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列文!从你的名字就看得出来。。。。
谢二兄欢迎,注册了几个月,才知道验证邮箱才能发言,真是个猪头
高老庄壮大ing,列兄多来指导工作哈。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欢迎列文兄。尤记那个纯粹的八十年代初,我大学同学里的清纯一族,似乎不好意思向聂赫留朵夫、渥伦斯基等人投射情感,所以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列文。
余光中先生谈文说艺的随笔,我一直非常喜欢,个人认为,比他那些《听听那冷雨》还要出色。不过,别人一般都不这么看,而说服别人又是件残忍且注定失败的事,所以,我就默持己见了。
列文确是个招人喜欢的角色,尤是那份带着羞涩的窘迫。
余光中是久闻大名了,一直没读,主要是出于对中国作家文艺评论水平的怀疑,既然力荐,我且读读。
今天读《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很受启发,文中的反面例子,俺貌似也写过。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本帖最后由 采采 于 2010-6-22 23:01 编辑

质数的孤独英文版-THE SOLITUDE OF PRIME NUMBERS


作者是意大利八十后保罗。裘唐诺,也是意大利最高文学奖PREMIO STREGA史特雷加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奖人。还是个大大的帅锅。

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和作者的背景有点相似,是职业数学家,数学教授,业余也写些东西,文笔还非常好。我比较相信她的鉴赏力,既然她说好,就肯定不会差。买回来之后一直没时间看。今早随手放包里,坐地铁的时候看,一翻开就放不下来了。刚巧碰上G20峰会安全演习,我在地铁站里站了足足四十分钟,一口气看掉半本。这位学物理的小朋友非常会讲故事。译文出版社好像买了版权,不知道中文版出了没有,大力推荐。




这个网页可以读到第一章
http://www.paologiordano.it/


下面是豆瓣上抄来的:

2010-01-13 11:11:25 来自: 新文本(玫瑰的名字,朱天文系列,不如归)


质数的孤独
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

作者 / 保罗.裘唐诺 Giordano, Paolo

义大利出版史上,最惊人的处女作畅销纪录。两年销售逾120万本,上榜近100週!34国版权售出,畅销全欧逾500万本,在西班牙成為唯一超越《龙纹身的女孩》与《暮光之城》的小说!义大利最高文学奖「史特雷加文学奖」得奖作!於义大利掀起三十世代读者的迷恋狂潮,书迷们甚至在城市各角落涂鸦书中佳句。

内容简介◎联合推荐
《听说》电影导演╱郑芬芬
名主持人╱蔡康永
旅欧作家╱韩良忆
作家╱彭树君
作家╱钟文音
作家╱郝誉翔

「这是一部精緻、同时却又非常可怕的杰作。」
--义大利IBS网路书店

「哪样比较孤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谁也不爱;还是心裡爱著一个人,却始终无法向爱靠近?」



他们就像一对中间只隔一个数字的「孪生质数」,如此相似、如此接近,却又永远无法真正靠在一起……。

两个质数,代表两个不幸的小孩、两个孤独的青少年、两个脆弱的大人。
艾莉契讨厌滑雪,却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去上滑雪课,因此遭逢了生命中最大的意外。马提亚有一个智能不足的双胞胎妹妹,父母却总是硬将他们绑在一起。当终於有同学愿意邀请他们去参加生日餐会的那天,马提亚做出了让他一生懊悔的抉择。

两个人生曾经面临缺憾的青少年,在另外一场生日会上相遇了……他们如此相像,却又如此不同;如此接近,却又难以真实碰触,像两个「孪生质数」,紧密却又非独自存在不可。他们,究竟会面对怎样的未来?

这是个关於童年经验、孤单与爱的动人故事。看完之后你会想问:当你爱上另一个人时,是否还能保有自己的完整性?為何越是相爱的人,却越是无法彼此靠近?

26岁便和安伯托.艾可同样荣获义大利最高文学奖的裘唐诺知道,生命,是由残缺不全却极為珍贵的片段所组成的。而这一切的不完美,让我们不得不陷落在整个故事中无法自拔。
求帅锅真相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87# 采采 没听说啊。不过有可能的。
最近买的书:
法拉奇《人》
聚斯金德《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乔治・J.兰克维奇《纽约简史》
马库斯《美国犹太人(1585-1990年一部历史))
夏多布里昂《从巴黎到耶路撒冷》

