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间对影 于 2012-2-5 12:49 编辑

是啊,韩父在《儿子韩寒》里也这么说,考试时,命题作文《我的追求》规定写800字,结果韩寒只写了200字就不再写了,推想一下,如果他平时命题作文成绩一般,为什么在新概念作文复赛时成绩出奇的好涅?同样也是命题作文,如果把相同的内容重新组织一下,同样可以组合成一篇不错的《我的追求》,而且没有一个错别字。把字型写对,这是本能,不可能明明能写对,却总是写错。如果有写作自尊的话,会特别在意写法上的正确。

算了,大家换个位置玩玩,接下来,我打算专替韩寒辩护。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91# 花间对影
哈哈,心有灵犀一点通,我刚才想打“接下来我顶方舟子”,临时换成了“打倒方舟子”。呵呵。
我准备专替韩寒起诉方舟子辩护。

总标题暂定:《韩寒起诉方舟子实属英明之举》。(不过,好像萧翰已经辩护过了。汗汗。)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花间和童版,不是个实在人。

我认为,为韩寒辩护,必须发乎情,顺乎理。只有你确确实实认识到韩寒有理,而方舟子胡来的铁的事实,才能打心里的从事辩护和伸张正义的工作。
停在生活逻辑里是玩不出“正义”的,只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形式逻辑是“飘忽”在生活逻辑之上的,这事说不清了,说深了,成了火星人,抛开它,立马纠缠不清,呵呵,一句话,生活本来如此。
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花间和童版,不是个实在人。

我认为,为韩寒辩护,必须发乎情,顺乎理。只有你确确实实认识到韩寒有理,而方舟子胡来的铁的事实,才能打心里的从事辩护和伸张正义的工作。
笑笑书 发表于 2012-2-5 12:57
我正是放弃了粉丝立场,才会有此帖之前的几个回帖。看了方舟子的若干质疑文章,觉得除了有几个重大质疑确能成立,其它还真有不少漏洞。我认为方舟子提出的疑点过多过散,大量不合理的推论又掩盖了那几个最有力的推论,反令韩寒一方可以避重就轻,挑一些明显可笑的质疑来回应。
设想一下,如果我是韩寒,会怎么做?给方舟子三个月至一年的时间(视方的需求而定),让他从自己的小说、随笔、博文里挑出最经典的质疑十条,然后一一作出解释,双方可就这十个问题辩论,这样,又节省时间,又能重点出击,对双方都是省心省力的事。不不不,我说错了,是对韩寒来说尤其省力,完全可以四两拨千斤。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钱钟书的手稿,这才叫手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930648273_0_2.html

这里收录了大量“推理质疑文章”,不管你倒韩还是倒方,或者挺韩还是挺方,如果对推理、分析、查证、侦探啥的有兴趣就可以看看,不用狂喜,也别生气,质疑或者反质疑,考验的是智力。
本帖最后由 花间对影 于 2012-2-5 20:57 编辑

俺脚得,《求医》中的标语、环境以及医生的态度,都可能符合99年的医院环境,包括医生沾着口水擦写错的病史,也是可能的。90年代,坐在我对面的同事就有此好,每当奖金落在他手里让他代发,他就会沾着口水数钱,我看得浑身难过,不得不把茶水倒在桌上提醒他别那么脏不拉几恶心我。
但是,关于韩寒描述的症状究竟是疥疮还是肝炎初发时的症状,方舟子的这一点质疑得很有道理。显然,韩寒将二者的症状结合到了一起。因为疥疮的痕迹一定散布在患者身上,随时可以指出痒在何处,不可能指不出来。而肝炎初期的搔痒却时有时无,也不会奇痒难忍。韩寒在接受视频采访时的回答也不够有理,他说,难道我怎么痒也要方舟子来规定吗?事实上,方舟子不是要来规定韩寒应该怎么痒,而是他笔下对症状的描述一忽儿像疥疮之痒一忽儿又像肝炎之痒。所以才怀疑《求医》是合成的。
隔壁转帖的解滨《方舟子以假打假的一个例证》,其中大量质疑言之成理,但是,他追问,韩为什么不把肝炎初期的症状移植为感冒、移植为风湿性关节炎等等,在我看来,徒有排比句的气势,仅仅因为,韩寒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得了疥疮。所以,以随笔方式出现的《求医》,就不会以其它疾病作为触发点。

韩寒对自己的小说作品避而不谈,是最大的疑点。我不认为关于《三重门》命名由来的提问构成了对韩寒的污辱,韩寒却视这些人为笨蛋而回以“忘记了”。他一直在强调,以前写的小说他已经忘记了,这实在是有违作家的写作体验。如果是拙劣之作,他因羞于提及,会以“忘记”来敷衍,但《三重门》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改变了他一生的走向,哪怕现在对这部少作持否定的评判,他也应该总结出大量经验教训,而不是轻易就忘记了。再退一步说,姑且相信他的确忘了自己的成名作,那么,为什么他又忘记了自己曾经表示很喜欢的《长安乱》?既然是自己喜欢的作品,总有几个反复推敲过的细节是应该记得很清楚的,起码,对自己创作中的神来之笔、得意之笔,会铭记在心,可他为何从来对自己的小说避而不谈?韩寒算得上是个高产作家,同时又是一个写了就忘的作家,真正奇怪。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我真要晕到,你连最基本的中文阅读能力都缺乏。我先说残雪的小说发在《小说界》杂志,我没有读过(也就是说我没看杂志上她的小说),她才把手稿借给我。你理解成手稿是供讨论会使用。为一个作家的手稿开讨论会, ...
施国英 发表于 2012-2-5 06:39
看来,施老师对于自己的言语“漏洞”,无法做出令人可信的解释了。落到最终无非就是用吐口水的恶意形象来结尾,这种色厉内荏的样子早已是“意料之中”。

