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我为什么反对免费义务教育?

我为什么反对免费义务教育?

  周克成

  世界上有一种掠夺,人们往往视而不见,反而为这种掠夺辩护,他们颁布法令支持这种掠夺,他们为这种掠夺的成功奔走相告,他们不但认为这种掠夺是正当的,还认为这种掠夺的本身就是正义的化身。

  这种例子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无处不在,就在我们的身边。关税、累进税、行政垄断、义务教育……等等都是掠夺的一种表现或根源,而这里要谈的,就是你可能认为最不可思议的——为了义务教育而产生的掠夺。

  教育的实质

  很多人认为教育无比重要,有两个原因:一、一个没有教育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二、穷人家孩子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改变命运。这两个原因,一个虽然对但他们开出了错误的处方;另一个是不全面的。

  一个没有教育的国家是没有前途,这是对的,因为教育对人民来说很重要,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中,别人在学习、能在教育中得到回报,但我们没有,自然没有前途了。

  穷人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但接受教育并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而学校教育也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方式。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对知识进行投资的行为。如果对知识的投资真的有很大的回报,人们不会不去投资,而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没有教育,除非政府发神经禁止人们自由办学、接受教育。

  同样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对所有的人都是重要的,同样的教育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而和任何投资行为一样,人们对教育作出投资也是需要资源、而且这些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在哪些教育上投入资源、投入多少,都应该由不同的人来自主决定。

  但是很多人说不,他们不但以为没有国家的投入人们就不会重视教育,还以为必须给穷人以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才是公平。但他们也许不知道,当他们真的这样做时,掠夺就开始发生了。

  掠夺的发生

  世界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同样一块砖,我们用来盖教室,就不能再用来干别的。我们要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就必须得有一些投入来建设学校、买教材、聘请教师。这些钱从哪来呢?政府?不错,学校的办学经费是从政府给的,但我们别忘了,政府的这些钱是靠向劳动人民征税得来的。

  你或许会认为政府征税,然后又为人民办学天经地义,谈不上什么掠夺。但是请你看我们演示一下,也许你就会同意我的观点。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穷人穷得让孩子无法上学,他可以因为读书很重要而要求邻居供他的孩子读书吗?或者他有理由因此而抢夺邻居的钱财供孩子读书吗?显然不行,如果他竟然这样干,肯定就得坐牢。

  但是很奇怪,同样一件事,如果由另一个组织,而不是一个人来干就是合法的,而且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喝彩。是的,免费教育,就是国家在干同样的一件事:他从甲的口袋里掏出钱来,拿去供乙的儿子读书。完了他还认为他干了一件很正直很荣耀的事。

  如果你不想违背自己的逻辑,你就不得不承认,由国家通过征税来资助穷人读书,无异于一个强盗强迫一个人供另一个人读书。

  严重的后果

  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这样做的本身是不正义的,而且对教育也是损害的。掠夺本身是任何人都反对的,这里不需赘言。这里要指出的是,即使每个纳税人都是衷心为了穷人能读得起书而纳税,这样对教育也是有损害的。理由就是对纳税作出贡献的,也包括那些穷人,而钱在他们手中的话,他们将会有更好的安排,他们最迫切需要的,也是不是接受免费教育,而是填饱肚子。再进一步,即使他们是需要教育的,也不一定是需要政府统一提供的这种教育。他们也许更需要送孩子到某位师傅那里去做学徒工,而不是进入学校。

  由政府提供免费义务教育,还有两个同样重要的弊病,那就是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既然钱是从政府那里得来的,学校就只要讨好政府就可以了,他不必在意学生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教育;而学校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钱,自然不会精打细算,不会看哪些钱花在哪些地方才是最值得的了。

  现在你可以搬出教育券这个制度了,你说教育券制度可以解决效率低下和浪费的问题,那我就回到上面的问题来了,纳税人都愿意资助教育吗?为什么要强迫所有的人为一部分的人的教育买单?如果天底下有那么多好心人,那让他们自己资助去好了,我们何必担心没有教育经费?