来不及读~~~
求帅锅真相
杜雅萍 发表于 2010-6-22 22:25
帅锅  来了

采采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很喜欢奥勒留的《沉思录》,中央编译局,封皮怒红。
    今天逛书店看见《沉思录二》、《沉思录三》, 想都没想急惶惶抱走,公交车上翻了两页就烦了,仔细一看才发现作者换了,系列二是奥勒留的先师爱比克泰德所作,系列三是西塞罗的大作,差距太大了。翻了两页立即放入纸箱准备拿去二手书店卖掉。
   喜欢奥勒留,沉甸甸的灵魂感。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193# 水色 西塞罗应该不错啊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0-7-3 21:51 编辑
193# 水色 西塞罗应该不错啊
燕麦 发表于 2010-7-3 21:10
我没喜欢上,俺个人口味嘛,没啥权威性。  
《沉思录》算不算格言体?
格言挺遭人嫌,我倒不在乎是不是格言,我只在乎它说了什么。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我没读过奥勒留的《沉思录》啊,不知道是不是格言体。
不过西塞罗的文集,书名叫《沉思录》,是有点奇怪。
不是文章的篇幅,也是片段式的。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恩。我在网上下了电子版,等哪天读读看。好像我前两天看到有人在豆瓣上推荐的,是你吧?
恩。我在网上下了电子版,等哪天读读看。好像我前两天看到有人在豆瓣上推荐的,是你吧?
燕麦 发表于 2010-7-3 22:19
小心中毒,但凡能看的东西,和吃的东西一样,都是有些毒的。所以就有“毒理学”这门学问。
大树就是个广济寺旁穷扫地的.
以毒攻毒,百毒不侵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心中毒,但凡能看的东西,和吃的东西一样,都是有些毒的。所以就有“毒理学”这门学问。
psyzjs 发表于 2010-7-4 00:12
没关系,我有杀毒软件的,一般都能识别。搜集了10个G的电子书,就等着电子阅读器降出新款,降低低成本了。
我想其实我没有资格评论,因为我没有读完。黎戈说她读书时一定要读完的,哪怕为了对得起“不好看”这三个字。可我真的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却又蛮想开骂。非文艺人士可以自由些吧?
    除了两本沉思录续集,还有一本书,挺红火的,叫做《刺猬的优雅》,角色设定很吸引人,可真正阅读的时候,我却发现作者完全不理解这些角色。这本也没有读完,那个行文太让我愤怒了,忍不住想起紫壶的话“比高调更为高调的,是低调。”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豆瓣上和菜头的评论选摘:《刺猬的优雅》是本动人的小书,也有触及心灵的力量。与此同时,它也逃脱不了为了优雅而优雅的嫌疑。作者芭贝里也是一位文艺女青年,在心灵的部分她拥有自己的发言权,但是在心灵和现实世界的接触带上,它依然遗憾地存在着明显的断裂,以至于无法使得小说成为伟大。它适合某个春日周末的午后阅读,然后合起书页,继续上路。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本帖最后由 燕麦 于 2010-7-4 01:07 编辑
除了两本沉思录续集,还有一本书,挺红火的,叫做《刺猬的优雅》,角色设定很吸引人,可真正阅读的时候,我却发现作者完全不理解这些角色。这本也没有读完,那个行文太让我愤怒了,忍不住想起紫壶的话“比高调更为高调的,是低调。”水色 发表于 2010-7-4 00:53
偶是狐狸。。。偶也不能理解刺猬的优雅。
本来还打算买来读的。刚刚翻了一下豆瓣上的试读,好像是有点杂烩,原来看内容简介似乎蛮吸引人的,试读了一下,好像还没有阿兰·德波顿写得好。似乎法国人很多都这样,还有一本书叫《冷记忆》,读了也很上当的,东一榔头西一锤的,感觉好像在读微博。反正我没读完,就还给图书馆了。
博得利亚的《冷记忆》,读了第一册,我倒是狂喜欢,差点给了六颗星。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我没借到第一册,好像是从当中开始读的。很不能理解,这本书为什么要拆成这么多小分册。
现在越来越不想读当代作品,还是读几百年前的比较靠谱,不容易上当。
我没借到第一册,好像是从当中开始读的。很不能理解,这本书为什么要拆成这么多小分册。
现在越来越不想读当代作品,还是读几百年前的比较靠谱,不容易上当。
燕麦 发表于 2010-7-4 01:09
说得很有道理呢。
心理蛮矛盾,经典固然稳妥,可又缺了“识英雄于草莽”的快感。而且有时候我也想,和前辈吃着同样的食物,万一长出一颗和他们一摸一样的灵魂来,那多么可怕。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我想其实我没有资格评论,因为我没有读完。黎戈说她读书时一定要读完的,哪怕为了对得起“不好看”这三个字。水色 发表于 2010-7-4 00:53
我读书经常只读一半,或者只读自己感兴趣的几段,以前有个同事老说我是“半本书”,所以我完整读过的书很少,但是有的书我又会读到连注释都不放过。
《刺猬的优雅》,我感觉作者提到哲学就好像提到某个她认识的明星。
本帖最后由 水色 于 2010-7-4 01:35 编辑

斯蒂芬金说,有时候阅读失败的书获得的收益比好书更大,我想这句话应该有很多理解方式。还有普鲁斯特连菜谱子也能看的津津有味。可是我们的业余时间多么有限,打猎的方法代价实在太大了。
    我对经典一直有点抗拒,仿佛有个强大的力量在支配我的判断力,让人没法正常阅读。萨特说他喜欢一个美女必先将她贬低,然后才能追求她。我喜欢一本书好像也是一样,先把它贬为平凡之书,然后再去爱它,仿佛世间从未有人赏识过它,而我第一个赞美它。
司琴的手指仰赖神。
说得很有道理呢。
心理蛮矛盾,经典固然稳妥,可又缺了“识英雄于草莽”的快感。而且有时候我也想,和前辈吃着同样的食物,万一长出一颗和他们一摸一样的灵魂来,那多么可怕。
水色 发表于 2010-7-4 01:13
这个我觉得不会的,现代人毕竟生活在现代,除非除了读书,不关心现代社会的各种讯息,否则不可能变成一个古人的。比方说,你读莎士比亚,肯定不会像当时人那样讨厌犹太人,你对犹太人的看法肯定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不一样,因为你也同时接受很多其他渠道的信息。况且现代也有很多经典作品。
“识英雄于草莽”。。。的确很能让人快乐,不过我觉得那是图书编辑和书评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