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编辑,我并不认为可以如施国英说的那样绝对。编辑代笔的事情在整个二十世纪都时有发生,“编辑修改或审稿意见都不构成代笔”,这个结论绝对化了。《高玉宝》投稿以后被一个姓郭的编辑重写了十几章,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代笔”。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韩寒说的什么?他强调的是,他的作品“每一个字”都是他自己写的,所以才有了“一个字”、“一行字”的悬赏。理解了韩寒的话之后,其他就都好解决了。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19 10:54
我也认为韩寒那话说大说绝了,但纠缠这些有意思吗?
31# 施国英


韩寒不是孩子,是30岁的成年人,而且还是有很高知名度的公众人物,他要对他说的话负责。
31# 施国英


而且这些话不是在私下里对亲朋好友说的,或者在BBS顶着ID说的,是在公开场合表达的(我想也没有人逼迫他如此表达),更应该承担责任咯。
出版社一般不会把手稿退给作者,除非作者自己要求。韩寒的手稿上没有编辑的手迹,有以下可能:
1,他给出版社的不是手稿,而是复印稿。
2,韩寒用的不是文稿纸,而是没有空隙的练习簿纸,经手编辑无法在原稿上写字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19 09:49
视频: 【独家专访】韩寒通过优酷首度公开三重门手稿
我只是有个疑问而已。《性书大亨》与毛片的不同仅仅在于,男主人公最后对媒体说,如果像我这种人渣都能得到宪法的保护,我想你们的言论自由就不会受到侵犯。
WIND 发表于 2012-2-19 11:00
方韩之争无关言论自由,而是名誉权是否被侵犯之争。
现在很多人偷换概念,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侵犯属于私权之一的名誉权。

任何人可以骂韩的作品是垃圾,那是言论自由。但你看一个人疑似小偷,就认定他是小偷,还广而告之,那就是损害他的名誉权。
韩寒粉丝们不是整天“公民”前“公民”后的么?怎么他们的偶像就可以不受“公民”规范的约束?我想韩寒粉丝们总不至于认为“公民”是“自然状态”,或者信口开河的代名词吧呵呵。
方韩之争无关言论自由,而是名誉权是否被侵犯之争。
现在很多人偷换概念,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侵犯属于私权之一的名誉权。

任何人可以骂韩的作品是垃圾,那是言论自由。但你看一个人疑似小偷,就认定他是小偷,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19 11:18
我对方韩之争没有兴趣。我说的是出版规则。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韩寒既不要遵守一般人的成长规律,轨迹,也不需要像其他成年人一样对在公开场合说的话承担任何责任,那么只能有一个结论:韩寒是超越一切地球规则规范规律的——外星人。
我记得《儿子韩寒》里提到交给出版社的《三重门》稿件是复印件。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视频: 【独家专访】韩寒通过优酷首度公开三重门手稿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Q4NDkyNTAw/v.swf
马甲 发表于 2012-2-19 11:13
谢谢你提供视频,我之前看到的手稿是写在练习簿上的,可能是别的文章,不是《三重门》。

现在再发表2点看法。

1,他的手稿不算最干净的那种,还是有不少涂改的痕迹。我的手稿比他还干净,也是一次成型。

2,我现在想起来了,大出版机构有专门的统一用的铅印表格,供编辑写修改或审稿意见,所以韩的手稿上没有编辑的手迹很正常。特别是要退还给作者的长篇原稿,编辑不会在上面涂涂写写。
我记得《儿子韩寒》里提到交给出版社的《三重门》稿件是复印件。
花间对影 发表于 2012-2-19 11:37
如果属实,那就是我在一开始说的第一个可能性。有人扯编辑眉批啥的都是扯淡。
嗯,凡是对韩寒不利的,都是韩仁均记忆错误,反之则不是,



不仅韩寒,连韩仁均都成了外星人鸟……
42# 三苗
你有空在这里上串下跳的,把你的文字拿出来晒晒,看看你对社会的贡献及得上韩寒同学的十分之一吗?
方韩之争无关言论自由,而是名誉权是否被侵犯之争。
现在很多人偷换概念,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侵犯属于私权之一的名誉权。

任何人可以骂韩的作品是垃圾,那是言论自由。但你看一个人疑似小偷,就认定他是小偷,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19 11:18
【土豆独家专访】石述思独家爆料韩寒私信石述思独家爆料韩寒私信: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RxH4x8ZcYs/