   “我们要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对知识进行投资的行为”。

    感觉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论点,但含义不清。教育是对知识投资的行为,谁投资,对知识怎么投资?作者没有解释。

    “由国家通过征税来资助穷人读书,无异于一个强盗强迫一个人供另一个人读书”。

     这句话其实是文章的全部结论,但作者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有问题。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弗里德曼的观点。

十分赞成。

都什么年代了,竟还有这种活宝存世。

以下是引用maychang在2006-9-28 0:04:00的发言:

弗里德曼的观点。

十分赞成

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却没有必要经营学校。这是诺贝尔奖得主、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一贯主张。在弗里德曼看来,政府垄断和竞争不充分是学校办学质量低下的罪魁祸首。他在1955年一篇名为《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的论文里建议,政府应该发给家长代表一定数额经费的教育券,让他们自由地为子女选择学校,并相信,这将使学校竞相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来吸引学生,从而使整个教育制度更具活力。
    如今,基于教育券的教育改革已经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其影响已经开始波及到了中国的部分地区,而年过九旬的弗里德曼还在通过弗里德曼基金会推广他的思想。为了了解这位教育券的首创者对当前教育券发展的看法和评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副教授珀尔·洛克·凯恩(Pearl Rock Kane)对弗里德曼进行了专访。
    
    凯恩:我们已经在密尔沃基市、克利夫兰市和佛罗里达州进行了教育券的实验。在你提出教育券的建议过去了差不多50年后,你怎样看待你的这个建议?
    弗里德曼:听你说起来好像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这仅仅是开始。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取得了非常有限的进展。密尔沃基市的实验规模最大,但也仅涉及1.55万名学生。一个更有趣的事情是,“儿童奖学金基金”项目吸引了125万个家庭报名。这个只有4万名额的项目,要求每个奖学金获得者自己还要花上至少1000美元。这表明对选择的需求是巨大的,有一个极大的市场等待着开发。
    凯恩:在你对学校教育的构想中,教育将完全由营利性部门提供吗?
    弗里德曼:不是这样的。我看重的是竞争,让家长自己选择。我希望有一个开放的市场,各式各样不同的学校都存在,包括营利性学校、特许学校、教会学校以及政府学校。这些学校能否生存取决于他们是否能满足顾客的需要。根据经验,我希望政府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萎缩,就像不久前邮递业所发生的变化那样。联合快递(Federal Express)和UPS已经将邮政局以前垄断的很大部分业务抢了过去。
    另外,我们没有理由希望将来的市场会是现在的模样。我们怎么知道教育将怎样发展?孩子的所有教育都在同一幢楼里完成,这明智吗?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教育券提供更多的选择?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花一部分教育券在一个地方学习数学,在另一个地方学习英语或科学?为什么学校教育只能在一幢教学楼里进行?为什么孩子不能在家里上课,特别是在因特网已经普及的今天?如今,一个不能隐瞒的事实是,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就是“家庭学校”(home schooling)。在家上学的美国孩子比所有参加教育券计划的学生都多。
    凯恩:是的。最近的估计接近100万。
    弗里德曼:这个现象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教育体制的失败。在我们这个社会,自己能够做得比规模化生产更好的,惟有教育。没有人自己造汽车,但父母却能自己教育孩子,在很多时候比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更出色。我不知道还会出现其他什么模式,你和我都没有足够的想像力预见真正的竞争和真正的自由市场将带来什么,以及将来会有怎样的创新出现。
    凯恩:你难道不担心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更好的家庭会为他们的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而其他家庭的孩子只能上劣等学校吗?
    弗里德曼: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将有更多的“最好的”学校产生。纵观历史,我们难道还缺少和你的担心相反的例子吗?汽车最早出现的时候非常昂贵,只有富人才买得起。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为一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初创资金。汽车产业发展起来了,有了更好的技术,价格也更便宜了,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汽车。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汽车购买者之间的差别比100年前汽车工业刚刚起步时小多了。同样,电视是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当时也相当昂贵,只有富人才能买,但现在每个人都有一台电视机。总体上讲,历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能使大多数低收入者受益。
    凯恩:不申请教育券计划的家庭和不知道有这种机会的家庭会怎样呢?
    弗里德曼:他们的处境不会很好。让我问你一个问题,贫民居住区的低收入家庭获得食物的情况有比他们获得教育的情况更糟糕吗?你能在他们生活的其他方面找出和他们的学校同样糟糕的吗?
    甚至在住房上他们也是有选择的。他们能够为自己选择更好的住房条件;但面对子女的入学问题,他们却被困住了。教育券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减小贫民居住区的孩子所受教育的质量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所受教育的质量的差距。目前,这个差距只会缩小不会扩大。因为现在不是在减少选择的机会,而是在为家庭提供额外的机会。
    凯恩:很多对教育非常关注的研究生将读到这次访谈,他们渴望做一个能够给社会带来改变的教育工作者。你对这些年轻人有什么忠告?他们的用武之地在何处?
    弗里德曼:我认为年轻有为的人的最好选择就是去教。那些有企业家气质的人可以去创办私立学校,创办能够吸引手持教育券的学生的学校。如果我是正确的话,教育券运动将得到发展壮大。未来将有一个全新的产业,那就是教育产业,一个私人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教育产业。它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引入竞争。而且,这个产业很大,美国中小学的总经费大约是3000亿美元,这与全世界电脑芯片的产值相当。
    这将给教育券带来很多机会,而教师将在一个为顾客服务而非为管理公立学校的官员服务的学校里获得更大的满足。如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美国私立学校教师的工资比公立学校教师的工资低,但却对自己的工作有更高的满意度。也许,他们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尝试办不同类型的教育学院。
    凯恩:你能具体说一说吗?
    弗里德曼:你比我更了解美国教育学院的弊端,教育学院迄今为止没有获得多大的成功。学院过分重视教学技能,而学科内容却被关注得太少。正如你知道的那样,很多政府学校的教师所教课程自己都不能胜任,没有接受数学训练的教师在教数学。私立学校体制的一个好处就是没有那么多有关教师资格的条条框框。今天,爱德华·特勒(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是不能在加利福尼亚的公立高中教物理的。事实上,他出于兴趣在旧金山的一家名为希伯来学院的私立高中做物理教师,但他却不能在公立学校执教。
弗里德曼怎么说的, 自己看去。 别整天睁眼说瞎话, 歪曲他人的观点。
弗里德曼随便说说,你也随便听听,别说谁歪曲他什么。比如说,我用教育券培养孩子专心学钢琴,一心指望他成为大师,愿望不错,可大师毕竟是少数。那么,由此造成的对孩子的耽误算谁的,国家发好教育券就算公平了?我举的例子可是有的放矢的。有个女孩据说就是被他爸爸打耳光打出了国际比赛的大奖,当时家里的房子也被卖掉了,老婆闹着要离婚,万一他女儿真不喜欢或没天赋,她的人权和未来在哪里?
non omnis moriar

