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话又说转回来了?晕。一部誊抄的手稿“很干净”很正常啊。现在包括张郎先生不都是在努力证明或推测这个干净的手稿之外另有草稿什么的吗?否则400页的作品弄出800页的手稿做什么呢?结论确实不要轻易下,同时结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19 14:10
我没有努力证明。我只是说有多种可能性。而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所以韩寒一定有代笔。

证据的丰富、细致程度会影响结果的判断。

倒过来,如果不是一种可能,你就不能按你自己的经验来说别人这个不可能那个不可能。
这其实从刚开始就剥夺了写作者的言论自由,因为无法辩解。所以在全现今世界范围内都不会有这样的指控存在。
这个问题我在Part II已经阐述过了。韩寒对写作者被剥夺言论自由的认识不正确。

韩寒是否有代笔这一定论。“方舟子认定韩寒代笔”是否涉嫌侵权。这是两个论题。我特意写了两篇。
我没有努力证明。我只是说有多种可能性。而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所以韩寒一定有代笔。

证据的丰富、细致程度会影响结果的判断。

倒过来,如果不是一种可能,你就不能按你自己的经验来说别人这个不可能那个不 ...
wolfzhang 发表于 2012-2-19 14:17
方舟子也是通过文本分析质疑韩寒的文章有的可能代笔,有的不像代笔。
多种可能性。
方舟子也是通过文本分析质疑韩寒的文章有的可能代笔,有的不像代笔。
多种可能性。
马甲 发表于 2012-2-19 14:26


@方舟子:我看了他的早期文章认定有人代笔,看了他的访谈视频认定他有学习障碍。[url=]//@eleytherostomia[/url]: @方舟子 @孔庆东 @肖鹰_Tsinghua @严锋 看看这个高中肄业生的访谈吧 ,多么可怜的谈吐呀!@韩仁均叔叔 太恶了,他对他的儿子有着怎样的一种摧残?

@方舟子:我这么说,是因为我相信很多男文字工作者看了《书店》《求医》《三重门》后也知道韩寒被代笔,但不敢像彭晓芸、春树这样公开说出来。//@方舟子: 再次说明,中国很多女人要比男人更有原则和立场,更值得人们的尊重。
你们俩的话不一致,谁在作假?
怎么话又说转回来了?晕。一部誊抄的手稿“很干净”很正常啊。现在包括张郎先生不都是在努力证明或推测这个干净的手稿之外另有草稿什么的吗?否则400页的作品弄出800页的手稿做什么呢?结论确实不要轻易下,同时结论更不要轻易改。(韩寒先公开悬赏2000万再接着说是开玩笑,这是很不严肃的。)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19 14:10
残雪的手稿是否誊写过我不清楚,但我看的手稿是杂志社用完后还给她的,编辑们并没有在她的手稿上修改,那你之前认为手稿上一定会有编辑修改的痕迹之说就不成立了。400页的作品会出现700多页的手稿,是因为前10万字推倒重来过,这是责编的要求。前10万字的第一稿和第二稿都比较干净,恰好证明韩寒有“一稿成型”的能力。

你有300字一稿成的能力,我有3万字一稿成的能力,韩寒有20万一稿成的能力,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嘛。放开胸怀,承认这个世界存在个人经历之外的事实,只会让人看得更高更远。
2000万的悬赏之举我也不认同。可他为自己猪一样的发挥道歉过了。
你们俩的话不一致,谁在作假?
wolfzhang 发表于 2012-2-19 15:54
方舟子的所谓认定,是他根据自己的文本分析方法得出的个人结论。这个结论可能对,也可能错;可能被众人认可,也可能被众人质疑;可能被法院裁决诽谤,也可能按文学评论定性……
多种可能性。
做为旁观者,一时兴起,说点个人意见,你若说我是在假装旁观,也没什么不可以。
65# 施国英
残雪的手稿没有错别字和病句的话,编辑没有上面留下修改痕迹就是合理的。但对于韩寒来说,他“的地得”不分,这个是编辑必须帮助其改正的。根据韩仁均的说法,该手稿另有一份复印稿,那估计编辑的红色笔迹应该在那个稿件上。

