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张征

如此说来 是小女子唐突了 向夫人问好
 青灯 古佛 月伶仃
原帖由 菜农 于 2008-12-30 17:56 发表
单单一个独特案例,如13年才贪污80万,比起那些上亿贪污犯好多了,这个话可以成立。邹峰说法上符合一般的公众看法。
但是上升到一般性的道理,邹峰的说法不对的,周泽雄的说法才是真理,即不能因更大的罪行存在而可以否认小罪行,这是个案和普遍道理的关系。

同样,就林国荣的抄袭个案,每个人就事论事,谴责也好,开脱也好,都是比较常识的,有道理的。

但是上升到普遍性道理研究,网络上的声讨谴责,用普遍性的群众运动方式代替法制,这是不可取的。一旦上升到普遍性的道理又与日常的个案说法不一样了
感觉红字部分有点问题:
1、何为“网络上的声讨谴责”?何为“遍性的群众运动方式”?这两者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如果是两回事,前者是怎样变成后者的?它们是如何代替法制的?这些好象都没有怎么说清楚呢?所以如何是不可取的就不怎么好理解了。
红字部分的道理虽然是道理,但是不是任何人能接受的。
相当部分的人,认为群众的舆论天然正确,由网络发起声讨,然后组织游行,冲击机关,捣毁商场,这样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就是再次再次发动农民运动推翻专制政权,然后再一个专制政权。这种模式仍然有许多人赞成向往的。

过去群众运动发动的传媒是大字报、标语,现在群众运动发动的传媒是网络。
一个人抄袭或者贪污,其他人对他的处理可以是行政举报或者法律起诉或者个别协商处理,也可以在公众场合揭露公开证据,然后发动群众进行声讨谴责,前者一般的合理的做法,后者就不太合理(笔者认为证伪困难造成冤案,但是也有人喜欢这样做。)后一种做法的再极端发展就是,受情绪煽动的群众对声讨对象进行暴力攻击,如围攻、游斗、殴打等,或者对机构进行围攻、打、砸、抢、火烧等,这就是群众暴力代替执法,这是不可取的。

由于是一般性的道理,这里网络声讨谴责不是专指这次林国荣的声讨谴责,而是前期声讨谴责家乐福股东、声讨撞菜农的宝马女、声讨外遇的铜须等等综合现象,普遍性群众运动代替法制是指在网络声讨谴责影响下,群众代替执法机关进行暴力攻击,如围堵家乐福,人肉搜查铜须真人进行人身攻击等等。

这是网络时代及其容易爆发的事端。

由于正常渠道的压制,公共的正常意见得不到顺利地申诉,结果依靠网络的声讨谴责,并辅助群体暴力,最后使事情合理解决的事情很多,宝马女事件、翁源事件等等,这样,网络声讨和群众运动可能是现阶段不得不做的合理行为。

而笔者认为,群众运动代替法制不可取,最后的伤害更大。
参加交流
不得不对上述说明要进行一下说明解释:
一、群众运动代替法制不可取的说法是一家之见,行为上是自由表达,不是强迫别人同意。
二、上升到普遍性的抽象道理,是一种思维活动,有助于讨论深入,不是说上升到普遍道理后就成绝对真理。这个思维活动每个人都有自由,不必取得别人的同意,别人也不必要同意。
三、普遍性的抽象道理的讨论本来是纯理论上讨论,不可以被认为就是冒犯当下具体的网友。
四、普遍性道理也至于思维活动的领域,不可以演绎推论当下某个网友的行为的对错,也就是,当下网友就事论事是常识性意见,不应该受到上纲上线的批评。
五、不要用骂人代替争论,不要曲解后再打击。
参加交流
回菜农兄:
对94#没有意见。
对93#意见大大的。具体说来就是你从个别到普遍跳得太快了,没有论证。所以我才在92#提了那几个问。

