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名原创首发]货币与错觉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起着帮助交易,和储藏财富的作用。如今各国的货币都从金属货币改变成了信用货币。货币的购买力全取决于政府的信用与自制力,通货膨胀的阴影总是萦绕在百姓的心头,尤其在中国这个曾爆发过世界上最严重通涨的国家。于是,就有朋友怀念起使用金属货币的年代,要是我们还使用银圆会不会更好?其实,金属货币也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十六十七世纪,美洲金银大量流入欧洲,欧洲物价上升明显,得到金银最多的西班牙,在十六世纪一百年间,物价涨了4.2倍,当然,照现在的标准,简直算不得什么,但这也说明金属货币一样要服从货币的一般规律。金属货币的稳定源于它不易得到,但问题也就在这点上,当生产发展,需要增加货币量时,经常出现货币供应量不足,造成通缩。

 

 

1844年,英国首相皮尔向议会提交的《银行特许状法》,经英王裁决颁布。条例规定银行券的发行必须有足额的黄金准备,实际上强制执行100%的准备金计划。这样银行券的流通完全是作为代表黄金的价值符号的流通。围绕这一法案,当时英国的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100%的准备金计划是否合理,实质在于是完全依靠黄金的自动调节机制来稳定货币供应还是主动根据经济需要依靠信用来增发银行券以满足经济需要。

《皮尔法案》的通过导致银行券的发行完全以黄金为准备,使其完全成为一种黄金代用品。由于人们把货币供应完全束缚在黄金上,黄金的产量代替了货币供应量。黄金产量的增加受技术条件与资源条件的限制非常大,产量相对于经济波动尤其是经济快速增长是很难相适应的,随着经济增长对货币需求的增加,货币供应的僵化渐渐显得不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过多的商品追逐有限的货币,通货紧缩随之产生。并在1847年和1857年的经济危机中达到高峰。物价的普遍下降和经济衰退,对英国经济造成极大打击。由此可以看出,将银行券的发行完全束缚在黄金产量上,是不符合经济和信用快速发展的需要的。

 

 

上面两段史料是抄书啊,先来说一下为什么会物价普遍下降:

 

 

当货币总量不变,或基本不变时(清朝中叶每年开采的白银量,根据不同史料记载,大约为十万两到三十万两,社会白银总量大约为六亿两,增量不足存量的百分之零点五,铸铜钱三十六万串到一百一十万串,大约占社会存量的百分之一)社会生产率的上升即意味着更多的货物追逐数量不变的货币,也就是银价上升,物价下降。我们知道,当货币发行过量时,物价上涨的比例会大于货币多发的比例,原因是货币流通数度会加快,每个人都会尽量存物不存钱,同样道理,当货币供应不足时,物价下跌会超过货物增加的比例,因为大家会存钱不存物。这是有点可悲的:亩产四百斤,好容易增产到五百斤,却不值原来四百斤的价,如果每亩税赋以银钱计价,物价下降,等于是税赋上升。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邱晓云于2006-11-15 11:49:12编辑过]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em03]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em05]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期待下文。
流年里,期待你不变的笑容。

本位币的鼓吹者、捍卫者,有种的跳出来应战?

[em01]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以下是引用老木匠在2006-11-9 21:45:00的发言:

本位币的鼓吹者、捍卫者,有种的跳出来应战?

[em01]

新华社消息,李大苗同志是真名网秘密的“本位币的鼓吹者、捍卫者”、、、

[em05]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这在生产率高速发展的现代,问题就会变得特别严重,像中国现在每年两位数的GDP上升,如果不增投相应的货币,物价会持续下跌,生产与贸易会遭遇很大的困境-------如果今天进的货,明天没卖完,后天就跌价了,这贸易就太难做了,生产者也会遭遇相同的困境;而持有货币者变得过于轻松愉快:简单的藏有货币就可以在明天买到更多的货物,佛里德曼的说法,这叫财政补贴有钱人(他的原话是说补贴持币人),这种设计显然是不合理,也有碍生产发展的,所以所有的主要国家都放弃了金属货币本位制。

 

 

