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我前面跟的贴跑题了。

但是如果纯粹讲用词和句式,这是每个人的风格和语感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语感就像乐感一样,几乎是天生的。

像“须知”,“可休矣”之类的,又接近我跑题的那个话题了。

有意思的反感

反感是种很主观化的情绪,通常不需要提供理由。它与个人喜好,习惯,学养甚至经历有关。有人反感某种表达,未必这种表达不合语文要求。例如经历过文革噩梦的人,看到“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会心惊肉跳起来。
通常大部分人反感的,肯定不会是种好的表达。相反,大部分人不反感的,也未必是正确的表达,也许是敏感度不够的原因。如余光中所指出的“的的不休”一类。经他一说,你一以为然,以后对这类表达也会反感起来。

所以,被人反感的表达确实存在正确与错误两类。对错误的反感,其实是种正常的爱干净的习惯。这种有着堂堂正正理由的反感,原可不劳“反感”的大驾——错误而已。罗嗦,错别字多,感情虚张等等,都属这类。而对表达未必不正确的,却产生反感,就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了——通常,我认为这是种需要克制的情绪。

感于诸位的反感都倾向于指谬,我却觉得老周用“反感”为题,恐怕不仅仅是语文层面的“坐而论道”,应该还有更多的意思吧。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老作家太严谨,所以同一个错误看得多了难免有情绪。周兄你看看这个:

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
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
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
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
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
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
决议没有不通过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
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
领导没有不微笑的,问题没有不解决的;
事情没有不瞩目的,会谈没有不坦诚的;
反对没有不强烈的,交涉没有不严正的;
完成没有不超额的,竣工没有不提前的;
中日没有不友好的,中美没有不合作的;
节日没有不祥和的,妇女没有不解放的;
决策没有不英明的,路线没有不正确的;
扫黄没有不彻底的,行动没有不果断的;
形势没有不大好的,观点没有不赞同的;
气氛没有不友好的,信心没有不增强的;
粮食没有不丰收的,抗洪没有不英勇的;
贪官总是极少数的, 群众没有不受蒙蔽的;
干涉没有不粗暴的,遗憾没有不深表的;
措施没有不得力的,成绩总是主要的;
法律没有不公正的,上诉没有不驳回的;
贯彻没有不彻底的,理论没有不高屋建瓴的;
政策没有不鼓舞人心的,大赛没有一次不冲击的;
抢救没有不及时的,损失没有不惨重的;
设计没有不合理的,技术没有不先进的;
论证没有不专家的,检测没有不严格的;
运行没有不可靠的,系统没有不安全的;
特色没有不中国的,失误没有不难免的;
农业没有不遭灾的,灾年没有不丰收的;
江河没有不治的,大水没有不发的;
团结没有不紧密的,拥护没有不一致的;
旗帜没有不高举的,思想没有不坚持的;
道路没有不曲折的, 前途没有不光明的。
表达方式终究是形式上的问题,表达的内容才是实质性问题.
       如楼上所说,反感是一种情绪,被反感的表达未必是不好的表达(我又犯忌地用了一次"被"),如果不得不让你反感.
      你有反感我的可能,我有反感你的反感的可能.反感是不讲道理的.但反感总是正当的,反感就是反感,没有道理也反感.有道理就更反感.
      要是内容糟糕,反感就显得力度不够.我批他的糟糕的内容,引起了他的反感.
       要是内容深奥,看不懂,反感其实是羞怯性的自我保护(我又犯忌地用了一次"其实").我说反感,总比我冒险指出你的不是错误的错误显得更有智慧(我又犯忌地用了若干个"的").