好在还有一个多月大家就能看到韩寒的手稿了,到时候对照手稿和成书就能知道真实情况了。

我特别期待韩寒诉方舟子的官司赶紧开打,而且尤其渴望那些“可以作为呈堂证供”的手稿经过司法鉴定后能出现法庭上,它将有助于真相大白。
67# 童志刚

出现在法庭上的手稿未必能到你的手上。也许你到时候看到的还是节本。

你要是在上海。不如亲自去找韩寒。那样更快些。
本帖最后由 wolfzhang 于 2012-2-19 20:01 编辑
视频: 【独家专访】韩寒通过优酷首度公开三重门手稿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Q4NDkyNTAw/v.swf
马甲 发表于 2012-2-19 11:13
这个录像早就看过了。个人觉得它至少表明了几点:

(1)韩寒不像方舟子说的那种有阅读障碍,他表述问题很有条理

(2)韩寒的手稿有涂改。(请仔细看)只是不像有些“著名作家”写作喜欢东涂一片西涂一片的。

那么,说即便有涂改,这份手稿也是抄的,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韩寒抄累了,突然出错。。。这个可以文本分析。

(2)韩寒故意抄错的。表示这是原稿。

这些原因,各自理解吧。

-------

下面试着分析整个《三重门》的出书过程:(纯属猜测)

(1)韩寒写出初稿。

(2)初稿复印后送审

(3)编辑看到送审稿,要求修改

(4)韩寒按要求重写10万字。形成修改稿

(5)修改稿复印后送审

(6)编辑看到二稿后,一校二校。。N校

(7)出版。

韩寒给大家出示的是(1)(4),因为这个在韩寒手里。

市面上的是(7)考虑到三重门出版多年不知道有没有修订过。这个是否有很多版本也未可知。如有必要得拿第一版。

现在童老师分析的编辑审核问题似乎是(3)(6)。这两个恰恰在韩寒处没有。所以有疑义。好吧,那就有吧。谁的作品能没有疑义?

等手稿完全上市公开后,比较手稿跟第一版小说的区别:

(A)如果分析出除了错别字,和删去的章节,其他都一致,那么韩寒就没有代笔?童老师依然得不出这个答案。因为原因在“说这份手稿也是抄的”的指责。参见上面分析。

(B)如果分析出有增加的章节。。说明编辑代笔?至少增加的部分不是韩父代笔。

是这样的么?
65# 施国英

关于2000万,请看楼主的Part II.
韩寒代笔问题有意思的地方在于,

人家没有手稿,无法辩驳。人家有手稿,还可能是假的。

所以今后只有编辑部的手稿才算,自留底稿也证明不了原创(因为还是有可能被质疑是抄的)。所以请今后的所有作家不仅自己要留底稿,还要让编辑留评审稿。。

sorry.现在是电子文稿了?怎么识别?在word文档注明自己名字?不行。因为word文件属性可以随意修改的。发邮件?

你的电脑开在那里,你妻子儿子女儿也可以用你的名义发邮件。所以即使你发的邮件,也可能是妻子你儿子女儿代笔的,你更无法证明这点。

特别是两个作家是夫妻的情况下(如夏商任晓雯),或者母女是作家的情况下(如尚爱兰和蒋方舟,甚至韩寒父子)

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别生个作家儿子,让他选别的职业。比如就开开车算了。
还有,再怎么搬家扔东西,别扔手稿。
本帖最后由 wolfzhang 于 2012-2-19 20:03 编辑

韩寒代笔问题有意思的第二处:

都说韩寒《三重门》代笔,但矛头不知道指向哪里好。因为几乎没有人承认这件事情,似乎有个女士站出来说《三重门》是抄她写的《家有贵子》,结果方舟子也辟谣了。
@方舟子 : 从公布的手稿看,那个“下岗女工”写的《家有贵子》与《三重门》毫无关系,不要被它转移了方向。
转发(715) | 评论(2486) 2月4日13:40 来自新浪微博
那么,到底谁代笔?只能倾向于是与之笔迹相似的韩父了。

问题是,这样的文字用文本分析韩父能否写出来?比如说“卧梅有闻花”?他是否有跟儿子听同样英文歌曲的习惯?这些都是存疑。

当然,也有人以为是编辑代笔。sorry,编辑代笔那是投稿以后的事情了吧?,除了可能跟韩寒自己的发誓可能有冲突,能说明什么?

