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稿酬与文学

本帖最后由 周泽雄 于 2010-10-24 15:42 编辑

报载,“由上海作家协会主管的《收获》、《上海文学》等文学刊物将得到上海市文化专项资金扶持……在原有的稿费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标准,最低稿费标准将是原标准的两倍,优秀稿件的稿费将按质量从优支付,高的可达到原标准五倍以上。”原标准是多少呢?“每千字稿费在80元左右。”

乍闻此言,第一感不是振奋于作家日后待遇的提高,而是震惊于他们之前稿费的低廉。以《收获》在文学界地位之尊崇,尚且如此拮据,其他文学刊物,想必更加寒碜。不过据我所知,在稿费上蒙受最大不公的,还不是小说家,而是翻译家。那些施于我们莫大恩惠的知名翻译家,所得稿费之微薄,足令每一位读者心寒。如给中国人“搬来一座奥林波斯山”的翻译家罗念生先生,临终时存折里竟然只有10元钱;不久前去世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先生,生计之艰窘也出乎想像。

稿费标准与文字水准,不具有内在关联,以一流译作赚取末流报酬的翻译家,已资证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失为一个规律,“重金之下,必有杰作”则从未听说。但这不构成糟践作家的理由,让我们的优秀作家依旧只能靠老掉牙的“君子固穷”来抟气修身,肯定不是中华文明良知的体现。提高稿费水准除了改善作家的境遇,也会给特定刊物带来一定竞争力,使得原来流向他处的优质文稿,部分转投此地。假如此举能引发一场提高稿费的军备竞赛,每一位以文字为业的作者,梦里都会笑开了花。但可见的价值也到此为止,文学本身未必受到多大撼动。以文学致富者固然代不乏人,但文学不易发家致富的行业特征,永远不会改变。

世上最难估价之物,就是精神产品了。这份困难,先天注定,后世难挽。如果换算成稿酬,大牌律师写下一份诉讼代理词,动辄达到千字数万元,个别的还远不止此数。与之相比,再大牌的作家都难脱寒酸。但我们也不应忽视两者的本质区别,古希腊一个诉讼当事人,曾如此批评当年的著名诉讼演说家吕西阿斯:“他代写的诉讼词,读第一遍时感觉是好文章,读第二遍第三遍时,则感觉平淡无奇。”吕西阿斯回答说:“你在法庭上不是只宣读一遍吗?”这个绝妙的答复,正好被我用来说明问题。对法庭诉讼词来说,得逞于一时,往往也就恣意于一世,优秀的文学则反之,不值得读第二遍,注定与杰作无缘。

向作家支付稿酬,具有恒久的困惑性。人类擅长为任何一种价值明确的工作支付报酬,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偏偏飘忽不定。不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学作品,未必值得读上一遍,刊物为此向作者支付千字80元稿费,都只多不少,而其中说不定埋藏着的一部旷世杰作,却可能千金难换。在写作行里,有望获得高额报酬的,也许是一篇类似独家猛料的玩意,因为老板确信,这篇猛料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报刊的次日销量。但换个角度看,那篇文字最可能两周后无人问津。可见,一旦结合报酬这个视点来考察文学,立刻能意识到其中的荒谬:没有一个老板愿意为一部作品的潜在价值预付稿酬,假如这部作品名叫《红楼梦》的话,更没有一个老板有财力支付,而优秀文学的价值,恰恰宿命地具有滞后性,有时甚至会滞后数十上百年。

所以,立志从事文学,就必须无怨无悔地与这份先天错乱相守相伴。没有人和你过不去,你的作品越是文学,你就越不能期待一份合理报酬。在除文学(也包括哲学、艺术等等)之外的其他领域,人们的酬劳与其贡献大致还能符合,在NBA里,那个拿着最多年薪的人,往往也是最配得上这份薪水的家伙,但文学不然,文学是与不确定的时间打交道的,那玩意无法估价。也许,优秀的作者最终只能借“时间就是金钱”来自慰自嘲:嗯,我征服了时间,也就等于拥有大把金钱了。像金庸先生那样不仅写出优秀的文学,还能及身获致巨额财富,在文学界绝非常态。

在今日西方,从事文学艺术者,往往家境较为宽裕。仗着父亲提供的丰厚遗产而免于衣食之虞的哲学家叔本华,曾不无得意地说到:“从出世的那天起,就拥有保障生存的财富,最好没有家庭,仅仅为了自己,完全独立,没有承担义务的劳累,这优越性是无可估价的。”我希望每一位潜在的文学天才,都能有此好运,假如没有额外的幸运星照拂,普鲁斯特根本不可能悠哉游哉地写出《追忆逝水年华》。可惜,几乎所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都是在不愁生计的晚年才得到那笔钱的,那笔钱一次也不曾在作者最需要之际出现过。英国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中,获奖者也只是一个略识之无的年轻人。这大概说明,让文学天才早获财富,不符合文学的游戏规则。对此,我们无计可施,无话可说。