具体到本帖,跟帖都对林的抄袭持否定意见,我以为无非是表明了各自对此事的看法,它们是如何被定义成“网络上的声讨谴责”?以及“普遍性的群众运动方式”的呢?
93楼的自我逻辑已经完备了,那是对一个现象的价值判断,即网络声讨和群众运动代替执法是紧密关联的现象,前者主要是网络言论,后者主要指群体暴力事件。这个现象已经说明清楚了,不可取是价值判断。我认为不可取,别人认为可取,无法一致的。

我把不可取的原因也说明了,即难以证伪,暴力代替法制发展到极点就是暴动推翻现政权,但是建立的政权也是暴力的。
参加交流
93#显然逻辑有问题。
什么是网络声讨?什么是群众运动?这都需要界定,它们与网络上的言论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事实问题或者是你所谓的现象问题,这些都还没有搞清楚,如何价值判断呢?
我是39楼开始发言。请仔细阅读一下。

我的发言中根本没有说某个网友谴责林国荣抄袭是网络声讨,也没有说整个燕谈是群众运动,这是冤案产生的关键。

也可以说我“阴险”的地方,关键在于不点名,所以,我的整个发言与燕谈网友是无关的,所以,我老是要说上升到哲学层次讨论,这样就一般化地讲大道理,而燕谈网友实际上还是就事论事,其中有两个网友谈的事情是非常具体的私事,我的发言与燕谈网友的具体事情是无关的。

但是,我这样做比较阴险,虽然没有指控具体哪个网友,但是谁看了都不高兴,因为容易对号入座,所以很多网友非常生气,可是我不生气,我的观点和做法一开始就设定好了,误会总可以消除。

周泽雄是比较生气的网友,不过他的水平在我上面,所以先说看不懂,本来,我的表达有不正确的地方,这是确实,所以看不懂是说对的,周兄然后按自己理解的猛批一通,这个是对的,既然原文写得不通,他当然有权解释,这样,我就只好疲于奔命地解释,解释的中心思想是周泽雄具体说的话都是对的,我与周兄的观点一致的,理前面解上有误会,最后,周泽雄也不说了。

然后另外一些网友上来就人身攻击,那水平也太低了,不用多说了。

所以,本来没有指名道姓地批评燕谈网友,只是形而上学地清谈一把,不需要解释第二个问题。

如果要解释就是:所有燕谈网友在这个帖子里的道理都是对的,只是个别网友骂人词汇用得不太好。
参加交流
原帖由 LS640604 于 2008-12-31 00:10 发表

具体到本帖,跟帖都对林的抄袭持否定意见,我以为无非是表明了各自对此事的看法,它们是如何被定义成“网络上的声讨谴责”?以及“普遍性的群众运动方式”的呢?
这个问题在楼上已经解释,我没有对任何网友进行定义,跟贴的网友说的全部是正确的,绝不是网络上声讨谴责,也不是群众运动。
参加交流
原帖由 LS640604 于 2008-12-31 00:43 发表
93#显然逻辑有问题。
什么是网络声讨?什么是群众运动?这都需要界定,它们与网络上的言论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事实问题或者是你所谓的现象问题,这些都还没有搞清楚,如何价值判断呢?
你说逻辑有问题就有吧。
你说没有搞清楚就没有吧。

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不再多说也是我的自由。
参加交流
解释一下:
1、读你的帖子给了我这样一个映象:貌似某件事,多人持否定立场,就有“网络讨伐”、“群众运动”之嫌,拿本帖举例仅限于本帖大概符合“某件事,多人持否定立场”,没有其他的意思。
2、我说你逻辑有问题,但我解释了我为什么这样说。我想这大概符合你在另一个帖子说的,观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论证。