有个编辑名气太小,借萌芽几十分之一的一等奖得主韩寒的名义,写了“初初稿”,让韩寒抄了。然后再返回给他,然后出版?

我不得不说这是个神奇的故事。

也许事实更神奇。
65# 施国英

施老师,其实残雪的作品是抄的,抄谁的尚不知道。因为要比对下谁跟他笔迹相似。

您的作品也是抄的。

原因您已经了解了--一次定型。

以后记得写什么都涂两下。表明自己思路修改过。

作家,学者,都应该有这样的严谨的写作/治学态度。

谢谢!
关于残雪我继续质疑
残雪原名邓小华。祖籍湖南耒阳,1953年5月30日生于生于长沙。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残雪从小敏感、瘦弱、神经气质,短跑成绩和倔强执拗 在学校都很有名。她小学毕业后恰逢文化大革命爆发,便失学在家。1970年进一家 街道工厂工作,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当过赤脚医生、工人,开过裁缝店。1978年结婚,丈夫是回城知青,在乡下自学成木匠。1980年残雪退出街道工厂,与丈夫一起开起了裁缝店。残雪自小喜欢文学,追求精神自由。残雪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一个小学毕业生如何能写小说?不可能。韩寒还至少高中肄业。他连韩寒都不如。我不信。。(-。-)
太神奇了。张郎竟然认为施国英“的作品是抄的”。不能再谈下去了,果然是连锁效应,也不怪当初的作家们会人人自危。恶果确实已经出现。不过我估计施国英不会因此悬赏。而且我还认为,即使悬赏也没人“应赏”。
太神奇了。张郎竟然认为施国英“的作品是抄的”。不能再谈下去了,果然是连锁效应,也不怪当初的作家们会人人自危。恶果确实已经出现。不过我估计施国英不会因此悬赏。而且我还认为,即使悬赏也没人“应赏”。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19 20:30
(-。-)技术支持一下,如果作品是电子稿,建议你多使用批注,修订,甚至你可以装一个VSS或SVN或CVS,就可以解决作品修改的历史版本记录问题。(还不能删)否则即便没有代笔者出来揭发,你代笔的可能性仍然是99.99999%。
(-。-)技术支持一下,如果作品是电子稿,建议你多使用批注,修订,甚至你可以装一个VSS或SVN或CVS,就可以解决作品修改的历史版本记录问题。(还不能删)否则即便没有代笔者出来揭发,你代笔的可能性仍然是99.9 ...
wolfzhang 发表于 2012-2-19 20:37
建议把这个也贴到中国作家网去,那里需要这个技术支持的人估计很多。老童不投稿,这技术就不学了。
关于残雪我继续质疑



一个小学毕业生如何能写小说?不可能。韩寒还至少高中肄业。他连韩寒都不如。我不信。。(-。-)
wolfzhang 发表于 2012-2-19 20:29
估计残雪也不会搭理你。当然更不会因此质疑而悬赏。这个我有绝对把握。
76# 童志刚

你就是有原稿,原稿有涂改,也可能是抄的阿。

前面说过了,你故意涂改的,就是为了让编辑认识到这个稿是原稿。也许是你连被抄稿涂改的地方一并抄下来的。

请注意,我这个质疑现在是对所有文稿都有效。不管是一笔而成的,有点涂改的,还是大肆修改的。

问题是,我根本不需要提供任何代笔人的证据。

--------------------------分隔一下--------不知道上面的胡闹是否有意义----------------------------

关于署名权,和是否有人代笔,这个问题太复杂。方韩案本身也并不是署名权之争,起诉本身是是否名誉侵权之争。

而这里大家关注的是:到底韩寒是否代笔。如何证实?如何证伪?