2月5日 01:44
发送给 韩仁均叔叔:握手。挺住。俺只是说了自己认为正常的话。新春快乐。

2月5日 01:29
韩仁均叔叔:石老师,我是韩寒,借用我爸爸的微博登陆一下,感谢你公正的态度,因为一个公共打假人物如果要确定一个作家有代笔必须要有证据,这是重大指控。而且从世界的共识上,如果方舟子没有证据,却提出和确认这个指控,而所有作家都是无法自证的,这其实从刚开始就剥夺了写作者的言论自由,因为无法辩解。所以在全现今世界范围内都不会有这样的指控存在。谢谢,新年快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花间对影 于 2012-2-19 12:22 编辑
如果属实,那就是我在一开始说的第一个可能性。有人扯编辑眉批啥的都是扯淡。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19 11:45
有些真相可以自己去查找,为什么总是在猜测上浪费时间?

刚才查看了《儿子韩寒》的相关章节,只知道有复印件,至于交给出版社的是原件还是复印件就不清楚了,如果韩寒手里的是原件,那么,复印件就应该在出版社,正式出版前,又按出版社要求做出过修改,如果作家出版社留有底稿的话,应该能看到修改部分,这份底稿跟现在韩寒出示的手稿应该有不同之处:

第22节:课堂上写出《三重门》(1)
 我是在韩寒读高一的第二学期,即1999年的二三月份,才知道他在写小说的。那时,他的小说已接近尾声了。我提议等他写好后帮他复印一份,万一原稿弄丢了可惜。我是趁给他复印的机会才看上一遍的。小说情节淡淡,但语言老练、幽默得不可思议,看着看着常常会忍俊不禁。看他的小说,你绝对不可能一目十行去看情节和故事,而是十分愉悦地欣赏他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我对他的小说是充满信心的,而且他的一手钢笔字也十分漂亮,没誊写过的草稿就是正式的书稿了,也就这么一稿就完成了。

第24节:课堂上写出《三重门》(3)
2000年初,袁敏给了韩寒一个新千年的惊喜:作家出版社决定尽快出版韩寒的《三重门》。但是,袁敏要求韩寒对《三重门》做一次修改。袁敏起先担心韩寒对她提出的修改意见不能接受。"但韩寒确实聪明绝顶,他对小说的修改既完全地保留了自己,又让你觉得你所担忧的某些东西他已极有分寸地做了处理。"

  《三重门》终于顺利地通过了终审,这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高一在校学生写的长篇小说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45# 花间对影
呵呵,我不是韩粉啊,不会化很多时间在他身上。我只是把各种可能性列出来。
//@莫争论cog: [哈哈] //@伯林2011:石述思的表演真有喜剧色彩,他读韩寒那条文理皆不通的私信时,一字一顿,需要不断的看手机,读“全现今世界范围内”时磕磕巴巴了好几次,读完短信,老石顿感全身放松了很多,马上语速加快。。。
45# 花间对影  
呵呵,我不是韩粉啊,不会化很多时间在他身上。我只是把各种可能性列出来。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19 12:26
你花的时间比我多~~~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1,他的手稿不算最干净的那种,还是有不少涂改的痕迹。我的手稿比他还干净,也是一次成型。

2,我现在想起来了,大出版机构有专门的统一用的铅印表格,供编辑写修改或审稿意见,所以韩的手稿上没有编辑的手迹很正常。特别是要退还给作者的长篇原稿,编辑不会在上面涂涂写写。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19 11:41
第一点我们都知道了,而且我们还知道,你一次成型的是3万字,韩寒一次成型的是20字,顺便谁说下老童一次成型的是300字(检讨书)。字数上差距不小。

