喧闹声中奠基。当地政府声称,要用3年时间,向约200万城市中低收入者提供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
  重庆的公租房计划一经宣布,立即引来各界关注。其庞大的规模,开了内陆地区大规模推出公租房之先河。消息随后在全国“两会”上成为热点之一。
  “我们这么做的目的是,想将城市住房供给体系由市场提供的单轨制,转变为政府保障和市场供给并举的双轨制。”黄奇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中国的城市住房制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实行主体由公房配置,最大的问题是房屋供应不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主体由商品房供给,这又导致许多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黄奇帆认为,解决的办法既不能走计划经济、福利分房的老路;也走不通市场调节、商品购置的新路。
  “这需要政府用保障制度方式来配置,公租房可以使那些暂时买不起房、但又不属于廉租房保障对象的工薪阶层、外来人口等群体能够通过租房解决住房问题,房租可比市场价格低40%左右。”黄奇帆说。
  两会之后,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以“一天数拨”的频率造访重庆。据重庆市国资委负责接待的官员介绍,一年时间内几乎从未间断。目前,总参观人数已近5000人次。其中包括国内170多个前来“取经”的官员、学者和媒体人士。
  公众关注的同时,重庆公租房政策探索亦开始进入国家决策部门的视野。2010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明确对公租房建设的政策支持。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随后还各自拨付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各地公租房事业。
  “五个重庆”到“共同富裕”
  在重庆市计委工作20多年的杨庆育如今是市发改委主任。在他看来,重庆的民生探索之路最初源自城乡差距的现实。
  2006年,当时的城乡区域的收入比为3.5:1,而当时全国的比例大致是3.32:1,高于全国的平均比重。
  2007年,时值重庆直辖十年,“重庆往何处去”成为地方官员焦灼的话题。当年全国两会上,重庆的代表团邀请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未来发展把脉。胡锦涛给重庆提出了“三大定位”,即后来被反复引述的“314部署”。杨庆育说,总书记将重庆定位为西部地区的增长极,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在杨庆育看来,减少城乡差距是城乡统筹的主要任务,而最直接的“抓手”就是加大民生投入,并且向弱势群体和弱势区域倾斜。
  杨庆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下半年,薄熙来调任重庆市委书记之后开始在基层做大量调研,发现了大量的民生问题,如环境、塞车、群众上访、平安、就医等问题。在杨庆育看来,正是这些在调研中发现的民生问题后来被概括为“五个重庆”。
  “最初五个重庆的指向并不单指民生,兼有基础设施和优化城市投资环境的考虑。”杨庆育举例说,2009年开始,重庆围绕五个重庆密集召开了五场专题会议。“五个大会下来,最终落实到了6000多个项目,1.23万亿投资上”。
  与外界认为薄熙来重庆新政自打黑开始的看法不同,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认为,经济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危旧房改造,才是重庆新政的突破口。
  作为重庆改革的参与者,挂职重庆市发改委的崔之元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早在打黑行动之前的2008年4月,薄熙来到渝中区、南岸区调研,看到有的地方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危旧险房。薄熙来说,“反差很大,当领导的不能无动于衷,这有个对老百姓的感情问题。”
  三个月后,在2008年7月20日召开的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薄熙来首次提出建设“五个重庆”的战略目标,其中“宜居重庆”名列第一。
  在崔之元看来,源于2008年的危旧房改造成为此后轰轰烈烈的公租房建设的肇始,而以民生为导向的“共富”梦想也在边走边试。
  2010年6月,继公租房推出四个月之后,重庆推出包括4000万平米公租房建设在内的“民生十条”,提出涉及4000万平米公租房、1000万农民工转户、6万微型企业等民生工程,涉及金额数千亿元。