我想我说的够多的了。
你就是有原稿,原稿有涂改,也可能是抄的阿。

前面说过了,你故意涂改的,就是为了让编辑认识到这个稿是原稿。也许是你连被抄稿涂改的地方一并抄下来的。

请注意,我这个质疑现在是对所有文稿都有效。不管是一笔而成的,有点涂改的,还是大肆修改的。

问题是,我根本不需要提供任何代笔人的证据。

--------------------------分隔一下--------不知道上面的胡闹是否有意义----------------------------

关于署名权,和是否有人代笔,这个问题太复杂。方韩案本身也并不是署名权之争,起诉本身是是否名誉侵权之争。

而这里大家关注的是:到底韩寒是否代笔。如何证实?如何证伪?

我想我说的够多的了。wolfzhang 发表于 2012-2-19 20:46
非常惭愧地说,老童真的没有明白你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大概是因为你用了太多的曲笔手法吧。我只能猜测地敷衍几句: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韩寒受到质疑,不是仅仅因为手稿,有人(比如老童)猜测那份太干净的手稿可能不是初稿,但韩父说他儿子的稿件就是一次成型,一次成型20万字属于特殊能力,现在可以直接看到的有相似能力的是施国英,她有一次成型3万字的能力。残雪的手稿还不能作为佐证,因为无法确定施国英看到的手稿是誊写稿还是初稿。由于这个能力特殊(钱钟书、沈从文、鲁迅等都做不到),所以有人(比如老童)会多看两眼,会表示诧异,甚至希望自己就是那奇迹的见证人,于是有了关于编辑工作的讨论。为什么说“不是仅仅因为手稿”,因为现在对韩寒的质疑包括多个方面、多部作品、多个环节,就像有人(这个不用比如老童)已经指出的,我们可以相信A,我们可以相信B,我们可以相信C,我们可以相信D……但当ABCDEFGHI……同时出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我们难以相信。而且,即便是对于手稿的质疑,也不仅仅是因为“太干净”——所以你仅仅用这一点来质疑施国英、残雪的手稿是没有用的,老童知道你这是个很古老的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事实是,“其人之道”要比你的这个办法丰富多了——还有韩氏父子以及编辑甚至同学等各方面不一致的陈述。
质疑有人的某部作品有人代笔,是否必须确凿掌握“代笔人的证据”?这个要看情况而定。比如张三是个文盲(公正过也测谎过,这个前提可以根据需要继续丰富细化),突然有一天他发表了一篇小说(署名张三),这个时候,是不需要确定了谁是他的代笔人之后才来定论他有代笔的。所以,确定有无代笔,不以是否找到了具体代笔人为必要条件。有网友举证:韩寒作品中的某段文字被韩寒自己明确说不是他自己写的,网友认为这就是“铁证”,此时,“铁证”与否是可以讨论的,但该证据为“代笔说”增加了筹码是无疑的。韩寒需不需要去“自证”?老童早就说过,如果他真的没有被代笔,他就真的不需要自证,假设你质疑施国英有代笔她会出来跟你自证吗?他现在主动出来自证还闹上法庭,还摆出1000页手稿来做呈堂证供,要么是真的心虚了,要么是真的无聊了。至于名誉权的问题,等法院判决吧。
老童赶紧撤,这里http://www.yantan.cc/bbs/thread-110336-1-1.html方舟子录有韩寒2005的博文一篇。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一个曾经创造过三重门,文笔老道、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作者,不过短短几年时间竟然退化到几百字的文章病句、错字连篇。有酒驾,莫非有酒作一说。
本帖最后由 wolfzhang 于 2012-2-19 22:24 编辑