    我认为老章举的这个例子不好,这个女孩被她爸爸打耳光打出了大奖,那么打出精神病你会怎么说呢?我的意思是,你不能用某种结果来得出一个结论。因为第一,这个结果是不是打耳光打出来的没办法证明;第二,这个结果是不是一个好的结果同样没办法证明。人权和未来是两个问题,仅就你描述这个例子使用的语言而言,我只看到父亲无视女儿和妻子的人权,但我没看到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或正确的,也没看到儿童的人权被践踏是应该的。

    从混沌转的贴子看,弗里德曼的意图是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政府以教育公平的名义垄断教育,结果导致学校缺乏活力、教育质量下降。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公平和正义,不是反对公平和正义。但是教育券能不能在今天的中国推行,我表示怀疑。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你把它作为特例,当然不好,可我的意思是说别以为父母乃至孩子的选择一定是最优的,站在社会角度,他们选择错误的代价并不是社会可以无视的。譬如救灾,原来按标准发下去就行了,实际上不行,在赤贫状态下,有人宁可用掉救济款也不盖房,盖了就没救济了,而他们没有其它渠道赚钱,他们也想适当享受生活(其实不过是温饱),而他们的行为可能造成破窗理论成为现实。弗里德曼的理论有一定道理,但按下葫芦浮起瓢,在美国也没有成气候,遑论全面推广,譬如其对Home Schooling的褒扬,那100万的孩子未必没知识,可是大多数人会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免受公立学校弊病摧残的同时,也会在社会化上出现严重的问题。

