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任继愈、季羡林在7月11日同一天病逝

人民网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文松辉)记者今天从国家图书馆宣传科获悉,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于2009年7月11日4时30分在北京医院不幸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任继愈先生生平


任继愈(1916.4.15—2009.7.11),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1916年4月15日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8年毕业。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佛教著作选读、隋唐佛教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中国哲学史课程。1955-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编辑。1956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长。1978年起招收宗教学硕士生、博士生,1985年起与北大合作培养宗教学本科生,为国家培养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199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87年至2005年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1978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哲学组召集人,国家古籍出版规划小组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中国西  藏佛教研究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社会科学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作为学术界的代表,当选为第四至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任继愈先生始终坚持以科学无神论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宗教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学术研究的优秀代表,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中国哲学、中国宗教学领域中高瞻远瞩的学术研究领导者和优秀的学术活动组织者。

他一生勤奋治学,勇于创新,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他提倡沉潜笃实的学风,主张在学术上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话,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凤毛麟角”;他撰写与主编的多种著作多次再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其中《中国哲学史》四卷本长期作为大学教材,获国家教育部特等奖;他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总体认识和定位,是认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理论贡献,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为了民族的文化振兴,他以整理传统文化资料为自己重要的历史使命,先后组织领导乃至亲自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新修《二十四史》、《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等多项大规模的文化工程。他主编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上编)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他还致力于推动民俗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创办了《世界宗教研究》、《科学与无神论》等杂志,在提倡学术研究、宣传科学世界观、健全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任继愈先生在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和名誉馆长期间,牢牢把握国家图书馆的办馆方针和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业务工作和读者服务工作、国家图书馆新馆及数字图书馆建设、国内外图书馆交流与合作、文献保护与抢救等工作,使国家图书馆迈入了世界图书馆先进行列,为中国图书馆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任继愈先生还十分关心我国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青年图书馆员的成长,赢得了全国图书馆界同仁的敬仰和爱戴。

任继愈先生曾先后到尼泊尔、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南斯拉夫、印度、巴基斯坦访问讲学,为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任继愈先生一生坚持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奋斗。他把传统贤人的风范转化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情操,把传统道德的忠孝转化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为人与为学都是中国学者的典范。任继愈先生的去世,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任继愈先生主要著作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自选集》、《墨子与墨家》、《韩非》、《老子新译》、《天人之际》、《念旧企新》、《任继愈哲学文化随笔》、《竹影集》等;与人合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等;主编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哲学典》、《中华大典?宗教典》、《中国哲学史》(大学教科书)、《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国佛教史》、《中国道教史》、《道藏提要》、《宗教词典》、《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国历史文化丛书》等。

原文连接:http://news.qq.com/a/20090711/000513.htm



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 (记者李江涛)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记者当日上午从北京大学获悉,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原文链接:http://news.qq.com/a/20090711/000487.htm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任先生的有些书非常想读。
今日何日?两巨星陨落!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欵乃”声,方不虚此生耳。
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中国西  藏佛教研究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社会科学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

任继愈先生始终坚持以科学无神论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宗教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学术研究的优秀代表,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中国哲学、中国宗教学领域中高瞻远瞩的学术研究领导者和优秀的学术活动组织者。

————————————————————————————————————
恕我对死者不敬,这些头号衔,这类措词真够垃圾的
中国宗教学会会长,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中国西  藏佛教研究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社会科学基金宗教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名誉所长。

恕我对死者不敬,这些头号衔,这类措词真够垃圾的
章星球 发表于 2009-7-11 20:00
章兄扭扭捏捏,要我说:就一堆垃圾。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以后碰到的书只要看到任继愈一概怕死掉。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钱文忠博客:哀告:2009年7月11日9时,季羡林先生于北京301医院逝(2009-07-11 15:26:09)标签:杂谈   
今天,按照原计划,我原本应该在“百家讲坛”开始录制“弟子规”,而且,我实现就知道,今天还有来自于北川中学的10位同学和老师前来录制现场,所以,我一早就赶到了录制棚,准备录象。

但是,一早传来噩耗,恩师季羡林先生于今晨突然逝世。我实在没有办法录制,只能向听众,特别是远道而来的北川同学表示歉意。换上“百家讲坛”为我赶买的黑色服装,赶往301医院附近,和季羡林先生的独子季承先生,以及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见面。全国乃至海外媒体都对季羡林先生的突然逝世表示哀悼,我以我个人的名义,并受委托代表季承先生以及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向大家表示由衷的谢意。

这个消息实在太突然,谁也没有想到。就在前天,我们还和中央电视台的王利芬老师商量拍摄四集祝贺先生百岁华诞的片子,还和有关部门以及季老的家乡落实另外一部记录片的开机仪式,我们都已经做好了分工,以非常欢快和振奋的心情,投入到这些工作中。可是,今天,这一切,所有的这一切只能是纪念和哀悼了。

