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去过佛山,所以有些感慨。

两车先后碾压2岁女童 10余人见死不救2011年10月17日 09:13
来源:中广网

羊城晚报讯记者周松、钟传芳、许琛报道:人情冷暖,何至于此?! 10月13 日下午5 时30 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现在小悦悦在广州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接近脑死亡,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15 日晚, 记者看到了事发时的监控视频。当日下午5 时26 分,小悦悦在五金城内一条小巷玩耍,一个人走在路上。这时,前方一辆白色面包车缓缓驶来,像没有看到女童一样,开始加速,并将小悦悦卷到了右侧车轮下,从小悦悦的胯部碾过。面包车停了一下,又加大油门,后轮再次碾过小悦悦的身体。十几秒后,3 个路人经过此地,其中一男子从女童身边绕过,看也没看;另外两人看了女童一眼并绕过,没有放慢脚步。紧跟着,一辆小型货柜车开了过来,像没有看到一般,右侧前后轮两次碾过小悦悦的双腿。此后几分钟内,又有4 辆电动车、三轮车和3 位路人经过(其中一位女士领着一个约五六岁的女孩),但都只是看了一下,没有伸出援手,也没有打电话求助。而路边的店铺也没有人走出来看一眼。
下午5 时33 分, 一位捡垃圾的阿姨经过小悦悦身旁,试图扶起她,但小悦悦一下子就瘫倒在地。阿姨把小悦悦抱到了路边,似乎在向旁边的店铺喊话询问(视频没有声音),但没有人出来。之后这位阿姨向巷子里走去,几秒钟后,一位年轻的女士出现,抱起了小悦悦,匆忙离去。记者了解到,这位女士是小悦悦的妈妈,她立马把女儿送往医院救治。
13 日,小悦悦在佛山一家医院接受手术,切除了后脑盖骨,并于当日转到广州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目前没有度过危险期。广州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文强告诉记者:
“伤者病情很严重, 送来时已经没有了自主呼吸”,现已接近脑死亡。

对话当事人
只要我女儿能好起来
看着病床上的女儿,悦悦的爸爸妈妈早已哭干了眼泪,当记者查看监控视频时,悦悦爸爸王先生看见女儿被撞倒的一幕幕,默默地走到了一边暗自落泪。王先生哽咽着对记者说,他们现在什么都不想,
“只要我女儿能好起来”。
王先生告诉,小悦悦今年才刚上幼儿园几个月,她还有一个快7 岁的哥哥。事发当天5 时半左右,小悦悦放学回家,与哥哥一起玩耍。“儿子出去玩了,妈妈刚刚上楼收衣服,哪想到小悦悦就偷偷跑了出去”。王先生说,小悦悦的同龄玩伴都住在附近,她平时也经常独自在事发路段独自来往。结果,在距离家门才100 多米的地方发生意外。
记者了解到,第二个肇事逃逸司机已被警方抓获,但第一个肇事司机仍然在逃。由于监控视频中第一辆肇事车的车牌严重反光无法看清,仅能从画面中判断,司机应该是一位中年男人。王先生希望目击者能提供线索。

记者手记看着视频,我的心拔凉拔凉地
当回放监控视频时, 记者一次次倒吸凉气, 因为这一幕实在让人难受。
记者难以理解,为何两辆车的司机都像没有看到这个小女孩一样,四次从小悦悦身上碾过? 如同碾压一个没有生命的玩偶?让记者更加不能理解的是,十多个路人竟然没有一人伸出援手,也没有人打电话求助,就这样看两眼,走开了。这就像一出导演出来的剧情,让人匪夷所思。如果在小悦悦被第一辆车撞倒后,经过的前三个人能把悦悦救起,她完全可以避免被第二辆车碾压。
让人想不到的是,最后伸出援手的竟然是一位捡垃圾的阿姨。她将小悦悦扶到路边,然后奔跑出去,找到那位几近疯狂的母亲。这位俗世里被视为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却是最为可敬的人。这,是不是给了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一个绝佳的讽刺?