请记住,他是把教育看作产业的,可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经济问题(至少在宏观层面上),教育也不是产业,譬如住房是产业,政府也会提供适度帮助,倘若发住房券会造成什么后果?如果说你们这些公立学校的老师对教育负有责任,我同意,因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也有经济因素的作用,但你同意你们立志毁人不倦吗?中国今日的问题固然有教育的责任,难道没有教育的功劳,你娶妻子可能只要优点吗?如果教育是产业,他的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正如主帖所述,如果我自己教育孩子,那么是不是政府应该适度减免我的税负?如果是,那教育券就成了第二货币,显然荒谬。如果不是,那有违公平之义,而且会引发资金外逃。所以,他的理论只能在特定情况下试用,不可能推广。

不说崇拜名人的问题。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创新观念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更包容,更少仰视。他是经济学大家,可是术业有专攻,超越范围开处方,譬如郎咸平乱谈政治,听从其建议是要吃药的。李昌平谈到云南扶贫,痛感资本不足,也提出过类似发行第二货币的建议(本来想找出原文,抱歉,我这里的Google不知道触及什么警戒线就会不能用,真是国耻;好像是他在农大的讲话)。农民(别说政府了)会听他的吗?那白条也能起到类似作用呢。单从教育的角度看,你办所学校,我办所学校,市场经济下谁能招到更多学生就是谁成功,可我们靠什么来吸引生源呢?

在中国,对普通学校来说,只能是升学率,倘若大学也遍地开花,对学校的选择恐怕如同对衣服的选择。在美国,恐怕情况也是如此,在中小学教育中还能勉强推行弗里德曼的建议,但倘若教材都不统一,怎么判断学生学得更好?谁敢说自己眼里的差生将来不可能是哪方面的人才?除了安徽新华技术学校之类的专业技能学校之外,绝大多数学校不可能承诺就业,随便在中国还是美国。你对教育总该更有发言权。

鉴于你关心这个问题,那么再多一句嘴,没有统一的教育恐怕在中国会引发更严重的认同问题。

non omnis moriar
看了看“掠夺的发生“这段就断定,这人是十足的书呆子,呆的不能再呆,书生误国,不是没有道理,的确需要”劳动改造“下
自从有了是非,人便不得安宁

又开始盖楼啦~~

一开始看这个帖子觉得观点挺稀奇的(如果不算稀奇就算俺孤陋寡闻啦~),这调调唱得够反。盖是由于作者主要从经济、市场角度看问题而忽略了教育的特殊之处,有些简略化理想化,实际实施是不可能的,至少在中国。

看看他关于掠夺的推论,免费教育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掠夺”,这种逻辑推论也太简单了,不知是他逻辑没学好,还是故意简单化,混淆视听。

推论总要有明确的条件、前提,不是说“掠夺”不可能,但是,仅仅免费教育就会产生这种效果?如果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就这么简单,大家都可以去当财政部长了。举个简单的例子,每年官员浪费和贪污掉多少钱财?不必要的工程又花掉多少钱?这些钱省下来,还用另行征税“掠夺”吗?如果要保证“将浪费和贪污进行到底”,那还真是要另行征税了,但有这个必要吗? 另外,任何国家都存在通过税收调整收入差距,向那些底收入者进行利益输入,如果这也叫掠夺,掠夺我看也是有必要的。

什么经济学角度,任何对生活有点感知的人,都不会说出这么荒唐的结论,这种人主要是过着优越的生活因过的时间太长而出现退化现象。历史上的那个白痴皇帝听到大臣说下面饿死人的时候,还问怎么不吃肉,作者和这皇帝是否有血缘关系呢?鬼知道!