最近几个月来,季承先生一直照顾陪伴季羡林先生,老人家的心情非常愉快,胃口很好仍然酷爱吃胡萝卜羊肉饺子;精神也很好,前不久接受王小丫的采访,还思路极其清晰、逻辑极其严密地对着镜头,连续说了半个多小时。他自己多次说,这半年来,他非常愉快。

就在昨日7月10下午,季羡林先生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为孔子卫视觉题写了“弘扬国学,世界和谐”,为汶川广济学校题写了“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季承先生在16点到16点30分还为老人按摩了手臂。老人精神依然很好,谈笑风生。

昨晚,我和季承先生以及老人身边工作人员见面,听到这个消息,还非常高兴。

岂料,今天一早起来,老人觉得眼皮无力,感觉不好。季承先生于8点左右赶到医院,301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了全力的抢救。但是,老人毕竟已经年近百岁,一个小时后,今晨9点,不幸逝世。

令我们感动的是,北京大学闵维方书记和周其凤校长和其他北大领导很快赶到医院,商讨了治丧事宜。11点,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尊敬的刘延东同志也赶到医院;12点,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尊敬的温家宝同志也从会场赶到医院。令在场所有的人都无比感动的是,温总理满含真情地讲:“我准备在8月6日为您祝贺生日,还准备和几个问题准备和您讨论啊。”我们对党和国家对季羡林先生的尊敬和关心,深受感动,并深表感谢。对301医院的医护人员表示由衷的谢意。

季羡林先生漫长人生的最后一段,以我们无法接受的突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知道,老人家是愉快而满足的。

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他近来正在酝酿提出“大国学”的概念。老人家认为,我们应该用这个概念。“大国学”包括全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财富,比如,特别是藏族文化、伊斯兰文化。“大国学”还应包括历代中国人向世界学习的文化成果。

近来,季羡林先生还高度关注民间办学,他授权一家著名的民办大学筹备了“大国学研究院”,并且建议民办大学也要办人文通识教育中心。原本决定在8月份揭牌,正式成立。

我们沉浸在毫无准备的哀痛之中,只能先向关心季老的人表示最由衷的感谢
愿两位老人走好。虽然对他们的学术著作,俺一向是敬而远之的。
身为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始终坚持以科学无神论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宗教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学术研究的优秀代表。至少要有一篇论文阐述其无神论观点吧?
老季的梵语著作还是有水平滴。好歹读过一下。
两位老者俺都很尊崇。对他们的辞世表示遗憾。

一个人,能够做到他们那样的人格和成就已经不错了。

学术上理性的批评和肤浅的感性的反感是两回事。
陈平原:季老始终保持了知识者本色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7月11日 14:43  新浪读书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新浪读书连线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以下是陈平原教授接受连线时的讲话实录:

  季老去世是不可抗拒的,但是我听到这个消息还是很震撼,因为我们都太相信季先生本人的豪言壮语,我们都相信他的身体很好,也相信他的意志和精神,也相信现代医学。在我崇敬的一批老先生里面,都是最后没有办法跨过百岁的,我们都认为季先生可以。所以太可惜了。

  90年代初是我们这代人状态最不好的时候,每次我在各个场合遇到季老时,他都会主动走过来跟我交谈,一般都是年轻人找老先生的,没想到老先生会主动走过来跟年轻人握手言欢,我想他是希望能改变这些年轻人的命运。季老做学问和做人的态度对我个人影响很大,尽管我们研究的专业不一样,他算是我们的长辈。

  很多人都是把他作为中国文学的象征来看的,当然这跟他的学位,他的地位,他20年的写作还有演讲有直接关系。他除了自己专业圈内做的很好外,他还走出来对年轻人以支持,他的散文《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都透露出他对政治的反思,他是“有专业,而不囿于专业”。有的学者专注于专业,但很少关注外在的事情。

  季先生最近20年之所以众所关注,一个是他的散文使得他能够与公众对话,另外就是季老在过去的20年对人类文化有大的判断,大的判断包括一些日后被大家误解和批评的东西。他有很多通俗性的表达,作为一个学者能够走出自己的书斋,面对公众,才有可能有大的判断。他在自己的专业之外,还对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命运

  他有很多的论述可能再过50年才会被大家理解,是一个老人一辈子的想法。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已经超越了专家的边界,可以说季老是20世纪到21世纪转折点上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所以说,我们怀念有学问,但是不仅仅是做文问的读书人。

  对我们来说,他有一本书叫《中华蔗糖史》也值得我们关注,这是季老80岁之后写的,很多人到了这个年龄差不多就退休了,80岁还来做这样大的研究,还会对自己的学问做大的调整和突破,我们特别的感动和敬佩。

