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美德育教育比较

(首发新世纪新闻网06/07/2006)

中美德育教育比较

--民主与教育漫笔之三

 

禾丁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手段,而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任何一个社会制度不伦是什么政治体系,对如何培养下一代都有明确的目标,其中也包括思想品德的目标。这一基本观点似乎为多数人所认同。然而在具体操作上,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学校教育其差异之大是不容忽视的。长期以来,尤其是亚洲国家对美国教育持有一种偏见甚至是误解,认为学生在学校里放任自流,多数时间是玩,老师要求低,教学质量差。学生学不到东西。然而同时,许多美国的亚裔移民认为,美国的学校是孩子的天堂,孩子们在学校里得到的是合乎儿童特点的教育与关怀,孩子们健康活泼,独立自信。相比之下对中国的教育,有一点大家是一致的即深感中国的孩子们活得太累。这些议论从表面上看是老百姓的一种感受,并没有理论上的分析,实质上,这恰恰反映了一个具有深厚民主思想为基础的社会与长期专制的社会的在学校教育上的根本区别。这种差异明显地反映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反映在学校生活中,反映在学生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德育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必要澄清在此领域里理论与认识上的误区。让我们对中美两国的德育教育进行深入比较,从而可以证明本文要阐明的论点:民主政体下的学校提供并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专制制度下的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以虚伪与欺骗为主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或被约束或被禁锢,导致畸形。(请读者注意,本文只讨论美国公立学校,以下所说的学校,皆为公立学校。不再另加说明。)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德育教育的思想基础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

(三)德育教育的方式与过程

(四)教育者自身的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的思想基础

德育教育的思想基础是为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美国的民主制度以人为本,尊重与保障个人的生命与权利,强调人的平等,自由,承认并保障人追求自身幸福的权利。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健康而合理的社会环境[1]

 

美国学校教育的民主性保证了学生人格发展的独立性;学校教育的公平性培养出公平、公正的理念与平等待人的品格;学校教育的多元性培养了互相尊重的品行,创造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在学校里,学生学习与研究民主,认同民主制度,培养法制观念,从而造就具有民主精神的新一代,并促使这种精神一代一代地不断完善与升华,促进社会朝更加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使社会群体的道德水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美国的中小学对培养健康发展的,具有自由、民主、独立精神的下一代所作出的成果有目共睹,是值得各国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认真学习的。

 

美国公立学校的诞生是与宗教分离的产物。这个民主制度的创始人从他们的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成为一个自由人,完整的独立的人,拥有自主权的人,那么就必须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尽可能地给他们自由,保护他们独立的权力,尊重他们的权利。人权精神就来自于这一信念[2]。然而宗教教育对人的价值观与信仰进行指导,灌输一种特定的信仰与价值;对人的思想用宗教的观点加以约束,评价;对人的行为用特定的标准加以限制,加以规范;从而培养成一群有统一的价值观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便失去了思想的自由。

宗教于行政分开是基于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3],公立教育同样受制于它。教育部门严格地遵循着并执行着宪章大法。首先公立学校的教育内容不允许含有宗教的成分。特别不能对学生进行带有宗教信仰内涵的教育[4]。与之相同的原则还包括杜绝政治党派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宣传、鼓动任何一种党派的思想主张。学校必须保障学生的自由,包括有了解和选择参加党派的自由,信仰宗教的自由,言论自由,集会结社,游行的自由,等等由美国宪章保证的权利,也就是说在美国学校中学生享受作为一个美国公民所拥有的同等权利。