回复 32楼 的帖子

阿吕说的是,反感是一种心情,小帖强调反感,意在打探一下诸位的阅读情绪,俾使自己从中获益。
侧重反感,当然就不是指那些“错误的表达”了,甚至,连“的的不休”都谈不上错误,“的”是很难成为错误的,把“赤壁之战”说成“赤壁的战争”,只是听来不爽罢了,何错之有。因此,凡是明确属于错误的表达,就不在本帖的关注范围之内了。
但是,感受上的事,即使说不清道不明,往往也会引起别人的共鸣。假如大家都能说说己所不喜的表达,想必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这就是小帖的一点私心。

回复 34楼 的帖子

回蝈蝈兄:表达的内容,当然更值得关注,但我们也不必因为有更值得关注的东西在,就拒绝给予次一等关注者以机会。志在得其大,固然可佩,但不贤识其小者,也是可以的。
是个值得慢慢细究的题目。
邹峰帖中提到的问题,与“表达”和“反感”都有关,也可另帖讨论,估计那个题目一具体,还会成为新一轮掐架的策源地。

稍微细究了一下自己,可能我会对欧化长句没有好感。这点意见肯定很个人化,大约跟每个人的阅读习惯直接有关。印象中,在思辩类的著作和文章中,几乎是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这类句子,而且问题是,在显示概念与概念之间复杂关系时,这类长句确实能使表达更充分更准确。所以,我要是对此没有好感,那根据不是别人的表达方式错了,而是我不够习惯他的表达。当然也要看到,现实表达中给欧化句抹黑的确实大有人在,楼上有人举的那个例子就是,有些人是自己也没弄清楚自己究竟要表达的准确意思是什么,弄个长句出来,不过是想以自欺为代价达到欺人的目的罢了。
还有个习惯,见到那种张口就引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文章,我一般就懒得看下去了。因为,十有八九我敢断定,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原始出处,别人说克罗齐,他就跟,别人说萨科齐,他也照跟不误,只要看上去像是一副有学问的样子,就行了。
我的依据是,凡是喜欢这么引用的家伙,都是些对写作缺乏内在自信的人(所以才会特别在乎用句把格言来装饰文字脸面)。你自己都缺乏内在自信,我当然就敬谢不敏了。
作为一个读历史出身的,俺最反感的倒是“历史已经证明”云云,如再加“雄辩”二字,则恶心不止。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2-8 17:34 发表
还有个习惯,见到那种张口就引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文章,我一般就懒得看下去了。因为,十有八九我敢断定,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原始出处,别人说克罗齐,他就跟,别人说萨科齐,他也照跟不误,只要看上去像是一副有学问的样子,就行了。
我的依据是,凡是喜欢这么引用的家伙,都是些对写作缺乏内在自信的人(所以才会特别在乎用句把格言来装饰文字脸面)。你自己都缺乏内在自信,我当然就敬谢不敏了。
俗话说:陈言务去。格言也当属陈言一类。老周这个说法确实让人打了个冷颤。不过引用一定要知道出处,恐怕也有“棍扫一大片”之嫌。当然引用的不恰当自是别论——即便知道出处。
我平日里引用的格言虽不多,不过大抵也不知出处,怪不得总被老周敬谢不敏啊,呵呵。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原帖由 老木匠 于 2008-12-8 19:45 发表
作为一个读历史出身的,俺最反感的倒是“历史已经证明”云云,如再加“雄辩”二字,则恶心不止。
要害恐怕在于,其实历史并未证明作者想要证明的。
不过这种说法确实有点让死人作证的味道。
至于加上了“雄辩”,则通常是作者心虚了。不过好处也有,其观点可疑程度也就容易识别了,呵呵。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装蒜文体……呵呵,完了,我最爱装蒜了。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8-12-8 23:17 发表

俗话说:陈言务去。格言也当属陈言一类。老周这个说法确实让人打了个冷颤。不过引用一定要知道出处,恐怕也有“棍扫一大片”之嫌。当然引用的不恰当自是别论——即便知道出处。
我平日里引用的格言虽不多,不过大抵也不知出处,怪不得总被老周敬谢不敏啊,呵呵。
阿吕:惟陈言之务去,那是文人中的英雄,这是一种特殊到只能用来自励的境界,不宜对普通人这么提。所以阿吕还打错了冷颤。平庸者有必要提升自己,但平庸本身不应受到苛责,好比智商不宜受到嘲讽一样。
而我所指的则是恶癖,那是平庸者试图用不良手段来营造木秀于林的效果,属于心术不正。