回复 61楼 的帖子

歪瓜新年快乐~
茶楼正在筹备二大,给你报个信~~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8-12-28 14:30 发表
林国荣的剽窃事发,当然也与他的相对出众有关,如是泛泛之辈,武仁先生根本不会去涉猎,一切都在默然中进行。
说到轻狂,其实,我从来不会痛心于青年才俊的轻狂。中国古语有“二十不狂没出息、三十犹狂更没出息”一说,法国一位政治家也有类似说法:“一个人在二十岁时如果不是激进派,那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假如他到了三十岁还是个激进派,那他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真正让我痛心的,是林国荣的伪轻狂,他连轻狂都不具备,而是把轻狂作为一种策略。真正的轻狂之士,他会犯很多恼人的错误,但抄袭、剽窃是绝对不会干的,因为,该行为与轻狂不兼容,它会造成一种性格上的死机状态。
大段大段的抄袭,先不做其它判断,至少,表面上还有种痛快劲:我就这样了。而他那篇评论《西方正典》的文章,抄得鬼头鬼脑,鸡零狗碎,不仅别人漂亮的观点要窃为己有,甚至,别人一些不涉及观点的表达,他都不忍割爱。抄袭的手法类似玩拼图游戏,似乎既要抄袭,又要勉力规避搜索引擎。——哪里还有一丝轻狂小子的气味,我瞧着,就觉得一个字:脏。而且,喜欢这种手法的人,至少,才气是极度有限的。
真正力能扛鼎的大才子,如约翰逊博士,应该奉行这种态度:“其实自己写一张稿纸的文字,比把一册八开本的书摘录成一张稿纸还要容易。”因此,宁可把“把一册八开本的书摘录成一张稿纸”也不愿自己把文字组织成一张稿纸的家伙,也就属于卑微一族了。轻狂云乎哉?
这个“伪轻狂”抓的狠、准。
自己的整篇文章都是抄袭的,还敢在里面指责何兆武的一个注释有抄袭之嫌,这在道德上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所谓盗亦有道呀。
这样的狂未免有些阴邪了,和真正的狂狷之气相差万里。
原帖由 张征 于 2008-12-28 15:14 发表
所以我觉得很多年前他二哥林国华已经察觉到了他弟弟的心态,故而有上面那封言辞恳切的信。

“你看的罗马史已经太多 了,但那更多的只是马背上的事情,你现在最需要体贴大地;战争霸业固然是人世之常情,但农耕中的和平则是人类最永恒的一个切望!后者合乎自然,因为它凭靠了大地,而前者脆弱不堪,因为它维系于 fortune 和 art:”————唉,说的多好啊
记得当初看张志扬给《罗马史随想》写的序言时,对他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所以我劝读者还是有备而来,实在因为:罗马史有毒