然而美国的学校教育中有没有价值观的教育呢?有很多人认为美国学校里没有道德教育,不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就是放任自流,对学生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美国学者在解释为什么美国公立学校教授价值观念时说:Far from being "inappropriate," nothing is more "appropriate" in a democracy than for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to teach American values to American children. This is why Americans created public schools in the first place. This is why we agree to pay taxes for public schools. This is at the heart of American democracy[5]。(与“不合适”完全相反,在民主社会中,没有任何事能比在美国公立学校里对学生教授美国价值观念更为合适了。这正是为什么美国创办公立学校的初衷。这也是我们交税给公立学校的原因。这是美国民主的核心所在。)这里的价值观就是美国宪法所规定的人的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学校里,自由的价值得以充分地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学生可以对不同的政策,社会矛盾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课堂或校外公开表达出来而不会受到任何处罚。正如美国老百姓可以公开批评政府,批评美国发起伊拉克战争一样,许多中学生上街进行反战游行,学生只需要请假就可以去参加,也无需隐瞒或说谎,学校无权阻止,也没有学校去阻止。在这个德育教育的构架体系中看到的是社会价值观与学校教育标准的一致性,社会与公众的要求与学校对学生要求的同步性,从而使学生的价值观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在实现培养目标上得到社会与公众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学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准则从小就扎根于他们的信仰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地方感受到民主的精神面貌,享受到人身自由,得到平等待人的礼遇,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毫无例外。这与美国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是分不开的。

如果用这一标准来分析中国的德育教育,其现状与美国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是一个专制的政体,与美国完全相反,在中国个人的价值不被重视,甚至在很多地方完全被否定,为之所替代的是党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学校是专制政治的工具,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是灌输一种特定的信仰,而学生没有个人思想的自由。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中国的学校,执政党的理念纲领作为信仰作为政治必修课从小学教起,一直教到中学,大学,并且作为大学入学考试内容。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唯一教本。全国的中小学校使用的是统一的教科书,统一的教学大纲,长篇累读地歌颂执政党,灌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四项基本原则,三个先进性,最近又是“八荣八辱”, 实行党化教育。

其二,学校里不允许对其他党派的思想言论用正面的方式教授,不允许正面教授与政府政策不一致的东西,不一样的思想。即便是介绍,也只能用批判的方式,使学生先入为主,形成成单一的信仰和单一的思想。无法生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独立的思维。

其三,学校在教授有关其他党派或思想言论时,按照执政党的需要篡改历史,歪曲事实,置真相和客观与不顾,公开欺骗学生,误导下一代。一旦有人与党的思想不一至,就会大难临头。这种例子数不胜数,从57年北大的林昭到2005年的焦国标, 卢雪松事件,都是思想牢笼的直接受害者。正如下文所概括:五十年代初的思想改造和院系调整,为党化教育做好了思想上 的准备,打下了组织上的基础;建立政治思想课和实行党委负责制,意味着党化教育体系的完成。但是,很多青年学生却冲破党化教育的樊笼,对党化教育和专制体 制发起挑战。1957年的‘右派进攻’,就是最显著的例证。文革结束后,高校恢复招生,学生议政成为一时风尚,因而也就成了‘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对 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点领域。‘八九’之后,党化教育空前加强,校园里舆论一律,万马齐喑。虽然社会上对教育的批评从来没有中断过,但当政者充耳不闻,我 行我素。权力在我,你奈我何![6] 说中国的学校德育教育是阻碍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在学校中,除了对学生的思想加以禁固限制,对学生的行为约束也无处不在。 例如,从小就用“做好学生”为紧箍咒。所谓好学生:就是听话的学生。善于听从党的召唤,党叫干啥就干啥。只要听话,就会有荣膺,有特权。就可以优先照顾,优先发展,当干部,三好生,保送进重点学校之类。

这些被中国学校剥夺了自由发展权利的青少年,大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一旦独立思考就容易犯忌,会被组织排斥,被同伴嘲笑,甚至带来政治上的麻烦。他们缺乏创造力,因为在一个没有自由的思维空间里,就无法培养出创造力。中国学生的聪明智慧是举世公认的,然而中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却远远落后于美国学生[7]。他们缺乏自尊心,因为在一个自己不受尊重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会认识到人应有的尊严,应有的价值,自尊心又从何产生?而自卑,自负却非常严重地困扰着他们,甚至跟随他们一生。更严重的是他们的思想长期被约束,被禁锢之后,很多人生就了扭曲的人性[8]。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也不会尊敬他人,长期被人伤害,自然不会想到伤害他人是不对的,以至于丧失基本道德底线。这些都是因为缺乏健康的民主社会环境而造成的后果。因为“道德伦理恰恰是要以公平和正义为支撑的。当公平与正义被破坏的时候,道德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相反,在公平与正义能够基本上得到维护的时候,道德的力量也会强大起来。道德本身是不能单打独斗的。”[9]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两国之间的道德教育会有这样大的差距。