  2010年12月,重庆市2011年经济工作会上,薄熙来在十大民生之上提出“共富”理想。他说,“共同富裕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本质和方向的根本问题”,“少数人的富裕绝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随后完成的重庆市“十二五”规划中,共富的梦想更加明确:确保把基尼系数降到0.35左右,并使50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到2015年实现全面小康。这一时间,比起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足足提前了5年。  
  “大手”如何 “托底”?
  巨量公租房建设的背后,可以看到以政府为主导、国企为后盾的大手,但这只大手能否良性运转,决定民生导向的未来。
  在重庆官员内部曾流传这样的一段对话: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曾给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出过一道题:重庆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用一个字怎么概括?
  杨庆育答:钱。
  据重庆市发改委提供的资料,2010年,重庆市财政用在民生方面的支出达887亿元。这已是连续4年重庆将半数以上的财政用于民生。
  事实上,花钱的大头还在后头。杨庆育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民生十条”全文3000多个字,总计需要投入资金3000多亿元,“相当于一个字值一亿元”。
  崔之元曾撰文专门分析重庆巨额的民生支出的制度基础和支撑点,一是国资增值,另一个就是地票交易。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崔之元详细介绍了这两个重庆独有的“模式”,其中国资增值最突出的例子是“八大投”模式。
  所谓“八大投”,是指分担重庆市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投资运营的八家国有企业。2002年,时任重庆市副市长的黄奇帆借鉴上海浦东新区开发经验,牵头组建了分属交通、水务、土地整理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八个投融资平台,当地俗称“八大投”。
  “八大投”的基本模式是,政府利用划拨的方式向“八大投”注入储备土地,“八大投”则以这些土地作抵押向银行贷款。随着土地的市场增值,用在市场上拍卖赚到的钱来归还银行贷款,继续承担公共设施建设。
  轰轰烈烈的公租房建设即采用这一模式。以建在主城的2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为例,重庆将这2000万的建设任务大致对半分给“八大投”中的两个企业,地产集团一半,城投集团一半。
  两个集团把任务接下来后,就形成了一种三家关系,建委等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出规划;两大国有集团负责出钱,做业主;房子建好以后向地方房管部门交钥匙,房管部门负责分配房子及以后的日常管理。
  “很多基础设施和民生公共事业投入来自八大投等国投国资经营所产生的利润,”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崔坚说,从2005年以来,以八大投为首的国企每年至少向市财政贡献100多亿元。
  目前,“八大投”总资产已从起步之初的200亿元增长至4000多亿元。以它们为首的重庆市国企资产总额,则已达1.25万亿元,跃居全国第四位。
  民生蛋糕的另一个支撑来自更早时开始探索的地票制度。
  2008年12月,重庆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土地交易所。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的政策,先将农民的宅基地和乡镇企业废弃厂房等农村建设用地复耕为耕地,由此生成一个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即地票),并将这一指标拿到重庆土地交易所交易,交易所得再按一定比例分给村集体或农民个人。
  “严格说来,土地交易所进行的并不是土地交易,而是地票交易,是土地利用指标的交易。”崔之元说。
  据了解,从2008年12月5日至今,重庆市已经进行了5次拍卖,地票交易价格每亩在10万左右。“如果重庆一年有1万亩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复垦后取得地票进行交易,以目前每亩交易价格10万元左右计,每年将有10亿元从城市流向农村。”
  在崔之元看来,正是八大投模式和地票制度成为民生工程两大支撑。而户籍改革、新加工贸易区等都与上述两项制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目的只有一个,“做大民生蛋糕”。
  这样的蛋糕模式令人担忧,有学者质疑,手握公租屋、土地、金融等丰厚资源,没有充足的制衡监督机制极易滋生腐败,而用划拨的方式为投融资平台注入土地的模式其他地区根本无法模仿。
  无论外界质疑如何,重庆仍在坚持自己的“蛋糕”逻辑,提出“民生才是硬道理,公平也是生产力”。在上述2011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市长黄奇帆提出,除继续推进公租房、户籍等改革外,今年重庆的改革重点是探索收入分配。
国有企业:重庆公利的“创造者”


