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的,还有视频,不会转

凤凰网独家专访文怀沙 亲书声明"但求无愧我心"

[编者按]2月18日,传记作家李辉发表原创文章称,文怀沙先生的年龄、“反江青”事迹、国学大师身份均有可疑。一文惊起千层浪,究竟是谁在“造假”,究竟是谁欺骗了民众的信任,一时间争论不休。

2月20日,文怀沙先生通过凤凰网进行了回应。

我写了一个“文怀沙启事”,我现在念我这个启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我诞生于忧患频连的己酉腊月初五,就是阳历的1910年1月15日”,其他的分歧的说话,都有它的原因的。为什么那个时候又编一个什么年龄,是有分歧,无缝不下蛆,我这里有很多缝子。“其他歧说具不足信,后世史家当以此为据”,就是我这个条子为据,“无劳辨析,此哀言也;亦善言也。自揆平生碌碌,泰半荒废。”就是后来讲的什么大师这些问题,好像盗名欺世。那么“堪留赠后贤,同我不认识的子孙以公开刊布者,已经出版的,有‘正清和’三十三字真经,这是我最短的文章,也有编的最长的,就是《四部文明》200卷,约近一亿四千万言,知我罪我,有书为证,乌足道?”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呢?
我是个中学水平,如果我能够达到叶圣陶那个小学水平,我觉得太光荣,至于大师也好,权威也好,我自己从来没有认为我是大师,我还差得很多。所以后头有两句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如是而已,2009年2月20日”,这就是我写的一张纸。


文怀沙启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我诞生于忧患频连之己酉腊月初五,即阳历一九一零年一月十五日,其它歧说,俱不足信。后世史家当以此为据,无劳辨析,此哀言也;亦善言也。自揆平生碌碌,泰半荒度。堪留赠后贤及我不认识之子孙,已公开刊布者有:“正清和”三十三字真经及《四部文明》二百卷(约近一亿四千万言)。知我,罪我,有书为证,乌足道?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如是而已。
二OO九年二月二十日
燕堂文怀沙


http://culture.ifeng.com/special/wenhuaishachouwen/news/200902/0220_5651_1025935.shtml)视频网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还有文怀沙四处炫耀与伟人合影,以及临睡必看美女裸照等糗事。
--------------------------
到底谁更可笑!
如果有人愿意把自己与毛祖的照片炫耀,那是他的自由,请问,将心比心,谁会将照片锦衣夜行甚至付之一炬呢?!
至于临睡看美女裸照,靠!这种完全私生活的事情,居然属于“臭事”?这种爱好,难道比临睡看邓论江选更不高尚?!国人揭密私人隐私之变态心理,可见一斑.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2-21 10:59 发表

多吗?说几个来听听。
把复杂的人类活动与鸟类相比,只是文人弄笔,性喜把句子弄个出双入对。其间道理,属于村妇愚夫级的。
周兄所言极是!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9-2-21 11:07 发表

崔自默带儿子崔桓拜谒文怀沙先生


室内也戴个太阳镜,基本上就是就是个装逼犯。
水晶眼镜?很贵的
但愿我也能活到文老那个年龄
更但愿我也能编部《四库文化》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9-2-21 11:07 发表
室内也戴个太阳镜,基本上就是就是个装逼犯。
老年人,眼睛不好,畏光,也有可能。不好随意指责的。——当然,眼睛好得很,又当别论。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9-2-21 11:07 发表

崔自默带儿子崔桓拜谒文怀沙先生


室内也戴个太阳镜,基本上就是就是个装逼犯。
一个自由主义者,居然从别人的穿着打扮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心,真是丢脸。如此观之,陈毅、贺龙等也基本是装逼。
一个人带眼镜,仅仅从原因上就可以罗列很多,比如喜欢眼镜、比如怕光~~~以我之见,老文越老越酷。

[ 本帖最后由 兮兮 于 2009-2-21 11:49 编辑 ]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我诞生于忧患频连之己酉腊月初五,即阳历一九一零年一月十五日,其它歧说,俱不足信。”

李辉只要证明这个是假的,就很有力量!