第二点,这个你“想起来”的估计是记忆不够准确了。施国英在《文汇报》当过编辑,那就应该见过铅印的稿笺(个编辑部的稿笺规格大同小异),说它“供编辑写修改或审稿意见”是对的,但因此就说“韩的手稿上没有编辑的手迹很正常”是不对的。编辑在稿笺上鞋的是总体意见和修改要点,而具体问题的修改只能体现在原稿上,编辑拿到稿件,一边阅读一遍随时在原稿上改正错别字以及病句或常识性文史知识,都是属于基本的正常工作,而一部在编辑看来有可能出版的作品,在责任编辑的手上就一定是要被“涂涂写写”过的,编辑部主任的二审是不会容忍编辑连错别字、病句以及文史常识错误都没有订正稿件送交上来的,三审的副总编会对初审和二审有同样的要求。
我也认为韩寒那话说大说绝了,但纠缠这些有意思吗?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19 11:08
现在就是需要韩寒首先把说绝了说过了话收回去,他不收回,别人要纠缠的话,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说都是完全可以的。
本帖最后由 施国英 于 2012-2-19 13:01 编辑
第二点,这个你“想起来”的估计是记忆不够准确了。施国英在《文汇报》当过编辑,那就应该见过铅印的稿笺(个编辑部的稿笺规格大同小异),说它“供编辑写修改或审稿意见”是对的,但因此就说“韩的手稿上没有编辑的手迹很正常”是不对的。编辑在稿笺上鞋的是总体意见和修改要点,而具体问题的修改只能体现在原稿上,编辑拿到稿件,一边阅读一遍随时在原稿上改正错别字以及病句或常识性文史知识,都是属于基本的正常工作,而一部在编辑看来有可能出版的作品,在责任编辑的手上就一定是要被“涂涂写写”过的,编辑部主任的二审是不会容忍编辑连错别字、病句以及文史常识错误都没有订正稿件送交上来的,三审的副总编会对初审和二审有同样的要求。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19 12:30
如果韩寒给出版社的是复印稿,你说的那些都失去意义了。

就算是手稿,还真不是每个编辑都会在原稿上涂涂写写的。比如我就会用统一稿笺先签发打小样,然后在小样上修改错别字或文史常识错误。然后送一审。当年《文汇报》的编辑大多是这么做的。因为每个作者的字体千差万别,有的很难辨认,排版员/打字员比较会辨别,职业的缘故。所以大家都喜欢在铅印的小样上修改,省事。
下午所里学习会上,我提出方韩之战的诉讼策略问题。认为韩寒律师如果拿出韩寒的手稿作为证据材料提交,那等于门户洞开,让方舟子大展拳脚直至逼死韩寒。
真的想知道立案时是否提交了。
兮兮 发表于 2012-2-10 22:00
由于韩寒从普陀区法院撤诉,又从金山区法院取回了起诉材料,只要不再起诉,就不存在开庭审理以前证据交换的程序。
即便韩寒在4月1日将手稿编辑出书,方舟子看到的也不是原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52# 马甲
那第“七”部分有两份手稿,正好证明了前10万字被推倒重来过。
我也认为韩寒那话说大说绝了,但纠缠这些有意思吗?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19 11:08
还是有人觉得有意思的:

网友曝光访谈视频 要求韩寒兑现2000万

2012年2月19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成都商报讯(记者 陈谋)本月16日,网友“道前子”发博文《证人证据俱在,请韩寒先生兑现你的悬赏诺言》,公布了几年前韩寒接受网易采访的一个视频,并称韩寒在采访时以“这不是我写的”、“因为这完全不是我写的”、“特别不是我的话”三句肯定语,断然否定《就这么漂来漂去》一书中的一段文字为其所作。

  昨日,韩寒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段话是他所写,只是他并不赞成这段话的观点,当时采访时他觉得自己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才矢口否认。但方舟子认为,这段视频为代笔提供了佐证。记者尝试向出版此书的接力出版社了解情况,但《就这么漂来漂去》的责任编辑陈苗苗一直未接电话。

  对于起诉方舟子一事,韩寒称诉状拿回来后准备得差不多了,但还要看怎样的诉讼更好,更简单。他透露,准备下周先写一篇文章来描述和反思一下自己。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刘真含律师分析说,针对一段话回应“不是我写的”不见得就会构成代笔。因为从法律角度来说,在一本书中,对其他某个人发表的言论进行引用,不占有很大的篇幅,引用也是合法的。

