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大学不是镀金作坊

大学不是镀金作坊

    ■宋志坚

    什么叫神圣的学术殿堂,仅用文学诠释很难,看看10月13日《环球时报》报道的欧洲国家对在职研究生的管理,却会给你一个清晰的概念。

    有几件事可以构出“神圣殿堂”的大致轮廓:

    第一件事:巴拉克是德国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他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进入大学继续读研。两年前,他曾向科隆体院递交了一份攻读体育管理学的申请书。但是令这位大明星失望的是,科隆体院却以巴拉克球赛繁忙,无暇顾及学习为由断然拒绝。

    设想一下,假如巴拉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不论是什么明星),想进中国的某一个大学(不论是什么大学)读研,其结果将会如何?我想,十有八九是可以如愿以偿的,这可是家喻户晓的明星啊,请还请不来呢!至于他有暇无暇“顾及学习”,大可置之度外。这是早就有例在先的,不是我的想当然。然而,德国的那一个科隆体院,却没有在这位明星面前降低自己的门坎:明摆着是“无暇顾及学习”,读研岂不成了镀金?这所体院不想沾明星的光,以明星吸引人们的眼球,增加自己的知名度。

    第二件事:日本前首相小泉曾在伦敦大学学习两年。伦敦大学不仅没有因有小泉这样一个外国首相学生引以为荣,而且还爆料说,小泉在伦敦大学学习期间,并不是全日制学生,因为他每周的上课时间太少,也没有获得任何学位,最多只能算个“进修生”。

    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之类的特殊原因,这位外国政要在中国的某一大学读了两年,尽管“每周的上课时间太少”,这所大学是否也会以此为荣,并授予他相应的学位呢?这虽然没有先例,却还有参照系。比如说,某一级的党政要人在职读研,有哪一所大学敢要求他保证每周都能按规定时间去上课,人家即使不上去汇报下去检查出去考察,还有开不完的会呀!将心比心,也不能奢求外国的政要像普通学生那样按规定时间来校读书嘛,能当你的学生,已是高看了你一眼,干吗就舍不得这一纸文凭?然而,英国的伦敦大学却不肯因为他是要人而放宽自己的标准——“如果想得到一个硕士或博士文凭,就必须乖乖地到校园里做一名真正的学生”。

    还有一件事,《环球时报》的记者问在汉堡大学读研的马科,“有没有同学靠抄袭或找‘枪手’来完成论文”,马科“吃惊地说,这在德国是违法的”。大概不再需要任何的“设想”,提出这样的问题,乃是因为我们这里有太多这样的实例,既然不能保证在职读研的必要时间,难以达到相应学位必须的水准,不“靠抄籍或找‘枪手’来完成论文”,你叫他如何蒙得一纸文凭以达到镀金的目的?然而,这种问题毕竟太具“中国特色”,以致使马科感到“吃惊”。亏得记者没有再问马科他们那边有没有富人或富人的子女靠“赞助”进入大学并获得文凭,要不,马科更会觉得莫名惊诧。

    就像人一样,大学也必先自重,方才能获得他重。欧洲的这些大学,因为在名人、贵人或许还有富人面前,坚守了自己的原则,使之与普通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保持了自己的尊严,这才使他们签发的文凭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和含金量,就连小泉这样的外国政要也乐于成为他们的学生而悻悻于不能拿到他们的学位与文凭。而且,恰如熟知欧洲当代教育史的萨拉所说的那样,如果没真才实学,没有人敢拿自己的名气或权力向学校施加压力。

    大学不是给人镀金的作坊。守住了这一条底线,方才能成为“学术殿堂”,并彰显自己的“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