(不过,李辉在文怀沙眼里显然是个三流货色。当然我也觉得李辉只是个文人跟屁虫。)

活活,事情越来越复杂了。八卦一下:

文斯(似为文老先生的次子)的母亲是青林女士。
文斯是1949年生人,是彭真儿子傅洋的初中同学。
青林女士生于1921年,据说是1946年与文怀沙相识,1948年一起逃进“解放区”。
据说青林是1952年与文怀沙离婚,1955年嫁给卞之琳。
一种说法是当年文与卞同时追求青林,青林选择了文怀沙。
青林另有一个儿子叫顾乐生,带在身边,卞之琳是其“继父”,但他叫“伯伯”。
顾乐生的父亲似乎不是文怀沙,因为有文章云:“老顾为文还是有家学的,父母一代虽然早年在同济大学攻读的是工科,但都涉猎文艺。其父辈曾是大学剧社的一员。”
继续考证,顾的生父确实不是文怀沙,其生父是后来在台湾去世的。
顾大约是1943年生人,应该是青林女士第一次婚姻时所生。
原帖由 童志刚 于 2009-2-21 11:49 发表
文斯(似为文老先生的次子)的母亲是青林女士。
文斯是1949年生人,是彭真儿子傅洋的初中同学。
青林女士生于1921年,据说是1946年与文怀沙相识,1948年一起逃进“解放区”。
据说青林是1952年与文怀沙离婚,1955年嫁给卞之琳。
一种说法是当年文与卞同时追求青林,青林选择了文怀沙。
青林另有一个儿子叫顾乐生,带在身边,卞之琳是其“继父”,但他叫“伯伯”。
顾乐生的父亲似乎不是文怀沙,因为有文章云:“老顾为文还是有家学的,父母一代虽然早年在同济大学攻读的是工科,但都涉猎文艺。其父辈曾是大学剧社的一员。”
继续考证,顾的生父确实不是文怀沙,其生父是后来在台湾去世的。
顾大约是1943年生人,应该是青林女士第一次婚姻时所生。
只要能够实证出文怀沙这次是说谎,那就全盘崩盘。

铁证!!!
需要铁证!!!

从文的出生地查档案!哈哈~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2-21 11:48 发表


一个自由主义者,居然从别人的穿着打扮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心,真是丢脸。如此观之,陈毅、贺龙等也基本是装逼。
一个人带眼镜,仅仅从原因上就可以罗列很多,比如喜欢眼镜、比如怕光~~~以我之见,老文越老越酷。
可能兮兮对装逼一词不是很了解。根据老罗的理论,其实很多人都装逼,就是装得好与不好而已。装好了就很牛逼,没装好,让人看出来了,就是傻逼。

以我之见,老文没装好。
邹峰,你看一些资料照片就知道,老文在室外也经常戴这副眼镜的。从一种私人打扮来说三道四,实在低级。
按照这种理论,李连杰喜欢戴棒球帽,装逼;谢晖喜欢把领子竖起来,装逼;老江喜欢把皮带栓到胸口,装~~

[ 本帖最后由 兮兮 于 2009-2-21 15:26 编辑 ]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原帖由 羞为世人 于 2009-2-21 11:55 发表


只要能够实证出文怀沙这次是说谎,那就全盘崩盘。

铁证!!!
需要铁证!!!

从文的出生地查档案!哈哈~
吼吼,年龄问题,老文敢于公然反驳,估计底气十足,反而构成对李辉的毁灭性打击,因为只有此事是是容易查实的,其他两个问题,学识如何,难有人有资格实质评价;入狱问题,历史档案不公开,谁去查?老文没有举证义务--他即便反驳了,也被会视为无效。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
我的看法是,正因为如今社会假的东西太多,公众才会“哗然”,至于学术界和一些文人揪住这件事不放,各有动机,不好妄测。
其实对今之耄耋老人来说,年龄真不是大问题(现在人一出生即有记录,铁板钉钉,而在上世纪初恐怕没这么认真,确有随意编造的空间),我记得齐白石也曾虚报了几岁,为的是图个吉利;古时道教那些祖师、“真人”,动辄百余岁,而张三丰竟是“不知所终”,岁数成谜,从未见后世的人们去考证他们的年龄,事实上也无法弄清楚。
男女关系上的瑕疵,正如楼上有人所言“可以计较,也可以不计较”,何况动乱年代的判决或有政治因素也未可知。
至于他学术上的含金量,我是门外汉,没资格乱说,有待专家学者明鉴。
所谓“大师”,一般是媒体所加,情况有如季羡林之请辞三顶桂冠。我只是觉得,社会对这件事不妨以宽容待之,媒体更应反思检讨。
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老人家寿至百岁(即便88岁),尚能面若桃花,思维敏捷,精神状态不让后生,令人称奇,看来确有养生有道。
刚刚看到文老的照片,简直酷毙了!大家还是爱护这位老寿星吧,仅从尊老的角度。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9-2-21 11:07 发表