自从有了是非,人便不得安宁

回边走边唱

我在上面不过回了十一个字,没想到引出来这么多帖。

更没想到你是因为此文稀奇而转贴。

作者周克成可不是“过着优越的生活”,对生活没有感知的人。他没有上过大学,所以不大可能是书呆子。他从湖南到北京后靠在西直门外一家餐馆洗碗为生,地道草根阶层,对中国社会理解深刻,与“何不食肉糜”皇帝绝对没有血缘关系,早就“劳动改造”过了。

弗里德曼的著作不敢说全看过,但敢说认真读过大部分,包括建议实行“学券”的一些文章。不过我说周克成的看法是弗里德曼的观点可不是从“学券”这个问题出发,而是从弗里德曼一贯的自由主义观点出发的,包括他提出的“负所得税”等。其实我说得也并不准确,因为这里甚至包括萨缪尔森、阿罗等多人的观点。

我也在内蒙古“劳动改造”过十年(插队),没上过正牌大学,自认不是书呆子,现在也没有“过着优越的生活”(已半年没有收入),“食无鱼,出无车”,够不够小康都难说,但我仍坚定支持周克成和弗里德曼的看法。这并不是从我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得出的,而是从经济的基本理论经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

这并不是从我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得出的,而是从经济的基本理论经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

为此向你致敬:能够不纵容屁股指挥脑袋,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可惜,这样的人在中国太少。

但是,社会问题复杂,一种主义如果对你特别有魅力,那你更不能失却批判的态度,否则就可能类似于当年的红卫兵对待毛泽东思想。

non omnis moriar
以下是引用章启晔在2006-9-28 8:45:00的发言:

你把它作为特例,当然不好,可我的意思是说别以为父母乃至孩子的选择一定是最优的,站在社会角度,他们选择错误的代价并不是社会可以无视的。譬如救灾,原来按标准发下去就行了,实际上不行,在赤贫状态下,有人宁可用掉救济款也不盖房,盖了就没救济了,而他们没有其它渠道赚钱,他们也想适当享受生活(其实不过是温饱),而他们的行为可能造成破窗理论成为现实。弗里德曼的理论有一定道理,但按下葫芦浮起瓢,在美国也没有成气候,遑论全面推广,譬如其对Home Schooling的褒扬,那100万的孩子未必没知识,可是大多数人会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免受公立学校弊病摧残的同时,也会在社会化上出现严重的问题。

请记住,他是把教育看作产业的,可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经济问题(至少在宏观层面上),教育也不是产业,譬如住房是产业,政府也会提供适度帮助,倘若发住房券会造成什么后果?如果说你们这些公立学校的老师对教育负有责任,我同意,因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也有经济因素的作用,但你同意你们立志毁人不倦吗?中国今日的问题固然有教育的责任,难道没有教育的功劳,你娶妻子可能只要优点吗?如果教育是产业,他的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正如主帖所述,如果我自己教育孩子,那么是不是政府应该适度减免我的税负?如果是,那教育券就成了第二货币,显然荒谬。如果不是,那有违公平之义,而且会引发资金外逃。所以,他的理论只能在特定情况下试用,不可能推广。

不说崇拜名人的问题。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创新观念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更包容,更少仰视。他是经济学大家,可是术业有专攻,超越范围开处方,譬如郎咸平乱谈政治,听从其建议是要吃药的。李昌平谈到云南扶贫,痛感资本不足,也提出过类似发行第二货币的建议(本来想找出原文,抱歉,我这里的Google不知道触及什么警戒线就会不能用,真是国耻;好像是他在农大的讲话)。农民(别说政府了)会听他的吗?那白条也能起到类似作用呢。单从教育的角度看,你办所学校,我办所学校,市场经济下谁能招到更多学生就是谁成功,可我们靠什么来吸引生源呢?

在中国,对普通学校来说,只能是升学率,倘若大学也遍地开花,对学校的选择恐怕如同对衣服的选择。在美国,恐怕情况也是如此,在中小学教育中还能勉强推行弗里德曼的建议,但倘若教材都不统一,怎么判断学生学得更好?谁敢说自己眼里的差生将来不可能是哪方面的人才?除了安徽新华技术学校之类的专业技能学校之外,绝大多数学校不可能承诺就业,随便在中国还是美国。你对教育总该更有发言权。

鉴于你关心这个问题,那么再多一句嘴,没有统一的教育恐怕在中国会引发更严重的认同问题。

以下是引用章启晔在2006-9-28 8:45:00的发言:

你把它作为特例,当然不好,可我的意思是说别以为父母乃至孩子的选择一定是最优的,站在社会角度,他们选择错误的代价并不是社会可以无视的。譬如救灾,原来按标准发下去就行了,实际上不行,在赤贫状态下,有人宁可用掉救济款也不盖房,盖了就没救济了,而他们没有其它渠道赚钱,他们也想适当享受生活(其实不过是温饱),而他们的行为可能造成破窗理论成为现实。弗里德曼的理论有一定道理,但按下葫芦浮起瓢,在美国也没有成气候,遑论全面推广,譬如其对Home Schooling的褒扬,那100万的孩子未必没知识,可是大多数人会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免受公立学校弊病摧残的同时,也会在社会化上出现严重的问题。

请记住,他是把教育看作产业的,可世界上没有纯粹的经济问题(至少在宏观层面上),教育也不是产业,譬如住房是产业,政府也会提供适度帮助,倘若发住房券会造成什么后果?如果说你们这些公立学校的老师对教育负有责任,我同意,因为文化与制度的关系,也有经济因素的作用,但你同意你们立志毁人不倦吗?中国今日的问题固然有教育的责任,难道没有教育的功劳,你娶妻子可能只要优点吗?如果教育是产业,他的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正如主帖所述,如果我自己教育孩子,那么是不是政府应该适度减免我的税负?如果是,那教育券就成了第二货币,显然荒谬。如果不是,那有违公平之义,而且会引发资金外逃。所以,他的理论只能在特定情况下试用,不可能推广。

不说崇拜名人的问题。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创新观念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更包容,更少仰视。他是经济学大家,可是术业有专攻,超越范围开处方,譬如郎咸平乱谈政治,听从其建议是要吃药的。李昌平谈到云南扶贫,痛感资本不足,也提出过类似发行第二货币的建议(本来想找出原文,抱歉,我这里的Google不知道触及什么警戒线就会不能用,真是国耻;好像是他在农大的讲话)。农民(别说政府了)会听他的吗?那白条也能起到类似作用呢。单从教育的角度看,你办所学校,我办所学校,市场经济下谁能招到更多学生就是谁成功,可我们靠什么来吸引生源呢?

在中国,对普通学校来说,只能是升学率,倘若大学也遍地开花,对学校的选择恐怕如同对衣服的选择。在美国,恐怕情况也是如此,在中小学教育中还能勉强推行弗里德曼的建议,但倘若教材都不统一,怎么判断学生学得更好?谁敢说自己眼里的差生将来不可能是哪方面的人才?除了安徽新华技术学校之类的专业技能学校之外,绝大多数学校不可能承诺就业,随便在中国还是美国。你对教育总该更有发言权。

鉴于你关心这个问题,那么再多一句嘴,没有统一的教育恐怕在中国会引发更严重的认同问题。

        老章:你的观点,我很赞同,今晚多喝点了酒,可能是在说胡话,对于弗里德曼倡导的教育券,也是在看你的这个回帖之后,有了新的认识。我原来的看法,教育券在抑制单方教育,也就是政府垄断下的学校教育是有用的。你的回贴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办学是可以像市场经济那样展开竞争的吗?我不是说竞争不好,我是说,竞争就意味着我们都承认有失败的教育,失败的教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都承认有一分部儿童或青少年被失败的教育糟蹋了,这个责任是不是可以交给市场经济来解决?

     我不同意的是你对起点的看法。得承认一个事实,如果家长选择在自己家里教育孩子,他有这个权利,因为既然政府发了教育券,老百姓就有权利选择教育,那么选择自己教育也是一种选择,而且理论上它有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正如你所说,这从现实上讲可能是失败的,因为学校教育的确比家庭教育更懂得能投社会所好。不过,究竟谁好谁好,却不能从现实判断。对不起,这一点可能是我个人与经济学最格格不入的地方。我认为,现实可以强大到你不能遵从它的地步,但是,历史地看,现实是可以改变的。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唉,你还是教育工作者呢,怎么说胡话?教育岂止是知识?我儿子学校里的老师,起码语文和英语老师,水平估计不会比我的高。可是我的儿子在学校受到的其它教育,其实就是社会化,靠我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就能赋予他吗?比如说,我儿子近一年来就开口要了“溜溜球”,因为别的小朋友有。平时去超市,他觉得无趣,因为他这一代简直不必考虑物质需求。