官方出面扶持文学,最多折射出文学的社会性使命,翻开牌面,此举也可能只是体现了某位官员的风雅趣味或行政谋略,对文学本身,未必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性,所以,我们不必忙着大加喝彩,且不说文学的真正发展,无条件地取决于作家的个体追求。因此,我虽然乐观其成,但假如刊物能凭借自身的力量向优秀作者支付高稿酬,或赞助者是一家信誉卓著的民间文化基金会,我会觉得更加合适。海明威敢于用昂贵的电报来投寄一篇小说,多半是因为那家刊物的老板,能够将阔气和风雅纳入精明之中。优秀作者撞上这等雇主,才叫天作之合呢。

载《南方都市报》2010年10月24日,发表时标题改为《高稿酬换不来伟大作品》
我一直觉得实行统一稿酬是件不讲道理的事。出版社、杂志社和报社向作者付稿酬,相当于采购原料,应该一事一议。对不同的作者按统一标准发放稿酬,潜含着不同文章同样价的荒谬思想。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难!难!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我一直觉得实行统一稿酬是件不讲道理的事。出版社、杂志社和报社向作者付稿酬,相当于采购原料,应该一事一议。对不同的作者按统一标准发放稿酬,潜含着不同文章同样价的荒谬思想。
心中有刀 发表于 2010-10-24 09:46
稿酬早就不是统一的吧?

不同文章一样价,固然荒唐,但要编辑全盘裁定文章的价值,也一样荒谬啊。

刊物给作者的稿酬,体现了这篇文章的最低价值,至于最高价值,只有拿时间来换算金钱了。
稿酬早就不是统一的吧?

不同文章一样价,固然荒唐,但要编辑全盘裁定文章的价值,也一样荒谬啊。

刊物给作者的稿酬,体现了这篇文章的最低价值,至于最高价值,只有拿时间来换算金钱了。
刘勃 发表于 2010-10-24 12:49
不同的出版机构之间稿酬当然有所不同,但不同的作者向同一家报社投稿,好像稿酬还是按统一标准,计算字数发放的。
一条往西去的路,就是一条往东去的路
这个要看双方合同,只要是自愿,其他也没啥。传世的文字,也不用数字来衡量。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80年代我曾找过一些翻译国外专利文章的活儿,那时英翻中的稿酬已经是每千字150元。
我的表妹是一名中学英文教师,今年她编的教辅书籍的稿酬是每千字160元。
原创文学稿酬理应更高些。
如给中国人“搬来一座奥林波斯山”的翻译家罗念生先生,临终时存折里竟然只有10元钱;不久前去世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草婴先生,生计之艰窘也出乎想像。

------------------------------------------

工厂里出来的老工人,老技术人员情况差不多。
严格来说,稿酬是不能反映文学作品价值的,因为时间无法作为衡量的标准。这是命定之数。
但是,适度提高稿酬,又是应该的。最应该的是,按作品的优秀程度,给予不同的报酬。
有刀说的情况,曾经大面积地存在,现在还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其荒谬性是显而易见的,但真要改,也不容易。说来话烦,略过吧。
老程所述,恐怕是一种特殊的翻译。但发表在刊物上的文学翻译,千字30元并不少见,至少过去是这样。最近行情如何,我不知道。
就我所知,翻译、古籍整理的稿费偏低,按说翻译与古籍整理要求更高,老程所说并非行价。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看事情发生在什么人身上,那些特殊人物公文式的讲话,应景的报告,秘书们起草,上了头版,各地报纸转载,那稿费不仅高,来得也容易。
就我所知,翻译、古籍整理的稿费偏低,按说翻译与古籍整理要求更高,老程所说并非行价。
杜雅萍 发表于 2010-10-24 16:09
是的,那是给专利局翻的,那类文章对专业要求很高,翻译时要看不少相关专业的书籍。
顶一下,支持提高稿酬。惟一该下降的,就是公务员的收入。
参照八十年代的稿费和物价,与当下相比,稿费几乎没涨。
http://http://blog.zmw.cn/user1/42/index.html我行我诉
写字的人,天生命苦,没办法。俗话说:男怕入错行, 女怕嫁错郎。从收入的角度看,写字的人一概都属于入错行的。

稿酬应该提高一些,不说与社会收入相匹配,至少,不该差的太多,因为写字本身也是一项劳动。但千万别指望写字发财,这对作家来说,基本是春秋大梦。
群众滴眼睛是雪亮滴
雪亮滴眼睛是不明真相滴
毛的稿酬据说相当高,呵呵。
英国的jk罗琳,大概是通俗意义上靠原创文字获益最大的作家了。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这件事反映了物价这些年涨了很多,原来的稿酬标准已经到了底线以下,成了一个看起来很滑稽的数字。

,让我们的优秀作家依旧只能靠老掉牙的“君子固穷”来抟气修身,
这里的“穷”,意思是穷途,跟达相对。
本帖最后由 tian295 于 2010-10-25 07:50 编辑
这件事反映了物价这些年涨了很多,原来的稿酬标准已经到了底线以下,成了一个看起来很滑稽的数字。