81# 童志刚

sorry,我最后跟你提到的只是“作者即使自证后,仍然可以继续质疑下去”,所以“只要质疑者不松口,作者是无法完全自证清白”的道理。最后的那个例子说的绝对了,但是能排除我说的那种情形么?严格地讲,不可以。如果我就是要抄,那么我也许就会这么抄。

至于有些人说韩寒悬赏、说大话,发毒誓,PartI和PartII均批判过。但我想这依然跟他代笔与否无关。请注意fact和opinion的区别。代笔本身是个事实认定。当然从现在来看有从未代笔,代笔一首诗,共同创作,全部代笔,编辑代笔等各种分支。

至于人的记忆,或有不正确。回忆录什么的,也未必准确。你熟悉文革历史,让人写一遍检讨、再写一遍、再写一遍。。。然后纠住里面的不一致之处然后说人这个罪那个罪的情况似乎不少见吧?

很多所谓的证据只要有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就不叫证据,就应该排除。
很多所谓的证据只要又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就不叫证据,就应该排除。
wolfzhang 发表于 2012-2-19 22:10
手稿、家信、诊断书、DV带······,韩寒拿什么起诉呢?
本帖最后由 wolfzhang 于 2012-2-19 22:42 编辑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6ed1e40100wppe.html

也谈贝叶斯分析以及吐槽(2012-02-05 05:27:40)转载▼标签: 杂谈  
                       方尺规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先吐槽一下:我非常理解韩寒现在退出这场争论,除了骄傲与自尊的因素外,更是因为韩黑方的主力们已经深深陷入了一种自说自话的意淫状态。请重温一下哈维尔对话守则“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如果对话的一方不能保持倾听和自我审视,那么另一方除了争锋相对,把对话变成一场毫无意义的争吵之外,剩下的只有沉默而已。

    对于 “方不败”“方教主”我已经不想多说什么了。凡举各类逻辑错误,我顶多也就怀疑方教主从大学开始的各类考试和论文是代笔的,文凭是伪造的,因而逻辑水平低下。但简单的事实错误被指出后,不更正和道歉,还死皮赖脸的将虚假事实和以此作出的推论挂在网上,利用自己的网络话语权和公信力,让人误以为其质疑都是基于“事实”。我如果和这样的“假打”斗士当面对质,怕会忍不住用喷某个中年猥琐男一脸鲜橙多。

    优等生彭同学一直试图在展示自己的逻辑和理性,但是在看到她博文的如下内容后,我败退了:

挺韩一方,目前唯一硕果仅存的辩护词是:
“你不能证实你的观点,所以别跟我争论!”                                      
“你不能证实你的观点,所以你不能再说韩寒有代笔了!”

    我勒个去, 感情您压根儿没看挺韩方的文章,一直是在跟一台理想图灵机辩论,好歹你也去翻翻@马日拉 的博客,不说你完全同意,至少请把那些你觉得已经得到解释的质疑从你们的List 上划掉, 而觉得哪些解释尚不充分,请说明理由。

言归正传,关于贝叶斯方法,我要谈几点看法:(参见 @老师木 @火车是运茶的  相关博文)

1.先验分布的假设
(ps:彭同学谈到“诉诸无知”的概念,这在形而上的逻辑框架内是一种谬误,在统计应用中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假设)
    一个命题的真伪,用一个0-1 变量 Y 来表示(Y=1 代表异常事件如 “黑衣人是贼”“韩寒有代笔”等), 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时候,我们无偏假定P(Y=0)=P(Y=1)=0.5。这个假设就是基于我们对这个命题一无所知。但是等一下,难道我们是在讨论 “上帝有没有养狗吗”? 我们讨论的是一个“作家是否代笔”的问题。 如果是一个纯客观问题,例如“方教主是否生病”,我会推荐使用“先验经验分布”来决定“先验分布”,即: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打假斗士”有90%都是健康的,我们便设P(Y=0)=0.9, P(Y=1)=0.1。 只是这个先验经验分布有时很难估计。而如果一个命题涉及到人的权利时,我们通常还会受到道德和法律上的预设约束。 法律和道德都要求我们,对一个“陌生人”(无先验信息), 我们应当以大概率相信其是无辜的即“无罪推定”。数学上就是要求我们将 “有罪”这一事件的先验概率设得小些,越是严重的罪行越要如此。譬如,在民事案件中,我们谨慎地假定 P(Y=1)=0.05,而在刑事案件中,我们要“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相当于预设P(Y=1)<0.001。(具体数值与量刑轻重有关,仅供法律界人士参考)。