  他晚年虽然处在风口浪尖,褒贬不一,但他始终清醒地保持一个知识者的本色,不会被舆论所迷糊了。季先生到去世都能保持一个清醒的状态,我觉得是值得庆幸的事情。(文/梦菁)

(编辑:李彦)
钱文忠怎么也余秋雨大师化了啊?
两老病逝,得其所哉。走好。
自娱娱人
在知识层面上,我们这一代人,估计没几个有资格指责这两位老人“不行”;在认识层面上,也许我们并不完全认同他们的观念,但我们知识层面的欠缺应该让我们懂得一点谦逊,至少不要轻易地做出某种判断;在生活层面上,对两位望百的老人,我们应该鞠躬、致哀,表达一份敬意。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在知识层面上,我们这一代人,估计没几个有资格指责这两位老人“不行”;在认识层面上,也许我们并不完全认同他们的观念,但我们知识层面的欠缺应该让我们懂得一点谦逊,至少不要轻易地做出某种判断;在生活层面上, ...
网事情缘 发表于 2009-7-12 00:06
赞同这种态度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要有起码的诚实,否则名头再大,资历再高在我眼里也是垃圾。连起码的诚实都做不到,却还要别人在其虚伪面前“谦逊”,这样的学术氛围很恶劣,网事可能是在这样的脏环境中被熏陶惯了,我是忍不住要捂鼻子的。
在所谓的道德面前,谁也没有理由过度自信。
做学问和做人一样,要有起码的诚实,否则名头再大,资历再高在我眼里也是垃圾。连起码的诚实都做不到,却还要别人在其虚伪面前“谦逊”,这样的学术氛围很恶劣,网事可能是在这样的脏环境中被熏陶惯了,我是忍不住要 ...
章星球 发表于 2009-7-12 10:20
真不知道章星球的道德优越感是从哪里来的,貌似自己对时事有所异见,便可大胆地斥责他人的虚伪。但遗憾的是,章星球的这个小小回帖,却让人轻易地读出道德意识上的轻薄。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逝者为大,无谓争论可以休矣。
在我眼里,无神论是中国最大的邪恶之源,但无神论既无科学证据也无严谨逻辑,身为无神论协会会长,自己都不知道无神论是怎么个演绎法,没写过一篇研究无神论的论文,这是极其虚伪甚至邪恶的。什么逝者为大?邪恶理论的头目死了,应该是文明世界的福音。
在我眼里,无神论是中国最大的邪恶之源,但无神论既无科学证据也无严谨逻辑,身为无神论协会会长,自己都不知道无神论是怎么个演绎法,没写过一篇研究无神论的论文,这是极其虚伪甚至邪恶的。什么逝者为大?邪恶理论 ...
章星球 发表于 2009-7-13 08:46
呵呵。戈培尔死了,什么p的为大?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我从不掩饰自己作为一个初步理解了中国古典神学思想者而在无神论者面前的道德优越感与知识优越感,古典中国以道德分善恶、以文化定尊卑、分贵贱之道,我比较推崇;相反,道德虚无主义是邪恶的,我一向鄙视反道德言论。
呵呵。戈培尔死了,什么p的为大?
WIND 发表于 2009-7-13 08:54
中国很多所谓知识分子,如果生活在希特勒的翅膀下,就是他忠实的走狗,根本无任何道德担当能力可言。
我对章星球真是佩服的紧,一面是对谆谆长者如此轻慢,一面却高标自己的宏伟道德。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对二位老人逝世的哀悼是一回事,对他们的评价乃至批评是另一回事。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对二位老人逝世的哀悼是一回事,对他们的评价乃至批评是另一回事。
李大兴 发表于 2009-7-14 06:19
赞同。我们的社会需要真正的激浊扬清。
季先生是毕生不甘寂寞的人,文革里参加造反派,八十年代以后倡导国学,晚年还写“星换斗移,河清海晏。人和政通,上下相安”这样肉麻的文字。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http://daxingli.blog.sohu.com/
季先生是毕生不甘寂寞的人,文革里参加造反派,八十年代以后倡导国学,晚年还写“星换斗移,河清海晏。人和政通,上下相安”这样肉麻的文字。
李大兴 发表于 2009-7-14 13:12
如此看来,季老离公共知识分子还很远,离二奶裆比较近。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季羡林先生只是个书斋学者。还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至少他缺少那种不畏强权的批判精神。这不是指责,而只是说他是什么,不是什么。
季羡林先生只是个书斋学者。还不能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至少他缺少那种不畏强权的批判精神。这不是指责,而只是说他是什么,不是什么。
tian295 发表于 2009-7-14 14:19
口头上的不畏强权说得太多了,没意思。我以为:一个所谓的与西方知识分子比较接近的那种公共知识分子,他至少应该指出什么样的权力是应当的,什么样的权力是非法的,是对个人自然权利的侵犯。简单的无政府主义思维只是天真烂漫的文人思维,对谁都没有好处。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