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露露:苏州转型升级亮点纷呈

加快转型升级是苏州推动科学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也是必由之路。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完善新兴产业链,强化自主研发创新,加快自主品牌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全市转型升级初显成效。
    一、今年以来苏州转型升级亮点纷呈
    亮点一:围绕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抓转型升级。全市工业围绕“加快提升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总体发展目标,组建纳米技术、融合通信、小核酸、新型感知器件等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带动了新能源、医药和生物技术、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企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新兴产业投资381.2亿元,同比增长47.5%。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60.18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4.9%,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同比分别增长32.3%、28.7%和39.7%;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成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柱力量,产值增量占全市新兴产业增量的近三成。上半年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612.10亿元、利税286.01亿元、利润235.65亿元、从业人员88.71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4.7%、40.1%、43.1%和27.7%,新兴产业产值、利润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度达到41.3%和40.2%,成为拉动苏州工业经济增长新的主导力量。
    亮点二:围绕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抓转型升级。全市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倒逼机制,以产业培育为核心,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深入实施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人才支撑和品牌提升六大服务业发展战略,现代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新兴服务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高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新增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企业106家。服务外包产业初具规模,已拥有1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3个省级基地城市和6个省级示范区。软件产业初具规模,动漫外包产业优势明显,与现代制造业配套的物流外包发展前景良好,以开发区物流、港口物流为重要内容的境外物流迅速扩张,第三方物流逐步发展,专业服务外包方兴未艾,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在我市开展本土外包服务、提供包括金融会计、法律、投资与资产管理、经济鉴证、人力资源管理等外包服务。
    亮点三: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转型升级。自2010年苏州被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市上下继续加大自主创新推进力度。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扩大。科技创新环境不断完善。全市在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并继续探索多种金融工具组合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新机制,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更大贡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截止今年6月末,全市新增上市企业11家,累计63家;企业拥有省级自主创新产品占江苏省的三分之一强,80%以上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创新成果迭出,今年上半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4.35万件和3.02万件,同比增长108.7%和56.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7835件和1064件,同比增长86.9%和105.0%,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和第二位。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973家。上半年全市新增(含申报)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2家,累计638家,其中工程中心新增1家、累计14家;企业技术中心新增37家、累计96家;博士后工作站累计10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28家、累计199家;企业院士工作站新增14家,累计41家;省级以上外资研发机构新增42家、累计183家。
    亮点四:围绕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抓转型升级。全市积极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大创新型人才、紧缺性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培养和工作机制,形成了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今年上半年新增(含申报)人才数已接近2010年末三项计划人才累计数,6月末止,全市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市“姑苏计划”三项计划的人才达331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大专以上人才数达到146.3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4.0%。2011年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凸显人才磁场,与会的海内外人才中91%来自海外或具有海外背景、72.6%具有国际知名高校博士学位,携带创新创业项目1924个、其中自主拥有专利668项。经过对接洽谈,同328名海外人才、377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苏州国际精英周已成为引领海归洄游的“航标灯”,人才集聚效应显著。
    亮点五:围绕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抓转型升级。全市加强产业投资引导、强化择商选资力度、注重民生项目投入,增量投资趋于优化,促进全市产业结构整体水平提升。今年上半年,在外需增长不快的情况下投资有效发挥了“起重机”作用,重大投资项目有力推进,重大项目投资达到195个,完成投资370.1亿元。公共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卫生、社会福利业等民生改善类投资增幅保持在30%以上;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66.7%,新兴产业投资增幅达到47.5%。优质外资纷纷流向新兴产业领域,上半年制造业新兴产业73.1%的产值和72.3%的利税由外资企业创造。服务业利用外资量质齐升,上半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6.69亿美元,增长21.3%,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达到33.2%。
    亮点六:各地转型升级彰显特色。张家港市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新医药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主力军,传统产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提升、产业转型等路径走上“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常熟市从“两区两园”迅速崛起,到五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在转型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太仓市按照“欧美企业总部化,中央企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项目化”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发展港口经济和总部经济卓有成效。昆山市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光电、数字设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制造业产业链高效整合。吴江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和生物技术、现代装备制造、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快速成长。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和环金鸡湖市域CBD建设成效显著。高新区新能源、生物医药、软件外包引领发展。吴中区生物医药、文化创意、光伏产业加速发展。相城区“四城建设”初见成效。三个古城区在发展总部经济和创意产业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成效。
    二、苏州转型升级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全市转型升级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1、新兴产业整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
    当前,苏州制造业仍然以传统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纺织、冶金、化工等传统制造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虽发展势头较好、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效应,还不足以成为拉动苏州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柱增长极。同时,八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不平衡,上半年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发展趋缓,增速低于有所回落,有四大新兴产业的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其中新材料产业增速比平均水平低10.2个百分点、集成电路产业同比下降1.6%。
