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部分高校教师——兼职成主业教书退为副业

北京某媒体今年8月报道说,在海滨城市日照,目前有近400名北京人在当地的“教授花园”小区买了房,其中有九成为北大教授。

    就在部分高校教师富裕到可以异地置业的时候,他们的一位同事阿忆却在网上声言,仅凭其工资收入,“入不敷出”。一时间,大学教师的薪酬问题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多数青年教师和学历低的讲师助教,每月只靠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生活

    今年6月,江西南昌大学新闻系的年轻教师刘易成(化名)带课的第一届学生就要毕业了,班上几名很有心的班干部想给老师一个惊喜,没打招呼就带着礼物敲开了刘易成的家门。刘易成尴尬地将学生让进屋,家里连椅子都找不齐。

    一直在外租房的刘易成住得离学校很近,也喜欢跟学生相处,但他很少将住址告诉别人,因为房子条件挺差,没什么家具,来了人也不好招待。

    刘易成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以外地人的身份到这个陌生城市求职,成为这所省属高校的一名助教,教授新闻理论。当时赶上学校不分房,也没有教职工宿舍,他只好到校外的学生租房区内租了一间农民的房子。此时,他的月收入平均只有2000出头,去掉生活费,他还要向家里寄一部分钱,一年下来攒下的钱很有限。

    该校讲师冯尘(化名)去年接受了一份江西省内的“高校教师满意度”调查,在工资报酬、补助购房、培训机会和聘升职称几项都画了“不满意”。

    部分教师提及收入状况讳莫如深,兼职成了主业,教书退为副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位副教授说,高校教师的收入是很零碎的,工资条仅是一层表皮,并不能说明职工的真实收入。在采访时,虽然大多数高校老师在被问到收入状况时讳莫如深,但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外做兼职、或挂职做项目的高校教师非常多,这让他们有了不菲的灰色收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袁名(化名)说,大学教师这个职业比较有条件在外兼职,因为课时量小,假期周末等空余时间较多,而学校也没有明文禁止。但当教师兼职占用了过多精力后,对其教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当教授的‘外快’成为工资的两三倍后,他就会不由自主地偏向兼职工作,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反倒成了副业。”

    袁教授称自己前两年在一家电视台兼职做节目,月薪有5000多元,那时每周要去参加两次选题会,还要轮流值班,当他发现那个工作已经不是兼职,几乎要求全职时,便立即辞去了这份工作。

    跟社会联系多的专业更能赚到钱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在谈到高校教师收入差距时称:“跟社会联系更多的专业可能更能赚到钱,但是社会总资源是有限的。到底有多少富豪教师,占比例多少,都没有统计。我感觉学校大部分老师是贫穷的,如搞古代汉语、宗教学科的,这样的老师是大多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说,经济学、管理学的教师收入很高。他们除了完成系里的教学任务以外,还给企业加班。“我知道有的学科教师收入一年可以接近百万元。其实很多院系都很重视挣钱,只是某些学科接触社会的程度多一点,能够多捞一笔。其他院系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近年来,理工类院校教师的平均收入水涨船高,很多教授年收入不止30万元,相比之下,文科院校的教授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占多数。”

    中国青年报(邢佰英  陈怡)  

这篇报道写得很乱。

我在《大学的牛人》一贴里说过,高校现在是一个分化得很厉害的场所。牛人阶层已经都是富翁了(应该除去第4类仅仅在教室里当牛人的)。

构成既得利益集团的有部处长官,因为他们的岗位津贴比较高,而且现在一般也都已经弄到了博士、教授的头衔,可以“双肩挑”。我知道有一个高校人均欠银行贷款70万,但是它的干部拿岗位津贴外,还积极争取上课,课时津贴是最高的——本来8小时应该坐班的,他们却去上课了,两不误,成为学校里的有钱人。至于涉及到基建、物资等的部处长官就不好说了。

大多数到了教授、博导一级的,有较高的岗位津贴,又一般都能申请到项目,项目经费开销也很顺手,靠手下的博士硕士做项目,发一点点的劳务费。收入很不错的。在外面兼职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因为企业之类都是吃名气的,弄一个教授来当独立董事、当顾问就好听而有面子。所以一般来说教授、博导早就奔了小康了。即使是文史哲教授,只要是重点大学的,日子绝非难过。

最辛苦的、最困难的是青年教师,刚搞到副教授或还在做讲师的,有了点身份,要有点体面,可是名气小就赚外快的机会少,学校的津贴也少。不发课时津贴的学校,这些人上课上得累死;发课时津贴的学校,教授们就堂而皇之的宣布要重返教学第一线了,这些人上课的机会也捞不到。项目申请往往只好是跟在教授后面当梯队,而项目的经费是教授一把抓的,余润难见。好不容易熬到了博士,年纪大了,总该要成家吧,房子又买不起。尤其要命的是,很多牛校现在早已停止了家属的工作安排政策,青年教师的配偶没有办法解决工作,也就难办到户口,养了孩子,也没有户口,导致将来的孩子的社会保险、就学等等一系列问题,更需要钱财。

实际上这些问题教授当年也碰到过的,只是当时大家都穷,矛盾不突出。现在相对贫困的感觉实在是太强烈了。有的学校这两大阶层已经开始爆发冲突,比如这两天的中南大学事件。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

医院里分化也很严重。主任医师、教授除了医院给的钱外,走穴的钱及其他灰色收入也很多。小医生就惨了。

问题是怎么解决这样的局面?

看看那些教授们的待遇,青年教师不免会有一种“熬”的感觉,不爽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