廖雪梅



    国企“十一五” 亮点回眸
  “什么地方是我们天堂,什么地方是我们梦想,什么地方是我们希望,什么地方让我们飞翔……”
  2010年“两会”期间,北京郊区唐家岭。两个年轻人演唱的《蚁族之歌》,触动了来访的全国政协委员。
  当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当楼房修得越来越豪华,一个强烈的愿望,开始在一群人心中萌芽:
  对于“都市夹心层”的他们看来,这个梦想很简单,只有短短两个字:房子!
  2010年的重庆,因为公租房的修建充满感动。
  元宵节当天,全市首个公租房项目——鸳鸯片区“民心佳园”破土动工。此后,大竹林、华岩、西永、蔡家、茶园等地,各个项目火热推进。2011年3月,首批公租房即将接受申请和摇号,一批中低收入者的安居美梦即将成为现实。
  “公租房建设,国有企业是主力部队。”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崔坚介绍,为了帮助市民早日实现“住有所居”梦想,重庆国企地产集团、城投公司、建工集团和中冶建工一道,采取“5+2”、“白+黑”的工作方式,创造了令人惊讶的“重庆速度”。
  建公租房一心为“公”
  一个城市的形象,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环境。对群众有凝聚力,才能对外来投资者形成吸引力和感召力。
  正因为如此,让老百姓住有所居、活出尊严、活得幸福,成为市委、市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2010年2月,市政府62次常务会决定:在北部新区奥特莱斯和鸳鸯片区率先开工建设公租房。重庆,正式吹响了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军号。
  重庆,开出了一本让人心动的“民生大账”——未来10年,全市将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2012年,主城要建成2000万平方米,全市建成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
  对于重庆的公租房建设蓝图,有人表示怀疑:在主城区建设2000万平方米公租房,需3万亩地,仅这一部分土地出让金等,就令政府减收500亿元,而公租房土建还需投入成本500亿元。这一减一投,已与2009年重庆地方财政收入1165.7亿元基本相当。重庆如此大规模建设公共租赁房,钱从哪里来?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公共租赁房模式能否长期持续下去?
  “主要是重庆拥有与众不同的‘第三财政’,也就是强大的国资增值提供了支撑,使政府的公共建设并不依赖税收和一般基金。”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认为。
  在重庆公租房建设中,国有企业再次发挥了利益输送功能——国有企业承诺,作为公租房的业主,把租金用来支付银行利息。国企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在企业内部“消化”巨额建设本金,即利用企业内部的利润冲抵建设资金的欠账。
  事实上,地产集团近一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国企打赢这场硬仗的可行性。
  作为公租房项目的业主之一,地产集团迅速拿出手里的土地,这些地块的平均售价都在300万元/亩以上,如果建中高档房地产项目的话,成本价至少每平方米3000元。除了没有收取土地出让金和各种税费,该集团还成立了市公共住房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公共住房公司”)用于融资,以降低土地成本。
  不仅如此,地产集团2010年先期需投入公租房的70亿元资金已经解决。5亿元为市政府土地出让收入,5亿元为中央政府补贴,其余60亿元由公积金管理中心和商业银行贷款解决。由于公租房贷款没有风险,所以商业银行给地产集团的贷款利率下浮了10%。集团还与全国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接触,争取拿到比银行更低的贷款利率。
  崔坚认为,重庆的公租房试验,充分体现了国企“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设公租房一心为“公”的特点。
  “重庆速度”保证“质量”
  “体量大、时间紧”是重庆公租房建设的最大特色。自公租房项目开始推进以来,国企职工就没有节假日的概念,“要么在工地,要么在去工地的路上”成为常态。