2.独立性假设
    @火车是运茶的  把黑衣人问题作了两遍, 可惜还是漏了“好人做出几种反常行为的相关性”,而忽略这种相关性是对嫌疑人极端不利的。 我们设想我们遇上了一个带麻袋的蒙面黑衣人砸窗进入珠宝店,如果该黑衣人是个好人,黑衣蒙面是万圣节的cosplay装束,那么多带个麻袋作为道具也不算太奇怪吧。 黑衣人可能就是珠宝店店主,平时都会记得带钥匙, 而恰巧今天全身上下换了装束,导致钥匙丢在平时穿的衣服兜里了,可能性也不小吧。因而 P(X|Y=0) 实际上远远大于独立性假设下的值,而黑衣人的嫌疑 P(Y=1|X) 却大大减小了(凡是能看懂的都会算,计算从略)。结论:“好人做出几种反常行为的相关性”是用弱证据合成强证据的最大障碍。

3.无偏采样
    任何统计方法,都要求样本的采集是没有偏见的,即无偏采样(non-biased sampling)。 一旦使用贝叶斯分析,就必须没有偏见的使用所能采集到的所有信息。在黑衣人案例中,假设我们看见黑衣人旁边有两个警察,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有利于黑衣人的后验信息X6,

P(X6| Y=0)>>(X6| Y=1),使得黑衣人嫌疑大大减小。所以,我们在判断黑衣人是否是贼时,不能忽略任何有效信息。如果不能做到无偏采样,甚至反而预设立场的主动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无论多少弱证据都无法得出结论,因为更多与之相反的证据很可能被忽略了。请所有的黑韩方自我检查:你在尽可能罗列了所有不利于韩寒的疑点时,是否同样尽可能罗列了所有有利于韩寒的证据?有人会说这种证据理应由挺韩方提供。 我的意见是,有这种想法的人显然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真正的理性质疑者的位置上。更何况那些故意忽视了挺韩方提出的证据的人。结论:黑韩方和挺韩方(黑韩方尤其严重)犯了偏差采样的统计学错误。

    最后,结合《书店(一)》,方舟子的博文《“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谈谈:(很多疑点解释参照马日拉的博文)
    再重申一遍证据的要求:如果一个事件X,在“韩寒代笔”(Y=1)的情况下发生的概率明显大于在“韩寒没有代笔”(Y=0)情况下发生的概率,即 P(X | Y=0)<(X | Y=1) 则为一个不利(于韩寒的)证据,相反则为一个有利证据。
    首先,在这个案例中,不利的弱证据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导致难以合成强证据的最大理由是:“文学作品是可以虚构的”,理论上讲,只要韩寒有渠道了解到相关信息,均可以写到文中。

方舟子论点:“此文实际上写作于90年代初,或者回忆的是90年初的情形”“韩寒不是作者”

方舟子提供的证据有:

1. “韩寒是个学习成绩非常差、调皮捣蛋的差生。在1997年3月如神附体地创造了一个奇迹”
         我多次强调过,方舟子在此处通过断章取义,歪曲了事实,并且极有可能是故意的。
         韩寒在初中的成绩为中等偏上。 不过从“成绩中等”到突然展现写作才华,算是一个弱的不利证据。

2. 《书店(一)》的文字表述成熟、老练,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完全不像初学者的习作。

算弱的不利证据。可以用天赋、装老成、模仿钱钟书等解释。

3.  “作者是个博览群书的人”“ 韩寒在创作《书店》之前,并没有博览成年人书籍的阅读史”

此处方舟子使用了极端不合理的推理(在几种可能性中挑了可能性较小的),并想当然的当做了事实。事实上,根据文意推断,韩寒对成年人书籍多有涉猎。

4.“对《围城》和钱钟书的其他作品就已烂熟于胸,怎么《儿子韩寒》没有对此大书一笔?”