 

国内有些教育学者把当下学生的思想状况归结为德育教育问题。因而在德育教改上做起了文章。有些教育家在论说中国德育教育中批评当下的德育是去人性化,呼吁德育教育应以人为本[10]。他们避开中国现存的政治体制不谈,把学校描绘成有独立功能的机构[11],好象只要学校能实行他们所说的德育教育,我们的青少年的品格状况就会改变。

当仔细研究他们提出的改革方案时,就破绽百出了。他们作为理论家,可以清楚阐明德育教育的全过程:“现代人需要在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学校度过相当长的生命成长历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将经历身心的急速发展,知识经验的倍加式积累,同辈集体的强大影响,教师群体的行为濡染,公共生活的规则历练,这种经历将提供一种真实的道德成长境遇。”[12]。然而他们在论说中国的现状时,回避了造成这种状况的核心的问题,避开了真正的原因:即在现存社会中,什么是学生面对的真实的道德成长环境呢:他们在被强行洗脑,灌输独家政治理念。在充斥着奴化教育,限制自由的学校里,忍受着对人的尊严的排斥,被逼迫在高考的竞争机器里消磨全部的青春,遭受着非人性的应试教育的折磨。他们的个人还有存在的空间吗,学校又如何能体现教育以人为本呢?这种教育理论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提供了一座海市蜃楼,误导民众。其欺骗性的实质是不可原谅的。中国教育现状的改变如果依靠这样的理论就没有出路。

(二)德育教育的内涵

科学观念,法制观念,公共秩序的教育是美国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理解国家宪法的合理性,培养法律观念,理解并遵循公共秩序与道德是美国学校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首先融会在各们学科领域里,包括人文科学:历史,地理,公民教育,以及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领域。同时学校管理机制的命脉也由这些元素组成。

美国公众随时随地监督公正民主科学的原则在学校的实行,包括确定教育内容,制定教学大纲。公民可以用各种方式对教育内容的标准提出建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自然科学课程中,究竟是教授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还是上帝造人之说,这是历来争论最频繁的议题。本年度在美国南部的一些州内出现了一股反科学的潮流[13],他们或是要教师把物种起源理论删去不教,或是要在科学课程中加上“智者创世之说”(intelligent design theory)来诋毁科学的进化论,为宣传宗教信仰开路。然而这些争论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争论上,正如美国国家科学院主席在告全国自然科学教师的发言中指出:这些反进化论者歪曲了教育法提案中的内容,也歪曲了新教育法。其行为是令人憎恶的然而又是有教育意义的。他们的错误既违反了法律又违背了科学。(The fact that the anti-evolutionists misrepresented both the content of the Education Bill and the language in the new Education Act is at once distressing and instructive. These folks are wrong about the law, and wrong about science。)这一场争论遍及美国几十个州,影响到几百个学区的自然科学教学大纲,最后是2004年国会通过的法令否决了伪科学理论的非法性。从而进一步澄清科学与神学之间的界线。为公立学校的非宗教化提供了法律的基础。同时也清楚地表明美国捍卫人的自由权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学校的课程与教授法制知识紧密结合,社会科学课程中包括公民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有民主制度的结构,执行民主的程序,民主发展的历史经验等。教师利用政府定期的公民选举活动作为教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对不同竞选人发表意见,在学校里自己进行模拟选举,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学到了知识。

对某些法令的理解是通过教学直接完成的,如交通法规体现在汽车驾驶教学中,健康卫生法规体现在体育卫生教学中。有些法规还体现在学生守则中,如安全法规:不许携带武器进校,不许吸毒,饮酒。然而这些法令规则是在保障学生健康安全的基础上建立的,因而不是强加于人,青少年易于接受。有的问题在中国一定被称为违反校规,然而在美国是允许的,如中学生未婚生子。学校里不仅不惩罚学生,还为学生开设托儿服务,从而保证母亲能结束学业。因为学校认为学生出了这样的事,多数是因为对男女关系尤其是性的知识缺乏而造成的。这是教育者失职,而不能让学生承担责任。在八十年代,社会上对是否应该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性教育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现在性教育课程在学校普遍开设。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美国青年妈妈的现象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扭转。