  去年2月26日,在重庆宣布公租房建设计划不到10天,地产集团就成立了公共住房公司。公共住房公司成立仅两天,全市首个公租房项目——“民心佳园”便宣布开工。按照计划,该小区将在今年2月交付使用。这意味着,地产集团的公租房建设,必须以“三天盖好一层楼”的超常规速度推进。
  熟悉建筑业的人都知道,要在10个月内完成20万平方米建设任务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按照常规进度,建设20万平方米公租房,至少需要2至3年工期。
  1年要干3年的工作量,并不是公共住房公司面对的唯一难题。按照通行的标准,即使修建100万平方米的工程量,至少也需要30至50人的管理人员。然而直到目前,一年承担360万平方米建设任务的公共住房公司,全部工作人员只有24人。
  如何追求效率?如何保证质量?公共住房公司在内部引入了半军事化管理,推行表格化管理制度——每个部门必须写出本周要干什么工作,每天干了什么工作。如果没有完成工作计划,必须讲明耽误原因,这样大家工作才能心中有数,才有压力。
  为了保证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建工集团抽调了13家富有经验的房建企业参与建设。
  去年以来,建工集团管理员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20个小时左右。不仅如此,“民心佳园”工地投入了10台挖机、5台推土机、38台运渣车,它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22小时左右。
  赶“速度”不减“质量”,这是重庆公租房建设的“信念”。在确保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基础上,建工集团摸索出不少提速的办法。
  比如,按照一般的工程进度,外墙涂料和管网的铺设是分步骤进行的,建工集团通过拆除外架改用吊栏进行外墙涂料施工的方法,让两道工序可以同时进行施工,有效地节约了时间。
  为了保证工期,建工集团还采用“同步进场、同步完工”的办法,每实施一处楼房主体,周边的绿化就会跟上,这样一来,交房时园林景观也基本搞好了。
  “民心佳园”开建不到10个月时间,25栋楼全部封顶,创造了建设工程上的“重庆速度”。
  同时,自去年9月入场装修以来截至目前,“民心佳园”已经完成90%的内部装修,为市政府提出“3月初,能提供16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供社会摇号,其中40万平方米的房屋可入住”的承诺奠定了基础。
  建公租房暖民“心房”
  拥有一套漂亮的房子,是毕业4年仍然租房住的李丹蕾的最大愿望。去年2月,她在报纸上看到公租房开建的消息兴奋不已:“听说房租会比市场房便宜40%到50%,而且租政府修建的公租房,没有那种难以名状的漂泊感。”
  短短一年时间,市国资委汇集国企之力,高标准地推进公租房建设,打造老百姓满意的精品房、民心房。
  地产集团结合正在推进的“五个重庆”建设理念,在公租房建设中提出了“五化”:设计高端化,让老百姓享受到品质;户型人性化,让老百姓住得舒适;公交立体化,让老百姓出行便捷;环境生态化,让老百姓生活健康;设施配套化,让老百姓幸福安居。
  公共住房公司建设“康庄美地”时,别出心裁地将“健康重庆”的理念融入其中,设计了一条400米长的跑道;在治理公租房小区环境时,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变明沟为暗渠,打造了一个122亩的生态公园。
  为了预防在大规模公租房建设中滋生腐败,市检察院第五分院和城投公司、施工单位签订“廉政合同”,对有行贿前科的单位“一票否决”。在公租房建设过程中,市检察院第五分院还监督城投公司,不得轻易对已确定的设计方案或技术指标进行更改,并对工程造价进行适时监控。
  自去年9月进场以来,建工集团渝远装饰公司质检员张师傅每天都要对自己负责的楼层进行抽样检查。短短几个月时间,张师傅已经参与了5000多名装修工的选调及培训、质量考核等工作。
  与张师傅一样,为公租房质量把关的还有8个质检员。他们的任务除了督促工人们保证装修质量,还要对各项目部经理负责的装修楼层打分。在这个基础上,每周五再由总部进行抽检、评分,为公租房装修上“双保险”。
  如今,位于东环高速出口和奥特莱斯之间,“民心佳园”正在盛装打扮。公租房距离轻轨3号线车站仅有500米,小区周边种有银杏、红枫等多种植物,每5户还配有一个车位。不仅如此,公租房室内细节也考虑得相当周到——地面铺有瓷砖,卫生间里装有面盆、蹲便器、淋浴;厨房内安上灶台、洗手槽、橱柜。今后,毕业大学生、进城农民工、城市低收入者、外地来渝人员等获准入住时,只需自行准备床、衣柜以及各类家电,就能实现“安居乐业”梦想。
  在国企职工的高效推动下,仅仅一年时间,重庆公租房就从蓝图变成现实,即将照亮李丹蕾们的未来。