崔自默带儿子崔桓拜谒文怀沙先生


室内也戴个太阳镜,基本上就是就是个装逼犯。
邹峰这话说过了。所以我说你只是一个热爱自由主义的人。
一丑遮百俊和一俊遮百丑的思维,都是自由主义的大忌。
临睡必看美女裸照等糗事。
--------------------------
这说明什么呢?——文老身体健康啊,真乃奇人也。试问世上有几人寿登期颐还能有此情趣?指此为臭事者,其思维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心理有些不正常。
我说老头装逼,你们就和自由主义扯在一起,我只好多说几句。

我以前写一个帖子列举我心目中自由主义者的形象,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装腔作势,也就是不装逼。当然更高的要求可能是自己不装,但是对别人装比较宽容。

我说老头装,也是在看了前面帖子的基础上,一个自己的年龄都搞得云里雾里的人,装逼的嫌疑太大了。再搜了一下他的形象,须发飘飘,在家里会客也穿上西装,带个大墨镜,我就进一步认为他装逼了。以我的生活经验,墨镜,长发,长须都是装逼的重要道具。当然兮兮说的棒球帽,领子竖起来也是不错的手段。(还有挎个大相机,镜头前再弄个大莲花罩之类,我也干过,后来我发现莲花罩其实没有什么用,就不再装了。)

至于把裤带系在胸口,我没有研究过。

当然人人都有装逼的自由,我也有判断人装逼,而且没装好成为傻逼的自由,就像你们有认为老头很酷,很牛逼的自由。

[ 本帖最后由 zoufeng_1234 于 2009-2-21 19:44 编辑 ]
原帖由 兮兮 于 2009-2-21 12:05 发表


吼吼,年龄问题,老文敢于公然反驳,估计底气十足,反而构成对李辉的毁灭性打击,因为只有此事是是容易查实的,其他两个问题,学识如何,难有人有资格实质评价;入狱问题,历史档案不公开,谁去查?老文没有举证义务--他即便反驳了,也被会视为无效。
李辉敢于公然发难,估计底气怎么也得十二足,按道理,李辉不会不知道文的影响,也不会不知道文门有多少弟子,手里没捏着更厉害的东西是不会就贸然出手的。此事只要有来回,热闹还够大家看的。
说到装逼,99岁——或88岁,这是无论如何装不出来的,倘若我是文老,干脆撂一句:等你们活到我这岁数试试看吧,难道你们就甘愿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被人骂老而不死?当然,是否能活到我这年龄还是个问题呢!
如果一定要谈“装逼”的问题,我认为谁都不许装,10000岁也不许装,如果活的久且身体好是装逼的理由,难道身体羸弱还能坚持到80的岂不是更应该装?要装谁能没几条理由呢?所以,反对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装逼。
原帖由 童志刚 于 2009-2-21 20:33 发表
如果一定要谈“装逼”的问题,我认为谁都不许装,10000岁也不许装,如果活的久且身体好是装逼的理由,难道身体羸弱还能坚持到80的岂不是更应该装?要装谁能没几条理由呢?所以,反对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装逼。
呵呵,童版和我掐了这么多回合,终于在反装逼的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不过我还是认为人家有装逼的自由。
原帖由 王延陵 于 2009-2-21 20:21 发表
说到装逼,99岁——或88岁,这是无论如何装不出来的,.........
如果是99岁,那么88就是装的,如果是88,那么99就是装的。无论如何,必有一装。
我酷爱装逼
真的

比如衣服吧,如果不合我心,根本不穿;更不用说破衣烂衫。

我觉得范曾衣着也挺好的
我喜欢
很会收拾自己的
我喜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原帖由 zoufeng_1234 于 2009-2-21 20:40 发表