--------------------------------------------------------------------------------------
不要告诉我,无论在中国什么地方,这样的风景都已是常态。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说实话,这次广东之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至今为止对广东人的一些固定看法。
我觉得他们(一般意义的感性比较)比北方人安静,可能更勤劳。
当然,主帖的内容表明,他们也是一般的中国人。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1# 迅弟儿
我想因为这不是常态,所以才会成为新闻。
1# 迅弟儿
我想因为这不是常态,所以才会成为新闻。
ironland 发表于 2011-10-17 11:08
谢谢你的安慰。你的回帖总是让人感到很舒心。
这也促使我重新思考什么叫“常态”,什么叫新闻。
人们不敢再伸手扶起跌倒的老人,也经常被报道。这是新闻,还是常态?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我觉得迅弟有点大惊小怪。是不是还脱不了文人气?开个玩笑。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我觉得迅弟有点大惊小怪。是不是还脱不了文人气?开个玩笑。
WIND 发表于 2011-10-17 11:46
你的意思是见怪不怪?
这种事情什么时候发生,都会很强烈的撞击我。我不看则已,看了就受不了。
与我生活的环境太不相同了。
在日本,一个小动物受了伤,媒体都会大惊小怪嚷嚷好几天。当然,日本这种心态也很变态。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你的意思是见怪不怪?
这种事情什么时候发生,都会很强烈的撞击我。我不看则已,看了就受不了。
与我生活的环境太不相同了。
在日本,一个小动物受了伤,媒体都会大惊小怪嚷嚷好几天。当然,日本这种心态也很 ...
迅弟儿 发表于 2011-10-17 11:54
呵呵。中国不适合你。
我想说的是,这种事情大家几乎作为日常经验了,你突然变得很敏感,我觉得很别扭。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问题是,你没看见的时候,它也是那样;你看见了,还是那样。你的很不适应是不是有点做作的感觉?在我看来就是这样。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呵呵。中国不适合你。
我想说的是,这种事情大家几乎作为日常经验了,你突然变得很敏感,我觉得很别扭。
WIND 发表于 2011-10-17 12:11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突然的敏感,主要是因为发生在佛山。我刚去过,有亲身感受。那里给我留下的印象很好,很安静,所以这则“新闻”很撞击我。
你说是日常经验,杭州的铁妞则认为是很稀少的事情。在看到这个“新闻”之前,我则认为不可能发生。

大家的感受是不是很不相同?都是中国人。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问题是,你没看见的时候,它也是那样;你看见了,还是那样。你的很不适应是不是有点做作的感觉?在我看来就是这样。
WIND 发表于 2011-10-17 12:12
如果这种事情在东北或者内蒙古或者新疆发生,我不会感到奇怪的。因为我有心理准备。
也许你比我更了解广州,所以你不感到奇怪。
我其实是希望广州的燕友们能回答一二的。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突然的敏感,主要是因为发生在佛山。我刚去过,有亲身感受。那里给我留下的印象很好,很安静,所以这则“新闻”很撞击我。
你说是日常经验,杭州的铁妞则认为是很稀少的事情。在看到这 ...
迅弟儿 发表于 2011-10-17 12:20
各有各的经验,这个才是正常的,这么多人只有一种说法,就很荒谬。你如果想通过燕谈的网友得到一个符合你某种期待的认识,这种认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中国确实各有各的地方特色,但是在大的方面具有趋同性。你到那边玩了一趟,如果因此便得出某种一般性的结论,我对你的思维方式就很质疑。燕谈不是刚有一则新闻吗?杭州一洋妞下水救人。在这种事情上中外也有很大的差异。
其实,我说了这么多废话,我主要想说的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显的差异?至于那种通常的反应:怎么会这样呢?怎么可能呢?好好奇怪哦。这种反应会让我起鸡皮疙瘩的。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你如果想通过燕谈的网友得到一个符合你某种期待的认识,这种认识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WIND 发表于 2011-10-17 12:36
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意义?
另外,我在提问题之前没有希望某种期待的认识。我希望有认识即可。

呵呵,这样你的鸡皮疙瘩是不是可以少一点了?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中国确实各有各的地方特色,但是在大的方面具有趋同性。
WIND 发表于 2011-10-17 12:36
你这个“大的方面”是指什么?见死不救吗?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其实,我说了这么多废话,我主要想说的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显的差异?
WIND 发表于 2011-10-17 12:36
废话你就不要说了。尤其是对我。
你的“明显的差异”是指什么?我没有看懂。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武汉15岁男孩搀扶倒地女子被指为肇事者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讯(记者 商为智)昨日下午,“天津许云鹤”在武汉成为现实版,一女士在汉口民权路铜人像附近被电动车撞倒后,被一名15岁的男孩扶起,女士咬定男孩为肇事者,而男孩表示,肇事的是前面一辆电动车,他在后面看到后才停车相助。

  昨日下午4时40分许,记者赶到现场时,15岁的张某正被交警带走接受调查,120救护车将受伤的宋女士送往市十一医院救治。

  据市民李胜强介绍,昨日下午4时许,他在现场听到呼救声,随后看到一名男孩正停车将倒地的女士搀扶着,他连忙跑过马路合力将女士扶到路边。李先生告诉记者,交警调查时,有两名路人自称是目击者,他们留下电话表示愿意为男孩作证。