2015年:市属国有资产总额将达两万亿



本报记者 廖雪梅



  1月19日,机电集团传出消息,重庆机电股份旗下子公司重庆卡福汽车与德国克诺尔签订合资协议,将在重庆成立合资公司,主要生产商用车辆配件。
  机电股份与德国克诺尔的合作,只是2011年重庆国企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自2008年全市国资工作会提出,把提高国企开放度作为推动国企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战略以来,国企“引进来”、“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崔坚表示,“十二五”期间,市属国有企业将进一步探索“引进来”、“走出去”和弥补重庆产业空白“一石三鸟”的开放新模式,使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稳控在2万亿元左右。
  国企开放:围绕五条主线展开
  2008年1月,全市国资工作会召开。此时,重庆在化医MDI一体化项目启动、茂德芯片项目上马等多个利好带动下,国企国际化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快。
  为了鼓励国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市国资委提出,国企对外开放围绕五条主线展开:
  支持适于海外上市的企业集团走海外上市的路子;面向“国字号”大集团和世界500强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一批企业集团走出重庆,面向全国和海外市场实施战略收购;鼓励一批企业集团到国内其他省市或海外建立研发、生产、营销基地等;着力解决境外投资企业监管缺失的问题,提高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等业务质量,加大外包业务的推进力度。
  2008年6月,重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成为重庆近10年来首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企业。此后,重钢收购澳矿、粮食集团在巴西购地,成为重庆开放的新亮点……
  市国资委计划,以对外开放为抓手,“十二五”期间把39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整合到30户左右,3至5户进入世界500强。
  应对危机:五大结构调整突围
  当特大雪灾、震灾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挑战接连来袭,重庆发展的进程中留下国有企业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融危机有如赛车场上的弯道,正是赛手驾驭良车,调整姿势、换挡加油、乘机超越的良机。”崔坚在2009年全市国资工作会上提出,国企要突出抓好组织结构、资本结构、产业结构、运管结构、监管体制五大结构调整,实现五大调整目标——
  一是除具有特殊功能的企业外,实现企业集团全面整体上市。二是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整合至25户左右,户均资产达到400亿元以上,集团下属企业控制在500户以内。三是实现市属国有重点工商企业核心指标全面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化医集团跻身世界500强。四是建立起职工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相匹配的增长机制。建立起市级国有资本与区县国有资本、央企国有资本、民营和国外(境外)资本有序流动机制。五是市属国有重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工业集团新产品产值占产值的比重达到40%。
  “五大结构”调整带来国有企业“家底”增厚,职工也享受到实惠。
  整体上市:一二梯队目标确定
  “抓住整体上市这个纲,国企深度的机制转换、企业发展、市场监管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崔坚介绍,自2007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将整体上市作为深化国企改革的基本路径以来,上市成为历届国资工作会的重点。
  2010年1月,全市国资工作会上,重庆通报了国企资产证券化的进程:首批十大整体上市集团中,重钢股份实现A股回归,机电股份实现H股上市,西南证券借壳成功登陆沪市,水务股份通过证监会发审委评审;重庆银行进入证监会审批的最后阶段,四联集团、商社集团、建工集团、港务物流已进入报批或审批程序,能源集团、重庆国托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第二批14户集团的上市,按计划稳步推进,2012年完成申报程序。
  短短一年间,重庆国企上市速度令人惊叹——全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全部完成股改。重庆水务IPO,农商行登陆港交所,商社集团、港务物流整体上市获批……明年,多家企业将冲刺上市梦想。
  市国资委表示,“十二五”期间,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和整体上市,仍将成为国企发展的主旋律。
转了这么多帖子,不知道亚平现在对重庆的整体评价是什么,继续看好黄奇帆还是有点担心他们在走向1984。
转了这么多帖子,不知道亚平现在对重庆的整体评价是什么,继续看好黄奇帆还是有点担心他们在走向1984。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3-17 11:32
看好黄奇帆什么呢?进政治局吗?嗯,有这个可能,如果薄力荐他接自己班的话。
看好黄奇帆什么呢?进政治局吗?嗯,有这个可能,如果薄力荐他接自己班的话。
亚平 发表于 2011-3-17 14:45
我说的意思是,你认为黄奇帆可以从此给重庆带来富裕繁荣,还是一番瞎折腾最后带来浪费倒退。
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未来几年内肯定会节节攀升,浪费也是必然的(包括公租房的建设和管理),现政权的本质特征依然如旧,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重庆红色频道发出的信号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老愚
  
推行红色文化的前提是,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观是有害的,不适合中国国情。成为社会主义一员,你才有安全保障。统一思想,或许会窒息某些人的思想,但对社会和大众是有利的。这其实就是国家社会主义的要求。只知国家不知社会,消灭一切构成自发性的东西。所有东西都必须成为国家的工具。大众丧失了自己的意志,以国家意志为意志,以服务于此意志为归宿——一个干燥、干瘪、简单的人类集中营,交出思想和意志,服从于权威,给予你生存的权利。