对如此“韩粉”的类型,多一份“质疑”,也不会多出一份意外的答案,不过是让人明白所谓“诉诸公众理性”的立场,并不乐观而已。
即使韩韩的文章全部不是代笔的,那么第一桶金的新概念作文比赛,违反比赛规则——程序的不公正使得他获得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就算他是天才就可以通过程序不公正手段来让人承认天才?发现天才必须通过不公正竞争才能有伯乐效应。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效果不用多说了,今天一个普通人被人怀疑代笔。被怀疑者、被怀疑那,更大冤枉,恐怕诉状是送不进基层法院的,法院对付普通公民维权的杀手锏是不受理。呵呵,诸位都喜欢在法治社会前提下谈韩方之争,殊不知我们离开这个理想很远呢,
前天吃饭见到了当年第一届新概念的一个评委,老童顺便对当年的事情简略地咨询了一下,可惜多数重要问题没来得及细问(该同志重感冒未愈,我也不好意思太劳累人家。呵呵。饭桌上还遇到个比老童更能抬杠的“未见得”先生,一直跟我搅合,耽误了我的正事儿)。该评委首先说,这个事在他看来不可能作弊,评委们确实是都觉得韩寒缺考非常可惜,所以大家都同意给他一次补考的机会。我提出了杯子里明明是纸而韩寒为什么偏要写成布的问题,我说从扣题的角度看这片作文是有问题的。他解释说,复试主要是看这个学生是否具有初赛作品那样的写作能力,没打太注意这样的小细节。我还问到,据说当年是出了很多套题目的,为什么韩寒来补赛不从原来的题目中随机抽一个给他写?他说,出多套题目是后来的事情,第一届就现场指定题目,正式复赛的题目也是李其纲出的,他当时拿出一个苹果咬了一口,对学生们说这就是题目你们写吧。我问,韩寒来补赛的时候你在现场吗?他说不在。另外,该评委也认为,《三重门》的成功主要不在于作品本身是多么成功的作品,而是在于它是一个17岁少年的作品。
我相信,给韩寒复赛机会,是出于评委们的爱才,也好奇,想亲眼见证初赛成绩优秀的韩寒写作能力究竟如何。
已是残花落池塘   教人魂梦逐荷香
李其纲跟韩韩父亲认识吗?
李其纲跟韩韩父亲认识吗?
feilian 发表于 2012-2-6 06:39
不认识。李其纲已经起诉麦田。
姜还是老的辣,李最初在声明中说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接下来就办正事了。

小韩说太多,不办正事,才败笔连连。
比赛规则可以随时、因某人缺席可以改动,规则?无法无天的社会不是没有规则,而是规则可以随便因人改动,没来复试,如果按照既定规则办事,没有后来的这个民主斗士了,历史偶然性呀!呵呵
李其纲跟韩韩父亲认识吗?
feilian 发表于 2012-2-6 06:39
首先要看怎么理解“认识”这个词,比如某甲与某乙有一面之交算不算认识?新概念韩寒参加复试单考的时候,李其纲现场出题,韩仁均就在现场,评委出去吃饭、回来收卷、下午颁奖……按道理两人都应该有多次见面的机会。有人提出,韩寒父子到场,从礼貌的角度讲,李其纲都该问下这个跟韩寒一起来的人是谁。当然,李其纲非常不懂礼貌一再见面不打招呼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现在,李说直到麦田提出质疑之前他都不认识韩父,才知道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校友,我个人并不相信。另外,李其纲起诉麦田同样是不明智之举,他的这个举动有可能把《萌芽》把新概念把众多评委拖入到被质疑被怀疑的泥潭中。
现在,李说直到麦田提出质疑之前他都不认识韩父,才知道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校友,我个人并不相信。
==============
在这里做上述判断,李琦刚也要诉你了,
现在,李说直到麦田提出质疑之前他都不认识韩父,才知道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校友,我个人并不相信。
==============
在这里做上述判断,李琦刚也要诉你了,
feilian 发表于 2012-2-6 14:32
那就叫疯上加疯了,哈。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093514

这个笔迹对比分析,恐怕恐怕……真的有点问题,《杯里窥人》到底是不是韩寒的笔迹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930648273_0_2.html

这里收录了大量“推理质疑文章”,不管你倒韩还是倒方,或者挺韩还是挺方,如果对推理、分析、查证、侦探啥的有兴趣就可以看看,不用狂喜,也别生气, ...
童志刚 发表于 2012-2-5 19:23
刚才看了链接里的三四篇文章,非常吃惊。韩寒顷刻间已经成了“一个不学无术的二流子”、“骗子”,我想这些文章已经完全摧毁了韩寒,难怪他的视频访谈显得那么没有自信。还有他的父亲,我开始同情这父子俩。像是又一场文革开始了,突然揪出来就批倒批臭了。
俺是灭绝师太
本帖最后由 杨林 于 2012-2-6 22:50 编辑

笔迹应该是一个人的,不同的笔、不同的纸、不同的时间环境之下,同一个人的笔迹会有很大差异,笔迹学要看的是一个人最顽固的书写习惯,但这也不是万无一失的。好在材质以及墨水的年代造不了假,只要确定一份相同条件下的参照样本就可以了。
信封背面的字和《杯里窥人》的是前后一两个月内写的。老童直观感觉,前者是棱角分明的、属于照着硬笔书法字帖练出来的,后者整体上缺少棱角、没有了硬笔书法的痕迹,差距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