教育券可行,前提就是有标准,有了标准(哪怕是升学率),我才能选择,否则就别搞现代教育了。

你可别喝了酒就忘了酒钱是从哪里来的。

non omnis moriar

     老章,上贴少最后一句打了一个字,应该是“现实可以强大到你不能不遵从它的地步”,除此之外,说胡话的可不是我。

     社会化,这我很熟悉,教育学上称为个体社会化。但我的看法,没有学校教育,个体也能社会化。比如你孩子要溜溜球,你以为这是上学上出来的要求?可惜今天要找一个没上学的中国孩子太难了,如果容易找到,你可去问问,他对溜溜球的需求是从哪里来的。

    对于教育券,我已经说了,它是抑制教育垄断的一种办法,前提是,我们得承认教育是有差别的,还得承认不同的学校教育质量是不同的。另外还得承认,推行教育券,意味着要逐渐淘汰那些办学质量不高的学校。所以我顺着你的思路问,如果人们手里拿着教育券,但选择错误,那么这个责任该是由推行教育券制度的人来承担,还是由拿着教育券去选择教育的人来承担?也许你会说,这不可能是教育券的错,但是,推行教育券得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是不会选择错误的,但问题在于,人们可以从各种需要、愿望、判断出发运用他手里的教育券,难道不是这样?

    今晚我是喝多了点,不过这点东西,我还能对付。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楼主的说法是一个有条件的道理。用于教育的资金也应当受到管制,而不是给予某种神圣的名义来大行其道。“义务教育”,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可言,也不需要神圣化来认知。在制度条件下,国家是否担当义务教育的责任,可以经由投票来表决。

当然,我相信,表决,无论是全民公决还是议会投票,在中国还是会得到压倒性通过的。

今晚我是喝多了点,不过这点东西,我还能对付。

你没喝多的时候,遇到西凤酒,好像你的酒量也不怎么样

[em02]
non omnis moriar
以下是引用maychang在2006-9-28 17:49:00的发言:

回边走边唱

我在上面不过回了十一个字,没想到引出来这么多帖。

更没想到你是因为此文稀奇而转贴。

作者周克成可不是“过着优越的生活”,对生活没有感知的人。他没有上过大学,所以不大可能是书呆子。他从湖南到北京后靠在西直门外一家餐馆洗碗为生,地道草根阶层,对中国社会理解深刻,与“何不食肉糜”皇帝绝对没有血缘关系,早就“劳动改造”过了。

弗里德曼的著作不敢说全看过,但敢说认真读过大部分,包括建议实行“学券”的一些文章。不过我说周克成的看法是弗里德曼的观点可不是从“学券”这个问题出发,而是从弗里德曼一贯的自由主义观点出发的,包括他提出的“负所得税”等。其实我说得也并不准确,因为这里甚至包括萨缪尔森、阿罗等多人的观点。

我也在内蒙古“劳动改造”过十年(插队),没上过正牌大学,自认不是书呆子,现在也没有“过着优越的生活”(已半年没有收入),“食无鱼,出无车”,够不够小康都难说,但我仍坚定支持周克成和弗里德曼的看法。这并不是从我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得出的,而是从经济的基本理论经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

回maychang先生:实话实说我确实是因为主帖观点而转的,此前没有听到过类似的声音,不免新奇,算见识浅陋啦~

作者本人的经历对我来说很陌生,也不知道他观点的渊源,听您说自己的阅历,那我算晚辈了,以后还请您多多指教![em10]

 [em04][em04][em04][em04][em04]

回边走边唱楼主

请教二字不敢当,岁数是大了点,也不过多吃了几碗干饭而已,老朽啦。

说道晚辈长辈,网上没有这个东西,所有人在坛子里都平等(当今也只有坛子里才平等)。

    maychang有涵养的长辈,敬重!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