当然,国家不是没有私心的,金属货币改成信用货币,大大增加了国家能收到的铸币税。在金属货币时代,一样有铸币税,汉文帝赐予邓通铜山与铸币权,邓通成为巨富,这可能与汉文帝时轻徭薄赋,生产连年恢复发展,货币量不足有关,西汉时米价常在每石一百五十钱左右,文帝时米价曾跌到每石五钱,邓通铸钱,不富也难。可大部分时候,金属货币时代的政府没有太多铸币税可收,拿康熙时代来说,康熙四十一年前,铸币是有相当收入的,可能与铸钱较轻有关,康熙四十一年,打击私铸,也由于政府财力较强,改以前每文一钱重为一钱四分重,铸钱就普遍亏损,那时像北京钱局的亏损就达到铸钱成本的1663%。换句话说,不但收不到铸币税,还要倒贴!只是采办比较便宜的云南铜以后,北京钱局的形势才有了改善。但是其利润仍然微不足道的,还不到钱局成本的5%。王朝强盛,贴得起钱,私铸当然少了,可熔钱铸铜器的就多了,只好再用政府法令严厉打击化钱为铜的,这叫贴钱给自己找麻烦。

 

 

其实王朝强盛时期,政府信用好,生产发展,正该发行信用货币,培养信用,避免物价过低,政府也有铸币收入,偏偏王朝强盛时都不屑于此;到得内外交困,财政无法措手时才想着发信用货币,一旦发行成功,免不了在财政困难时悄悄多发几个,偏偏那时候是一个也不该多发的,本来经济受了伤害,产出减少,物价就要上涨,一多发货币,物价立刻飞涨,这种货币大家避之唯恐不及,哪里还有长久的铸币税可收?

[此贴子已经被邱晓云于2006-11-14 8:45:52编辑过]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果然好文章。

我以为,人类的历史就是货币的历史,或者说货币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精确说,历史几乎就是人类的货币发展过程。如今正逢其时的是电子货币。什么是电子货币,基于电子化的货币发行与控制,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迄今似乎很少见到汉字的研究。

怎么就这么虚晃一枪便拍马而走?非大苗之风格也![em01]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现如今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大约占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十左右,三四千亿,很爽的一笔收入。一般来说,收税会影响效率,但铸币税不太一样,至少不引起通胀的那部分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专家有时把它一分为二,称不引起通胀的那部分为铸币税,超过部分为通货膨胀税,但这只有算账的意义,我们没法知道发出的两块钱哪一块引起了通胀,而没引起通胀的那块钱,也会在以后什么时候发生通胀时起作用。新增货币与铸币税也有区别:一头是站在百姓这边算,多了多少票子,咱手上的钱是不是会毛?一头是站在政府这边算:发的票子要扣掉印票子的成本才能算收入啊?有的计算口径还要扣掉央行操作的财务费用,这与百姓没太大关系,就不细说了。

 

如果货币发太多了,则会引起通货膨胀,这谁都知道。佛里德曼举过个例子:假设有一个经济长期稳定的国家,有一天,一架飞机飞过这个国家,并且从天上撒下一笔钱,这笔钱的数量等同于这个社会流通领域中的货币量。大家知道,人们当然会把这笔钱收进自己的腰包。当每个人都感觉手中的货币多了,都以为自己富裕了的时候,商品的价格也在上涨,上涨的程度刚好在抵消这笔多出来的货币。我来把这个例子发挥一点,如果投下的是黄金呢?-----假如这国家以黄金为货币?对不起,如果没有外贸,没有其它国家的人拿货物来换黄金,结局是一样的。传统的经济学家根据相类似的经验,坚持长期货币中性论,就是卢卡斯说的:货币因素在长期中不会对实质性经济变量(如就业,实际收入与产出)产生影响,货币唯一能改变的只是名义变量(如价格)

 

这个貌似正确的结论其实大可推究,首先,谁捡到了钱?如果这是个男耕女织的社会,应该是在露天耕作的男人们捡到了钱,那么涨价多的会是烟酒,其次,货币增加,物价上涨,原来持币的人吃亏了,原来持货的人没受损失(而捡到的钱成了纯收入)第三,如果这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而是货币当局发的,那就持币的人都损失了,财富被当局用通胀税收走了,但印钞业会得利,印菜单的也会增加就业,(菜价变了,菜单要重印)也就是说财富就业都转移了(有部分印成了钱消耗了)。

 

财富的转移还会带来制度性的变革,不同意货币中性论的有些学者就提出,美洲金银大量进入欧洲,带来的通货膨胀,增强了获得金银的商人的财富,削弱了原来持有金银,和吃固定地租的封建领主的财富,财富的转移改变了阶级力量的对比,帮助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新制度的创建促进了实质性的经济发展。

 

这绕得有点远吧?如果不引起通胀,发钞最直接的影响,是放松了银根,降低了贷款利率,促进了生产。金属货币时代,由于增加货币量不容易,利率总是很高的。王安石搞青苗法,为的是帮助农民少受高利贷盘剥,由政府“低息”贷款,半年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利息,现在听听吓死人!美洲黄金进入欧洲后,主要的几个国家在一个多世纪中,利率由百分之二十几逐步降到百分之三到五。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王安石搞青苗法,为的是帮助农民少受高利贷盘剥,由政府“低息”贷款,半年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利息,现在听听吓死人!