关于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的成果,让我们将海外华人父母与子女的行为作一个比较就可以明显表现出来。很多出国后才学习驾驶的中国家长们,即便拿到了驾驶执照,对交通法规也不认真执行,然而他们的行为被自己在美国公立学校学习的孩子们所纠正,并因为他们不遵守规则而遭孩子们指责。又如,有的家长不遵守起码的公共道德,在公共场所大声喧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时候他们的行为往往会被子女来制止。为什么这些父母与子女的守法行为会如此不同呢?因为这些父母是在中国受的教育,而这些孩子是在美国学校里受到完整的法律意识教育,养成了知法执法的品格与习惯。他们在学校里,在社会上,电视里,课本上所看到听到的都是要遵纪守法,这是一个公民的基本品质,他们接触到的成人,尤其是教师,或周围环境中的美国成人,也大都服从法令,遵守宪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前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丑闻,已经成为美国小学到大学里教育孩子要诚实的典型范例。大家都很清楚,不诚实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即便是当了总统也会被赶下台。这些孩子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到民主与自由的可贵,真诚与正义的价值。真诚老实也就从这里培养出来。

再来看中国的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专制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所谓的道德和诚信是一种政治上的虚伪,人格上的欺骗。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道德是权贵用来约束别人的紧箍咒而却对自己几乎没有约束力。俗话说,上行下效,一个言而无信的老师向孩子灌输诚信思想,学生只能认为老师虚伪;有权势的人不讲道德却让下面的人去讲什么道德和诚信,这种说教是苍白无力的。“只许洲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从来就不会取信于民。学生没有正面的榜样可以仿效,每天耳濡目染的大都是鸡鸣狗道的恶迹,后果是信仰危机。学生会怀疑世界上是否有诚信,道德还有什么用。有识之士总结了十条优秀儿童品质在现中国是如何被摧残的[14]1。砍去民主,种下强权的种子;2。砍去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3,砍去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4。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5。砍去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6。砍去善良,种下恶行的种子,7。砍去自然,种下破坏的种子,8。砍去创新,种下机械的种子,9。砍去欣赏,种下嫉妒的种子,10。砍去竞争,种下仇恨的种子。看了这些,难道不让人感到痛心疾首吗?如果不改变产生社会风气败坏的病根,不彻底清除政治上的虚伪,不惩制有权势的人格罪犯,而想单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改革来改变社会现状,扭转青少年的道德品质,那是对下一代的欺骗与犯罪。

 

(三)德育教育方式与过程

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不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对这点存在着普遍的误解。了解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不代表就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耳嘘目染,身体力行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道德风尚为主导地位的环境,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的后代的。这似乎是古今中外学者都同意的原则。然而在实践中这一差别就十分悬殊了。

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中,民主精神无处不在。民主精神同样也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与教育政策运作中。从六十年代起,传统的学校家长式(LOCO Parental)的教育管理得到了挑战,美国的宪法在学校教育中开始全面落实。通过一系列的法令制定,确定了这样的认识,即学生同样也是公民[15],应同样享有自由和独立的权力。自由,平等,博爱是对所有人而言的,任何学校管理的原则都必须符合美国宪法规定的这一原则。从此,这一原则的确立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很多具体的政策和地方法规都因此废除,或修改,或重建。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学校不能任意制定校规对学生进行处罚。任何处罚的过程都必须符合正当法律手续 (due process)。其包括学生如果被处罚,必须告知家长以及本人处罚的原由与根据;学生与家长有上诉的权利;学校必须备案以供上级以及家长检阅等等正常的法律诉讼过程。另外,在学校里学生不得因其人种,性别等原因受到限制而不能参加学校的任何活动,任何课程。学生组织的成员由学生选举产生,而不是由教师指定。任何学生比赛都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任何人不能利用任何借口限制任何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与政策都必须向家长汇报和解释,如有因信息不通而造成的误解,校方必须承担责任。同时,美国对学校的管理人员的培养制定了严格的资格标准,尤其是校长和校长以上级别的管理人员。他们必须对美国的法律,政策有清楚的理解,严格的训练,即便是具有高学位的学者要想成为学校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必须要接受多方面的再教育。

