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1944-1948我的战争》:知识分子和职业军人眼中的战争

2010-10-22 16:55:57   来自: 公民1776
1944-1948我的战争的评论   

  《1944-1948我的战争》:知识分子和职业军人眼中的战争
  黄耀武,国民党新六军少尉,从轻机枪射手升到少尉指导员。这是他的口述历史。
  在大陆,我很难看到国民党军队中下级军官的回忆录或者口述自传,他们后半生生活在反复的恐惧和磨难中。军衔高高在上者,不是去了台湾,就是在战场上投诚或被俘,但在新政权下很快摇身进入了各种并非要津的部门任职,或者进政协逍遥度日,遇上文革,那是谁也躲避不了的,即使是一国主席。而普通士兵,大部分人缺失文化教育,不仅无法识文断字,而且在涉及自身以外的更大事件时,往往不得其闻,仅凭主观上的记忆是谬误百出。
  而所有不足,汇集在黄耀武身上,成为一场翻身之役。他是学生从军,又加入了驻印军接受美式军械和美式训练,新六军是国民政府的精魄之军。所以,黄耀武的身份既是知识分子,又是受严格现代化训练的职业军人。
  黄耀武出生于上海,父亲黄持汉是同盟会会员,故家境和家养都算不错。1932年一•二八淞沪之战,逼迫他们举家迁往老家广州。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又举家避难香港,父亲白昼都在教书糊口,于1940年秋积劳成疾患上败血症去世。
  1941年的盛夏,母亲中暑倒毙。时间再流逝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父母双亡的黄耀武,无缘体验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兵荒马乱下的爱情与温暖。黄耀武回到了广东,在省政府秘书长室做一个工友,温饱是无虞了,但经常要跑警报。
  他于1943年末报名参军,1944年初入伍,开始了5年的戎马生涯。
  1944年9月,蒋介石演讲号召知识青年从军,“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让人热血奔放,共计有12万年轻学子参军,除了拨付到驻印军,其余共编成9个师。黄耀武属于前者,他经历驼峰航线,到达了印度枷姆兰军营。
  那段训练时期,无疑是人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他们接受了美械装备,在美军教官下受训,其待遇和物质供应是国内无法想象的。
  黄耀武眼中的国民党高级军官,从廖耀湘到李涛、傅忠良等人,都是“受四书五经熏陶很深”。更有意思的是,但凡中下级军官,如果是黄埔军校毕业者,都是标准的新式军人,与老兵油子不同,他们不贪腐、不吃空缺、不赌不嫖、与手下同甘共苦,不追求个人享乐。由此可见黄埔军校对培养职业军官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抗战结束时,往昔的毕业生们在惨烈持久的战争中大量凋谢,这些都是无可估量的损失,也为日后的战败埋下隐患。
  这么一支养精蓄锐的虎狼之师,与掌握了制空权的美国空军配合,在归国复仇意志和无限物质供应的支撑下,一举扫荡缅甸。
  二战结束,新六军奔赴南京受降、驻防,风光无限。但旋即整装北上闯关东,开始了白山黑水间的手足相残。
  黄耀武回忆,上船北上之际,他们直以为是接收日军投降这么简单容易,但登陆之后,晚上驻防时,才下达战时命令。这说明国民党基层部队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差,这点可详细参照王奇生的《革命与反革命》。此类例子在他的从军生涯里比比皆是,新兵入伍时就在唱《太行山上》、《延安颂》、《延水谣》,没人管。知识分子如黄耀武居然不知道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对毛泽东、朱德、贺龙、蒋介石、陈诚、何应钦等人四处张贴的画像,只晓得都是抗战领袖和将领。对抗战后的国内形势更是一片朦胧模糊,除了双方合作搞统一战线的官方宣传外,一无所知。
  黄耀武对于对方的人海战术耿耿于怀。民主联军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匮乏军事常识,冲锋者如潮水,一波延续一波,阵地前尸横遍野。直到多年以后的文革,他与一个解放军师参谋长同关在一起,还埋怨对方不该采用人海战术。
  沙岭一役,新六军以寡敌众,一个团的重机枪子弹告罄。
  但新六军装备再精锐,训练再严格,士气再高昂,最终败给他们眼前的乌合之众。黄耀武对战败原因的分析,仅仅从军事角度来观察,很有独特的意义。国民党部队对收编后的俘虏不抱有敌意,不存在监视,也不进行任何思想工作,导致两军一对阵,大部分人又重新归队;对于遗留在战场上的武器弹药,国军无瑕也无人手来进行处理,这对无所不在的中共部队而言是失而复得;连对方都承认,国民党炮兵太准了,因为都是有一定数学基础的人选拔去当炮兵,但这些人被俘后都加入了对方的炮兵;不仅是炮兵,任何国民党兵员在被俘后都源源不断输入中共军队,相当于国民政府花钱给对方培养军队。关于兵源补充问题,当代军史专家刘统做过系统的分析,黄耀武的当事人回忆见证了刘统的论点。
  作为非专业研究者,普通人印象里关于那场内战,那些国民党军人,都是传统宣传中的唱词,黑白分明,充满了历史决定论的自傲。张正隆的报告文学《雪白血红》可谓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他从东北战场作为一个切入点,他比之后的追寻远征军脚程热更早,可惜张正隆之后的作品再也达不到这种高度。此外,《1948•长春:未能寄出的家信与照片》一书非常细微,可与黄耀武的回忆相照应。
  随着时代气息的逐渐宽容、开放,国人必将能见到更多的资料,它们来自散落在民间的历史当事人回忆或口述,来自解封的档案,来自台湾的出版物如《传记文学》。
  
  成稿于10-07-22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老毛的脖子骑不得。
这个蛮有意思的

这样的老人留在大陆的,话语权丧失时间太久了,没有几个有时间留下口述历史了
师傅教导:刨花直窜过肩膀,方显木匠功夫深

老木匠的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