这个是针对民间的放贷利率做出的调整,应该确实算是低息的。我记得好象是“年息二分”(20%),民间一般放贷利率往往为“倍称”(年100%)一般是年利50%。

唐朝法律规定的限制利率也高达月利6%,合年利72%!而根据敦煌文书,民间一般月利是10%。但法律还规定利息累计不得超过原本,所谓“一本一利”,债务人最多只是还原本的200%。

宋代法律规定月利不得高于4%,合年利48%,所以过一年利息为原本一半是合法的。

金朝才把限制利率降低到月利三分(3%),合年利36%。这个一直维持到1930年。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那么厉害!怪不得凤姐儿要将大家的月例钱放债收利息了。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一头是站在百姓这边算,多了多少票子,咱手上的钱是不是会毛

没看明白加黑的是什么意思。

以下是引用金丝铁线在2006-11-15 17:58:00的发言:

那么厉害!怪不得凤姐儿要将大家的月例钱放债收利息了。

事实上,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的利率一直高得离谱。以至于吸引走了绝大多数的投资。任何人有了钱想投资的,肯定是投资当铺,而决不会是任何生产性的企业。

当铺在获得债务人质押品的情况下,放贷的利率依然高达月利2%以上(法律规定的3%限制包括了当铺利率在内),年利润可达25%。更何况质押品一般只按照其价值的1/2定价放贷,宋元规定2年“下架”,明清惯例是1年“死当”,质押品就归了当铺,算一算,多合算?

这样高的放贷利率长期维持,并且好象并不显示出与社会货币保有量、流通量之间有关联互动的关系,所以铁线的理论还可以斟酌。

[em01][em01]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太大的题目,太零散的学习与思考,必然是似是而非的结论。

比如,“货币的购买力全取决于政府的信用与自制力”,与下面的论述就自相矛盾。

事实上,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信用货币,量多与量少都不恰当。到底该在什么比例上?那全凭经验。楼主思考时或许应该注意宏观经济与微观经验完全是两回事。譬如说,30年代美国危机,根据直觉和常识,政府紧缩银根,到1987年,却是美联储出面保证资金供应。

对财富的思考不能只限于资源(本)加劳动,那么多人考虑过了,可没定论。

起首选太大题目会写成文学作品的。

non omnis moriar
以下是引用梅茗在2006-11-15 18:50:00的发言:

一头是站在百姓这边算,多了多少票子,咱手上的钱是不是会毛

一头是站在百姓这边算,多了多少票子,咱手上的钱是不是会毛

没看明白加黑的是什么意思。

钱毛了,钱贬值了的意思。注意了口语化,没注意太方言化了,影响了理解,我会找一个说法改过,谢谢!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以下是引用老木匠在2006-11-15 21:05: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金丝铁线在2006-11-15 17:58:00的发言:

那么厉害!怪不得凤姐儿要将大家的月例钱放债收利息了。

事实上,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的利率一直高得离谱。以至于吸引走了绝大多数的投资。任何人有了钱想投资的,肯定是投资当铺,而决不会是任何生产性的企业。

当铺在获得债务人质押品的情况下,放贷的利率依然高达月利2%以上(法律规定的3%限制包括了当铺利率在内),年利润可达25%。更何况质押品一般只按照其价值的1/2定价放贷,宋元规定2年“下架”,明清惯例是1年“死当”,质押品就归了当铺,算一算,多合算?