韩父在已经写了韩寒读书甚广的前提下,令X=“韩父特别提到《围城》,对其大书一笔”,概率 P(X| Y=0) 和P(X | Y=1) 有明显区别吗?所以这里是个忽悠。

5. “必要时可以作撤退的掩护”“革命胜利”“ 敌强我弱,敌大我小”是文革词汇。

事实上这是建国前的革命用语,韩仁均也没有亲身经历过,而80后在爱国主义题材电影中可以经常看到。 因而,概率 P(X| Y=0) 和P(X | Y=1)实际上没有差别,又是一个忽悠。

6. “其实就等于把‘怎么调情’说得更加含蓄,就仿佛植物有它的学名一样”“ 在书中附上作者近照一张,详细介绍,有的甚至连‘未婚’也挑明了,只算不花钱登个征婚启事。”是猥琐男的恶趣味。

方舟子立即就忘了刚刚举例其中一句是模仿钱钟书的《围城》中的句子,显然不能用于说明作者本身的趣味。后一句没找着出处,暂时可算是个弱的不利证据, 可以用少年早熟来解释。

7. “书店里用的不是书架而是书柜”,“金山的新华书店是在1993年才开始实行开架售书的,那么此文描写的是1993年之前的情况”
中等强度的不利证据,但是可以用“ 韩寒杂糅了自己11岁逛书店的印象”来解释。事实上还有另外还有1997年金山书店合并改装的消息,等待确证。

8. “该文把书店里各类图书都刻薄了一番,涉及武侠、言情、古典、实用、文学、儿童、教育,却没有提到小平南巡之后大量冒出来的经济、管理类图书”

太过专业的书籍超出了少年的理解能力,同理,文中也不大可能调侃《量子力学》和《宏观经济学》。如果是韩仁均代写,反而写到的可能性更大。P(X| Y=0)> P(X | Y=1),其实是个弱的有利证据。

9. 琼瑶和三毛在90年代初还流行,到了90年代末已经过气了,当时新流行的言情小说作家反而都没提到。   

三毛不清楚,但琼瑶在93年的梅花三弄,98年的还珠格格都是风靡一时的热播剧,带动图书热销,过气之说缺乏根据,请至少以当地图书销量纪录为证,不要信口开河。

10. 查到云南科技出版社在1993年11月出版《奥特曼大战孙悟空》。有可能还有比这更早的版本。

言语带有强烈的误导性,事实上这个证据说明写作时间很可能在1993年11月后,是弱的有利证据。

11. 磁带和碟片同时销售,以播放磁带歌曲为主,也像是90年代初之前的情况。   

韩寒家在上海郊区乡镇,流行很可能落后于上海城区,我不清楚具体情况,令我奇怪的是,方舟子当时身处异国,似乎比国内的我还要了解韩寒的家乡? 我姑且以为方舟子求证过当地人(从其一贯表现看,恐怕没有),算是一个弱的不利证据。

12. “青丝百结”,“1992年许冠杰在香港体育馆举行创纪录的42场告别演唱会,轰动一时,也许这首并非特别流行的粤语歌就在那个时候传到了上海。”

咦?1992年在香港演出的粤语歌,“三四年后在上海郊区播放”的可能性应该大于“一年内就在上海郊区流行”吧。就在流行换代远远快于92年的现在,在公共场合播三四年前的歌也算是不正常现象? 这是一个忽悠。              

13,.奥特曼系列电视最早最早的确是在1993年引进到中国的,真正红遍校园,恰巧是在1994-1996年之间。     
弱的有利证据

14. 读完一部区区25万字的《围城》需要超过一个星期吗?