呵呵,童版和我掐了这么多回合,终于在反装逼的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不过我还是认为人家有装逼的自由。
他们有装逼的自由,俺也有反对装逼的自由,对不?
去年曾听的赵恺老师说过文大师些许往事,当时觉得惊讶。
但是如果文大师在那个年代,如果是凭借自己的魅力去勾引红墙内的女人,而不是借助下三滥的手法,就是好色而不淫也,也算是个人物了。
看文大师的照片和语言风格,觉得有点“半仙风格”。文大师这么些年什么事也不干,社交功夫不错,再加上人很幽默,会调侃,很是个人物。
跃入我的海洋~~~
“三十三字真经”

究竟是什么?道家的?哪一派的?
原帖由 九船城 于 2009-2-21 21:01 发表
“三十三字真经”

究竟是什么?道家的?哪一派的?
有没有“述而不作”的大师?-- 文怀沙声明观后(转载)
  
   昨晚,对于李辉等学者的质疑,文大师终于发出一个书面回应。从内容看,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年龄,二是学术。前者本是末节,相信根据一些历史遗存档案不难弄个水落石出。后者声明中没有再提及楚辞,想必大使也觉得几本白话翻译的普及读物难以撑起“楚辞泰斗”的大帽子。从文字看,在学术上大师引以为傲的有两大成果,即““正清和”三十三字真经及《四部文明》二百卷(约近一亿四千万言)”
  
  
  
  关于“正清和”三十三字真经,文大师曾经对媒体这样解释过:“‘正清和’三个字是我晚年创造的哲学。是我写的最短的文章,也叫《文子三十三字箴言》,全文正文仅3个字,加上解释共33个字。‘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由儒、道、释三部分组成,孔子儒学的核心便是一个“正”字,700年前我们文家的前辈文天祥写了《正气歌》,正,就是讲的无羞无愧,精神健康;老子的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则是一种“清气”;而释迦的佛教讲究万事以“和”为贵。”
  
  
  
  从这段话看,文大师颇善移花接木之术,先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偷换成“正清和”,也就是“儒—正”“道—清”“释—和”的置换。把文天祥《正气歌》的正,转赠给了孔子,把孔子的“和为贵”转赠给了释迦牟尼,把道教的“老子一气化三清”(《封神榜》有这么一回)转赠给了道家的老子。这里,不知道文大师是忘记了“正气”一说本创自于儒家正脉——孔子孙子思的弟子孟轲,还是为了光宗耀祖,把此说窃归于其先人。经过几番倒腾,儒道释就成了“正清和”,也就成了文大师“创造的哲学”。如此“创造”,与改头换面的抄袭何异,也难怪大多数人对此闻所未闻。
  
  
  
  至于“《四部文明》二百卷(约近一亿四千万言)”,我倒想知道,这“约近一亿四千万言”中有几个字是文大师写的。据介绍,《四部文明》共计二百册,收录国内外收藏的大量文献珍善本古籍一千五百六十种,一万八千二百余卷。在编纂体例上,这部丛书名为“四部”,实际上并没有按照传统上对“经史子集”的分类来编排,而是历史序列分成《商周文明卷》《秦汉文明卷》《魏晋南北朝文明卷》《隋唐文明卷》四大部分,也就是有传统“四部”之名,而无传统“四部”之实。这种分法还《列子》这样的魏晋伪书列入《商周文明卷》,不免显得滑稽。文大师挂名这部丛书的主编,但干了多少事呢?还是看看一些网友给我的跟贴:
  
  
  
  “四部文明本身就语词不通,它不是指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是指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四个时代的)文明,哪有这样的说法?是陕西的地方功业,因为这几个时代陕西还有的可说。内容呢,就是把相关的书,不仅是当时代的而且包括后来的,凡是书都影印在一起,既不标点,也不注释,根本没有任何研究。那就是文大师哄骗世人的一部分。可惜,不知道花费了多少纳税人的血汗。”“什么主编,有了成果,是他的,劳动是别人的,现在这是明了的事……”
  
  
  
  多少年来顶着“国学大师”的帽子居之不疑,却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过去和现在一些媒体都有过质疑。面对这些疑问,大师和他的弟子们一概以“述而不作”为托词。什么叫“述而不作”?《论语》中孔子曾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所谓“述而不作”并非像一般人理解的“只说不写”的意思,而是孔子称自己遵循前代的典章,不按私见创制新说,比较信实地将古代文化传承下去。“述而不作”作为中国经典诠释的基本形式,并非说无需将诠释形诸文字,而是强调诠释的客观真实性。从历史资料看,孔子的时代尚未形成私人撰述的风气,孔子本人没有自己亲自完成的著作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后世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试看近代我们的国学大师陈寅恪、钱穆、冯友兰,哪一位不是著作等身?
  