这样高的放贷利率长期维持,并且好象并不显示出与社会货币保有量、流通量之间有关联互动的关系,所以铁线的理论还可以斟酌。

[em01][em01]

当铺放贷,现在还要百分之五的月息,仍然高得吓死人,没有分析过原因,也许与一般当值不大,相对交易费用较高有关?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以下是引用章启晔在2006-11-15 23:29:00的发言:

太大的题目,太零散的学习与思考,必然是似是而非的结论。

比如,“货币的购买力全取决于政府的信用与自制力”,与下面的论述就自相矛盾。

事实上,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信用货币,量多与量少都不恰当。到底该在什么比例上?那全凭经验。楼主思考时或许应该注意宏观经济与微观经验完全是两回事。譬如说,30年代美国危机,根据直觉和常识,政府紧缩银根,到1987年,却是美联储出面保证资金供应。

对财富的思考不能只限于资源(本)加劳动,那么多人考虑过了,可没定论。

起首选太大题目会写成文学作品的。

谢谢关注!意见有道理。解释一两句:非学术化的表达是有意为之,一是水平所限,二来也不是有什么高妙的新发现需要阐释,只是将一点泛泛的思考朋友间聊聊天;关于自相矛盾,可能与我还没写到政府如何自制有关,题目是货币与错觉,刚写到货币,还没写到错觉呢,本来起念想写的是货币与财富的错觉,偶尔饭局上听到有朋友在研究银元本位,便先就货币拉杂地写起来,条理不够清楚,待写完后调整吧,仍望多提意见。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当铺放贷,在于当品的多杂,且当品还要保管保护,即使空间,也比货币增有费用。再有,当铺的资金也是融来的,考虑到风险,融资的成本也会高于银行的同期利率。所以,当铺的取费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有,当铺担当短期的急迫贷款,多属于意外需求,故风险比较高,一般银行不胆于涉足,故供求关系较之银行贷款相反,这恐怕也是当铺贷款利率高的原因。

关于“铸币税”,我觉得里面大有蹊跷。金属货币时代,扣除制作和发行成本,货币税的差头应当极为有限,否则就是“恶钱”,为市场所拒绝。当然,另一个结果就是彻底摧毁市场。初起的银行,收容金银币,发放凭证,也就是后人的纸币的雏形。由于不得与持有的金属币有量差,所以纸币的“铸币税”也是极其微小的。在存量金银币演变成为“保证金”后,纸币的发行才开始和存量贵金属不般配起来。但其中一个问题是,纸币的损坏要比金属货币更为普遍,所以,铸币所得还要持续支付更新流通货币的费用。当然,随着电子货币的日益普及,这笔费用现在应当很是缓解了。

就体制而言,一种是银行发行纸币,也就是资本主义比较经典的方式;再有就是国家发行货币,社会主义一般如此。银行发行货币,如果银行是私人公司,“铸币税”显然落入私人资本手中,国家只是采用所得和经营税收收取其益,当然也会通过竞标方式得益。问题是,这样的分配方式和国家发行货币毕竟不同,货币税的机制也就不同。否则,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企业应当是银行而不是石油公司什么的。在保证金确定条件下,银行只能按照其净收益来增加货币发行的供给,若银行的收益率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如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就逐渐呈现通货膨胀。似乎是这样的道理。

贵金属货币与纸币相比,贵金属资源受自然条件强烈控制,除非有惊人的资源发现,否则,货币供应从一个长期过程来看,几乎日益呈现短缺,也就是日益紧缩。所谓惊人的资源发现,是比如在中南美洲的银矿和北美的金矿。这两个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从资本主义初起的重商主义转变出来工业革命的英国式的自由资本主义以及美国的金融资本主义时代。人们现在称那两个时代是“白银时代”和“黄金时代”。

中国的麻烦好像就是出现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是管子吧,提出了“母子相权”的货币主张。两种不同条件的货币,其实不可相权,最终按照各自的约束条件分离开来,并由此摧毁经济。“母子相权”,其实也是资本主义某一个阶段的故事,把白银和黄金相权起来,最终毁掉了法国的机会。

今天而言,在中国,比如美元的“现钞”和“现汇”也在相权。一个美元现汇等于,其实不等于一个美元的现钞。因为一般人难以从国外银行汇入小额美元给自己,只好提取现钞入境,然后呢,又只好用现钞价格卖给中国银行。

有意思的是“外汇券”,一元人民币本币应该等于一元“外汇券”。但实际上,市场不承认,于是就出现了牟利的巨大空间,造成投资和经营的巨大混乱。最后不得不废止“外汇券”,当然相似的还有“侨汇券”。

说到“银元本位”,是西班牙在前期占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即使斯密提出自由贸易主义来抗衡重商主义,英国也没有能非常快地起步。而鸦片贸易使得囤积在中国的白银迅速释放到国际贸易中去,英国人简直是在中国发现了一个近乎取之不尽的白银矿产,而且无需矿业开采,只需要种植鸦片就可以了。由此,英国享受到了巨大的货币益处,并最终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的先锋。全世界的资本主义由此兴兴勃勃地发展起来。