在学校这个大环境里,民主不仅体现在美国学校的管理与教育政策的运作中,而且还表现在学生享有充分的管理自主权。美国的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就开始有自己的组织,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地区或全国范围),课外活动,学校报纸,电视,网站等。学生的组织者都必须通过竞选产生,没有任何一个组织的领导班子是由教师包办代替或指定。学生竞选活动是他们学习民主的具体实践。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报名参加竞选。成功与否完全看竞选活动是否有效,同时也在于平时自己的行为表现给同学们的印象。学生会一旦形成,他们就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无须通过校长等批准。比如组织毕业典礼,办学生报纸,为社区社团服务,募捐等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了解了民主程序,得到了如何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学生往往都是未来社会领导层的新生力量。

 

教学过程中的民主精神也是美国学校中最突出的特点。以鼓励为主的教学方法几乎为每一个教师所普遍运用,成为习惯。不仅如此,他们从不放过表扬学生的每一个机会。也处处留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发现他们进步,从而鼓励他们,激励他们的进取心。学生时时处处在被鼓励的心态中进行他们的学习活动。从而对学习的兴趣不断发展,丰富。美国中小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下的功夫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他们认为学生学习不好,是教师教的不好,教学方法有问题,或是教材不对,或是教学内容有问题,或是考试不合理,有偏差。总之,不是学生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学习只能是自发的活动,而不是强迫的活动。美国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方式,包括合作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等。强调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信,并有欢乐。至今为止,很多人对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看法,岂不知道,在很多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学生考试成绩固然高于美国学生,然而那些高分下埋藏了多少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的痛苦与伤害。到底什么成果对于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呢?

众所周知,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是着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美国十几所最优秀的长春藤大学录取标准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学生具备领导能力。有很多人误以为进哈佛,耶鲁等大学只要成绩好就行。其实这些学校对学生领导能力的要求之高,远远超过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很多华人子弟,特别是男孩子虽然SAT考满分,GPA全优,就是进不去,常常是因为他们在领导能力方面的欠缺。这同时也暴露出华人家庭普遍欠缺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这些名校在审查学生时,无一例外地考察他们对社会的关爱程度,自我牺牲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合作互助的能力等,在学习成绩同等或相差不多的情况下,那些学生一定会被优先录取。因为社会所期待的领导成员应该具有这些素质,这是众多青年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美国学校为学生们创造的就是这样一个让学生耳嘘目染,身体力行的环境,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人具有民主社会公共道德品质的人才。

然而在中国,学校里充斥着家长制的管理,这与其社会制度对老百姓的管理是一脉相承的。从上级到下级领导的关系,政府与百姓的关系,无处不显示高高在上的霸权与无理。在学校里,学生在家长制的压迫下的命运就更惨。在空喊培养人才,培养三好学生为办学目的的同时,学校无所顾忌地对学生的心理生理进行压制,摧残。教师有“师道尊严”的权威在手,学生被压在最底层,尤其是那些家里或个人有困难,学习差,能力弱的学生。与美国鼓励性的教学方式相反,在中国,教师采用批评,甚至谩骂来指责,批评学生,这恐怕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法宝了。学习成绩达不到教师的要求,责任都应由学生来负责。还美名其曰:恨铁不成钢。家长对学生的批评责怪甚至打骂也有解释:不打不成材,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等等为摧残儿童开脱。真是令人愤慨。

举一个最常见,也是最被忽视的例子。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的反映。分数作为一种很敏感的因素,会直接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影响,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完全取决与个人的思想认识,心理状态。正因为分数有着这样一种作用, 在美国,孩子的学习成绩内容是受法律保护的,属于个人隐私,不能公布给他与家长以外的任何人。所以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受到伤害,呈受压力。

在中国,学生的成绩不仅得不到尊重,反而成为迫害学生的工具。教师可以随意地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表彰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批评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更有甚者会将学生成绩公开发表,告知全校,全体家长。有的家长也热衷于攀比自己孩子的分数,拿好分数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用差分数来责怪孩子给家长丢脸。而置孩子心灵感受于不顾。