  
  
  文大师和他的弟子们基于对国学经典的一知半解,妄与孔夫子相比并列,其颜之厚,孰可加也!
媒体评论:偶像的倒掉和大师的招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些年特别是进入新千年后,文怀沙先生频繁亮相于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在各种自述或专访中,此公生平的耀眼传奇引人注目者,主要有三点:一、自称出生于1910年,故今年已被媒体称作“百岁老人”;二、自述“文革”经历,系因被打成“反革命”而锒铛入狱,同时,又因写藏锋诗“反江青”而被视为“英雄”。三、被誉为“国学大师”、“文史大家”、“楚辞泰斗”。
  
   实际上,文怀沙是1921年出生;“文革”中入狱是因为“自五十年代起冒充文化部顾问,以此猥亵、奸污妇女十余人”;至于“国学大师”、“文史大家”、“楚辞泰斗”,学界知其底数的人则都明白,文的楚辞学问至多可抵一名中学教员。(人民网2月19日、《北京晚报》2月18日)
  
   如果没有人民日报记者、文化学者李辉的这篇文章,庸常如我辈者是万万也想不到,这名所谓国宝级人物,原来如此不堪。李辉的指陈当然需要验证,文先生是否回应、如何回应?这一切都值得期待。但不争的事实是,又一个偶像倒掉了,又一个大师“沦陷”了。
  
   在渴求真相之余,是不是该追问谁制造了这一幕滑稽的世纪恶作剧?近年来,文先生享誉日隆,人们用了几乎所有华美的词语如“国学大师”、“文史大家”、“楚辞泰斗”描摹他。那又是谁第一个将这些帽子扣在他头上?如果是文先生自己,那就是邀宠,是自我抚摩;如果是别人,那可能就是不负责任,是浮夸,是制造虚假繁荣。
  
   这是一个大师匮乏的年代,温总理也为当今涌现不出大师级人才感到“非常焦虑”。但这又是一个大师多如牛毛的年代,有自封的、有被封的、有假装的、有半推半就的。显然,许多所谓的大师是伪大师,这样的大师越多无疑越折损真大师的威名。
  
   当今不乏假装大师或半推半就大师称号的人。某含泪文人不是对大师称呼很陶醉吗:“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
  
   大师为何泛滥?一方面当然是一些人过于浅薄,习惯于匍匐,勇于下跪,动不动就封一些稍有成就者为大师,高帽虽高,但含金量不高。另一方面也与当事人不自知有关,汲汲于沽名钓誉,别人真真假假封其为大师,他假装推脱一番便颔首笑纳,有时连谦虚的环节都省略了。
  
   这也使我想起季羡林先生,他曾说过希望“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桂冠指的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老人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老人还说:“我写的那些东西,除了部分在学术上有一定分量,小品、散文不过是小儿科,哪里称得上什么‘家’?”
  
   季羡林毕竟只有一个,像他这样自谦的人也不多。“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的人,却偏偏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学大师”、“文史大家”,这样的人可谓多矣。顶着虚假高帽招摇于世、安享世人膜拜的人,也可谓多矣。这些人难道没有愧怍之心吗?很难!自我抚摩很舒服,被人抚摩也很舒服,特别当这抚摩和名利联系在一起时。
  
   哲人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都跪着,让我们都站起来吧。奉劝一些好事者,别动辄给人家加封大师的冠冕,干什么不好,非要装孙子?也忠告一些人,别动辄自封大师,或把别人送的大师高帽如获至宝。看这趋势,过不了多久,大师也会成为骂人的符号,如果大师继续泛滥、伪大师继续为老不尊的话。(作者:王石川) (责任编辑:刘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