我说的自相矛盾恰恰是你论述到的。如果政府过于节制和注重信用,你已经认识到那会引发通货紧缩,那么到底发行多少货币才是恰当的呢?你还认识到,即便是金属货币,依然有通货膨胀和紧缩的问题,可见货币的形态并不重要,虽然纸币更容易引发当政者的贪欲。
non omnis moriar
把在本国流通使用的外国货币分为现钞与现汇,不知是不是咱中国特有的东东。哪位高人能给指点一下,美元在英国或者法国,是不是也有现钞与现汇之分?[em09]
风声雨声读书声    不吭一声

家事国事天下事    关我屁事
以下是引用李大苗在2006-11-16 5:38:00的发言:

当铺放贷,在于当品的多杂,且当品还要保管保护,即使空间,也比货币增有费用。再有,当铺的资金也是融来的,考虑到风险,融资的成本也会高于银行的同期利率。所以,当铺的取费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再有,当铺担当短期的急迫贷款,多属于意外需求,故风险比较高,一般银行不胆于涉足,故供求关系较之银行贷款相反,这恐怕也是当铺贷款利率高的原因。

有道理,不过国家既然规定私人借贷利息不超过银行利息的三倍,为什么当铺业却是明文超过,不懂。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纸币的损坏要比金属货币更为普遍,所以,铸币所得还要持续支付更新流通货币的费用。当然,随着电子货币的日益普及,这笔费用现在应当很是缓解了。

----------------------------

是的,纸币的损耗只产生于现金M0,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税针对的是全部广义货币M2.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以下是引用章启晔在2006-11-16 9:48:00的发言:
我说的自相矛盾恰恰是你论述到的。如果政府过于节制和注重信用,你已经认识到那会引发通货紧缩,那么到底发行多少货币才是恰当的呢?你还认识到,即便是金属货币,依然有通货膨胀和紧缩的问题,可见货币的形态并不重要,虽然纸币更容易引发当政者的贪欲。

到底多少货币才是合适的呢?马上说到。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我们已经看到了,货币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发行过少会引起通货紧缩,那么到底发多少才是合适的呢?对不起,没法说,因为引起通缩与通涨的还有其他变量,其中最不可预测的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姜昆说相声:大妈在外面喊一声:明天要涨价了,就有人拉着板车出门抢购,货币量没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变了,涨价的可能就真的变大了。你不能跟着大妈的嗓门调节货币量吧?

 

 

让我们先来看看货币流通量与流通速度的相对关系:

 

 

假设有一个一千人的小社会,物价稳定,人人工作,每人月工资二千元,月消费也是二千元,没有储蓄,也就是说发薪日持币二千元,下个月发薪日前一天持币为零,平均每天持币一千元,整个社会需要发币一百万元;可如果改成半月薪制,半月工资一千元,消费不变,平均每天持币就成了五百元,整个社会发币五十万元就够了。也就是说其他条件不变,货币流通速度加一倍(从每月一次上升为每月二次)所需货币量就减一半,作用于物价的并不简单是货币量,而是货币量与流通速度的乘积。

 

 

咱们回到前面佛里德曼的那个岛国的例子,如果天上掉下钞票,使社会的货币量翻倍,物价会涨一倍--------只要大家不产生以后天上经常会掉钞票的预期;可如果是货币当局增发一倍货币,大家当然会强烈地预期货币量进一步增加,出于害怕物价进一步上涨,他们会抓紧将货币变为货物,货币流通会加速,物价会涨得比一倍高--------假如流通速度加一倍,物价将再涨一倍!

 

 

这下货币当局------应该也就是政府吧,就陷入困境了,如果希望物价只涨一倍,他需要将货币量减半(既然他不能将流通速度减半)也就是说要将空投的------多发的-----那些货币收回!这必定是力所不及的,因为在物价翻了两番的情况下,政府的开销也会按比例翻番------公务员的工资,政府采购的价格,一直到印钞票的纸张。什么政府也不可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经常政府能做的选择是再多发一点货币,那么市场就会进一步恐慌,货币流通速度会更快,物价则疯马脱缠,无法控制了。金元券发行增加二十三万倍时,物价涨了五百万倍,可以算出货币的流通速度同时快了二十多倍-----资料也证明了这点,金圆券流通速度曾达到创纪录的每天周转四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1 16:48:18编辑过]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误读了佛里德曼那个故事的人会有一个错觉:货币多投一倍,物价即涨一倍,原来货币总量值多少财富,新的货币总量也值多少财富。出于这个错觉,他们在谈到人民币升值和缩小贫富差距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增发货币,可不是嘛,增发的钱给贫穷者,引起的通货膨胀,使拿钱的人,钱变少了,财富不知不觉中转移了,贫富差距不就缩小了?