长期置身于这种环境,长期承受着这样沉重的精神负担,孩子们又会生长成何种道德品质呢?他们轻则丧失自尊,变得自卑,胆怯,重则心理变态,甚至导致自杀。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陈志霞等人运用“自杀态度调查问卷”,采取分层抽样方式,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在中国高校中存在如此高的自杀倾向的人群,这能不是中国教育根本性的失败吗?[16]

中国家长式的教育作风还表现在学校里,学生没有自主权,老师包办对学生的管理。从小学起就选定各种不同类型小助手来监督管理学生,所谓的少先队,共青团都是管理机构。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感情都受其制约。任何学生组织的领导层都被教师或校方控制。当然所有的活动都毫不例外地受到监控。只有符合领导要求的才能说才能做。如果不服从领导,不与校方同心同德,轻则学生干部当不成,重则要受到惩处。很多学生为了服从组织,保持自己特权地位,不得不变善良为邪恶,去真诚为欺骗,变正直为虚伪。因此,中国培养出来的中学生,大学生可能很会念书,很听老师的话,但他们的真实思想如何,不得而知。他们的品德个性怎样,也很难判别。

最近的一个例子很有代表性:北大中文系94级的女生马楠在克林顿访问北大时,曾当面痛斥美国人权状况恶劣。很有意思的是,两年后本科毕业,她却选择了到人权状况恶劣的美国去留学,后来还嫁给了一个美国人,现在已育有一子[17]。 这不得不令人猜测当时她口出利言恐怕是为了完成某种使命吧。毕业之后,她难道还有必要言行一至吗?做人的道德品质在她眼里恐怕不能跟实惠较劲吧。所以学生从小到大,缺乏自主地决定自身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他们耳嘘目染,身体力行的过程就是如何成为驯服工具。社会如何能期待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献身精神,合作团队精神,有创造性的能力呢?当然不可能了。中国的教育部门只能自食其果了。

 

(四)教师自身的德育教育

在美国,即使是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学校首先检查教师的责任,学校的责任。以及整个社会的责任,这就是目前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CLB[18])教育法令的核心。美国社会由于种族矛盾造成的差异,影响到教育程度的差异。长期以来,美国的黑人与拉丁美洲移民的后裔学习成绩与白人学生成绩的差距始终存在,有些地区还有扩大的迹象。虽然联邦政府每年花很多钱来补助那些落后的学校,帮助弱势种族儿童提高学习水平,但一直都收效甚微。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象,布什政府下决心制定了NCLB法令,并得到了国会的一致通过。然而要彻底解决这个问提,他们认为核心在于教师。美国的教育工作者绝大多数是白人。由白人为主体的学校管理长期保持他们学校初建时的政策规定,这已不能满足其他种族儿童学习的需要。学校的运作体制是根据白人的生活方式,适合于白人主流社会风尚的人而建立的。社会上普遍接受的也是合乎白人价值观念的人。能够做到这点,就会比较好的融入主流社会。而黑人长期处与社会底层,如想要被主流社会承认,他们所要付出的努力远远超出白人所需要做的。这是早年种族歧视遗留下来的恶果。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这种现象为人们熟视无睹,成了一种习惯,不少白人在对弱势群体作出伤害时并没有觉察到自身的问题。在NCLB法令的推动下,学校里对教师深入进行“公平性教育”(equity education),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的某些传统做法,改变教师对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的态度,从歧视,忽视,或无视他们,转变为了解他们,接近他们,并且积极地想各种方式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有效的学习。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政治制度在努力地深入到社会包括学校的各个层面,检查并改变不平等不公正的各项政策。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

 

然而在中国的校园里,师长们,知识精英们,正面临着道德重建的最大障碍。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官僚机构的各个领域内形成了一套逼良为娼的激励体制。所谓逼良为娼的体制,就是这种体制的激励导向与道德要求完全相反,好人没有好报,坏人却得实惠。中国激励系统的这种逆向道德选择,是当权者在合法性危机的压力下,自觉地利用经济利益的诱惑,收买精英 阶层,包括教师的结果。国内的精英阶层面临的选择是,如果你要坚持公正和正义,那你就可能丢饭碗,受穷,而如果你要愿意以牺牲公共利益来谋私利,那我就睁一眼,闭一 眼,放你一条路。在这种环境中,几乎整个国家的知识和精英阶层都被拉下了水。教 师必须在课堂上留一手,因为不能没有课外补习的收入,医生则不能不乱开处方,因为不能没有回扣,警察不能不吃罚款,法官则不能不吃原告和被告,而学者和专 家要想不受穷,就不能不招摇撞骗。当道德的选择已经普遍与个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寄希望于个人的羞耻感来重建道德就成了不可能[19]。而青年学生如何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培养出良好的品质呢?