张先生似乎是在暗示些什么。

其实要理解林国荣这些不可思议的行为,必须理解这个人。

我对他一篇离开海南大学的感想印象很深,当初读的时候非常震惊,感觉此人的气象只差和其论文的大气形成鲜明反差,自此以后敬而远之。

我等下搜索一下,看还能不能找到。
原发贴者不希望转载,我就不转了。

[ 本帖最后由 single 于 2009-1-1 16:45 编辑 ]
谢谢GINGLE兄认可小帖。
你105楼转的内容,会有版权纠纷吗?人家可是言明,不让转载的。既然不让转载,我就权当没看见,不做评价了。
话说回来,一边说不让转载,一边却要把私人信件放在公开地带,真不知道这些人的大脑沟回是如何运作的,你哪怕上个加密锁也好点吧。毕竟,共享是互联网的至高精神。
嗯,还是删掉吧。
卿本佳人,奈何作文?
原帖由 周泽雄 于 2009-1-1 15:20 发表
谢谢GINGLE兄认可小帖。
你105楼转的内容,会有版权纠纷吗?人家可是言明,不让转载的。既然不让转载,我就权当没看见,不做评价了。
话说回来,一边说不让转载,一边却要把私人信件放在公开地带,真不知道这些人的大脑沟回是如何运作的,你哪怕上个加密锁也好点吧。毕竟,共享是互联网的至高精神。
没看到转贴的是什么。按我的了解和理解,现在网络上的转贴还没有什么“版权”方面的规定,基本是你敢帖到网上,别人就能进行“复制”和“粘贴”,注明作者和出处就行了。
回老童,我当时看了一眼,好像是个百度帖吧,但转贴者所转内容里,含有原作者禁止转贴的警示,而原作者的帖子,是贴在自己空间里的。
这次事件更深的原因,我理解,是针对日益成气候的刘小枫、甘阳一派势力的打击,他们编的书成批出版,青年一代学子多视之为偶像,一种政治势力和学术势力逐渐形成,这次事件只是一个开端。林国华的回应我看很多人都误读了,认为太严厉了,其实了解他们一点的人都应该读出背后的潜台词:你们这个学术界是个鸟,老子根本没兴趣进去。
对林国荣,我感觉很复杂,对他有好感的地方是,他真是一块读书的料子,可惜了。
先欢迎流水兄。
只是,流水兄的猜测有点难以理解。如果不屑,那就另找活法。凡是叫嚷着“不屑”的,总是有几分可疑。再说,真要不屑,也不能等自己(的弟弟)东窗事发之后再叫的。
在今天这个地球村时代,要做学术牛人,也已和过去时代有所不同。你可以不屑于中国学术界,但你总不能连欧美学术界一概不屑了去吧?如果你还算在乎欧美学术界,你可以想法往那边拱,只要你有本事。
至于剽窃本身,是读不出“老子根本没兴趣进去”的“潜台词”的,相反,老子爬也要爬进去的“潜台词”,倒是昭彰得很。
此外,剽窃之后如果还想在学术界里混混,普天之下,大概也就只有中国学术圈(读如“卷”)会接纳了,换了这个地方,还真没有“留爷处”呢。
当然,我不是说林国华先生,我对他的态度,不做负面猜想,只是一个“佩服”。

[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09-1-4 20:54 编辑 ]
哈,我说的是我理解的他们表态中的一层含义,至于到底其他意味如何,哈,很难说。
到海南未必如各位所想的那么艰难,比他艰难的人多的是,他所承受的各方的关照比较起来很让人嫉妒的。混得不如意原因很多,未必只有一种原因。
一贴一贴的看了,人,我不认识,行为,好熟悉,原来又是一个抄书匠.曾经我和申两个为了一个抄书匠到处讨伐,为他辩解,为他的行为找出处,如今想想,抄就抄,再辩也不能,模糊了这个行为带来的恶劣啊
迅兄,与你同发一笑的说~~~
新年快乐!

[ 本帖最后由 流星雨 于 2009-1-5 17:38 编辑 ]
原帖由 kemingqian 于 2008-12-26 02:55 发表
我记得在大学里被告知在概括阐述他人某个论点时,即使标明了出典,三个字以上相同时应打上引号。
我们在处理关于某大报告和对某某思想的再认识之类的论文是,全盘照抄之余,甚至连网站名字也写上,即使这样,近代史教师,毛邓三老师一该优秀
见证自己成长
错了一个字哈
见证自己成长

转二则关于此事件不错的评论

飘刀2008-12-27 14:42
回复: 【ZT】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关于林国荣先生的《解读柏克》一文

我来说说我的意见,仅供参考!
得知林氏抄袭一事,震惊之余,颇堪回味。
第一次得知林国荣的名字,是从朋友口中得知。后来见过两次,未有交谈,也没上前攀谈。他的书也只看过封面书名,未曾翻看,觉得他写的东西都是很生僻的内容。第一次见到他,他当时叼了一根香烟,很有派头的样子,第二次见他是在考场上,正坐我前面。因为外语不好,所以考博屡次不上(从武的文章看,林外语至少不差,才能翻译出来,不过世事就是这样奇怪,有外语考试不及格的,却英文书一本接一本地被人翻译出来,很是难懂)。因为朋友关系,经常听到他的名字,说是写文章了得,当时我就有点点疑惑,怎么有这么多东西可写??还是一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人?后来,从朋友处只听到此人做派不是很好。
关于因生计所迫而写了一些有抄袭的文章,这是林的核心辩词。我颇能理解他的心情,因为我也是为生计所迫在外打过工,身处此境,又要做学术的话,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大有力不从心之感,坏就坏在林想以此改变自己的生存处境。改变生存处境的方法很多,如果他真的把学术当做生命来维持的话,绝不会有今天的结果。顾颉刚在未成名前,也是窘迫异常,当被人让他写文章赚稿费时,他不为所动,说决不为谋生计,而写文章(大意如此)。透过林这个个案,实在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家境贫寒的学子,如要以学术为志业,必须有耐得住贫穷的心理准备,否则就是下一个林国荣!