  又讯 香港地区著名作词人林夕推出的新书《知情识趣》,由今年100岁的中华书局出版。这本书收录的近300篇小品文章,不少着眼于社会现实事件,却又不失轻松幽默。昨日下午,林夕携新书在北京举行新书见面会,并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公开谈论“方韩大战”,称自己也曾遭质疑“团队代笔”,只要问心无愧就好。当有读者问他如果不从事任何和文字有关的工作他会做什么,他说,希望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因为这样“可以打假”。(赵倩)
就算是手稿,还真不是每个编辑都会在原稿上涂涂写写的。比如我就会用统一稿笺先签发打小样,然后在小样上修改错别字或文史常识错误。然后送一审。当年《文汇报》的编辑大多是这么做的。因为每个作者的字体千差万别,有的很难辨认,排版员/打字员比较会辨别,职业的缘故。所以大家都喜欢在铅印的小样上修改,省事。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19 12:55
那就看出各种媒体的巨大不同了。我们见过的情况(老童在《长江》文学丛刊、《今日名流》和《读书文摘》做过编辑)是,没有通过终审的稿件(报社应该是通过了部主任的终审)是不可能有“小样”的,因为报刊社每天都要收到大量稿件,如果责任编辑认可的稿件就要动用打字员那工作量就太大了。具体到韩寒的《三重门》,20多万字,责编不管终审是否能通过就交给打字员去录入以便在“小样”上改错别字和作其他修改,这种可能几乎没有。如果在我们这里出现这样的情况,从责编到打字员都要扣发奖金的。一般来说,责编的修改必须体现在原稿上,很多编辑部在校对环节的奖惩制度上都对原稿、一二三校样的差错率比较有定量的奖励和惩罚,责编直接在小样上修改将会影响打字员工作差错率的认定。
那就看出各种媒体的巨大不同了。我们见过的情况(老童在《长江》文学丛刊、《今日名流》和《读书文摘》做过编辑)是,没有通过终审的稿件(报社应该是通过了部主任的终审)是不可能有“小样”的,因为报刊社每天都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19 13:32
我之前就说过,残雪《突围表演》30万字的手稿很干净,上面没有任何编辑的修改痕迹,我看她的手稿是在小说发表之后,该小说发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所属《小说界》杂志的“长篇小说”的增刊上。可见具体事情要具体分析,不要轻易下“不可能”的结论。
43# 施国英


哦,原来施女士的言论自由是有附加条件的,想必是“公民社会”和宪政的规范吧?学习了。
真是感叹韩粉的执着,韩寒自己都说了一次成型,并无所谓初稿、送审稿、底稿,韩粉还非“代找”这么个理由。

韩寒也是《独唱团》的主编,如果他真的做过这个主编,他对编校流程的了解,不应该在各位之下。怎么会以 ...
笑笑书 发表于 2012-2-19 10:18
没有初稿,送审稿?
那么修改稿是怎么回事?和着我的问题白贴了?

几位都认为韩寒写作因为干净所以不存在因错别字的修改或因编辑要求的修改么?

就不允许有些人想好了内容再写,非得必须写出来再改?聂卫平下棋想了几十步的后手,结果他走了一步,你就认为他必须把剩余步骤说出来否则就不合理?
我之前就说过,残雪《突围表演》30万字的手稿很干净,上面没有任何编辑的修改痕迹,我看她的手稿是在小说发表之后,该小说发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所属《小说界》杂志的“长篇小说”的增刊上。可见具体事情要具体分析,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19 13:49
怎么话又说转回来了?晕。一部誊抄的手稿“很干净”很正常啊。现在包括张郎先生不都是在努力证明或推测这个干净的手稿之外另有草稿什么的吗?否则400页的作品弄出800页的手稿做什么呢?结论确实不要轻易下,同时结论更不要轻易改。(韩寒先公开悬赏2000万再接着说是开玩笑,这是很不严肃的。)
《就这么漂来漂去》正文第一章最后一段(第5页):

  
年轻人,谁都希望有速度。在街上,速度是车决定的而不是人决定的。所以在还没有速度的时候,先给我感觉,给我排气管的声音,让我在半夜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传说,让我在若干年后新结识一个朋友,聊天之中他说起,有天晚上下夜班开车在三环上,开得也不慢,有个120吧,忽然有一个傻X开着一个牌照是XXXX的不知道什么车从身边过去,速度至少有250 !然后我惊喜地说,这世界真小,那个二百五的傻X就是我!

  主持人:你的书里面写得很煽情,说,给你排气管的声音,然后你就感到自己……
  韩寒:啊,这不是我写的。
  主持人:不是你写的?
  韩寒:这……我不知道出版社哪加的,放在后面,我自己都觉得很别扭,我看了,很肉麻啊。
  主持人:我也觉得很肉麻。
  韩寒:因为这完全不是我写的。
  主持人:啊。
  韩寒:特别不是我的话。
  主持人:哦。

昨日,韩寒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段话是他所写,只是他并不赞成这段话的观点,当时采访时他觉得自己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才矢口否认。

∵ 不是我写的
∴ 不赞成这段话的观点

∵ 是我写的
∴ 不赞成这段话的观点

已知:不赞成这段话的观点=不赞成这段话的观点
求证:不是我写的=是我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