    2、现代服务业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苏州服务业总量大、门类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四成,但与苏州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尚未完全形成规模,服务业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国际资本在苏州现代服务业的投资远小于制造业,从而影响了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反过来也制约了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城市功能的提升。相比上海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大、产业梯次高、增值能力强的整体优势,苏州现代服务业还处在业务技术合作和股权、组织合作的中低层次,服务业产业功能外向化不足,从区域外获取发展资源的能力偏弱,对国内、国际综合服务能力偏低,区域内一体化、综合化的合作发展态势尚未形成。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目前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结构能级提升缓慢,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加之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两头在外、以贴牌生产为主业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价值链的低端,对与产品制造相关的研发服务、市场销售、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外包需求相对不旺。苏州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的进程和规模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3、区域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和宏观管理体系等,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当前,苏州区域科技创新的协作机制尚不足以支撑苏州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主要存在科技创新服务市场不健全、科技创新服务链条不完整、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备等,特别是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尚不能支撑苏州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科技资源配置尚待优化,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紧缺,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次,科技园、创业园等孵化载体的产业化功能有待增强,孵化企业的成活率、成功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科技龙头企业、旗舰型企业在本行业、本领域的技术示范、产业带动效应和市场占领能力还偏弱。苏州正处于发展方式重要转型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迫切需要如深圳华为等那样的科技龙头企业、旗舰型企业来引领区域内产业的发展。
    4、人力资源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回顾历史,苏州经历了几次转型,都离不开人才支撑,无论是发展乡镇工业,还是发展外向型经济,靠的就是人才。苏州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仍将有赖于人才的有力支撑、特别是有赖于人才高端化的强力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百万,但是,与苏州要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相比,人力资源水平还偏低,人力资源结构还不合理,人力资源质量还难以适应城市化、国际化发展需求,难以适应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发展要求。
    5、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要加快转型
    长期以来,苏州的投资率一直居高不下,消费对苏州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偏弱,最终消费率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苏州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发展特征非常明显。经济学研究认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活力源泉和根本动力,消费需求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因素。苏州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期后,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动力向消费和投资双轮驱动转型,经济发展应该更多地体现在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上,体现在惠及百姓方面,体现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切实提高上面。最终需求长期偏低的瓶颈需要在转型升级中得到突破。
    6、区域功能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苏州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但是,大市范围内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高度相似,分析当前中心城区和五个县级市的产业结构,中心城区和县级市均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格局,第二产业占比均超过50%,而且制造业的高端优势不明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中心城区和常熟、昆山、吴江基本都是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行业构成高度雷同,尚未形成市域范围内产业链梯度互补共赢的格局,区域功能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必须主动顺应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新机遇,把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全力攻坚突破,在加快转型中走出新路子,培育竞争新优势。
    1、从融入全球经济的角度和高度来谋划转型升级全局
    苏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使本土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的经济环境,所处的外部环境也由于货币战、汇率战、高技术出口管制、投资保护主义等面临严峻考验,在谋划未来发展时不能仅限于利用外部市场外部资源,更应谋划全球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苏州经济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尤其是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端攀升,苏州的转型升级必须有全球视角,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为全市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2、转型升级要完善区域联动,发挥1+5>6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年以来,苏州及下辖5县市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推进城市集群内部各区域联动、产业联合是“十二五”期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性、趋同性所导致的区域内部同质化竞争是必须妥善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企业、产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中,越来越强调通过构建和延伸产业链来获取产业联动效应,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和整体竞争力。现阶段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参与到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应该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过渡到区域内整个产业链中多个企业的协同竞争,苏州各大板块应该按照《关于实施创新引领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的要求,各有侧重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提振优化,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从而发挥1+5>6的区域联动效应。
    3、转型升级要注重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和培育战略性优势产业
    “十二五”时期是苏州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优势产业。因此,一方面必须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加快形成投入少、产出多、消耗低、排放小的发展方式,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必须把握好世界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契机,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有本土特色的优势产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主动。
    4、转型升级要动态调整和补充新兴产业的范围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已经出台的《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2010~2012)》为指导,全力推进以纳米技术研发应用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集约发展,积极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装备制造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全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极。另一方面,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兴产业”的内涵也应该与时俱进,要结合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及时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动态调整和补充“新兴产业”的内涵和内容,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马露露荣获2010-2012年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中共苏州市委自2010年6月以来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广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七一”期间,中共苏州市委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综合处副处长马露露荣获2010-2012年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机关党委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向先进学习,在局、队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努力拼搏,开拓进取,在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征程中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为打造“宜居新苏州、创业新天堂、幸福新家园”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