解释疑点4, 本身不构成证据。

15 “琼瑶的五十部”,那应该是当年琼瑶的全集。而琼瑶是在94年才写出50部小说,而正式在花城出版50部的全集,是在96年之后。

中等强度的有利证据,因为一部91年的书你可能96年才看到,但96年的书却不可能91年看到。

16. 网友考证到 《什么是电脑》 属于《学生电脑大世界》丛书,出版于1996年3月。

中等强度的有利证据,理由同上。但也同样存在难以合成为更强证据的问题。

17. 《防骗术》1993年02月,《写信不求人》版本极多,有1945年,1995年,2000年,2006年等版本,文中可能为1995年版。  
《口才大全》亦有极多版本,最常见为2009年版(显然不是文中提到的),《雄辩绝技》、《点穴秘功》、《男人如何博得女人欢心》与《喂猪窍门》暂没有找到,疑为作者杜撰。

这一条纯粹是为了保证我们没有选择性的漏过信息。既没有有利证据,也没有不利证据。 不过如果确实作者杜撰了书名,可以佐证作者在文中确实进行了虚构,可以抵消部分质疑。

18. 并举例说明,令人看了不但不想笑,却想哭,想必与“幽默”(humour)最初在英语里解释为“体液”十分切意,眼泪鼻涕当算体液,流眼泪便是流“幽默”。

讲“幽默”的书顶多是看了哭笑不得,这里却单讲哭,不自然,是比较生硬的想要引用“humour”,符合少年想显摆的心理,不符合一个成熟作者的心理。弱的有利证据。

19. 文中有提到“违章建筑,乱拆不得”,请考据控考证当地违章建筑拆除成为热点的时间。

20.文中有提到“各类复习迎考的玩艺儿满天飞”,请考据控考证大量教辅参考书流行的时间。

增加一条,来源@反方之搏

21. 文中提及十八集三毛,三毛书版本甚多,但十八集版本仅查有一套,出版于1996年。

中等强度有利证据。


综上,1、2、6、7 、11为不利证据(在最高估方舟子诚信负责的基础上),8,、10、12、15、16、18、21为有利证据。比较证据强度,有利证据明显占优。

分析这么多只是为了演示客观的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分析应当如何做。但实际上我以为这些都是扯淡,一句“文学可以虚构”足矣说明一切情况,如果有人说这些的是根据亲身经历写的,那么我要给他普及文学常识:“根据亲身经历写的小说通常叫做自传体小说”。

参考文献:
[1]老师木:韩寒代笔事件的概率理解
http://www.weibo.com/1991303247/y2Rvkj9Hc
[2]火车是运茶的:贝叶斯推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f8b0100z1l5.html
[3]火车是运茶的:黑衣人例子重新计算之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f8b0100z5q1.html
[4]方舟子:“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x78.html
[5]马日拉:全面反驳方舟子《“天才”韩寒书店(一)分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4643db010106cv.html
争论是否有代笔,85楼的文字就是“笔墨官司笔墨打”的良好实践,虽然最后的一句“都是扯淡”过于简单决绝,但多少说明了,质疑与反质疑是可以通过文字来进行的。面对质疑如果无语或者只能开骂,确实不那么理直气壮。
此一家之言,仍不算铁证,但是对韩寒能否自证却是明显不利:




拼转帖么?楼上不如把我刚才转的方尺规的其他文字都看一遍。把别人的文字转过来至少要表述下你关心的是哪点吧?我已经用红字标过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给你评论一下,关于三重门的英文水平的辩驳,除了韩寒可能学钱钟书显摆自己之外,我part one早就答复过了:你想证明韩寒写不出来,结果同理证明了韩父也写不出来。so代笔人是。。。我看只有那个编辑了(请各位看我跟贴的上下文以便加深理解)
88# wolfzhang
无他,韩寒只需证明自己16岁时已能熟练运用英文词汇于作品之中与其因七门功课不及格而不得不退学二者之间的合理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