只要身为教师校长,就可以教育学生,自己行为如何,从来没有纳入社会以及学术界教育界的讨论范畴。有很多教师在作学生的时候被压制,等到自己作了教师,就开始压制学生。这种恶习是如此根深蒂固,有的人即便到了美国以后,在民主氛围的环抱中生活几十年都不能理解美国学校里正常的师生关系。笔者不止一次地看到中国学者如何不能善待学生,而被校方请走。有的人自己固守恶习,摆出一付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对美国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的能力嗤之以鼻[20],这样的人还是最好辞职,自己不能为人师表,就不要误美国人子弟。

 

总观以上几个方面,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的学生得到成人社会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的幼小心灵被仔细地呵护着,不让受到伤害。因而他们能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起来。作为一个从中国来的教育者,本人起初不能理解,为什么美国教师费这么大的气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来才慢慢理解,在民主社会里,教师没有权利压服学生,强迫学生学习。只有通过引导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位教师不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是一位不成功的教师。在美国,德育的起端是成人,而不是学生。

我们必须停止中国专制型非人性的学校教育。只有开创一个民主,自由,博爱的社会环境,才能建立一个保护人尊敬人的权利的健康校园。也只有这样,我们中国的下一代才能够享有作人的权利,我们中国的儿童才能和美国的孩子一样享有童年的快乐,形成健康的,和谐的品行与德行,成为新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造福人类。



注释


注释

[1] US Bill of Rights: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hat to secure these rights, Governments are instituted among Men, deriving their just powers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2] 同上。

[3]The constitution of United State the first amendment: The 1st Amendment\'s says, "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 ." and in Article VI, Section 3, ". . . no religious test shall ever be required as a qualification to any office or public trust under the United States." Thomas Jefferson interpreted the 1st Amendment in his famous letter to the Danbury Baptist Association in January 1, 1802: "I contemplate with sovereign reverence that act of the whole American people which declared that their legislature should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thus building a wall of separation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没有德育教育这种说法。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在中国,德育自古就是大德育,即除了道德教育外,还包含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中国的德育基本上等同思想教育.
     文章的内容非常好,确实道出了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以下是引用乌龙茶在2006-7-10 11:36:22的发言:
     在中国,德育自古就是大德育,即除了道德教育外,还包含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在美国,德育的起端是成人,而不是学生。”说的好!

一天浏览了某大学德育试卷,通篇试题出现频率最多的是“爱国”,且答案几乎都是大而化之的“爱国无条件”。却没有让大学生思考个体公民的行为准则。

更好玩的是看了最近一家电视台新闻主播的遭遇。他在世界杯期间出访德国一周作报道,回来后做了几期关于德国各方面的介绍,没想到被一些“爱国”人士批评道:怎么尽讲人家国家怎么好,他们难道就没有差的地方么?

呵呵~~不知道该主播是不是生气了,在节目里这样说:好吧。我们来看看,外国有什么了不起的。别看中国人球不能踢进世界杯,但是我们看到德国市场到处充斥着Made in China商品,怎么样,我们就赚你们外国人的钱。

也许,这样就满足了一些国人的爱国心理?[em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1 0:34:08编辑过]

男人不是用来教的

    教育中宣扬爱国主义精神,这本来很正常,但弄到爱国主义人人厌烦甚至蔑视的程度,就不正常了。个中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不表。

    赞同“德育的起端是成人”,补充一句,这应该是一切教育的起端。有三个值得讨论的基本问题:使人成人是什么意思(内涵)?成什么人(目标)?如何才能成人(方法)?

吃的是草,吐出来的也是草。

域外视点,问题看得更清楚!

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