,让我们的优秀作家依旧只能靠老掉牙的“君子固穷”来抟气修身,
这里的“穷”,意思是穷途,跟达相对。
西凤酒 发表于 2010-10-24 20:20
貌似改为君子安贫,可也。
……
让我们的优秀作家依旧只能靠老掉牙的“君子固穷”来抟气修身,
这里的“穷”,意思是穷途,跟达相对。
西凤酒 发表于 2010-10-24 20:20
多谢酒兄纠谬。
看着头疼,比需要自己掏钱的文章稍微好一点。
文学翻译比当年大概翻了一倍,但还是只能当作业余爱好,没办法靠这个生存的。老程说的是实用类翻译,业内价格高低不等,低的跟文学翻译差不多,高的比老程提供的数字还要高出很多。不过稿酬高的,基本上都是专业翻译,工作枯燥、压力大,性价比不高。做这类翻译会牵制很大时间和精力,假如不是迫于生存压力,没有太大意义。文学翻译和实用类翻译并不是一同一个行业,就跟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不是一回事一样。
这一行的确不乐观,但大家也就这么生存下来了。不然,怎么办呢?不能指望天上掉馅饼。
另:草婴先生一双儿女现在都成绩斐然,应该不至于晚年生活困窘,可能是讹传。
转篇老文
http://avan.blogchina.com/avan/4976298.html
香港作家的稿费
关键词:         香港            作家            稿费                                          
作者:江迅(香港) 原载:《生活时报》2003-10-17

       香港作家的稿费,一如打工仔的收入,是高度秘密,编辑知道内情,也不随便公开,作者之间更不会说出真情。香港作家大多不愿与编辑讲价,编辑给他开价,他们多说“无所谓”,心里想什么是另一回事了。

  香港报刊的稿费计算,多以每篇刊登的字数为准,标点和开段空格一般包括在内。假若文笔未见精炼,或刻意拖长,编辑就会修改,编辑加的部分,一般也列入作者资产。不同作者的稿费标准差幅很大,以千字计算,由250港元到2000港元不等,香港报纸的专栏作家,能拿到一个字2港元的,可谓寥寥可数,全香港仅四五人而已。有名气的作家,通常是一个字1港元到1.5港元。

  当然也有特殊的,早些年有位专栏作家,一个字竟拿到18港元。有些专栏作家,是每月给他工资,年终还和一般公司员工一样享有“双粮”,即每年12月份,能拿到两个月的工资。

  不过,在香港这座都市,能靠稿酬养活自己或全家的,确实不多见。笔者到香港的翌年,即1995年,66岁的箫铜在家入睡时,被一场大火烧伤致死。他是个多产作家,但晚年在报刊上的个人专栏纷纷被停,经济收入锐减,在罹难前,他只剩下为一家报纸写连载小说,以维持生计。他身后,文友才发现他生活拮据,夫妻俩居住在一个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里,除了一张单人床,便只有旧书旧杂志,没有积蓄,晚境凄苦。

[延伸阅读]

  前不久,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小组委员会,通过了“资助报刊文学版”一案,拨款近64万港元,资助四报一刊新辟或扩充文学版。这些年,香港报刊竞争激烈,改版中为求生存,往往率先向文学版开刀,一家家报刊的文学版接连消失,仅剩下两三家。金融风暴,经济低迷,年龄稍大的作家和文学版编辑,纷纷被炒“鱿”而失业。资助此举,无疑给冷寂的文坛,带来了愉人的氛围。

  获得资助的报纸有4家:《新报》文学版每周3版,《商报》文学版每周一版,《大公报》文学版每周一版,《星岛日报》每周两个半版。此外,还有一家政论月刊,文学版从13页增加到32页。按预测,如此资助,能让这些报刊的文学版,保证资助期内每月提供30万字文学作品的发表园地,资助主要是能付给作者或这些报刊的文学版外借编辑,较高的稿酬或编辑费。资助者强调,这些作品的稿酬可获平均每千字600港元,而这些报刊文学版外借编辑,则能获每版700港元的薪酬。据说,这一举措能让150个失业编辑或清贫作家“有口饭吃”。

  这不能不说是香港作家的福音。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
胜固可喜,败亦欣然。稿酬高固可喜,低也欣然。我辈作文更多的是享受操纵文字之乐趣。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这年头,文章不值钱,人如其文,人格也不值钱,都处理了卖。
这年头,文章不值钱,人如其文,人格也不值钱,都处理了卖。
去意无边 发表于 2010-10-25 07:47
学老范,“享受操纵文字之乐趣”---多高的境界!
不管怎么说,周先生是应该拿高稿酬滴!
周先生,您在南都的专栏楼下,狄马先生又写了一篇好文章(我个人认为),我去搜了贴上来。
不管怎么说,周先生是应该拿高稿酬滴!
嗜睡如归 发表于 2010-10-25 14:05
睡兄说得好!
偶酿酱香入诗肠,常念老辣出文章.
不管怎么说,周先生是应该拿高稿酬滴!
嗜睡如归 发表于 2010-10-25 14:05
呵呵,+1
28# 刘勃 +2
豆瓣http://www.douban.com/people/knowcraft
博客http://www.yantan.cc/blog/?12226
微博http://weibo.com/1862276280