[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08-12-9 11:26 编辑 ]
我最反感的是整全性的判断,我一般不与动辄下整全性判语的人讨论问题,不是胆怯,而是懒得。有趣的是,越是喜欢下整全性判语的人,往往越是喜欢举例说明,这是非常可笑的,你已经得出了整全的结论,又何必再去举什么例子呢,你需要做的是,等别人举出反例的时候,逐一加以反驳,等把所有反例全部驳倒了,你的结论自然也就成立了。

回复 44楼 的帖子

极度认同。
通常,这是思辨力缺乏又好为大言的表征,也可以视为必然。
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天天可以看到针对全体的判断,在文坛上更是如此,有些作家就忙着整天宣布中国文学不行。现在讨厌的是,连那个德国佬顾彬也学坏了,张口闭口就是垃圾。他们这么做,好像是把文学理解成足球了。可惜,文学从来不是集体项目,再多的废物也不能阻碍一个天才的横空出世。难道,在曹雪芹闪身之前,中国文学已经预备好迎接一个盛世了吗?歌德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文化环境里涌现出来的。就是说,评判文学,你举再多的三流作家为例,都不能证明一流作家也会这么干,样本统计根本就是失效的。包括鲁迅,也具有横空出世的特征,谁给他铺垫过?
但是,我们耳边什么时候缺少过这类弱智的声音?上海那位叫朱大可的批评家,也特别擅长此道。
对我来讲,仅仅文字上的不足还在容忍之别,最烦的就是那种显现出思维力低下的无边大话了。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2-9 11:19 发表

阿吕:惟陈言之务去,那是文人中的英雄,这是一种特殊到只能用来自励的境界,不宜对普通人这么提。所以阿吕还打错了冷颤。平庸者有必要提升自己,但平庸本身不应受到苛责,好比智商不宜受到嘲讽一样。
而我所指的则是恶癖,那是平庸者试图用不良手段来营造木秀于林的效果,属于心术不正。
呵呵,容我不恭地说一句,有关探究他人心术(不正)的做法,倒是我最反感的。不过本贴是谈论表达方式,就不跑题了。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回复 46楼 的帖子

感觉,阿吕再次秀了把风度。不过我觉得很遗憾,你这么说,也许只是你不像我那样至少五十次(说五百次也可以)遇到有人引用这句话,同时却不加任何说明。
还有,文本原本具有供人评说的本性,把适用于同事伦理的规矩弄到文本释读上,是一种不必要的干扰。比如说,除了让别人觉得你阿吕够朋友、够哥们之外,就没有别的用处了。
男人耍无赖尤可原谅,女人耍起无赖来,只好让人狂吐了,我靠,巫婆啊!

这样的题目最好是有可以讨论的文本

要不容易落空。
俺另外一个最讨厌的——啊还是改成最害怕的吧,就是动辄在一个判断句式后滥加惊叹号!!!!!!

好像一个个空中掉下来的炸弹,吓得俺不敢看文字。

说起来大概是当年家门口的大字报、大标语造成的心理后遗症吧。

上次稍微写了几句几年瞿同祖先生的文字,就有人上博客来问罪,说是无视现在的伟大学者云云,每一句后都是惊叹号。回了一句请他节约使用,他马上再来一大堆,只好删除了事。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回复 50楼 的帖子

呵,俺之前引用小文里关于惊叹号的一段话,没有引用全,漏掉的一段正好可与木匠师傅的感受呼应一把:“相对于武术中的醉拳,一篇有不少惊叹号的文章,总会让我产生面对狂文的感觉。我是说狂文,与狂草不是一个概念。欣赏狂草,人们——不是我,而是指方家——有可能产生心旌摇荡的审美愉悦;欣赏狂文,我——不是指方家——则只会像喝了蒙汗药,立马就被麻翻。众所周知,文革时期独多此类狂文,一个个惊叹号如同一橛橛炭黑大棒,可以把一篇篇文字舞弄出大板斧的威猛气势。”
原帖由 栏杆拍碎 于 2008-12-9 20:57 发表
要不容易落空。
是呀是呀,不过,就现在这样,已经有一些讨论成果了,未必都踏空了。当然,能有一个样本,肯定不坏。