  随后,记者赶到江汉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肇事者”张某称,事发时他驾车往江边方向行驶,前面距离他五六米有一辆电动车装满了货物,将路边的一名女士撞倒后直接开走,他见状连忙停车上前搀扶女士,“当时,她还对我说背时啊,背时,谢谢你。警察一来,她却一口咬定是我撞的。”

  随后,记者在医院急诊室见到了受伤的宋女士,她也回忆称,当她被撞倒地时,眼睛的余光看到距离她五六米处有一辆电动车,车上载有货物。

  据处理此事的付警官介绍,他们与两名留了电话号码的目击者联系,一名留下手机号码的男子表示,他看到时,男孩正去扶受伤的女士,该男子不能算是目击者证人,另一名留下的是固定电话,但是一直无人接听。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在距离事发地不到30米处有一个监控视频。对此,付警官表示,警方将会调阅监控视频,给市民一个完美的答复。

  据了解,男孩张某今年15岁,为一所职业学校的高一学生。伤者宋女士左腿胫骨及腓骨骨折。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你这个“大的方面”是指什么?见死不救吗?
迅弟儿 发表于 2011-10-17 12:43
呵呵。我感觉你是从火星来的。前半句不说了。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举手之劳的帮助,我想,即使是在日本,应该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我的猜想,向你求证)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却很难,就算有也只有山寨版的“学雷锋”。人们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对这种事情大家都是麻木的。举例来说,的士司机或者有车之人路过的时候,将需要急救的人送往医院,而不去计较几块钱的油钱,这个算举手之劳吧?但是今天,你走遍中国任何一个城市,几乎都会视而不见。同情帮助这样的人,这几乎都是一种很自然的人类情感啊,对不对?就像你看到羸弱的动物都可能自然产生怜悯的情感,何况是同类?
我前面举了杭州那个例子。为什么外国人反而会毫不犹豫的跳下去救人?你看过中国的“扶老人反被污蔑”的新闻没有?你在日本扶一个老人,会不会出现老人反咬一口的事情?出现的几率有多大?如果出现了这种纠纷,法庭会不会误判你?误判的几率有多大?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我还没说完,老木匠的证明帖子就来了。呵呵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这个新闻有点“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就是迅弟儿当时过路,毫不犹豫的就抢救报警,也有可能被家长赖上:这么多人不管,为什么你要管?肯定是你撞伤了小孩——当场还没有办法分辨是汽车撞的还是自行车撞的时候,或者迅弟是开车或坐车的

2岁的孩子走到汽车路上,父母也有监护不到位的地方。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呵呵。我感觉你是从火星来的。前半句不说了。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举手之劳的帮助,我想,即使是在日本,应该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我的猜想,向你求证)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却很难,就算有也只有山寨版的“ ...
WIND 发表于 2011-10-17 13:02
我是哪来的,你就不要浪费打字时间了,一点意义也没有。
后面的回答很好。我是真的不知道,所以发帖询问。
你的意思是主帖事例中路过而无视的人们,都是在心里掂量之后的理性选择吗?
你放心,你的回答我不会当成唯一的正解看待的,就像铁妞的回答一样。

另外,你也不用向我求证你的猜想,对休谟、斯密的人性论主张,也许你比我还熟悉。我们的对话,当然是以这些内容为前提的。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这个新闻有点“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就是迅弟儿当时过路,毫不犹豫的就抢救报警,也有可能被家长赖上:这么多人不管,为什么你要管?肯定是你撞伤了小孩——当场还没有办法分辨是汽车撞的还是自行车撞的时候,或 ...
老木匠 发表于 2011-10-17 13:11
我还是有点不能相信。
木匠师傅的认知,没有事后解释的成分?难道人们都已经变得这么理性吗?这太恐怖了。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还是那句老话:
神奇的土地啊神奇的人!
我忍不住要奔跑着“歌颂”你们!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呵呵。我感觉你是从火星来的。前半句不说了。
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举手之劳的帮助,我想,即使是在日本,应该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我的猜想,向你求证)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却很难,就算有也只有山寨版的“ ...
WIND 发表于 2011-10-17 13:02
原文:但都只是看了一下,没有伸出援手,也没有打电话求助。而路边的店铺也没有人走出来看一眼。
--------------------------------------------------------------------------------------------
注意,连电话都没有打。打电话会被反咬一口吗?
你不觉得奇怪吗?