xzlylzg2008-12-28 11:30
回复: 【ZT】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关于林国荣先生的《解读柏克》一文

大家对林国荣这件事的关注点多半都在科研道德这方面。
作为一个臭教书匠。我想谈谈这事对学生的危害。
“林氏三杰”初临西政之时,曾与国华、国荣有过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当时感觉兄长是位很有教养与学养的学者,弟弟则在才情和为人方面非常高调。一个青年学者,性格乖张些倒也不是什么大碍。毕竟,地处西南一隅且江河日下的西政能引来此等专心治学,且颇有成就的学者,实乃学生之洪福呀。
果然,林氏兄弟来后,西政校园内施特劳斯派学风大兴。很多学生都成了林国荣的崇拜者。虽然盲目崇拜不是好事,但在西政校园里,如果学生要崇拜什么人,我倒宁愿他们崇拜的是专心治学的林氏兄弟。这总比崇拜辅导老师、处长、校长和博导强吧。但很快,我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原因很简单:这些孩子们不会好好说话和写字了。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孩子俨然成为学生中的学术明星。开了博客,写着不着四六、大词翩翩的大义微言。这些昨天还老实巴交的本科生,几日不见,竟摇身一变成了深刻难解的思想大家。更好笑的是,这些孩子也有了自己的粉丝。
此情此景,颇似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盛行之时,零首付也能买房。学术次贷风气中,没有任何学养积累,也能一夜摇身成为学术尖兵、青年才俊。这是何等诱人啊!国人一向乐于鼓励青年才俊。有时甚至过头地认为凡青年不才俊者,必终身碌碌。我就亲耳听到一青年将自己近期的学术目标定位于成为“青年才俊”。
可笑还是可怕?
人毕竟会老的!希望国荣能从青年才俊的阴影中走出,遵其兄长教导,认真做人,诚实为学。我相信以国荣之机敏和勤奋,他日必有作为。
对学生们,我想说,少年得志固然惬意,但“学问人生”是要用“人间正道”这把尺子去衡量的。别急,慢慢来。先好好读几本书,学几门语言,实在技痒,练练笔也可,但别急着发表,更别急着发迹。
为稻粮谋,还是不为稻粮谋,依我看都非关键。如卢梭、叔本华都曾为了获奖而专门写过文章,问题是,甭管人家出发点是什么,写出来的东西都站得住。文学家也是如此,巴尔扎克、雨果都曾赤裸裸地为稻粮谋,但作品依旧站住了。
对于文人学者来说,别的东西都是废话,作品拿出来才是真格的。你态度上高风亮节,拿出来的东西却不能卒读,到头来还是丢人现眼。反过来,即使抱着强烈的功利心世俗欲,作品却硬是站住了,别人也没有话说,只能向他翘拇指。
真正的文人学者,一定知道这一点。他们即使要丢人,也丢在别处,文字是他的命根子,立身之本,这里不允许丢人,一旦丢了人,也就没有任何转寰的余地了。
附带说说,林这种事件,我是连个评论的兴趣都没有。这种热衷“政治哲学”的所谓新锐“学者”我一向是直接当成功利之徒直接无视的。在我看来,哲学是最需要视野与功力积累的学科,而政治不仅需要特别的洞察力,更需要沉痛博大的内在关切和体验,两者结合起来,三十不到著书数种的年轻学者,基本是可以从真正的思想者名单中划去的。偏偏两者结合往往化为话语权,政治又是最浮于层面的东西,很合适追逐,但是,一个人主张相关的政治理念不同于其它学术,它要担负很大的社会责任,见识有限而急于妄言,那本身就是一种对社会犯罪——至少在我看来,在这领域急功近利,人品就已经先相当可疑了,即便恰恰是这帮人最喜欢满嘴自由民主宽容云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