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高考模式变幻莫测,是探索还是折腾

作者:王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身为江苏的高中教师是幸运的,因为十余年来不断翻新的高考模式,早已将他们的应试功夫练就得日臻老到,倘要比试一下对付各种高考模式的本领,他们恐怕已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身为江苏的高中学生却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手头操练着历届的高考试题,却常常不知道来年的考试模式,一种“多歧路,今安在”的疑虑时时会充斥着他们的内心。

  由传统的“大文”、“大理”(文科考语数外政史地,理科考语数外理化生)到“三加二”(文科减去地理、理科减去生物),再到不分文理科的“大综合”,旋即又是文、理“小综合”,再到今天这“三加X”,江苏的高考模式,这些年来一直如川剧中的变脸一般换来换去没消停过。你根本无法预料下一个模式何时出台,面孔又将如何。时下采用的不分文理科、既不利于高三教学管理又不便于高校学生录取的“三加X”模式,在高教界一片诟病声中支撑了3年。据7月28日东方卫视报道,2008年将会被一种全新的模式所取代,将有一个更为彻底的“变脸”:高考将分上下半年两次进行,先考理化生政史地这类选考学科,后考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考试成绩前者划为等第,后者计作考分;录取时得先看选考学科的等第,再看必考学科的考分,两相结合决定考生的取舍。至于最终如何改,尚不得而知。

  高考模式的不断变换,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理由便是“改革的需要”。但改革的目的,应该是与民方便而不是添乱;应该是工作程序的优化,而不是使之繁冗拖沓;应该重视前后过程的相对延续和稳定,而不是一味地逐异追新;应该能够引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而不是让教师学生整天徘徊观望举棋不定……否则,这就不是改革而是一种折腾了。

  江苏十几年来高考模式上的翻云覆雨变幻莫测,只能说明策划者的无章法、不自信和考虑问题的不周全。他们看到了传统的“大文”、“大理”和“三加二”模式,容易导致各学科教师的“惟我独尊”,所以便强调起“学科渗透”,搞起了不分文理科的“大综合”;而“大综合”考起来一门不落、面广量大使考生苦不堪言,这一模式仅施行了一年便无疾而终,取而代之的便是被“缩微”了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据说,综合考试又制约了考生特长的发挥,于是,便有高人设计出语数外加理化生政史地六门学科中的任意两门的“三加X”考试模式,这又使很多学校陷入了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上的困境。再看高考成绩,由于各学科试卷内容深浅不一,阅卷又难以统一尺度,遂使选考不同学科的考生的成绩缺乏可比性,这又给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高校录取工作,带来了难度。不少考生选择考试科目并非为了“扬长”而是出于更容易“挣分”这一目的,请看“政治加生物”、“物理加历史”这类莫名其妙的组合,究竟为了发挥什么样的特长?

  至于尚在讨论中的江苏2008年考试模式,将理化这类事关“第一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学科,用几个等第作模糊处理,而以语数外这些工具性学科的考分划定录取分数线,这对众多理工科大学来说是否科学?从考生方面来看,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城市与乡村、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文、理科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以苏南、苏北为例,苏南学生外语语文普遍强于苏北学生,而苏北学生的数理化一般要胜过苏南学生),一旦以语数外成绩划定录取分数线,对那些来自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考生而言无疑是有失公平的。

  大而言之,高考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小而言之,高考乃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是不少学校工作运转的轴心。这么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我们的决策者自然应当以一种高度严肃、审慎、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即便是改革,亦须通盘考虑,周密谋划,仓促不得,浮躁不得。

骨瘦如柴不是毛病,瘦的有理就成!赤身裸体不是怕热,要紧的是有风就成!裸舞真爽!

回复:(真理如风)[转帖]高考模式变幻莫测,是探索还...

从禾丁的"中美教育测量比较"中节选

 

考试内容的公平性

这些”笔谈”的文章个个都说高考的内容是严格按照教育部统一的教学大纲制定的。那么首先请问有何根据说高考的确是“严格限制在中学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之内”?如果教育部确实想这样做,按照目前科学的测量理论的手段,这一目的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尤其中国有统一的中小学教科书,统一的教学大纲,考题可以制作得很合理,可以准确地反映大纲与统编教材规定的内容。同时,科学测量理论也可以用来检验高考是否符合大纲,有一系列的指标可以证明考题的覆盖面的合理性。

比如美国大学入学考试SAT ACT,就没有像中国的高考那样内容形式总是在变来变去。因为美国教育体制稳定,考试目的明确。其规定此类型的考试的内容主要反映两个方面: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智力能力。为了达到公平合理,这两种考试的内容与难度是公布于众的。他们是以高中的高级课程为下限,大学的基础课程为上限而定题。而内容的涵盖以及能力的包容是由多层次的专家鉴定并确定的。一旦考试内容确定之后,就定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题目的制定,内容难度保持在一定的基础上。如要有变化,考试主办方就提前一年或二年通知考生,详细解释原因,介绍新的内容。如今年SAT 增加了写作考试就是这样运作的。

虽然市场上有不少帮助学生准备考试的服务。学校却很少用教学时间来复习迎考。因为考试的内容规定明确,大部分学生(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只要高中课程学得好,考试就会取得好成绩。即使一次没有考好,一年可以考四次,学生可以把几次中考得最好成绩报给学校。同时SATACT 的分数虽然是大学入学考试,然而并不是大学的唯一录取要求。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是一种真正合理的标准。就连参加“笔谈”的一位学者也这么说:“美国大学招生方式,即看高考考分,又看高中成绩,还看社会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等德行表现和成长记录,以综合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从理论上说,这样录取最为全面,更加理想…”(刘海峰, 《教育研究》2005年第三期, p.29) 有不少学生,即使这两门考试都得到满分,但并不一定能为名校所录取。因为其他方面跟不上去。因而考试真正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参照系数。这既降低了考试在入学中的法码,又提高了其他因素对入学的影响力,产生了一个平衡的体系。

相比之下在中国,人们看到的是:中国高考内容日新月异,考试难度也是水涨船高。高考内容一年比一年难,题目一年比一年偏,其难度远远超出正常的普通中学可以承受的教学水平。这一方面证明了高考的内容没有经过科学方法的检验,全然置教学大纲,统编教材规定的水准于不顾。同时也表明高考的公平合理是空话。高考成绩是入大学的唯一凭证,迫使人人想要高分。学校在高考的压力下,不得不把正常的教学放在一边,把精力集中在猜题,背题,搞题海战术。同时中国学校因地区、城乡的差别造成了学校教学条件巨大反差,加上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别,对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公平竞争完全成了谎言。最终高考把中国的义务中小学教育引进了死路,学校成了应试的集训班,成了摧残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地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4 12:04:3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