此次最新奇的说法或许是,黄奇帆大声宣告:红色文化属于人类优秀文化财富,理应传承。他甚至自比于莎士比亚。其中的玄机耐人寻味。红色文化或称党文化,是中国香火独传的革命传统,人物、情感都在半人半神之间,在他面前无中无西,无古无后。作为意识形态的阐述,对了解中共的革命观念有益,尽管也有一些剧目赚取了境外几声鼓励,但从未有官员敢如此定位。黄奇帆此言固不值一驳,但从中可以看出某种强烈的信号:他们试图孤注一掷夺回意识形态领导权,通过重塑主流价值观,为中国的独特性存在张目。红色文化属于人类文化遗产,既消解了某种对立思维,又强调了其独特价值,一箭双雕。以红色统领人民,是包含将革命文化合法化的努力。

在主推红色文化之余,点缀一些世界知名政要、科学家、艺术家,看似开放,实际仍是重回文革前的统治思路。只不过,以前是师苏联,现在假意借鉴人类文化,骨子里以己为师。国力增强给予的自信正表现在这儿。薄熙来在最新讲话里,反复强调邓小平发明的“四项基本原则”,其中的含义不可不察。他似乎看定了中国的走向——重回社会主义,以此巧妙地将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精神和邓小平的反对和平演变贯通起来,勾勒出一条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图谱。他于是成了合法的继承人,这也是对呼吁政改的改良主义者的当头一棒。

人们在观察,当习近平和薄熙来的政治同盟缔结起来之后,中国将会怎样?

问题或许是,中国是否支付得起独特存在的代价?

“精神变物质”,薄熙来信奉的毛式真理,真的会梅开二度么?
重庆红色频道发出的信号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老愚
  
推行红色文化的前提是,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观是有害的,不适合中国国情。成为社会主义一员,你才有安全保障。统一思想,或许会窒息某些人的思想 ...
zoufeng_1234 发表于 2011-3-18 09:01
推行红色文化的前提是,在明年初的中委民主推荐中,能获得很多支持,倘若鼓吹自由主义能达成更好效果,即改弦更张。
重庆公租房“细账”