 

问题就出在流通速度会加快,当增发货币比例等于通胀率时,狭义的铸币税就消失了(也就是提到过的,可以不引起通胀的那部分增发货币)进一步增发,货币的流通速度就会进一步加快,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税的税基就会迅速减小。收税都得有税基,个调税的税基是大家的收入,铸币税与通货膨胀税的税基是原来的货币总量。假如我们发行有八万亿人民币,这钱有一万亿美元的购买力,在这个税基上如果增发八千亿人民币,没有引起通胀,等于收了八千亿人民币的铸币税,得到一千亿美元的购买力,明年的税基就相当于一万一千亿美元;如果发了这么些钱,引起了百分之十的通胀,等于收了八千亿人民币的通胀税,获得了九百亿美元的购买力,明年的税基仍是一万亿美元(八万八千亿人民币);可如果引起了百分之二十的通胀,则只获得八百亿美元的购买力不说,明年的税基只剩九千亿美元了,如果要维持今年水平的社会补贴,维持贫困者得到的补贴不缩水,想从通胀税中得到一千亿美元的购买力,就需要增发一万亿以上的货币,通胀就会越发严重,税基也就进一步缩小。

 

货币总量会缩小到什么程度呢?看看法币与金圆券的例子就知道了。

 

法币35年刚发行的时候,总量6.5亿左右,价值两亿多美元,四亿多两银子(说句题外话,清代中期的中国银子总量大约六亿两,所谓和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甚至一百亿两,都是不懂经济的历史学家瞎说的,清宫档案记载的是抄得各色白银三百一十一万余两,折合库平二百八十万两)到37年抗战前发行总量14亿多一点,价值五亿美元不到,物价没有大变化,政府得到的基本上是铸币税。到了严重通货膨胀的48年,换金圆券之前,法币发行已到600万亿元!数量这么大,值多少美元呢?法币兑金圆券300万兑1,值两亿金圆券,金圆券官价兑美元41,只值五千万美元!税基完全摧垮了,37年增发百分之十可以轻松获得的五千万美元购买力,48年无论发多少都不可能获得了!另一个例子可从哈默的《勇敢的人》中看到,二十岁,哈默就几乎赤手空拳从市场上挣得了一亿美元,可他跑到苏联,惊奇的发现,由于滥发货币,通胀严重,整个苏联的货币总量缩剩三千万美元了!通胀的结果不是转移财富,而是消灭财富。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据说俄国的GDP 从1990 年占美国1/2 跌到2002 年占美国1/30。美国这十二年GDP大致增长了一倍,俄国的呢,难道他的财富消灭了? 真的不明白,这些财富怎么会消灭么这快呢?这些东西到底哪里去了?财富怎么能够消灭呢?比如,人,土地,高楼大厦,道路,机器,学校,工厂等都在,还有其它的很多东西也都在,这些不都是财富么?怎么会变得那么快?

以下是引用小儿科在2006-11-21 19:45:00的发言:

    据说俄国的GDP 从1990 年占美国1/2 跌到2002 年占美国1/30。美国这十二年GDP大致增长了一倍,俄国的呢,难道他的财富消灭了? 真的不明白,这些财富怎么会消灭么这快呢?这些东西到底哪里去了?财富怎么能够消灭呢?比如,人,土地,高楼大厦,道路,机器,学校,工厂等都在,还有其它的很多东西也都在,这些不都是财富么?怎么会变得那么快?

正要说到这一点,看看所谓财富是怎么产生的,就会明白为什么消失起来会这么快。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

所谓和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甚至一百亿两,都是不懂经济的历史学家瞎说的,清宫档案记载的是抄得各色白银三百一十一万余两,折合库平二百八十万两)

============================================

抄家报告:和抄家,共查出家藏黄金33551两,白银3014095两

碧天清远楚江空,牵搅一潭星动。
url=http://www.zmwblog.cn/user1/131/index.html]金丝铁线的博客[/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