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如果陶哲轩在国内求学 能和数学一起玩吗?

8月22日,在马德里开幕的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当天宣布,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茨奖由4人分享,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陶哲轩。31岁的陶哲轩,也成为继1982年首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获菲尔茨奖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东方早报》8月23日)

天下华人一条心,在高兴之余,就想,如果陶哲轩在国内求学,他会获得如此巨大成就吗?

陶哲轩出生在澳大利亚,自小就被人称为神童,他8岁上中学,12岁已读大学三年级。这样的经历对我们并不陌生,在国内一些神童身上常常可见。更让我们熟悉的是,陶哲轩也曾参加过奥数,1986年、1987年和1988年,陶哲轩三次成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最年轻的参赛者,分别赢得铜牌、银牌和金牌。奥数神童陶哲轩成了菲尔茨奖的得主,而我们那么多星光闪耀的神童、奥数金牌得主呢?

笔者注意到陶哲轩的几句话,“我想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能力和自由跟数学一起玩——给自己找些小挑战,设计一些小游戏”。陶哲轩鼓励人们“跟数学一起玩”,他自己也是如此。可是国内的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吗?很多人学习奥数是被逼的,是带有极强功利性的,如此沉重压力下,他能享受到数学中的乐趣,能做到“跟数学一起玩”吗?

如果陶哲轩在国内上学,他能“有能力和自由跟数学一起玩”吗?我想,很难。环境能改变人,很多东西不是由他、由他父母所能决定的。可环境对人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正如“温水煮青蛙”一样,在点滴之中,即使勇士也未必能幸免。

笔者还注意陶哲轩的一个经历,他24岁就成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终身数学教授。在国内大学圈子里,能够容忍一个24岁的年轻人,成为终身数学教授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可当人才到来时,我们的勇气、魄力却常常缺失。

历史不可假设,我们也不能判断陶哲轩如果在国内求学,是否会取得今日之成就。我们只知道,陶哲轩不是在国内求学的,丘成桐也不是在国内求学的;我们还知道,我们拥有若干的神童,曾经有很多人夺得过奥赛金牌,可是在科学最高峰,没有见到他们的身影。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