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重庆一中出台新校规,要求学生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开学第一天,重庆一中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便是安全教育。学生们吃惊地发现,学校明文规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中新的《学生安全须知》第五条规定:不要与陌生人搭话,以防受骗。(9月7日《重庆晚报》)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我们一度梦见彼此是陌路人,醒来时发现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但如此诗意的生存语境在现实中是悖逆的,在每个城市的车站、宾馆、小区,我们几乎都会遭遇“民警提醒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标语。“陌生人”这个语词被不断地原罪,家长告诫孩子陌生人都是大灰狼、成人自我警惕陌生人都有难防暗剑。结果是大家在这种内心恐怖的泛怀疑主义下各自画地为牢,隔阂越来越多、社会危险系数却不见减少。
  
  我们还要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呢?从心理学而言,人类很多特性的分布都有规律可循:圣人和恶徒各只占2%左右,中间水平的占9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是“坏人”。所以,和陌生人交谈,碰到正常人的概率远大于碰到一个坏蛋。而和正常的陌生人交谈,是我们获取信息、反馈观念、构建互信、融洽感情的关键途径,我们和“陌生人”说话尽管可能遭遇危险成本,但综合收益远大于其被戕害的可能。那么,不和“陌生人”说话真能相安无事吗?当“不和陌生人说话”的“涟漪效应”铺陈开去,这个世界被贴上“陌生人”标签的群体只会边际递增,隔阂指数和矛盾概率也会飞升。而“说话”显然属于极端边缘的犯罪手段,它的危害性完全在可控的防范范畴内。我们遭遇的伤害可以来自“坏人、罪犯”、但决不是源于“陌生人”,社会关系中永远没有绝对的“陌生”概念,“不和陌生人说话”,恐怕只有鲁滨逊才能做到——因此,因噎废食地不和陌生人说话、不如教会应对个别“陌生人”的自我防范之法。
  
  我们还能不能和陌生人说话呢?这问题太需要有人告诉我们答案了。“要不要”是一种价值判断,“能不能”是一种能力判断。现实是无论孩子还是我们,总会遭遇陌生人,那么,谁来保障我们“和陌生人说话”的安全责任呢?不是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大灰狼,那些个别坑蒙拐骗的,如果职能部门能尽心剔除和热心警醒,陌生人就不至于那么冰冷阴森吧。当我们在反省人际危机、慨叹人心不古的时候,制度设计的善和程序正义的美已然成了最令人伤心的“陌生人”。在“不和陌生人说话”的最次策略之上,真的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一棵树长虫子了,就要毁掉整个森林?一个社会出现几个骗子,远没有人们之间疯狂建构的不信任与不合作可怕吧。没有怀疑的社会是麻木的,但怀疑一切的社会是狂悖的。我们理解“不和陌生人说话”的良苦用心,但,我们可能忘记了——总有一天,总有一个地方,你我一不小心也会成了陌生人。
[稿源:红网]
[作者:邓海建]

这将造就冷酷没有爱心的一代。

曾在南方周末看过薛涌的一篇文章,说的就是美国人与陌生人交往的事。

在每个城市的车站、宾馆、小区,我们几乎都会遭遇“民警提醒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标语。

我没见过这样的标语。不知道有人见过没?

没有陌生人哪来的熟人、朋友?我还是要朋友的哈〉
骨瘦如柴不是毛病,瘦的有理就成!赤身裸体不是怕热,要紧的是有风就成!裸舞真爽!
以下是引用梅茗在2006-9-8 20:56:00的发言:

在每个城市的车站、宾馆、小区,我们几乎都会遭遇“民警提醒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标语。

我没见过这样的标语。不知道有人见过没?

没见过。但“民警提醒您:××××”的很多。看多了感觉就是那个意西啦......

在上海看到过  路遇行人莫搭讪 小心钱财骗光光  的标语

上海问路 要挑人的 学生年轻人都可以  可惜他们一般也不熟悉道路.  年纪大的 男的一般比女的容易点

总的来说还是以貌取人有把握点 .

还有问路要礼貌 问完也不要忘了感谢

有一次, 在一个公交车上 ,一个近中年女子, 问一个中年男人, 去某地怎么转车, 男子指点一番后, 女子没说个谢字. 过了好一会, 男子开始发作了, 指责人家如何如何不礼貌云云, 一大车, 弄得人家面红耳赤 . 就脱口之劳, 还要计较到这种程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5 17:26:16编辑过]

所以,变成大家在网上和陌生人说话了。[em01]
我为自己唱了一支暗淡的天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