《财经》记者 慈冰




    3月2日晚,正在北京准备参加“两会”的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多次与重庆公租房管理局电话联系。当晚,该市第一批公租房公开摇号配租,共有15281套、400万平方米公租房完成摇号配租。选中房源的申请人将从4月份开始陆续入住。
  一年前,重庆首个公租房项目渝北鸳鸯片区开工建设,标志着重庆公租房建设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按照计划,在未来十年内,重庆将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以满足重庆30%到40%的社会住房需求,重庆也将由单一的市场供应体系向“政府保障”与“市场供给”并举的“双轨制”转变。
    重庆如此大规模的公租房建设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截至目前,省市各级建设和房管部门共有180批次4000多人到重庆学习考察。对地方政府来说,保障房建设是中央下达的“死命令”,而大规模公租房建设将贯穿整个“十二五”时期。瑞银证券数据显示,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计划中,公租房约占40%,与2010年580万套建设计划相比,增加部分主要为公租房。
  但各地方政府面临的难题是,由于公租房一次性投入大、资金占用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地方政府则会遇到更大的压力。“土地供给与资金来源是来访各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问题。”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住房改革与保障处副处长黄翠微对《财经》记者说。
  3月4日下午,黄奇帆在北京新大都酒店召开市长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只要投融资模式配合好,“公租房在各个省都可以搞,只要政府不以获取利润为出发点。”
  但问题是,重庆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个可复制的公租房投融资模式?
  公租房“年报”
  资金缺口一直是市场对保障房建设最大的担心。运行一年来,重庆公租房建设的现金流量表成为其他地方政府最为重要的参照。
  3月1日,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在参加某券商组织的内部座谈会时表示,目前公租房建设存在三种开发模式,即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财政投入发挥主导作用,包括财政直接投资和成立国有保障房投资公司;开发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不论哪一种模式,数额巨大的初始投资都无法回避。
  重庆采取的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按照设计,重庆公租房建设有五条资金来源渠道:中央下拨资金;地方财政年度安排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的5%;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公积金贷款和发行债券以及房产税收入。
  按照重庆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计划,全部投入将包括:建筑成本约为2500元-3000元/平方米,建筑成本总投入将在1000亿元-1200亿元左右;公租房建设所需的3万亩土地,以每亩200万元计算,土地整理储备总成本在600亿元左右;政府减免的税费约100亿元。以上三项总计投入将达到1700亿元-1900亿元。
  重庆国土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重庆公租房建设实际使用资金为120亿元,主要用于房屋建设成本支出。其中,中央财政下拨27亿元,市级补助5亿元,公积金贷款30亿元,银行融资为58亿元。
  2010年,重庆无偿划拨公租房土地约6200亩,以每亩200万元的成本定价计算,总计成本为124亿元。此外,重庆对公租房建设的城市配套费、人防费等地方征收的相关税费全部进行减免。
  “2010年通过免收土地出让金、减免税费一共投入了230亿元。”重庆市国土局黄翠微说。
  如此计算,2011年重庆市公租房建设实际使用资金、土地投入及税费减免总计为350亿元。按照重庆市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计划,接下来仍需1350亿元-1550亿元的持续投入。
  黄翠微介绍,由于房屋建筑成本是硬性投入,其中30%将由政府投入,资金来源为政府土地出让收益的5%、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和房产税收入,每年投入为40亿元-50亿元,共200多亿元。同时还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2010年中央给重庆27亿元,今年可以争取到60多亿元”。而剩余70%的资金,则要靠贷款融资来取得。
  “目前还有银行意向性贷款160亿元。是按低于贷款利息10%给公租房贷款的。”黄翠微说。她表示,银行之所以愿意给公租房贷款,主要是看好政府的信誉和担保。同时公租房的位置都比较好,投入风险小。租售并举的制度也将为稳定的销售资金回笼提供保障。
  银行信贷是重庆公租房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实际运行的情况却并非想象中的乐观。重庆地产集团人士透露,为重庆公租房提供商业贷款的银行主要为华夏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重庆银行,“去年确实有利率下浮10%的优惠,今年银行不乐意了,正在谈判,但是很艰难。”
  重庆地产集团和城投集团是两家负责公租房建设的国有投融资平台,2010年,两家集团都专门成立进行公租房建设的项目公司,政府财政投入作为注册资本金,而日常运营和建设费用大部分则需商业银行贷款和公积金贷款来筹得。
  事实上,自2009年“城投债”受到争议开始,地方政府的信用担保也越来越不保险。由于土地是无偿划拨,又缺乏合乎规则的抵押物,商业银行机构已对继续扩大保障房信贷规模心存疑虑。
  “去年整顿地方投融资平台过程中,涉及保障房的没有清理,政策是默许鼓励的。”上述住建部官员表示。但即便如此,公租房的商业可持续性仍然是商业银行最为担心的问题。
    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在“两会”提案中指出,截至2010年末,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保障房建设开发贷款余额2220亿元,共支持1127个保障房项目,总建筑面积3.6亿平方米。但银行贷款资金支持保障房仍存在一些困难。
  他认为,保障房项目由政府主导,项目实施环节多,政策变动将直接影响完工进度和收益。而目前推动落实保障房的载体多为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贷款偿债第一来源实为地方财政,因此,贷款存续期间政府换届、体制改革以及行政干预等均有可能产生贷款风险。