回复 30楼 的帖子

分号、惊叹号均应是默默的符号工具,关键运用是否恰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回复 53楼 的帖子

雨庭兄是新网友吧?欢迎一下。
不过,惊叹号还真不是“默默的符号工具”,命名上已经说明了,是为了惊叹,或感叹,反正,表达强烈的情感色彩,是该符号的正当使命。而分号,从来不充当这种功能的。
同意53楼意见。木匠师傅源于当年可怕记忆的讨厌惊叹号,泽雄兄对那种“一篇有不少惊叹号的文章”的反感,本身不能成为对该符号每见必反感的依据,关键还是恰当运用的问题。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2-9 14:51 发表
感觉,阿吕再次秀了把风度。不过我觉得很遗憾,你这么说,也许只是你不像我那样至少五十次(说五百次也可以)遇到有人引用这句话,同时却不加任何说明。
还有,文本原本具有供人评说的本性,把适用于同事伦理的规矩弄到文本释读上,是一种不必要的干扰。比如说,除了让别人觉得你阿吕够朋友、够哥们之外,就没有别的用处了。
感觉和老周又错位了,因为这段回复我实在是没能看懂,呵呵。也许老周是想说对文本的批评不适用日常交往的伦理?我觉得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好象没牵涉伦理,风度问题。为什么说我够哥们呢?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原帖由 童志刚 于 2008-12-10 10:56 发表
同意53楼意见。木匠师傅源于当年可怕记忆的讨厌惊叹号,泽雄兄对那种“一篇有不少惊叹号的文章”的反感,本身不能成为对该符号每见必反感的依据,关键还是恰当运用的问题。
老童,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对谁都是美事,惊叹号也是可以有用武之地的。说起来,俺也只是谨慎使用而已,并非绝对不用,好像与惊叹号有仇似的。
我所说的是,惊叹号是否只是“默默的”。实际上,如果没有“运用之妙”的功能,分号仍然是默默的,其符号职能注定了它掀不起多大的浪头,但惊叹号就不同了。落入庸手或狠手那里,则是可以吼出晴天霹雳来的。
原帖由 阿吕 于 2008-12-10 11:19 发表

感觉和老周又错位了,因为这段回复我实在是没能看懂,呵呵。也许老周是想说对文本的批评不适用日常交往的伦理?我觉得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好象没牵涉伦理,风度问题。为什么说我够哥们呢?
嗯,我是说你够哥们了,不过我更想说的是,你的“实话实说”不得要领。所以,这与你是否“实话实说”没关系,不是说只要你说实话了,你就说对了。强调自己在说实话,也是一种伦理性的表达,你可以一边纠缠伦理,一边说自己“好像没牵涉伦理”。
文字,只要在公共平台发表了,就具有公共性,这当儿,提出什么“

有关探究他人心术(不正)的做法,倒是我最反感的”,就是无视作品的公共性,拿私德来衡量了。无论你把自己的哥们气展示得如何,在我眼里,你总是错的。冒昧举例,假如李逵从事文学批评,大概也会不断显示哥们气的,但这不等于他评对了。

哦,原来老周的意思是说我不应该对此反感啊!才明白。那该反省的是我这个可能错误的反感,呵呵。
问题是哪些反感对老周才是有裨益的,我事先可是不知道的,呵呵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我最反感“!”,好象不炸几个下来就感情不够强烈死的,其实有时候压抑地看似平淡去表达,比那“!”更让人震撼和感叹。
刀子嘴  豆腐心  丫丫我是土家人
   我的博客http://yaoyaqiong.blog.tianya.cn/
   我的网站http://bingge.1678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