在日本,如果没有需要维护现场的需要,所有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伸手相助的。至少电话立刻就会打出去,警察和救护车会迅速赶来。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原文:但都只是看了一下,没有伸出援手,也没有打电话求助。而路边的店铺也没有人走出来看一眼。
--------------------------------------------------------------------------------------------
注意,连电 ...
迅弟儿 发表于 2011-10-17 13:36
如果要说人变态到这种程度,我会有点奇怪。要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刨根问底的话,我又觉得没什么奇怪的。权力的正当性不说了。权力的可信度也基本破产了吧?再说,亲自去救和打电话去救到底有多大的界限?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我觉得迅弟儿有些明知故问的味道,而各位大侠的解答又有些居高监下,其实大家可以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又不丢人,何必都装着呢.
最后想补充一点:千万别走到鲁迅的那条路上,把指责的对象只针对普通人,弄出个国民性出来。合理的社会制度会保护人性善的一面,抑制恶的一面;邪恶的社会制度会反过来作用于人性。
1,I.stability of possession;II.transference by consent;III.performance of promises.
2,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制造SB的流水线。
3,一个充满着下贱历史的国家如何走向正常?
我坦白一下自己对这类事的心路历程。
以前,看到这个会生气,愤怒和悲伤。看得多了,觉得以往的反应除了有损自己的健康,对事情本身豪无帮助,于是就变得没感觉了。然后有一天,遇到有位日本网友说,他看到这类事的反应是庆幸,为自己不再生活在那片土地上而庆幸。我觉得他说得太对了。
以前作家郑义也有一句激愤之言:宁做外国畜,不做中国人。时间也在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
本帖最后由 ironland 于 2011-10-17 14:50 编辑

我很少和外界接触,但或许是我走狗屎运,在我极其有限的接触里,总会有些友善的人。

当我半夜在河边遛狗,有停下来看看我是否遇上麻烦的巡警。
有放心搭我顺风车的陌生人。或者不搭车,但也会很诚恳谢谢我。
我也曾搭过别人的顺风车。我认识的人里,亦有在汽车出故障的情况下搭过陌生人的车。
老公出车祸的时候,肇事者和协警、其他一些陌生人,把他拖到人行道上。肇事者事后也蛮老实。
有坚持让我看医生,而拒绝卖药给我的药店营业员。
还有送我自家蔬菜的清洁工,送我十字绣的小服务员,告诉我菜不新鲜不要买的超市营业员……

我所在的城市里,还有伸手接坠楼孩子的女人,大雪天开着越野车满城送人的小情侣。

这个世界并不好,能看到很多见死不救的新闻。我认识的人里,就有丈夫在高速路上死于肇事者逃逸的事故。但同时,也总还会有些温暖的记忆。
人类终极是群居动物。60年的后天影响,并不能完全抵消上亿年进化出来的本能。
亲自去救和打电话去救到底有多大的界限?
WIND 发表于 2011-10-17 13:45
你是不是都不会中文了?
你的意思是两种行为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吗?
之所以不伸手相救,是因为担心被反咬一口,具有风险;而打电话则没有任何风险。

所以你,包括木匠师傅的“惧怕风险”的解释都不能完全说明道理。

所以我感到很离奇和不可思议。我很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最后想补充一点:千万别走到鲁迅的那条路上,把指责的对象只针对普通人,弄出个国民性出来。合理的社会制度会保护人性善的一面,抑制恶的一面;邪恶的社会制度会反过来作用于人性。
WIND 发表于 2011-10-17 13:52
快别再提鲁迅了。这事与鲁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给专门研究制度的我提这些幼儿园道理,我告诉你,这就叫班门弄斧。
赶紧忘记鲁迅吧,我善意的提醒你,你再这样无限制的假想敌下去,会很快变成邹峰第二的。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
我很少和外界接触,但或许是我走狗屎运,在我极其有限的接触里,总会有些友善的人。

当我半夜在河边遛狗,有停下来看看我是否遇上麻烦的巡警。
有放心搭我顺风车的陌生人。或者不搭车,但也会很诚恳谢谢我。
我 ...
ironland 发表于 2011-10-17 14:47
说实话,铁妞,这是我很想看到的回答。
为什么呢?你这样回答,表明如果你在现场,你会用某种方式实施救助,而不是选择径自离去。

看到主帖的例子,我就很想知道,我在国内生活的家人会不会选择同样的行动;继而是我的亲戚们;继而是我的很多朋友们,包括上次在广州聚会的燕友们。

能够理解那些理性选择的人们,50%以上的可能性会选择相同的行动。
因为惧怕风险的心态超过了对他人的同情。
所以我在这里发帖,只想知道一点:You,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如何?
远远的见你在夕阳那端
拿着一只细花令箭
晚风吹开了你的乱发
才看清你的手里
不过是一根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