    与此同时,由于保障房以政府主导为主,银行难以争取优质担保尤其是抵押担保。保障房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数土地非正常出让,或免交土地出让金,或存在大量拆迁,正常抵押难度较大。
  接近住建部的专家认为,公租房在中国是新生事物,地区差异性较大。而在资金来源上,目前东部地区以自有投入为主,辅以市场化运作,而西部地区以国家和本地投入为主。另外,公租房的准入群体也会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主决定。
  “公租房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应鼓励各地采取适应本地特色的方式。不管什么方式,只要能及时向社会供应,能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就是好办法。”他说。
  商业持续性阴影
  “重庆2010年财政收入1000多亿元,建设公租房确实压力很大。”重庆工商大学教授邱道持对《财经》记者说。
  黄奇帆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指出,2010年重庆财政收入约1500亿元(包含土地出让净收益约400亿元)。粗粗算来,2010年重庆公租房建设的投资超过全年财政收入的15%。
  虽然重庆市政府也提出引导如保险资金、社保资金、信托资金等社会资金参与公租房建设,但目前为止并无实质进展。“这些钱投进去了,如何实现资金平衡,如何有效解决投资回报期长的问题,这也是大家(其他地方政府)最关心的问题。”重庆国土局黄翠微坦言。
  瑞银证券在3月4日的研究报告指出,公租房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两个部分:一是租金收益,公租房的年收益率可以达到6%-8%(土地划拨和税费免除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租金也比廉租房相对市场化);二是未来的增值收益,即未来公租房产权买卖的收益(未来租房收入提高后可以申请购买公租房的产权)。
  黄翠微介绍,重庆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中有10%-15%是商业设施,如果按10%来计算,有400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按1万元/平方米出售的话,可回笼资金近400亿元。而按公租房租售并举的方式,计划有10%的比例进行对外出售,可回笼资金约100亿元。
  这一模式也正是重庆公租房的整合保障模式。按照规定,重庆公租房施行租售并举的制度,可有条件地转化为经济适用房。在住满五年后,公租房承租者可通过成本价购买,转换成有限产权的经济适用房,不再缴纳租金。购买者如果需要转让,只能以购房价加利息由政府公租房管理机构回购,再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流转使用。
  “以上两种方式可以解决一半的资金,500亿元。”黄翠微表示,“公租房的租金是每平方米10元/月,每年会有40多亿元的租金收入。此部分现金流将用于偿还银行利息和日常支出费用。这样就可以实现公租房的良性循环。”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邱道持认为,公租房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潜在价值。“公租房都选择在最有投资价值的地块进行建设,从储备土地变成储备房产,5年-10年后,肯定就不是2500元的价格了。”
  2010年10月,黄奇帆撰文指出,大量的公租房建设,不仅解决了就业者的居住问题,还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夹心层”群体因收入提高不再需要公租房时,公租房作为优质房产,有套期保值的功效,可以回笼资金“反哺”建设和管理成本。
  邱道持表示,从运作模式上看,重庆都是用政府储备土地进行公租房建设,“政府手里握有土地,使用起来会比较方便,如果是临时征用的话,难度就比较大了。”
  从2002年起,重庆市政府先后组建了分担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投资运营的八家国有企业,简称“八大投”,由他们来代表政府控制重庆土地的一级市场。这八家公司这几年来一共储备了30万亩土地。
  “重庆的土地一级开发都是国有企业来做的,去年公租房使用2000亩,今年要用3500亩。这些投入都是地产集团承担下的,没有考虑利润。”重庆地产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说。
  邱道持认为,划拨土地确实会牺牲一部分土地出让金,但只要政府下定决心,保障房用地就可以跟得上。“重庆之前的城乡统筹土地制度改革创造了便利条件。”他坦言,“现在进行公租房土地征用时,出现了农民要求提高补偿,影响工程进度的情况。”
  接近住建部的专家透露,全国100多个城市到重庆考察,但其他城市都没有重庆这样的特殊优势,难以拿出如此大规模的土地。
  “与廉租房不同,公租房目前没有能够保持持续性的做法。”该人士表示。
  如何准确确定保障房缺口和保障房覆盖范围仍然是一个难题。一位房地产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重庆保障性住房的缺口到底是多少?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到底是补以前的缺口,还是覆盖将来,未来是否能够持续?每年的流量到底如何计算,如何保持出租率的稳定?这都缺乏准确的计算。”
  重庆国土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重庆共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危旧房改造、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为55.7万户,保障比例为总人口的15.7%。但在目前,保障人群和范围迅速扩大。黄翠微透露:“按重庆现在主城区人口680万来计算,有接近140万人口需要保障。到2015年,重庆城市扩容到1000万人口,保障房覆盖范围及建设总量为4000万平方米,将覆盖重庆人口的30%以上。”
  有专家表示,按照重庆的发展规划,要大规模吸引人才和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因此可以面向所有需要的人群。而其他城市还有控制人口规模的压力,不敢完全放开准入群体。
  3月4日,《财经》记者在重庆北部新区鸳鸯片区“民心佳园”公租房现场了解到,之前制定的申请公租房收入限制中,单身人士月收入不高于2000元,已改为月收入不高于2500元。对于这一做法,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这只是临时性的变化。
重庆公租房“细账”


《财经》记者 慈冰




    3月2日晚,正在北京准备参加“两会”的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多次与重庆公租房管理局电话联系。当晚,该市第一批公租房公开摇号配租,共有15281套、400万平方米公租房完成摇号配租。亚平 发表于 2011-3-21 14:17
这批公租房造的真大呀,平均每套240平米。
诗酒风流近散场,心情无限对斜阳,如今只剩燕双双。
病酒願爲千日醉,看花誤惹一身香,夜來有夢怕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